金盅四手内功法
世间各门修行皆有:“道”、“法”、“术”、之分别。单以武学而论,“拳脚功法”当属“法”之范畴。而“法”又有一曰“练法”、二曰“演法”、三曰“打法”、三种。其中“练法”是根基。凡、习武之人,每日必修。
“功法”。又有“内”、“外”操,之分别。一般,习内操者,多以“子时”为练功时间。做完内操后,再加以外操训练。像每日晨时,在公园,广场,锻炼的人们,只能称之为“健身”训练,不属于,真正功法训练范畴之列。真正练功的人,一般 都选在,二、五、更的时间练功。这并非是怕人看,主要是要求一个“静”字。(子时,,为天地之气,阴阳交换之时的最佳时机)。
笔者自习武以来,早就养成了子时练功的习惯。先习内操,(内家功法训练)然后再进行外操练习。以上所诉,只是笔者,对练功时晨的一点建议(但,很重要)。为什么呢?因以下笔者所要叙述的“金盅四手”(内家功法)训练,必须要在子时练习,,所以,才有了以上的话。
“金盅四手”是内家功法的一种横练方法,久练后,可增加内气,和抗击打的能力,是一种很不错的功法,今写出来,愿与同道分享。
金盅四手之来历:
笔者在丑牛年春季,(大概三月份)晨练后的一天,正准备回家,有一老者,走到我面前,跟我说:“知你习武已久,观其所练功法,传统而醇厚,今,我有一传统功法,愿传授与你,望你能传承和发扬”。
原来,老者年龄以八十有五,幼年时,开始习武,专习武学内家功法,因年事已高,又没有门人,所练功法,无法传承,观我多日,知其武德为人处事,还算可以,愿将所学,“金盅四手”这一功法传授于我。
记得笔者初学少林功法时,听先师讲过“金盅罩”这一功法,知其属于硬气功范畴,但先师没有传授于我,今有这一机缘,不可错过,当即表示愿学,并能将其发扬和传承,然后,按武林规矩,给老者叩头三个头,以致谢意。
“金盅四手”这一功法,原来是金盅十二手。经历代祖师传承后,以丢失,现谨存四手,是武学之中,秘不外传的一种功法,非常珍贵。笔者经过一年的修炼,感觉“金盅四手”这一功法确实不错,刚练时,感觉身体发胀,总是感觉有那么一股劲,在身上棚着,等到练习有半年多的时间后,身体又恢复了原来的状态,那股劲没了。(要说明的一点是,只要意念一动,身体就有向外胀的感觉。)
有一插曲,足能证明,这一现象在身体上的具体体验。笔者有一次去,给一位洗浴中心的老板,去做正骨理疗按摩,约定的时间为午后两点,这一时间是洗浴中心,顾客最少的时候。老板也是一练家,我去之时,正指导服务生练习武功,在这之前,因车祸,老板的小腿受伤了,去医院治疗,出院后,在家恢复。知我会正骨理疗,让我帮忙,以便尽快恢复。
好家伙,动真格的了,我刚一进门,只见两个服务生,每人拿一托把,在练对打,(我想,在那个地方,也只有这样的兵器了),他们正打的尽兴,没发现我推门进来,此时,正好一服务生的托把奔门击来,我下意识用手臂一搪,托把杆当及短为两段,门上的玻璃保住了。当时,把所有的人都惊呆了,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力量,把托把杆给震断了。事后想一想,这大概就是“内劲”在身体上所发挥的作用吧,后来叫一服务生,用一托把,在我身上一拭,还真是短了。
感谢老者的传授,但,从那一次与老者见面后,就再也没见过老者。我想,大概这就是我与老者暂短的武缘吧!但愿还能再见老者,以便多多讨教和致谢,我想,会有那么一天的。
“金盅四手”这一功法,经笔者修炼后,感觉不错,愿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如有兴趣者,不妨一试。
金盅四手功法,准确地说,应该是金盅十二手。因其历代相传,已丢失八手,谨剩四手,可谓珍贵。笔者非常珍贵这一功法。虽然谨剩四手,但,经一年左右的习练,感觉,此功法确实不一般。虽然练时没什么感觉,一但意念一到,浑身就有胀感,就好象总有那么一股,使不完的劲在身上含着,我想,这大概就是,习武人所要追求的一种内在精神吧!(精、气、神、)
好了,废话少说,言归正传,下面,就向朋友介绍这一功法。首先要说明的是,此功法刚练时,你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方向,任何时间,都可以练习。但,必须要选比较“静”的环境练习为好,以免受外界干扰。等,百日筑基后,在按时辰练习。时辰(23—1)方位,春季(东方)夏季(南方)秋季(西方)冬季(北方)。如能按时辰,方位,去练,效果更佳。
另一方面,每个动作的练习,一定要达到五分钟的时间。这样,四个动作做完为二十分钟,加上起式和收式,此套功法,所用的时间,共计为三十分钟。
刚开始练习时,体能可能接受不了,但,必须坚持。过百日后,所有情况都会区于正常。
预备式(以面南站立为准)
身体自然而立,呼吸自然,目视前方。
起式:
左脚向左开步,稍宽于肩。双手成掌(掌心朝下)向身体两侧划弧,然后,向内翻转(成掌心朝内)指尖相对,并上抬于胸前。
功法(一)撑
左脚向左侧稍移动后下落,身体顺势下蹲,成正马步式(蹲得越低越好)双手内翻按于腹前。掌指朝前。然后,双手右摆至身体右侧,成双掌心朝外(左手下,右手上)右手高不过肩,左手低不过胯。双手掌撑开,两虎口基本相对(中间隔二十公分)重心不动。然后,双手向下、向左移动至左手上,右手下(同右侧一样)。稍停后,在向右,向左,向右,向左,依次从复练习,坚持五分钟(要慢)。
功法(二)扣
接前势,马步不动,双手腹前下落(成掌心朝下)掌指朝前。然后,双手由下向内、向上抬,外翻至双大臂平于肩高,小臂直上举(大、小臂成九十度夹角)立于身前,双手成钩爪形(五指尖扣拢)指尖朝身体一侧(向后)立于两耳侧,静止。两眼目视前方,坚持五分钟。
功法(三)开
接前势,左脚收回,成并步势。双手由上向下自然伸直于腹前。然后双手成拳,拳眼相对,拳心朝内。然后,用右手(拇指和食指中节尖)顺左小臂里侧,由下向上提拉,至左胸部(中府穴),然后,再由上向下按压。(左臂内侧必须要有感觉)。然后,右手下伸,左手向上提拉。这样,一左一右,一下一上,双臂互换,提拉按压。次数不限。要坚持做五分钟。
功法(四)合
接前势,左脚向左开一大步,身体下蹲,成正马步势。然后,双手握拳(拳心向内,拳眼相对)由腹前上抬,交叉(两腕相搭)成两拳眼朝内,两拳心朝外势,立于胸前(大、小臂成直角)两眼目视前方,静止五分钟。
收势:双臂向左右分开,(双拳成掌)前伸,身体向上立起,左脚收回,成并步势。最后,用双手掌,拍击身体,最好由上向下拍(或按身体穴位拍更好)可参照,中医学。功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