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风采】张绪宇-宋代哥窑出自龙泉的铁证

宋代哥窑出自龙泉的铁证

作者:二一闲人   张绪宇

本人机缘巧合在十年前得到了一对自己认为是哥窑的鱼篓尊,金贵之处是底部有一阳文 宫 字款,(也作官字)。据持宝人介绍当年是在龙泉大窑地区一者卖给他的,老者说是他祖上解放前种地时获得的,辗转到我上手时反复细看,认为绝老无疑,便果断将其收入囊中。(本人认为此器下限到元),以后也陆续收藏到不同器型的此类器物。

在当今哥窑址争论不休的时候,仅以此为据发表一下个人浅薄的认识观点,抛砖引玉,希望对哥窑窑址争取的解决有一点点帮助。

据当前所有资料记载,大多资料都是指向哥窑出自龙泉。所有的哥窑窑址争论地,唯有龙泉地区有一历史传说。宋时琉田(今大窑)有章村根,生有二子,生一 生二,子承父业各主一窑,生一为兄称哥窑,生二为弟即弟窑,也叫龙泉窑,自宋至今建有窑神庙,尊其父子三人为窑神,享受千年香火。虽然说有传说,但老一辈的专家未能在龙泉地区一直以来未能取得有力的证据证明哥窑窑址在龙泉。此次宫字款器物的出现,不但证明了哥窑出自龙泉,而且证明了宫廷创办的官方身份。此款不同于印章款和后刻款,而是胎上 釉下堆塑而成的阳文款,绝对是本器出厂时就有的款,非后加款。铁证足以证明宋哥窑出自龙泉。

老一辈的专家说哥窑器必须具备以下几点。一 紫口铁足,二 金絲铁线,三 聚沫攒球,四 酥油光。其实同时具备这几点的少之又少,有的有铁足无紫口,有的有铁线无金絲,有酥油光的更是少之又少,如果是硬将此类标准来鉴定哥窑类器,恐怕故宫的大多数也不能达标。
下面几件的是有酥油光的:

(以上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合作共赢】:

(0)

相关推荐

  • 元青花釉面酥油光

    为帮助大家看清元青花釉面酥油光的表现形态,本人专门拍摄汇集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多件元青花酥油光特写,现分享如下,供大家参考.

  • 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四个步骤带你揭开哥窑的神秘面纱!

    相传,宋代龙泉县,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艺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传说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亲.章村根的擅长制青瓷而闻名遐迩,生一.生二兄弟俩自小随父学艺,老大章生一厚道.肯学.吃苦,深得其父真传,章生二 ...

  • 【会员风采】张绪宇-宋官 哥不分之我见

    宋官 哥不分之我见 作者:二一闲人  张绪宇 宋代瓷器五大名窑中,只有官窑和哥窑情况特殊,都有美丽的开片纹,器型也大多相同,认为是官哥不分应该是从明代起才有的观点,应该是后世对官窑和哥窑的概念混淆所致 ...

  • 宋代哥窑瓷器及后朝仿品各什么样,不妨看看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与汝.官.定.钧窑齐名,是为宫廷烧造御器的官窑瓷器,其产品历来珍贵.明代宣德时,宫廷藏品目录<宣德鼎彝谱>即有"内库所藏柴.汝.官.哥.定"的 ...

  • 宋代哥窑“鉴定”技巧最全知识,及故宫博物馆哥窑瓷器鉴赏

    作为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随着文献资料的不断发现和考古资料的不断充实,对哥窑的认识已渐趋清晰. 然而:由于缺乏同代文献,且后代文献常是一鳞半爪,零零碎碎,有的还互相矛盾,仍无法揭开层层面纱,呈现它的真实 ...

  • 宋代哥窑传世绝品鉴定法则

    宋代哥窑传世绝品鉴定法则 人曾统计过宋哥窑传世绝品的存世量大约在300件以上,比汝窑器的存世量大约要多3倍左右.这300多件传世哥窑器是根据什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被确定的,我们不可能件件均知.一一都 ...

  • 故宫博物院馆藏宋代哥窑瓷器

    哥窑青釉贯耳瓶,宋 哥窑八方碗 哥窑胆式瓶 哥窑葵花洗 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宋 哥窑青釉鱼耳炉,宋 哥窑碗 哥窑八方贯耳扁瓶 哥窑是文献中记载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历来受到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学 ...

  • 目前最全宋代哥窑资料

    作为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随着文献资料的不断发现和考古资料的不断充实,对哥窑的认识已渐趋清晰. 然而:由于缺乏同代文献,且后代文献常是一鳞半爪,零零碎碎,有的还互相矛盾,仍无法揭开层层面纱,呈现它的真实 ...

  • 故宫典藏珍宝——宋代哥窑米黄釉葵花式洗,美得令人心醉

    哥窑米黄釉葵花式洗,南宋,公元1127-1279年:故宫博物院藏.高3.4厘米,口径11.8厘米,足径8.7厘米:外底有6个细小支钉痕. 哥窑米黄釉葵花式洗,南宋,公元1127-1279年:故宫博物院 ...

  • 深入浅出,探讨鉴定“宋代·哥窑”

    古代艺术品精品收藏家: 哥窑: 我们聊了聊哥窑,史料记载也好,专家讲述故事也罢,或许是不真实的. 在北宋时期,兄弟俩都在烧造瓷器,说是哥哥的烧造技术总是领先于弟弟,哥哥的生意风生水起,弟弟妒忌哥哥,暗 ...

  • 宋代哥窑史上 “ 鉴定 ” 技巧最全知识,及故宫博物馆哥窑瓷器鉴赏

    作为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随着文献资料的不断发现和考古资料的不断充实,对哥窑的认识已渐趋清晰. 然而:由于缺乏同代文献,且后代文献常是一鳞半爪,零零碎碎,有的还互相矛盾,仍无法揭开层层面纱,呈现它的真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