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搁置判断吗

Deep-Sci:"-sci-"源自拉丁语的"scientia"(知识)

小科

物语

+

我们还是可以拥有知识。

窗外风雪再大

也有我陪伴着你

全文字数:2250

阅读时间:8分钟

本周的主题是:知识和真理。

皮隆学派/要达到内心的宁静,就要先搁置判断

l明希豪森三重困境

大家知道,小孩子天生就是“十万个为什么”。

如果有耐心回答,他就可以一整天不断地问下去。

比如你跟他说“你现在得穿上鞋子了。”“为什么?”

“因为我们要出门了。”“为什么?”

“冰箱已经空了啊!”“为什么?”……

如此循环往复。

也许你很清楚这种困难,因为你有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或者因为你小时候就这么问过。大人才说完第一个理由,小孩又问出另一个问题,如此接连下去没有终止。

从逻辑的观点,你有不多不少三个选项:

要么你持续地给每个理由提出理由,但这样的话你和小孩的对话就用无休止,以至于无法在商店打烊前去采购;

要么你解释到某个时候就不玩了,直接说“这本来就是这样,没什么理由好说”;

要么作为第三选项来说,你可以做出循环的论证,比如“我们得出门采购,因为你肚子饿了。”“你肚子饿了,因为冰箱已经空了,所以我们得去买吃的。”

可惜这三个可能的选项都不让人满意,选项一只会没玩没了,选项二过于专横,选项三则没有意义。

于是你困在三重困境里,完全没办法好好给你的小孩解释,为什么他现在应该传上鞋子。

这个三重困境认为是由古代怀疑论者阿格里怕提出,德国哲学家阿尔伯特将之称为“明希豪森三重困境”,引用的典故是明希豪森男爵靠着拉扯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流沙里拉出来的故事。

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但是要替问题找出原因,真的像把自己拉出流沙一样不可能吗?

“是的。”古希腊皮隆学派的怀疑论者如此认为。

皮隆学派的祖师爷是来自伊利斯的皮隆,据说他将一切都置于怀疑之下,因而总是能保持内心的平静。

皮隆学派的怀疑论是最彻底的怀疑形式,他们有一个提法,“搁置你的判断”。

信奉者相信,我们所能判断的,仅仅是事物如何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们所能判断的,仅仅是事物如何出现在我们眼前,却从来不能判断,事物的真实存在到底是什么模样。

他们认为,在每一句论断上,都应该在前面加上“我此刻觉得……”这几个字。如果不加的话,就是狂妄,或者会导致矛盾。

苏格拉底的名言,“我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严格来说是自我矛盾的。谁要是什么都不知道,也就不可能知道他什么都不知道,不然的话,他就是同时既什么也不知道,但却又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这件事,而这是互相抵触的。

类似的批判也适用于“一切都是相对的”这个主张。此主张本身究竟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如果是相对的,那么就失去了其论证的效力,但如果是绝对的,那又与本身的命题自相矛盾。

皮隆学派的追随者试着避免这类陷阱,他们的办法是,他们只陈述事物此时此刻在他们眼前是什么情况。

皮隆学派认为,每种意见都存在同样有力的理由来支持与反对,不管主题是什么,正方与反方永远势均力敌。他们把这种对反观点之间的平衡,称为“均力原则”。

他们认为,谁要是明白在每个问题上,正方与反对方的力量都一样大,就会停止再继续判断,他们用“搁置判断”来表达这种不做判断的状态。

从这样的状态中,他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宁静,即所谓的心如止水。

然而,这样对万事万物保持距离的心态,很明显这会带来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因为这样的态度不仅带来了冷漠的危险,还会导致决断能力的丧失。

不过,对此皮隆学派也有应对的方法,无论在思想还是行动上,他们都以主观印象为归依,端看事物对其造成什么影响。

尽管支持与反对的理由似乎势均力敌,他们也还是会倒向其中一方,而且不需要理由:也许顺从他们所受的教育、所属的文化,或者单单只由于当下的心情。

他们并不反对这种不需要理由的倾向性。

作为最彻底的怀疑论者,皮隆学派的追随者准备了一整座弹药库的怀疑论证。除了上述的三难困境之外,相对性论证是他们最重要的怀疑理由,这个论证是这样的:

对一件事情,总是会有多个视角,从不同的视角看去,或者在不同的背景脉络底下,事物看起来是不一样的,因此每个现象总是容许不止一种解读。

要是我们硬是要坚持其中的一种解读,那就可能发生一个情况:未来的世世代代会把我们的观点当成笑柄。比如:人们一度相信地球是方的、女巫是存在的、黑人是此等的……

虽然直到今天,我们还对动物的价值低于人、机器无法有感觉、我们无法永远活下去等说法深信不疑,但是,等着看吧!

但是,尽管人们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但是从这个事实里面,并不能得出“一切都是相对的,没有所谓对与错”这样的结论。一方可能是对的,另一方可能是错的。如果现在有人要让你不再相信物理学,而是改信巫毒教,他该怎么做?光用论证够吗?

让我们回到明希豪森三重困境,这个论述指出,任何给出理由的尝试都是注定失败的,给出理由到了一定阶段,就不得不中断,并且没有理由。

因此,我们用所有信念所堆成的高塔,其实只是奠基在三杀之上,随时都可以崩溃倒下。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所有里有序列的结束点都是专横无理的吗?

让我们再来考察一个例子,比如:昨天晚餐你吃的是面。我怎么知道?我还记得。我的记忆不可能骗我吗?可能。但是,一般来说我的记忆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用记忆来证明一个说法是可靠的。这样够吗?如果这样不够的话,那我们就得记录所有的细节,以便隔天查验。

记忆之外,还有预告,比如:明天会下雪。我怎么知道?我看了天气预报。天气预报一定准确吗?不一定。但是,我们就该因此停止判断明天是否会下雪吗?大概不用吧。

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我们知道明天会下雪。但是我们还是有可能是错的。

这个观点看似与怀疑论者的不确定感差不多,其实有重大差别。这种哲学立场是“可谬论”,它区分知识与确定性。

可谬论者认为,即使无法绝对确定,我们还是可以拥有知识。

这个说法非常好,因为绝对的正确性是我们永远无法企及的,而这一洞见正是拜怀疑论者所赐。

我们还是可以拥有知识。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愿每日微小知识激发你的深刻思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