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庆卖米的故事背后的企业经营之道
科技前沿商业世界行业观察认知科学哲学思考▲这个世界残酷,又温暖。
Deep-Sci:"-sci-"源自拉丁语的"scientia"(知识)小科物语+台塑的管理经验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追求和实践管理“合理化”。01在波涛汹涌的商海中,台湾具有“塑料大王”之称的王永庆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经营之道皆为经典,尤其是他那流传了几十年的“卖米的故事”。王永庆,祖籍福建安溪县,清朝年间他的曾祖父带着他们全家到台湾闯荡以经营茶叶为生,生活过得紧紧巴巴十分艰辛。王永庆15岁那年小学毕业,家里生活难以为继,他不得不辍学来到茶园当杂工。王永庆从小就有理想,有抱负,立志发奋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进茶园的第二年便借了200元钱,到嘉义开了一家米店,做起了经营稻米的生意。当时嘉义就有30多家米店,王永庆所开的米店几乎无人问津,生意冷冷清清,王永庆感到十分头疼和无奈。于是他走进几家米店查看稻米情况,回到店里细心琢磨,设计了一套独有的经营思路。首先是质量取胜。王永庆发动员工把混入稻米里的小石子、谷壳等杂物剔检出去,让顾客明显感到这个店的米质高于其他。其次是主动上门。王永庆不定期的调查客户米缸存米做到心中有数,等到客户想买米的时候“王家米店”就主动把米送来了,送用户之所需。第三是精细服务。王永庆及他的员工为客户送米,先把旧米倒处来把米缸擦干净,把新米倒出来之后再把旧米倒在新米之上。这些办法果然凑效,王永庆的米店愈加红火,逐步发展到家喻户晓,成了嘉义地区最有影响的米店。
02这则广为流传的励志故事很精彩。不过,更值得学习和思考的其实是后面的故事。1954年,王永庆成立福懋塑料公司,生产PVC,后更名为台湾塑料公司(简称台塑),并且成为台湾首富和台塑大王。虽说思想支配行动,正确的理念是事业成功的根本。但如果光有理念,没有落地的能力,则一切依然无从谈起。今天我们来一起看看,王永庆的台塑集团,以及台塑在公司发展、治理和运营方面的基本情况。首先是其用心务实、永续经营的发展历程。自1954年创立以来,台塑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1954-1967年的自然成长阶段,从1954年日产4吨PVC的小厂起家,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逐步实现多角化经营。2、1967-1981年的统一管理制度、追求合理化阶段,台塑营业额已超过14亿元台币,有了一定的规模,其发展重点是成立了幕僚管理单位——总管理处,统一了全企业的规章制度管理,推动了专案改善作业等。3、1982-1992年的管理计算机化阶段,其营业额已超过544亿元台币,发展重点是推动了全面管理电脑化、生产自动化和人员配置合理化。4、1993年至今的调整产业结构和管理E化阶段,其营业额超过1705亿元台币,这个阶段的发展重点是整合传统产业,扩大海外投资,推动管理E化及会计一日结算作业。
03台塑的成功,离不开其独一无二、管理有效的治理结构以及责任明确、执行到位的运行模式。在治理结构上,台塑没有母公司,而是实行幕僚机构统一管理、各公司独立经营的独特治理结构。台塑是以台湾塑胶、南亚塑料、台湾化纤、台塑石化四大公司为核心,由100多家关系企业组成。除创办人外,台塑内部大体分为行政中心、总管理处、各子公司等三个大的层级。王永庆和王永在兄弟二人作为台塑的创办人,分别担任正副董事长。2006年6月王氏兄弟决定把台塑经营权交给行政中心七人小组。在运行模式上,台塑实行管理控制和资源整合集中统一、生产经营独立运作的目标责任制度,这是台塑高效运转的最重要保障。对于管理控制、资源整合、生产经营等三方面的责任,台塑界定得非常清晰,分解得非常细致,使得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件事情都有人具体负责,每一项工作都有分解落实,每一个任务都有检查考核,每一个责任主体都目标鲜明,各自都在围绕中心任务持续改善,追根溯源,保证了整个台塑的执行力和运营效果。台塑的主要管理经验及特点体现在十个方面:朴素务实的企业文化、轨道式的管理控制、严格有效的制度管理、量化考评为主的人事管理、统一精细的财务管理、责任落实到位的安环卫管理、运行有序的生产经营管理、集中统一的物资采购、全面信息化管理以及全面性经营改善活动。台塑的管理经验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追求和实践管理“合理化”。也就是,在坚持统一管理理念的前提下,不断推进“管理制度化、制度表单化、表单电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