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是什么
儿童节快乐!
童心是爱智慧。
人类的童年时期,哲学蓬勃发展。
而今,却处于一个很尴尬的位置。
哲学(英语:Philosophy,希腊语:Φιλοσοφία),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
按其词源有「爱智慧」之意。
哲学是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最基本的问题。
所以,哲学就是元知识、元理学,哲学任务就是对现实世界进行元理层面的把握,把多综合为一或把一区分为多,一和多都是元理。
元理也要清晰表达、系统构造,这样的元理系统才适用于阐释世界或指导实践。
哲学是元理,科学(以及玄学、艺术)是原理、方法、事实,元理与原理划分并非绝对,实用依据可以是:元理是需要时刻记着即时可用的元初理论,原理是可以查工具书利用的基础理论。
这是百科上的一段话。
哲学,起源于惊奇/兴趣/求知。
对于哲学的定义,哲学家们是这么说的:
柏拉图: “thauma”(惊奇)是哲学家的标志,它是哲学的开端。
“iris”(彩虹,虹之女神,宙斯的信使)是“thauma”(惊奇)之女,并无误溯其血统。
“iris”(彩虹)向人传达神的旨意与福音,哲学是由惊奇而发生。
在其注目之下,万物脱去了种种俗世的遮蔽,而将本真展现出来。
由此,它把自己展现为一种真正解放性的力量。
亚里士多德: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
人都是由于惊奇而开始哲学思维的,一开始是对身边不解的东西感到惊奇,继而逐步前进,而对更重大的事情发生疑问。
例如关于月相的变化,关于太阳和星辰的变化,以及关于万物的生成。
一个感到困惑和惊奇的人,便自觉其无知。
罗素: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
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科学知识所不能肯定之事物的思考。
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论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
一切确切的知识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
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
那么,为什么说哲学处于尴尬的境地呢?
因为,他被分拆了。
正如哲学家们所说,哲学源自惊奇、兴趣和探索。
自古希腊以来,一群哲学家就不断对万事万物进行怀疑和追问,最常见的三个问题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因此,哲学才有“爱智慧”一说。
随着哲学家们的不断追问,人类的认知不断积累,无论是自我理解还是理解自我与环境的关系,分科之前,这一切都归于一体。
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所有知识领域,最早都来自哲学活动。
但是,每当一个领域沉淀了足够的成果,这个领域就脱离哲学、自立门户。
原本属于哲学范畴的研究被分散在更加精细的学科当中。
“我们从哪里来”,遗传学家接手了这个问题。
“宇宙的本源是什么”,物理学家接手了这个问题。
“人类社会如何发展”社会学家接手了这个问题。
……
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人类社会,哪怕是偏于文科的哲学内容,也都被政治学、语言学、心理学瓜分掉了。
于是,几千年来哲学不断被脱衣服,只留下了那些所有学科暂时都无法解释的问题。
即便这个领域,还有神学占据了一半江山。
从纵向来看,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各类学科又在不断产生无法回答的问题,而这部分问题,又被扔回给哲学。
而这些部分往往是那种无法用客观数据、事实和衡量尺度的内容,所以哲学只能在纯思考领域下功夫,所以,很多人又将其混淆于故弄玄虚的玄学。
尴尬。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哲学才更显得可贵,虽然它经常由于过于复杂而自相矛盾,或者由于过于抽象而晦涩难懂,但是,用苏格拉底的话来说,它的可贵之处在于“无知之知”。
我热爱哲学,因为:哲学源于惊奇,热爱智慧,拥抱无知。
心归航,再启航
愿每日微小知识激发你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