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横金到横泾
早就听说横泾之名。
春秋时期,齐国的两位名相,管仲与鲍叔牙是相知很深的朋友,两人曾经在一起合伙做过买卖。管仲家道中落,出资自然少一些,鲍叔牙呢,出资多,做事也多。两人生意做得也还不错,盈利的钱还没有入账,管仲平便会拿来自用。年底分红的时候,管仲还要多拿一点。
有人为此替鲍叔牙鸣不平,觉得管仲是个贪财之人。鲍叔牙则辩解说,管仲贫困,比我更需要钱,我们做生意,纯粹是为帮他,你们以后不要再提此事。这便是管鲍分金成语的由来。
管鲍当年分金的地方就是后来的分金墩,这个地方因此而名为横金(苏州话分和横相似)。再后来,横金逐渐演变成横泾。泾,水道也,想来此处临近太湖,水道纵横,故名横泾吧?
横泾,还有一家网红的老横泾面馆,生意红火,人潮如流,唱评弹的也只是自弹自唱自听。你站在别人身边等座,别人站在你身边等座,这种店,少宣传一点,人少一点该多好。
导航去横泾老街和横泾古镇都没有提示,问了好几位当地居民才找到,时过境迁,想当年在清代、民国时期,横泾可是吴县的六大重镇之一。
横泾河
翻看旧事,知道旧时横泾有三宝:西瓜、烧酒、太湖猪。时代在变迁,和许多水乡古镇一样,水路交通被淘汰,注定水乡终被时代所抛弃。要么被拆,要么被废。哪儿还会有什么三宝?
我和小伙伴懒懒散散地走在横泾河的岸边,一家一家铺子看过去,基本是杂乱无序的杂货和生活用品。留守在老街上的,除了时光,还有几个坐在河边聊天喝茶的老人。
走在这里,时光都会变慢。
称得上旧迹的便是横亘在河塘上的“聚兴、积庆、望仙、驷马”四座古桥,和着流水,见证着曾经的繁华和辉煌。
这里,曾经是民国时期江南著名的水路码头。近千米的横泾老街,商铺林立、店面毗连,曾经拥有13家茶馆、11家布庄裁衣店、31家杂货店、13家饮食店、16家米行-------
印象最深又和这温柔水乡不和谐的,便是这蚂蝗入药的生晒,将这些蚂蝗用铁丝穿起来,悬挂于阳光下直接暴晒,蚂蝗还在铁丝上扭动着。为了一份药材,是不是太过残忍?
古街最吸引我的,还是分金墩边的分金庙。也许是疫情,也许是和大多数土地庙一样,只有初一十五开。我没有见到心仪的土地庙全貌。两只石狮子驻守在紧闭的大门前,河岸边,竖立三只灰飞烟灭的香炉。
历史的长河中,管仲和鲍叔牙究竟有没有来过这里不知道,肯定的是,他们不可能来这里分金。管仲任国相时,整个太湖东部还是一片不毛之地。
管鲍分金的寓意是人和人彼此信任,不计得失。为了这份寓意,才有了义金庙的存在。各地的土地庙供奉的不一定是当地的人,往往供奉的便是这样的一种精神?
小街从西向东,最后一家便是这毫不起眼的东桥橹店,手里忙着活计的老板,看出我们的好奇,主动给我们介绍起来,“别看我地方小,市里旅游景区的摇橹都是从这出去的。”说不出的一种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