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浮躁的时代,急需找到摆脱焦虑不安,健康无病的妙法!

很多人都在说,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

这种浮躁表现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

在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中。

我们不妨看看自己的心,其中有多少妄想在此起彼伏:有房、有车、有苹果,又有多少情绪在纠缠不休:孩子学习要好、先生对我要好、工作要轻闲收入高,如果不如意就不高兴?

在这些没完没了的念头中,我们就像波涛上摇曳的孤舟,时而被冲向这里,时而被甩向那边,片刻不得安宁。

现在有个说法叫做“亚健康”,事实上,这正是多数人面临的现状,似乎还没有病倒,但潜在的问题很多,健康的隐患很多。值得关注的是,亚健康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对于现代人来说,交通和资讯的发达,已经使我们的生活空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深广拓展。但我们的内心并没有随着视野的开阔而开阔,正相反,它似乎有了更多的焦虑、恐惧、紧张,有了更深的忧郁、孤独、不安。

这些情绪就像不速之客,常常在我们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造访,并且轻易地反客为主。于是乎,我们只能在情绪的攻击下束手就擒,毫无招架之力。

想静,静不了,心乱如麻;

想睡,睡不着,辗转反侧;

想放,放不下,患得患失。

可以说,很多人已经失去了休息的能力。

原因是什么?就是当我们面对各种情绪时无法自主,只能无奈地处在被选择中。

当焦虑袭来,我们无法化解;

当孤独袭来,我们无处回避;

当忧郁袭来,我们无力对抗。

我们只有被动地承受着,又或者,投入另一个目标来转移焦虑、孤独带来的痛苦。

我们常常把时间消磨在没完没了的工作和娱乐上,以为这样就能把痛苦远远地甩在身后,让它追不上。

事实上,这种做法只能让心变得迟钝,变得麻木,变得对痛苦不那么敏锐,不那么在意,除此而外,什么也改变不了。

当我们拼命工作或纵情娱乐时,痛苦只是暂时潜伏起来,却从来不曾离开过。

所以,今天的人普遍活得很累、心累。

我们总是要不停地做着什么,玩着什么,总要把时间塞得满满的才觉得踏实,否则就会“闲得发慌”,没有了游戏,无所适从;没有了电视剧,再也没有聊天的话题;没有自家车,就不会挤公交车了......

是什么让我们如此不安?是什么让我们没有能力享受一份清闲?没有能力静静地面对自己,没有能力和自己亲人时时融洽相处......

寻找你的调心之道

所谓无明,就是看不清自己的内心,看不清生命的真相,看不清那些此起彼伏的念头是什么时候生起,又是什么时候占据我们的心。

我们以为,所有念头都是这个“我”想出来的,都是为这个“我”服务的。

事实上,我们很多时候都没有能力主动选择念头,而是被念头所选择。

如果我们有能力选择,一定不愿意在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拔,彻底失控。

当我们生气时,能让自己马上心平如水吗?

当我们紧张时,能让自己立刻放下包袱吗?

我们没有能力选择念头,也就没有能力选择行为,没有能力选择命运,这就使得人生陷入一种身不由己的状态。

怎么让自己明了自己的心?

怎么见性?怎么开悟?怎么悟道?明心,是要明什么?

明道就是把迷障的这个障碍拿掉;就是把这个阴和阳给它破掉。

破掉阴阳、破二归一直见大道!妓女,尼姑都是女人,男人女人都是人,动物高级动物都是动物,动物植物都是物,有形有相的就是物。

人的眼耳鼻舌身无法触碰的就是空,就是无,有形的物、无形的空都是你的念头,那么没有念头的你又是谁呢?当你能够不搭理你的念头的时候,这就是明心,就是修行的方向,所以修行修到没有念头,没有念头的世界,那才是真正的即生即灭的自己、永恒不灭的自己。

什么叫明心?就是知道那个动,守住那个静,就是这个5和10是静,这个1379、8642是动,要知道这个静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这可以疗愈你,这可以滋养你,这可以生出万法,这可以让你回归无极,见性就是进入那个空无寂静的状态,明心见性就是心外无物,就是守住你那颗如如不动的心,安住在当下,到那最后,物外无心,没有心了,因为没有心,所以万物都是你的心,所以心安一切处,心外无物,是唯心造;那明心见性,守住那颗心,物外无心,直接再回归到无物,物即是心,心即是物,心物一体,你就悟道了!

禅修,就是要帮助我们改变这样一种状态。这就需要看清那些来来去去的念头,进而对它们进行管理,进行规范。

发展其中的正向心理,制止其中的负面心理。从这个意义上说,禅修就是一门调心的技术。掌握这门技术,我们就能让那些反客为主的念头各就各位,从它们手中夺回主权。其实,禅修并非佛教所特有,而是世间和出世间的共法。

佛法有三藏十二部典籍,也有众多的修行法门。前者是理论,是见地;后者是实践,是禅修。所谓见地,就是通过学习佛法理论,了解心念的运作规律,了解心灵世界究竟有哪些内容,每种心理又是如何形成并发展的,以及对此进行调整的方法和次第。

所以佛法自古便有“心学”之称,是一门帮助我们从了解内心到体证生命潜在觉性的学修体系。

黁曰:

抱虚守静,不躁不怒,谦和不争

得之淡然,失之泰然,顺其自然

修道先修德,修性先修命;

大道殊途同归,诚是理也

所以,人类必须遵循道的指导,学习道,领悟道,才能在发展自身的同时获得自我救赎的机会,完成人类生命意识的真正自我觉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