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个梁实秋!他的《雅舍小品》,品读如茶似烟也像酒,易使人上瘾

1950年:正中书局初版《雅舍小品》书封

朋友,知道散文大家梁实秋么,可曾读过他的名作《雅舍小品》?

我想,40后、50后们或许成年时知道梁实秋,但他只是被批判的“对象”,因为鲁迅作品里有他的影子。梁实秋,好几十年都被视作资产阶级文人的“代表”,他的著作在港台妇孺皆知,国际畅销,其《雅舍小品》持续再版达50多次,而我们内陆1990前从未公开出版过。

早年梁实秋

记得1991年前后,《雅舍小品》有幸从台湾“归来”,国內骤然掀起一阵“梁实秋热”,数十家出版社争抢着将《雅舍小品》花样翻新、层出不穷:“雅致人生”、“雅舍菁华”……只是篇目调整顺序、书名不一样而已。

实话实说,《雅舍小品》既有提神醒脑之功,亦有催哭促笑之效,读起来若茶似烟也像酒,容易使人上瘾。

《雅舍小品》內地版目录

且看看《雅舍小品》之篇目吧,见篇名就想看,看了就忍俊不禁,好不容易放下了,又想捧起来。梁实秋的小品:取材平易,亲切如话。他学识渊博,思路宽广,旁征博引,收纵自如,能在一个题目之下,给人以充分的知识享受;加以天性幽默,文笔轻松,篇幅适中,简洁明澈,自然成了读者喜欢把玩的珍品。据说台湾名作家龙应台曾问她妈妈最爱读谁的书,她妈毫不含糊地回答∶梁实秋。龙应台惊喜道∶"妈妈真识货!"

暮年梁实秋

梁实秋,北京人,1903 年 生,早年就读于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先后在科罗拉多大学、哈佛大学研究所,哥伦比亚大学研习英语和英美文学。1926年回国,曾在南北数所大学执教。

梁实秋最早以新诗创作涉足文坛,后来从事文学批评,成为二三十年代“新月派”代表人物。1938年 12月,接掌《中央日报》文艺副刊。1940 年,应刘英士之邀,他以“子佳”笔名在《星期评论》上陆续发表《雅舍小品》。

雅致,对于梁实秋来说,既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文风格。梁氏小品,实乃“趣味烹饪”。这种风味,有人评价说:特别宜于有闲阶层之“美食家”们享用。

梁实秋先生在写作

“雅舍”之趣,趣在内心也。

我后来才知道,先生所谓的“雅舍”,乃抗战时期的重庆乡野破房子:“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望远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土山坡。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陆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内陆出版社的不同版本之《雅舍小品》

先生告知:“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行下,或吸灯油而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棹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

先生1949年去台湾,执教于台湾南北数所大学,直至65岁退休专事写作。据说,梁实秋在四川的友人蒋子奇曾相面说他"一身傲骨,断难仕进"。的确,梁实秋一生大都缩在书斋小楼,与世无争,埋头学问,写作自娱不知老之将至。他宣称∶"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

先生于1987年11月病逝于台北,享年84岁,用生命垒起了一座了不起的文化丰碑:译成400多万字的莎士比亚全部剧作和三卷诗歌;著成100万字的《英国文学史》,选译了120万字的《英国文学选》。译出124册《世界名人传》。编成30多种英汉字和数十种英语教材。还著有《雅舍小品(四集)、《雅舍杂文》雅舍谈吃》《秋室杂文》实秋杂文》《实秋文存》 槐园梦忆》等多种文集。

孬张在台北牯岭街“人文书局”淘到宝贝

2013年4月中旬,为编纂《百年三峡工程》史料,由中国三峡集团原副总经理袁国林先生带队,我有幸随行去台湾,造访了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台湾大学等处。闲暇,想淘点有意思的旧书,还特地到牯岭街跑了一趟。隐没在躁动都市里的牯岭街,如今是一条再寻常不过的街巷。殊不知,昔日里它却是台北文化地图上的记忆闪光点。

正中书局1950线装初版《雅舍小品》内文

牯岭街旧书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抗战结束初期,欲回国的日本人纷纷将书籍、字画等摆在牯岭街兜售,形成了规模不小的假日市场。尔后,牯岭街两侧大树下的旧书摊越来越多。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旧书摊店竟多达百家,作家、学者、公务员、学生、和出版商都成为这里的常客。据说牯岭街旧书市集上,曾张贴过这样一张海报:“你是来找旧书,还是来找自己?”

是啊,到底是找啥?我找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1919年版本,找北洋大学资料……逛了10来家,费时大半天,居然在“人文书舍”逼仄的空间里真的淘到两本好书。其中一册,便是由正中书局1950年初版的《雅舍小品》,尽管破旧不堪,我仍欣喜若狂!

《雅舍小品》内文

我想,每个来牯岭街的人,是在心灵寻找一种东西:它是古董,抑或一条可以回家的路。于我似文学导师的北京人梁实秋先生,不幸逝于台北,愿其魂灵还识得回家的路……

#文化名人#   #梁实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