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缺爱的成年人 | 受损的自我

我们不怨恨童年的“缺爱”,我们只是了解到原来童年的母爱如此重要。

我们还在追寻童年的“安全感”和“亲密感”,在提高自我觉察的路上,希望有人相伴,不强求是我的伴侣、亲朋好友,或许他/她就是我的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

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他的情感需求未能得到满足,简单点来说就是“缺爱”的话,他往后的发展及人格特征都会深受影响。

诚然,每个人的童年经历不尽相同——一个女孩儿可能拥有一位情感冷漠、对她不理不管的母亲,另一个可能有个看似对孩子过度紧张、却也因这样那样的问题忽略了孩子的需求的母亲;还有的可能拥有自恋型人格的母亲,她们视为孩子为自己的附属品,不能允许孩子拥有自己的意愿,一切都要按照她所想所要的发展……

这里下面,我列举了童年缺乏母爱对孩子带来的最常见、最深远九个影响,这些影响可持续到孩子长大成人,除非他们愿意接受心理治疗或者拥有强大的自我觉察,否则童年缺爱的影响,可能会烙印在他们的生命里六七十年之久。


缺失的安全感——不安全依恋

一个充满爱意、对孩子需求敏感的母亲能够让孩子感觉被理解和支持;孩子从母亲身上感受到关系是稳定而充满爱意的。当孩子心中有个安全的港湾,他才有勇气和力量,去探索这个世界等待着他去探索,去寻找自己所爱和爱自己的人。

而如果孩子感受她的母亲有时候在,有时候不在,他会体验到不稳定、不可靠的感觉,并会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脆弱而动荡的;他不相信世界上有能够持续和稳定的关系。大多数有这种母亲的孩子,长大会成为焦虑依恋型,一生都在渴求亲密感和联结,却在拥有时如坐针毡,怀疑自己无法留住和维持美好的感情。

如果孩子拥有一位克制而冷漠的母亲,他们长大会带上厚厚的保护壳,相信做人只能靠自己,尽可能不去依赖别人,这时候我们说,他的依恋类型就是回避型的。

安全依恋型的孩子寻求亲密,而亲密感对冷漠型的人则是陌生而遥远的;孩童时期形成的依恋类型,在长大后不仅影响人际和友谊,甚至是对亲密关系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未启蒙的情商

孩子通过与母亲的互动学会辨别自己的感觉和情绪;母亲的肢体和口头语言教会婴儿在不舒服或感觉压力时如何自我安慰与排解。随着孩子长大,母亲最关键的功能之一,就是帮助孩子理清自己的感受,为情绪命名、学会管理自己的恐惧和负面情绪等

如果母亲角色错位、或者没能实现母亲的功能,那么孩子就学不会理清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他或者很容易被情绪吞没,或者过度防御而无法感受情绪。

不管是焦虑型还是回避型依恋的孩子,他们都有个共同点:难以命名情绪和控制情绪——而这正是情商很重要的方面之一。

受损的自我概念

母亲的脸是孩子能“看到”自己的第一面镜子。

自我协调、充满爱意的母亲的面容让孩子看到了接纳,向孩子传达着:“你是你,这样很棒”的信号。而相反,母亲缺乏爱意的面孔则会让孩子以为自己是不够好的、有缺陷的;如果孩子经常被母亲忽视或冷漠以待,或是被批评,那么他就会感觉自己是没有价值的,不值得被爱的,永远都不够好的。

缺爱的孩子很少能客观、清晰地看待自身,尤其是当他们打小就是家里的出气筒,或是没有存在感,那么他们很难拥有健康的自我价值感

缺乏信任感

一个人要能够信任他人,首先要相信:尽管这个世界不是完美的,但整体来说是安全的,人们是善意的。如果孩子的母亲情绪不稳定、或好斗强势、或吹毛求疵、或东猜西疑,那么孩子学到的是“感情和关系都是不稳定和危险的,信任总是如昙花一现,没人可以信赖。”


人际边界问题

自我协调的母亲让孩子学会健康的边界概念——即使是最亲密的人之间也能拥有健康的个人隐私空间

她不会随意入侵孩子的空间,强迫孩子在未准备好的时候与自己互动。她的行动传递出她对于人际关系和边界的理解——既有紧密联系的部分,也拥有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和距离。

相反,回避型的孩子会视任何情感的交流为过度亲近和入侵;他们与人交往一般都停留在最表层的水平,这样他的“独立”就不会受到他人的威胁。

焦虑型的孩子则会对亲密有着过多的渴望,他们不懂得人际之间的界限,会常常入侵他人的空间,也不能理解伴侣或者好友拒绝的信号。他们会单纯的认为:没有秘密,没有隐私就是爱的表现。


选择“有毒”的伴侣或朋友

通常来说,我们都会选择让自己感觉“熟悉”的人作为朋友或者恋爱、结婚对象。当你拥有安全协调的母亲的时候,这种熟悉感是很棒的指引。

然而如果你小时候是个缺爱的孩子,那就比较危险了,因为有很大几率你会被那些“像你妈妈一样对待你”的对象所吸引——看似熟悉的模式,却绝不会让你舒心。

即使你开始意识到童年的心理创伤,如果没有专业心理咨询或治疗的帮助或者是强大的自我觉察能力,你也很可能会继续重复童年形成的关系模式。

输不起的孩子

当然,没人喜欢挫折和失败,但有足够安全感的孩子不太会因为挫折或是失败,就认为自我没有价值,也不会轻易把等同于自己的性格有缺陷。或许他也会摔得鼻青脸肿,但他知道,失败可能是因为自己目标设得太高,自己还有可以努力的地方,所以他不会在第一时间否定自己

有种说法是,自小缺爱的孩子不能忍受任何的拒绝或失败,以此来对抗童年时母亲对他们的贬低和评判。其实这一说法并不正确。但有一点是常见的:他们保持着高度的警觉,会为了避免失败而付出任何代价,即使是对自己有害的


极度敏感

童年缺乏母爱的孩子会特别害怕被拒绝,这种恐惧往往主宰和控制着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会把任何拒绝的信息解读为自己是无价值的、不值得被爱的,这种恐惧却往往被母亲和他人误解为敏感

一生的冲突

我也把这个概念称为“核心冲突”——那些童年缺爱的成年人,他们内心深处一直渴望着母亲的爱和支持,然而日渐积累的却是母亲伤害自己的体验和记忆,这种矛盾与冲突一天比一天激烈,让他们倍感痛苦。

译:郑子玲
图:盒子先生
-------------------------------------------------------------------------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