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滇池
望滇池
(2018.10.7)

滇中之胜,在于滇池。滇池揽景,一在大观楼,一在碧鸡山。
大观楼在滇池边,三层楼阁当下已显局促,在康乾盛世,却是鹤立鸡群,为观海咏诗叹息佳处。
凡胜景必有其魂,清代楼阁在全国多了去了,大观楼独能跻身唐宋名楼之侧,便在于其180字长联在华夏楹联中独树一帜。
长联撰写者是布衣寒士孙髥公,孙对滇池自然人文的独特描述和理解,尽可以作为今天旅行者观滇池的大写意指南。
碧鸡山横亘于滇池西水边。明朝被谪戍的状元郎杨慎在山下高峣(qiao)村住了20年,他对山海的描述是:“苍崖万丈,绿水千寻,月印澄波,云横绝顶”。
徐霞客是旅行者更是地理学家。他在游碧鸡山后写了一篇长文“游太华山记”,地形地貌与攀登路线描述备至,故可作为登西山观滇池的攻略路书。

笔者揣着徐霞客的游记和孙髥公的长联进入可称西山精华的龙门段。龙门景区是大自然刻刀和人类意志,在百丈巉岩绝壁上创造的完美雕塑作品。
由朝天桥、上至龙门,再上至梁王避暑台,由幽洞、石梯、危阶串起的翻飞曲线腾挪躲闪于绝壁内外。行者上可履险扪嶙峋石,下可斗胆俯瞰滇池水。
约450年前,徐霞客登过的朝天桥及周围大模样依旧,“南上,为朝天桥。桥架断崖间,上下皆嵌崖,此复崭崖中坠。”由此“攀崖蹑峻,愈上愈奇”。
由此上行,拐几个仄逼小弯可抵龙门。龙门位于景区中央,为最可看处。只见在二尺宽的悬崖小道上立起的石门上,刻有“龙门”两大字。字下门楣正中突出的半珠状青石已被抚摸得如温玉一般。

再由此上行,穿过深邃昏暗的近乎直立的石洞台阶,便是元代梁王避暑台。徐霞客对避暑台周遭描述道:“南崖上下,如蜂房燕窝,累累欲堕者”;“崖愈杰竦,昔梁王避暑于此”;“更南,则庵尽而崖不尽,穹壁覆云,重崖拓而更合。”
立于避暑台和龙门,温习大观楼长联,才知长联描述与感慨不虚。当面向“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敞开衣襟,推高帽沿(披襟岸幘),不禁一阵狂喜(喜茫茫空阔无边)。
由于视角与云雾阻挡,立在碧鸡山(西翥灵仪)悬崖上,看不清东北南金马(东骧神骏)、长虫(北走蜿蜒),与白鹤(南翔缟素)三山。
遗憾的是,滇池中浮动的岛屿“蟹岛螺屿”和大片的苹花苇荡(苹天苇地)以及“四围稻香、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均不见踪影,扑入眼帘的是四围公路、万座楼房、九线堤坝、三重苍烟。
后工业社会已迥异于农耕社会,除山海保持大模样外,周遭环境已发生沧海桑田之变。草海沙滩与周边植物以及乐在其间的翠羽鹤鸥,完全或逐渐离开旅行者的视线。人类事业的发展,估计再难使环境能回归到孙髥公的世界。
长联的上联写景,下联抒情。当时,闲情逸致是官员和读书人的专属,在髥公眼里,“高人韵士”才能“何妨选胜”,择好日子登楼“凌虚把酒”。“叹滚滚英雄谁在”?“尽珠帘画棟,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于苍烟落照”。孙髥公的历史感怀,多少有点虚无主义情绪。
昨日访大观楼,今日登碧鸡山,人群熙攘推搡之际,难得静下心来,哪怕是沉思片刻。但孙髥公观滇池所发出的叹息――历史人物“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却许久回荡在笔者耳边。
望滇池,滇池静,风云动,“卷不及暮雨朝云”?尽在不言中。

【作者:顾德欣,中国老教授协会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国防大学教授。作者乃饱学之士,涉猎甚广。本号将连续刊载作者多年写就的读书笔记、游记随笔,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