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一定钟爱那些允许自己慢慢变好的人
今年春节,我见到了刚满周岁的小外甥。
他刚会站立走路,这让我有机会观察到我们人生中第一次学步时的情景:
一开始,他只能站立,且站着的时候会紧握双拳、颤抖不止,像是要抓住什么东西好让自己保持平衡。
我找了一个类似的视频,它真实地还原了那个场景
看得出,一个非常简单的站立动作在他眼里也是相当困难的,稍不注意就会一屁股坐到地上。
几天后,他能踉踉跄跄地走起来,但转弯的时候必须像圆规一样,以一只脚为圆心,另一只脚一点一点地转,稍快一点也会立即倒地。
不过,他对自己的笨拙和跌倒毫不在意,也不会理会旁人的笑声,双手一撑就又起来继续朝想要的地方走去,如此反复,乐此不疲。
在一起度过的二十多天里,我能感到他稳了起来,但变化也不是很明显,走路时依然跌跌撞撞。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几年后他一定会像我们一样走得既快又好,可以轻松准确地控制自己的身体。
这让我不得不感叹,原来我们最初就是这样做成一件事的:
在面对一个全新的领域时,我们能毫不着急、毫不畏惧、毫不气馁,始终欢快地往前走,并且最终每一个人都成功了。
然而在长大以后,我们却总是在学习一个新技能或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时遭遇焦虑和失败。
因为我们总是想要太多、急于求成、害怕嘲笑、遇到点打击就觉得自己肯定做不好,于是没走几步就停下了。
从幼儿到成人,很多时候我们竟从一个“成事者”沦为了“失败者”,这事真值得我们好好反思一番。
虽然成年人的世界不像幼时那样无压和宽容,但不得不说,儿时的两个品质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一是只做刚需之事。
正如走路这件事对于孩子来说就是生活的刚需,因为他必须学会才能拥有行动自由。
所以他们有很强的学习欲望,愿意持续去做,又因为真正的刚需并不多,所以他们的目标也很聚焦。
二是没有期待之心。
由于孩子的世界还是懵懂的,不知道什么是害怕与恐惧,所以他既不在意前进的挫折与失败,也不在意他人和眼光和评价,更不要求自己在多长时间内必须掌握。
他只关注自己当下的点滴进步和喜悦,允许自己慢慢变好,最终在时间的加持下,掌握了诸如走路、说话这样的全新技能。
这其实就是一个普通人能够成事的秘密,但当我们长大之后,这些宝贵的品质却不知不觉地被丢掉了。
我们总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马上看到结果,还特别在意他人和外界的评价,以致看不到进步就很烦躁,遇到点退步就自我否定。
如此说来,现在的我们想要更好地改变自己,还得回头向幼时的自己学习呢。
不过这没什么丢人的,这只是一种回归罢了。
如果我们能主动回归幼时的自己,回归那种允许自己慢慢变好的状态,那我们依旧可以从容地做成任何想做的事情。
主动降低期待,是欢快行动的窍门
最近积压了很多任务,感到时间不够用,心里越想高质量完成所有的任务却越完不成,很焦虑,该怎么办呢?
既想一次性完成论文答辩,又想提前找工作,结果哪头都无法投入,很纠结……
我听后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才几天啊,做不好当然是很正常的啊!
不过我也没有资格去批评他们,因为急于求成是人的天性,我自己也经常陷入这种境地。
比如前段时间为了教女儿玩三阶魔方,我们一起学习了简单的“基本公式”,用这种方法大约可以在2分钟左右复原魔方。
后来我看到高手用“高级公式”在30秒内就可以将魔方复原,觉得很酷,于是付费购买了视频教程开始自学F2L的高级公式。
F2L的高级公式共有41条,虽然它们之间有些规律,老师讲得也很好,但对我这个新手来说还是很抽象,经常记混。
学到第3、4天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速度非旦没有提上去,反而更慢了。
因为复原的过程中不是反应不过来就是弄错,手指也非常笨拙,还不如用“基本公式”来得快。
当时我感到非常懊恼,心里也开始自我否定,觉得这41种情况简直太难了,自己根本记不住。
就在我准备放弃的时候,我想起了春节期间小外甥学走路的情景,猛然意识到自己真是太急于求成了:
为什么才几天时间,我就想要突飞猛进呢?
为什么不能允许反复失败呢?
为什么不能用更长的时间去掌握呢?
几个反问之后,我的着急焦虑立即就消失了。
同时也回想起技能学习的本质就是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大脑中相关神经元产生连接并形成强关联的过程。
这个过程在初期必然是非常缓慢的,因为它们之前还没有形成顺畅的通路。
但只要我们持续练习,这些连接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强,最终形成一张高效的网络,使自己在某天开始加速并突破。
我坚信只要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练习,就一定会对41种场景形成肌肉记忆,达到不用动脑也能自动上手的程度。
就像我坚信小外甥长大之后一定能轻松准确地控制自己的身体一样。
从那以后我开始降低期待,决定至少用1个月的时间去学习,且每次只要求自己学会一条,再用3-6个月去练习。
如果想不起来就反复看视频讲解,直到把它牢牢记住,然后一有空就把魔方拿出来练习。
事实上,20天后我就能快速识别出大多数场景,手指的流畅度也提升了很多。
现在我对手中的三阶魔方已经有了轻松的掌控感和浓厚的兴趣,再也没有之前的挫败感了。
这段经历也让我对今后学习掌握其它技能有了巨大的信心和指引,因为:
只要我在遇到困难时能主动降低期待,允许自己一次只做好一件事;允许自己在开始的时候进步缓慢、甚至反复失败;允许自己花更长更多的时间去练习,就一定能做成这件事情。
事实上,只要是正常的普通人,这方法论都适用。
如果你也认真实践,就一定会对“少即是多,慢就是快”和“无欲则刚”这两句话有更深、更新的理解。
你心里肯定早就有了这个怀疑:主动降低期待不会让自己丧失斗志,活在自己的舒适圈里吗?不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无原则的顺从者吗?
其实不会,因为任何观点都有适用范围,都需要一个“前提条件”才能成立。
而“主动降低期待”的前提条件就是:我们本就是一个希望变好的人。
如果我们是一个不求上进或不希望自己幸福的人,这点当然就不适用了,相反还得想办法激励自己欲望和期待心。
而你现在正在读这篇文章,说明你一定有强烈的成长欲望。
不过,“主动降低期待”和“希望自己变好”看起来像是一对矛盾,这又作何解呢?
关于这一点,我们应该来听听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观点。
他说: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能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而我认为检验一流心理的标准也是如此——看一个人能不能在心中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期待,还能正常行事。
事实上,当我们能够同时容纳两个相反的想法和期待时,我们往往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因为一个人如果只有欲望(希望自己变好),则会急于求成或暴躁刻薄,只有理智(主动降低期待),则会动力不足或顺从纵容。
但如果能让二者同时在线、协调作战,就可以取长补短、相互成就。
这样的人必定心态开放,并表现出这样的品质:
既强烈地希望自己变好,又能稳住自己慢慢前行;既能做最好的准备,也会同时做最坏的打算;既能好好地爱他人,也能好好地爱自己。
诚然,这世上有人会得到命运的偏爱。
他们天赋异禀、能力超群,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某些事情做成,但这样的人必然是少数。
如果你确定自己不是那类人,那就及早坦承接纳,主动降低期待,像一个刚会走路的孩子那样允许自己慢慢变好。
虽然成年人的世界并不容易,但从一生这个尺度看,我们还是有足够的时间允许自己慢慢改变的。
只要你愿意在一个有价值的领域持续前行,并对自己和他人保持低期待,命运也一定会特别钟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