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医诊疗思路

以前一张方桌,一个脉枕,笔纸备好,两张凳子——一个医师自己坐,一个患者坐,医者就可以进行各种疾病的治疗了,这在很多西方人眼中是不可思议的,其实有些时候甚至连这些最基础的东西都不具备走街串巷的铃医就可以给患者诊治疾病! 有很多时候急诊和民间赤脚医生根本就只是背着一个药搭子就可以去给患者诊治了,这在现实和影视剧中都是随处可以见的。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的大学同学和我也是凭借西医的各项实验室检查行医,特别是在医院工作的时候,西医的例行检查让我们省去了很多诊断咨询和切脉的过程,那些检查报告白纸黑字仿佛就可以确诊很多疾病,而且我们的诊断和治疗也沦为西医,可是我确实不甘心,毕竟我少小和大学都是努力的在学习中医,我一直都渴望把我自己的所学应用于临床,不辜负多年的奋斗。

临床上,把中医脉诊、望诊、闻诊得到结论一方面和患者进行感官上的印证,一方面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互相印证,原来中医的望闻问切并不啻于西医实验室检查,有很多时候有很多病情我能明确的描述给患者,得到的结果都是很合乎患者的病情,有些时候西医还不能够明确诊断,我使用中医措施就已经病情缓解或治愈了。于是我更加积极的使用切脉、望诊、闻诊进行诊疗,为了避免西医的干涉,我便从医院出来做起了坐堂医,因为在医院里就是已经有了诊断和治疗方案也必须走一个检查的过程,更让我想着走出来的是有很多时候在医院中医不可以自由的发挥自己治疗方案,必须配合西医,甚至只使用西医,有很多疾病明明使用中医药会比西医更迅捷有效,可是上级医师还是不能通过我们中医建议的中医方案。有些时候这种心急火燎而又不能实施自己的施展就是一种煎熬,有很多病情因为耽误时机而无力回天,所以心塞了一段时间我就毅然的走出医院。

现在临床十多年了,有很多时候都想说一下中医临床诊疗的思路,奈何时间总是不济,最近天气炎热,随诊的病友碍于炎热也少了一些,所以抽一点时间写一写自己的心得。

中医历来都说望闻问切四诊诊断疾病:望者,看也,视病者形神也,不仅仅看到外在的形体,还要观察内在的精神状态;闻者,听其音、嗅其味也,有很多疾病要靠患者的声音和体味进行鉴别的;问者,询问病之感觉、由来、发生发展的经过,中西医所说的主诉就是通过问诊得以实现的;切者,切其脉、触其肌肤、腧穴以诊察病之部位、真假、虚实,此法需要有慧根的医师才能掌握,精于脉诊者,有时候仅凭脉诊就能断出体内症结,可谓神乎其神!

现在的临床,很多医师对于诊断疏于望诊、闻诊、切诊,过多的功夫花费在问诊上,往往期望只是通过几句咨询就能够判定疾病,却不知道有时候临床上患者的自我感觉往往不能确诊,所以就只有借助于实验室化验,就是化验有些时候也未必能检查到某些功能性疾病,所以临床上很多疾病在医院看了很久依然不知道最后的诊断。每年我也去医院例行做体检,可是就是专业的体检中心,有时候也是走一个过场,并没有专心的给予检查,并且所有的医院检查都是分成科室来体检,难不成人体是七零八落的?中医说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和自然界也是一个整体。作为医师,我个人觉得应该从整体着眼,先看一个全身,然后再一一的分部诊察。

采集的病情信息要进行归纳总结,甄别真假虚实,人是一个神奇的事物,有很多时候我们所感受和所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这并不像生活上所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有些时候眼见也可能是虚的,反而耳听也是真实的,有时候眼见和耳听的都是虚假的,反而要靠切脉触诊才能诊断真假虚实。

疾病的诊断要注意细节和整体相兼顾,有时候很多细小的细节反而是发现问题的最重要的着眼点,就如侦查案件一样,有时候一个细节就是案情的突破口,可惜有很多时候临床上很多医师诊疗的时间比较急促,很难来得及细心地诊察,有一些医师甚至不耐烦患者的咨询,更来不及解释病情,门诊量是上去了,可是有很多时候难免贻误病情。有很多患者在我这里也曾言讲去某些名气很大的医师那里看病,门槛很高,可是进去也就是看一下以往的检查和诊疗病历,问两句话就开了处方,结果没什么效果。其实这也是无奈的,有很多时候名气大了,患者多了,就难以顾全所有的病情了。

临床上,考验医师诊断技能的手段不仅仅是切脉,有很多人曾经拿切脉过来考验医师的脉诊是不是糊弄人,这样的顾客其实带着三分不信任,即使我给出了明确的诊断,合乎患者的身体状况,可是有些时候我还是会谨慎为这些顾客看病的,这些人过于看中脉诊或者不信脉诊,或者在某些老中医那里看过,就是想看一下我们的脉诊是不是一样,殊不知这个脉诊靠的是悟性,不在于年高,就我所接触的很多医师虽然年过花甲以上的不在少数,可是有很多人并不擅长脉诊,特别是一些在医院很多时候都不诊脉的医师,就更不擅长脉诊了,所以有些时候我也无奈。

临床上诊疗的手段其实有很多,比如望诊中舌诊、目诊、面诊、手诊、耳诊、唇诊、鼻诊等,这些诊疗以前都来自于民间,也是和中医一样是祖国医学多年的经验积累而成的,不可以小觑。

我曾经研读过少数民族壮医目诊的书籍,对于察目诊断疾病在壮医也是比较成熟的,有经验总结歌诀“着色深浅判新久,弯曲频率别轻重,脉络混浊有湿毒,脉络散乱为风毒,脉络近瞳属于火,脉络靠边属于寒,黑斑瘀来蓝斑虫,目诊仔细辨分明。”近代名医彭静山因为在1960年文革期间受迫害失去听力,后来根据《黄帝内经》和《证治准绳》于1970年创眼针疗法,通过观眼目诊断疾病,采用眼部针灸治疗疾病,其实早在东汉时华佗的"观眼识病"法所述:"目形类丸,瞳神居中而前,如日月之丽东南而晚西北也。内有大络穴,谓心、肺、脾、肝、肾、命门各主其一;外有旁支细络,莫知其数。皆悬贯于脑、下连脏腑、通畅气血往来,以滋于目,故凡病发则有形色丝络显见,而可验内之何脏腑受病也"。

可见有很多疾病可以“一目了然”的呈现在医师的面前,只是有时候我们没有用先去收集资料而已。而舌诊在中医望诊中也是最为经典的诊疗方法,对于舌诊的研究历代医者都有论述。

望舌在临床上其实应该每次都要检查的,所以有很多问诊的患者我都要求患者给我发来舌头和面部的图片,有很多舌诊著作可以借鉴阅读《舌诊源鋻》、《舌诊图鉴》、《实用中医舌诊彩色图谱》、《温病舌诊图谱》、《舌诊与脉诊》、《面诊 舌诊》、《舌诊与论治》、《中医舌诊入门》等。

面诊无论在医学还是相学都很看重,中国人对于面诊的研究颇为详实。

一个称职的中医师对于面部望诊必须熟识,所以有很多人说中医也是一个算命先生,而我个人觉得面诊能用于疾病的诊治就已经很不错了,对于掐算命理有时候确实不是我辈所能够的了。我的那些发小朋友有时候会跟我说给他们算上一卦,我不否定某些医师也确实懂得周易八卦命理推算,可惜我对于此域并不擅长,所以也就不敢造次,只不过根据他们的面相诊断一下身体的状况而已。临床上,我并不主张医师用算命的一套来跟患者解释病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