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子公司们这两年都在忙些啥?
自2018年银行理财子公司渐次入场以来,银行们布局理财子马不停蹄。截至目前,已经有25家理财子公司获批筹建,正式开业的有20家,包括6家国有银行、6家股份行、6家城商行、1家农商行及1家合资机构。
外界对于新生的银行理财子公司给予了诸多溢美之辞,普遍认为银行理财子公司拥有平台、渠道和牌照多方面的优势,将成为资管界的“航空母舰”。然而各家已开业的银行理财子公司在经历了“敲锣打鼓”的开业典礼后,感受到的更多的是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回溯过去两年,乘着政策“暖风”的理财子公司的发展之路并非坦然无阻,基本在原地踏步,走走停停,离“超级资管机构”的理想道阻且长。
提起权益市场,不少银行资管人可能已经在苦笑了。从前都是券商资管、基金公司排着队喊着“金主爸爸”,求着要给银行资管部路演。如今风水轮流转,不少银行理财子的人为了探索权益市场,已经登门拜访券商和基金,只求觅得一点儿良策。往日躺着赚钱的日子已经不复存在,当年靠着一笔笔委托贷款赚的风生水起的银行人不得不正视权益产品,走进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根据普益标准统计,2020年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固收类产品有3195款,占比达82.9%;其次混合类产品数量为599款;而权益类产品仅为58款,占比约为1.5%,且多采取私募的形式募集。不难看出,在过去的一年里,银行理财子公司干的还是他们的老本行——固定收益产品。
然后到了理财子公司时代,吃固收老本就显得捉襟见肘了。银行理财子公司单纯依靠固收类产品难以持续获得有竞争的收益,也难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客群的需要。于是监管先行,放开束缚,规定银行理财子的公募和私募产品都可以直接投资于股票。
但目前来看很少有银行理财子直接投资权益资产。试想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商业银行安居一隅,一方面与中国资本市场大发展相对脱钩,另一方面也造成产品端设计能力薄弱、产品形态单一、过度依赖债券市场,如今要抢滩权益市场难度实大。投资系统及周边配套系统跟不上、投研能力跟不上、运营能力跟不上、客户服务能力跟不上,一声号令扑入二级市场无异于羊入虎口。
所以目前理财子的“打法”主要是固收打底,增配FOF和权益投资增厚收益。前路虽漫漫,但理财子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未来可期。《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0年)》也为未来指明了方向:银行理财子公司将依托投资范围横跨多类市场的优势,以固收产品为基石,以FOF/MOM、量化投资等方式向权益类、混合类、衍生品类产品拓展,从而逐步构建覆盖不同流动性需求、风险等级,以及不同投资目标的产品体系。
银行理财子公司努力弥补权益短板就算了,连吃固收老本都不能循老路安于现状,产品要求净值化、破刚兑。所谓净值化,就是不给理财产品定预期收益率,而是像基金那样按净值申购、赎回,不保证客户收益,甚至有可能损失本金。换句话说,也就是打破刚性兑付。
在过去的一年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也并不是乘着改革春风“开门红”,期间不止一次出现了固收理财跌破净值的插曲,险些打破市场对银行理财的“刚兑信仰”。虽然人人都知道打破刚兑势在必行,但理财子公司产品初露头角,众多投资者还在观望阶段,这时候理财产品出事无异于砸自己招牌,会对后续理财产品的发行造成致命冲击。在这种极大的舆论压力下,理财子公司只能谨言慎行,最大程度调动行内资源来化解和平息投资者的聚众抗议。
作为净值化转型的突破口,在过去两年的转型进程中,T 0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规模高增,2020年底理财子公司共存续有53只现金管理类产品,存续余额占到了总规模的近一半。
但这无疑是短期的无奈之举。
2019年12月29日,银保监会与央行发布《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对投资范围、产品期限要求、定价方式 赎回要求进行规定,但目前尚未出台正式稿。若未来新规落地,将明显压低T 0产品的收益率,向货币基金趋近,T 0产品的吸引力降低,将对T 0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规模造成极大冲击。
虽然现在市场普遍认为新规短期内很难落地,但不可置否,理财子公司们未来靠着现金管理类产品突围并不是一条长久之计。
另一方面,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无论是T 0现金管理类产品还是其他固收产品,大多数产品还是伪净值型产品,采用的成本摊余法估值,即将资产收益平均摊至每日,会使产品净值产生均匀变动,可掩盖其基础资产的风险特征。
这样做一定程度还是源于投资者的压力,银行理财产品真正净值化最大的困难仍然是转变投资者思维。2021年资管新规过渡期大限将至,银行净值化步履加快,投资者教育刻不容缓。
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投研能力存在显著短板,从目前已成立的理财子公司产品策略来看,初期除了银行理财过去擅长的固收类产品外,权益方面投资主要以FOF、MOM的形式开展。一些理财子公司为了快速追赶上券商、基金在权益投资方面的能力,选择外部招聘券商及基金公司的优秀投研人才,来弥补银行自身能力的不足,无疑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然而短期内理财子公司薪酬尚未完善,难以与市场化机构竞争。据悉,目前一般理财子公司的薪酬在总行资管部的基础上上浮12%-15%,也有部分理财子公司的薪酬要比总行资管部高出30%。然而对于一些做得好的基金经理来说,薪酬收入并没有很大的吸引力。另外,在银行的薪酬体系下,投研岗位薪酬上有封顶,薪酬难以大幅提升,暂时无法像基金公司、券商等给出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吸引人才。
资管机构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人才,银行理财子公司要想留住人,一定要“内外兼修”:吸引外部人才首先一定要在激励上下功夫,比如结合市场化的股权激励等,此外也要加强对内培养,借鉴公募的人才培养方式,逐渐完善自身的投研能力,这才是长久之道。
去年9月6日,农银理财总裁段兵在“2020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表示,“银行理财子公司的转型存在两个难点。首先,文化的转型。理财子公司的人员大都是从商业银行资管部门出来的,资管部门又是从投行、金融资管演化而来,商业银行文化是信贷文化,是以看现金流为主的文化,而理财子公司则需要在资本市场上运作,目前理财子公司的文化正在培育过程中,还需要一定时间,文化转型是比银行理财产品转型更困难的事情。”
“银行理财子公司转型另外一个比较大的困难是IT业务系统的构建,资管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系统。如何利用系统将不同期限新产品的规模做大是保持资管竞争力的根源,银行理财有现阶段的困难。”段兵称。
我们可以看到信息科技系统建设已成为各家银行理财子公司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目前各家银行理财子公司都在按照产品净值化管理的要求,通过自主开发或外部采购等方式搭建全新的信息科技系统。
目前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对于银行理财子公司而言,IT系统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未来有的忙了。
从理财子诞生到现在,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有些人说理财子公司原地踏步发展慢,其实只要细想就能发现不然。作为一个“新生儿”,他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学: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要完善自身制度、要协调好和母行的关系、要完成理财产品管理人变更和数据迁移、要搭建符合母行风险偏好又与自身相适应的风控机制……在这短短的两年时间里,理财子过的绝对不轻松,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基础一定要打扎实,还没法集中精力去搞新产品、去培育与未来发展相适应的新人才。
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理财子目前并未掀起大风大浪,但不可否认也在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前进,监管同时也在权衡市场震荡与改革效果。这是一个积蓄力量的过程,我们不妨多给这个“新生儿”一些耐心,期待他实现量变到质变,真正成为一家超级资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