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殿堂】春运小马扎,古董界的老前辈!

每到“春运”,“12306”秒成灰的售票界面总令人跺足捶胸怒不可遏,能买到“无座票”的小伙伴都会在朋友圈里秀一把幸运……不过,漫漫长路,想要解决“无座”的问题,怎么办?

无论你处于“xx后”,这个物件儿一定不陌生:火车站里人头攒动的小卖部前,总少不了它的身影。它有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小名儿——马扎。《汉语大词典》对它的解释是“一种小型的坐具。腿交叉,上面绷帆布或麻绳,可以合拢,便于携带”。

对照我们日常使用的“马扎”,全中!但“马扎”之名,从何而来?

顾名思义,“扎”,将“帆布”或“麻绳”捆扎在一起而成;“马”,难道和动物有关?

“马扎”之名,确实与“马”有关。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从人们的坐卧习惯说起。古今中外,人们的坐卧习惯有二,即:席地而坐,垂足而坐。亚洲很多国家,诸如日本、韩国,家居生活席地而坐为主;欧洲国家,如英美等,工作生活都以垂足而坐为首选。中国,则经历了从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转变;这种变化,在我们民族仍在使用的词语中皆有体现。

学成文武艺,总希望在仕途朝堂上能有“一席之地”……

商场酒店开幕,邀请重要嘉宾“出席”……

想要去现场观看演出,就必须要有“席位”……

此外,宴请宾客时还要“大排筵席”……

对于“席”的依赖,并不能减少对舒适度便捷性的追求。中原地区的人们看到游牧民族随身携带一件“家具”:每当他们停下脚步,就会从马背上拿下一件捆扎好的物件儿……打开就可以安坐。“马扎”,由此而来。显然,“马扎”不是汉民族的产物,为此它有个更为正式的名字“胡床”。

李白有首《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或许我们大多数人都对其中的“床”误会很深:古代社会礼法森严,小男孩怎么可能闯入内宅来到小女孩闺房中还绕着她睡觉的“床”走来走去?——此处的“床”,正是胡床,也就是我们今天熟悉的马扎。由此可见,李白另一首《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也绝不会是卧具了。

白居易《咏兴》中有几句“池上有小舟,舟中有胡床。床前有新酒,独酌还独尝。”泛舟碧波上,当然不可能将卧具随身携带了。

“胡床”的历史有多悠久?这似乎可以追溯到东汉。

《后汉书》记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京都贵戚皆竞为之。”

简便易携带,令胡床得到广泛应用。《三国志·魏书》记载:有一次曹操率大军渡河,先头部队已到达对岸,曹操正准备过河,马超赶到了……“公犹坐胡床不起”,显然只是个“马扎”。

胡床虽然方便,但久而久之人们就会发现:这种没有扶手靠背的椅子,实在不够舒服。怎么办?生性喜欢闲适的宋人,对其进行了变革:他们将圈椅的上半部分“嫁接”在胡床的下半部分,实现了二者的巧妙融合。既然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名字也势必要有所不同;此后,马扎有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交椅。

称之为“交”,是因为其马扎部分交叉而成;

称之为“椅”,是因为终于有了“倚靠”。

“椅子”这个词我们习以为常,但“椅”的本义只是树木的一种而已。

交椅不过是一把普通的椅子,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却逐渐成为权力的象征。

相传,朱元璋与陈友谅最为关键的鄱阳湖大战中,朱元璋坐在“胡床”上指挥作战。忽然,军师刘伯温脸色大变,将朱元璋推向别处。朱元璋刚刚离开,一枚炮弹就将他之前的坐具“胡床”炸的粉碎。——这自然是为了突出刘伯温,但也暗暗地告诉我们:胡床,或者说交椅,是处在权力顶峰的人的坐具。

古代帝王还有一大爱好:打猎。行进过程中,为皇帝临时休息而准备的坐具,正是我们熟悉的交椅。至于其他人,再辛苦也绝不可能人手一把。

渐渐地,交椅就与权力联系在一起,成为权力的象征。

我们今天熟视无睹的马扎,居然在民族融合的文化碰撞中,拥有了这样显赫的“身份”。或许它无法决定自己的出身,但却可以决定自己的未来:

兼收并蓄,令其被更多人甚至统治阶级所接纳;

本色不改,历经千年仍保留着自己独有的特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