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浮千载屡毁建 东津古桥故事多
东津桥位于江西上饶玉山县城东500米处,跨信江上游金沙溪东西两岸,在20世纪80年代320国道开通以前,此桥是浙赣通道上的一座重要公路桥梁,现今仍然承担着县内繁忙的交通任务。桥长90米,宽8.5米,高10米,荷载量30吨,六墩瓦拱,青石砌成,横卧在荡漾碧波、婆娑绿树之间,庄重古朴。
春秋战国时期,在东津桥处已设渡船供人来往,宋时改为浮桥,桥两边建有冰玉亭。
明宣德八年( 1433年),知县林岱始建石墩木梁廊桥,不久毁于水。
天顺六年 ( 1462年),知县方中重建,仍为浮桥,用船十只,并将冰玉亭改为冰玉楼。成化年间,知县汪滢改建为三拱石桥。
万历六年( 1578年),桥东二拱遭洪水冲塌,知县周日甲、县丞章元缉在旧址上游180步处建六拱石桥,改名石龙桥。
崇祯八年(1635年)毁于洪水。
清顺治十四年( 1657年)前后,广丰县博山寺老僧云树率弟子在东津渡口长年往来摆渡,募资修桥,不久又遭水毁。
康熙五十八年( 1719年),知县李生萃移下游数十丈重建。雍正五年( 1727年)知县杨世正组织重建,在其之后,据记载县民杨知茂、符达等不惜费数千金予以修缮。
乾隆五十八年( 1793年)和嘉庆四年(1799年),知县丁如玉、陆翥鸿对其进行两次大修。
民国三十一年( 1942年),日军撤离玉山时炸毁东侧第二拱洞。
2013年,玉山县政府为保护这座古桥,投资350万元对该桥进行维修加固,在不破坏外观的前提下,将原拱腔内填料挖除,主拱券拱背增设30厘米厚C30钢筋混凝土拱套,加设防水层,桥墩四周外包15厘米钢筋混凝土,荷载达到公路II级桥标准。
在历代建设东津桥的历史中,留下不少感人事迹,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明万历年间县丞章元缉为建桥殉职和清顺治年间僧人云树为筹集修桥资金长年累月在东津桥摆渡这两个事迹。
章元缉(生卒年不详),直隶青阳(今安徽省青阳县)人,明万历年间由国子监任玉山县丞,此人果敢有才,为官清廉,不辞辛劳,任职期间曾主持修建了县内黄坂陂、灵湖陂等20余处大小水利工程,深得百姓拥戴。
万历六年( 1578年),玉山发生洪灾,东津桥在凶猛洪水中瞬间化为乌有。东津桥是连接玉(山)常(山)大道的一座桥梁,每日有数以万计的商旅往来其间,而如今通途变天堑,老百姓苦不堪言。时任知县周日甲也是个体恤民间疾苦的好县官,他多方筹资,决心重建东津桥。工程总指挥的重任落在了章元缉的肩上,他与广大民工一道,日夜奋战在建桥工地上,没过几个月新桥就建成了,当大家逐沉浸在新桥落成的喜悦之中,没想到又来一场洪水,新桥随之变为一堆乱石。这突然的变故像一把尖刀刺痛着章元缉的心,他整日望着这一堆废墟,以泪洗面,陷入深深的内疚和自责中,“这是全县老百姓的血汗钱啊,我将如何向乡亲父老交代!”周知县没有责怪他,安慰他道:“世上没有不成功之事,关键是要总结教训,做好谋划。”长官的宽宏大量让章元缉受到莫大鼓舞,他发誓就算捐躯也要将桥重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