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享的孩子,同样惹人喜欢

成人都说“分享快乐”。在我看来,这只是一个经验性的思维认知。而非真理。亦非一定。
实际上,在现实生活里头,我们都会遇见很多的俗语、流行语、成语等,并能很好做到脱口而出。
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勤能补拙”、“捷径是没有的”、“分享快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不一而举。
不仅如此,我们都常会对这般约定俗成的俗语、流行语、成语等,很好做到信而不疑。并因此认为,就这样。
实际上,那不一定的。因为,那些俗语、流行语、成语等,更多不过就是经验性的思维认知。而经验是可打破的。
这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里头,我们要懂得如何来去打破语言所给予自身的束缚力。让那经验性的思维认知,对我们自身的心灵,产生不了囚禁束缚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小朋友时,我们要懂得如何来去灵活。而做到灵活的前提是,在日常生活里头,我们尽可能不要用寻常认知来去束缚孩子。而不论这认知,是多么的古老,或大众。
还有就是,我们要让孩子学习社会大众所接受和认可的正向行为,以让自己具备相应的正向特质。但,我们不能用那些正向特质和正向行为,来去束缚孩子。
如,在陪伴孩子过程里头,作为成人的我们,都会教孩子分享,告诉他们说,分享快乐。因为,我们觉得会分享的孩子是好孩子。亦或说会分享是好的优秀品质。但对于儿童来说,分享却未必是快乐的呀。
那在引导孩子学会分享之前,或过程里头,我们就要与孩子探讨“分享”的点滴了。要让孩子清楚知道,什么时候可分享,什么时候不可分享。什么东西可分享,什么东西不可分享。分享时要如何来去分享。分享前要如何来去权衡自己的心。
再就是,如若不愿将某些东西给分享出来,就要让孩子学会如何来去不让人心生贪婪之心。如,把不愿分享出去的某东西、某玩具等,给藏起来,不让别人知道,如此一来,别人也就不会与自己相争的了。而自己也不必在分享与不分享中左右为难。
这是因为,人,不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那都往往会是,不见不想。而一旦是见了他人的美物,或好的东西,美味,那都往往会是有所渴求,乃至于垂涎三尺,心怀妒忌,乃至于萌生抢夺之念的呢。
除此之外,在寻常生活里头,作为成人的我们,也要去警惕这世间约定俗成的俚语、成语、俗语、寻常语等语言,对我们自身心灵的束缚作用和捆绑作用。不然,稍不留神,我们就被那些语言给囚禁住,而不得自由的了。
而做到这的前提,在我看来,即是对这耳朵听来的、眼睛看来的任何一句话,一段文字,都保持一定程度的距离感。而后便是去做分辨,辨别哪些是带经验性的思维认知,而哪些是潜在性的真理来着。潜在性的真理是不必去做纠正的。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就属于潜在性的真理来着。
尽管如此,对那潜在性的真理,我们也是要去深入解读,才能有所明白的。如,倘若想着让我们自身很好做到,老大不伤悲,那在少壮之时,就要在哪些方面做怎样的努力呢。作为成人的我们,一定要保持带独立性的专注思考,并按着自己内心的指引去努力。而那旁侧之音,不论是夸赞,还是嘲讽,那都是不必给予过多理会的。
还有就是,我们要清楚意识到,大众的声音,或大众认可的认知,约定俗成的观点,不一定会是真的。如,不懂分享的孩子,就不快乐,不爱分享的孩子,就不幸福,不喜分享的孩子,就没朋友,等,故而认为要分享。并将“分享快乐”,都给当成口头禅的了。但其实,这不一定的。
因为,孩子在将自己心爱的玩具分享出去之后,自己不一定会是真的快乐呀。我家孩子在两三岁的时候,将自己的玩具供出去给其他小朋友玩之后没多久,那玩具就坏的了,他就变得是不快乐、不开心的了,不仅如此,有些玩具还因此“有去无回”了呢。
后,当奶奶与他说“分享快乐”时,他就私下与我说,妈妈,分享才不快乐呢。而我也就不予辩驳的了。也不强迫孩子定要去与人分享,哪怕眼前站着的伙伴是自己的姐姐。我不觉得,孩子一定要是成为特喜欢分享的人儿。我相信不分享,或分享有度的孩子,是同样惹人喜欢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