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给自己开包烟
我是心思很重的人,偏偏还喜欢读心重的文字。
记得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教我们一篇《战国策》里面的文章,文中有句话叫“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后面还有好几个“长铗归来乎!食无XX。”
这段文字说的是一个故事,当年孟尝君食客三千,其中有个人叫冯援,他是齐国人,来自于贫困家庭,他跟孟尝君说自己没有本事,可孟尝君还是接纳了他。
孟尝君的客人分三等:上客吃饭有鱼,外出乘车;中客吃饭有鱼外出无车;下客饭菜粗劣,外出自便。孟尝君的手下觉得主人不会重用他,因此,冯援每天只有粗茶淡饭。
有天吃饭的时候,冯援敲着长剑柄说“长剑啊,吃饭都没有鱼,我们回去吧。”孟尝君听后连忙吩咐手下,给冯援鱼吃。没几天,冯援又开始敲击剑柄,说出门没有车,于是,孟尝君给他配了车。
后来,他又敲击剑柄,说自己没有家。手下人都觉得冯援有些贪得无厌了,孟尝君不以为然,他让人提供冯援及母亲食宿,冯援再不敲剑柄了。
孟尝君真的没有看错人,冯援最后成了他得力的谋士,他给孟尝君树立了威信,并摆脱了齐王对孟尝君的猜忌,更为重要的是,他帮助孟尝君树立了长期的威名。冯援弹剑柄其实是想待价而沽,没想到,孟尝君真的是个识货之人。
这个故事说的是孟尝君礼贤下士的故事,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直记得的就是,冯援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都要先带回家给母亲尝尝。
记得小时候,母亲一直问我一个问题,你是宁愿天下人养你,还是愿意养天下人呢?很多童年期的孩子,能给的答案都是天下人养我,他们的概念里,皇帝就是天下人养的。可母亲希望我说,我宁愿养天下人。被天下人养的除了皇帝就是要饭的。母亲朴素的价值观其实告诉我一个分享的道理,有东西,尤其是有好东西,一定要学会跟人分享。
母亲的价值观里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责任和担当,养活天下人是一种责任,男子汉就得有这样心怀天下的责任。
可惜我天生福薄,没有享受到给母亲带好吃的时光。可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凡是有好东西,我都要先让父亲品尝。
记得当年有好烟和好酒,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回家带给父亲,假如带不回家,任何好的东西,我品尝了,心里都有罪恶感。
我给父亲买过最好牌子的酒,也给他带过最好的烟。回家时,父亲要跟我分享我带回去的烟酒,我都以不习惯为开脱,争取让父亲多享受一分。
父亲走后,我将自己的习惯转移到哥哥姐姐身上,希望他们能跟我一样,品尝到世间能见到的好东西。其实,这样的习惯不仅仅我一个人有,哥哥姐姐对我也是一样。
我们接受的都是父母培养的价值观,骨子里都有分享意识。我们有一包好烟,一定是几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拿出来,而拿出来的那个,他一定是抽得最少的。打开一瓶好酒,我一般都不会喝太多,毕竟我能经历和享受的比家人充足,我得让着他们。说心里话,跟他们一起喝酒,我只能闻到他们喝的好酒散发出来的香气。
一直这么坚持的,一直以此为乐。
可随着岁月的增长、环境的变化,一家人其乐融融聚会的时刻越来越少了,零星珍藏起来的宝贝,因为聚少离多,慢慢地落满了灰尘。
在面前偶尔升起的烟雾中,我约略感觉到了家人的影子,在觥筹交错的间隙,我似乎闻到了酒香,可这一切都是那么的虚幻。
戒了很多年烟了,因为疫情的焦虑,我不定时地捡起几根,像是回忆,像是排解,又像是愉悦,我也说不清。
不想再抽了,可总有一份感觉挥之不去,我说不出来,也说不清。
我走进烟店,买了一包以前几乎舍不得买的,且舍不得自己抽的烟,静静地为自己打开,突然发现,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独自享用的一包烟,这是一种非常奇怪的感觉。
“噗”,打火机在面前着了。
我美美地吸了一口,在我还没有感知到香烟味道的时候,我心里默念着,为母亲、为父亲、为兄弟姐妹家人,......
这包烟终于还是开了。更重要的,还是想着开一包烟为自己。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