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经典】梦想与记忆开始的地方 ——走进《中国童谣经典》
小编荐语
童谣易学易记,朗朗上口。那些口耳相传的天籁之音,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不计其数的孩子反复诵读,直至成人依旧津津乐道。这一本《中国童谣经典》妙趣横生却不失深意,值得长久地阅读与品味。
童谣与故乡一样,是每个人情感与文化的根,是每个人梦想与记忆开始的地方。孩子们念着朗朗上口的童谣,领受了最初的文化、道德与审美的启蒙,走出乡野,走出街巷,走向了开阔的世界。
童谣的悠久历史
作为为儿童而作的短诗,童谣语言干净、形象单纯、节奏明显、注重格律和韵脚,以鲜活的形态在孩子间口头流传,兼具儿童的、民间的、口头的、文学的特点。它与《诗经》里一些出现在西周初期的篇章一样,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事时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应该是将童谣用作政治策划的较早案例,《三国演义》、《封神演义》里也时有童谣显现。在明代吕坤1593年编成我国最早的儿歌专集《演小儿语》之前,我们通过经史子集中的所有文献所能看到的童谣几乎都是政治童谣,与孩子的生活毫无关联。
真正意义上的童谣不是没有,而是无人收集,所以就湮灭了。《演小儿语》收集了山西、河南、山东、陕西等地流传的儿歌46首,这些来自田舍街巷的童谣大多文字浅近、内容生动,便于口耳相传。
童谣的丰富意趣
从流传下来的中国历代童谣经典可以看出,真正表现孩子的生活,简短凝练,诙谐幽默,音节和谐,通俗易懂,让孩子喜闻乐见、乐于接受并模仿,是童谣的主体特征。而摇篮曲、游戏歌、数数歌、问答歌、连锁调、拗口令、颠倒歌、字头歌和谜语歌等丰富多样的表现方式与技巧,则体现了民间口头创作的语言智慧与巨大的文学创造力。
中华大地幅员广阔,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各族人民在不同的地域耕作、收获、繁衍、生息,在乡野、市井,产生了大量生动形象、俏皮有趣、易懂好记的童谣,这些童谣记载了孩子们的欢乐、梦想和长辈们的祝福、期待,为孩子们语言与歌唱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最初的滋养,还催生了孩子的审美能力、英雄崇拜情结与价值观的萌芽。由童谣启蒙、有童谣相伴的孩提时代是美好而又幸福的。
甄选童谣经典之作
《中国童谣经典》从全国各地民俗专家的专著与地方典籍及近年的出版物中,收集了4000余首童谣,按照儿时游戏、摇篮曲、四季节气、年节风俗、田园风光、农家生活、绕口令、历史故事等不同的内容分门别类,并从中精选260余首堪称经典之作;还对生活内容、主题形象相同或者相近的作品作了一一甄别、比对,选取表现力较强、流传较广、更具代表性的作品;对同一主体形象或同一生活内容的童谣,如果能够体现出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特色及不同意趣的,也予以了兼收并蓄,以供欣赏、体味。
童谣是和故乡一样的存在。不管你走了多远,走到哪里,只要童谣还在,家乡的风情就在,温暖的亲情就在,伙伴们的情谊就在。
愿童谣不灭,童心永驻!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
上的什么锁?精钢大铁锁。
城门城门开不开?不开,不开!
大刀砍?也不开!
大斧砍?也不开!
好,看我一手打得城门开。
哗!开了锁,开了门。
大摇大摆进了城。
——《城门城门几丈高》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买条鲤鱼烧烧。
头不热,尾巴焦,盛到碗里毕剥跳。
白米饭,鱼汤浇,吃了宝宝又来摇。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
糖一包,果一包,还有团子还有糕。
——《摇到外婆桥》
小巴狗,上南山,
捡金豆,搬金砖。
你打火,我看烟,
你放爆竹我放鞭,
噼里啪啦过新年!
——《过新年》
萤火虫,萤火虫,
飞到西来飞到东。
想必肚中有蜡烛,
夜夜点灯笼。
请你飞到我书房,
照我读书好用功。
——《萤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