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湘林:汾阳路20号是我们的家,我们要一起好好守护它 | 上音人

33载扎根上音

这天下午,周湘林刚刚参加了上海音乐学院“学院奖”的评奖工作。晚上接受了记者采访,聊完已是深夜十点四十分。回到家,他又为第二天一早在上海音乐学院举行的全国民乐高峰论坛写了两个小时的发言稿和主持词。第二天,主持完高峰论坛,已近下午一点,周湘林又赶去为晚上的音乐会彩排,当晚是上音创新团队民乐室内乐作品音乐会,周湘林担任该项目的艺术总监。

2020年5月,周湘林(左二)为歌剧《康定情歌》的部分录音进行现场指导
自从2018年底接任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以来,周湘林始终这样忙碌着。今年12月初,作曲与指挥系合并,周湘林成为了作曲指挥系系主任。现在,他每天的工作时长达16个小时。因为会务频繁,他的手机微信时常保持静音模式,每次开完一个会,滑开手机,都会有上百条新消息。用大忙人来形容他,一点不为过。十余年来,周湘林都是这样地忙碌着。从1987年步入上海音乐学院读书,1994年留校至今,位于汾阳路20号的上音早已成为他的家,一个他想要用一生来守护的地方。
西北“平凉娃”

1963年,周湘林出生在北大荒,名字中间的“湘”字道明了他的家乡是湖南。周湘林父母都是湖南长沙人,后来在北大荒852农场工作。两个人都是文艺积极分子,父亲拉手风琴、二胡,也会吹口琴,母亲擅长跳舞,于是都被选到农垦局总厂的文工团工作。1965年,甘肃平凉地区要成立文工团,缺少音乐人才,周湘林的父母被选中支援甘肃,于是一家人从白雪皑皑的东北,又奔赴了祖国的大西北。

作曲家赵季平也是甘肃平凉人,每次见到周湘林,都用平凉话喊他“平凉娃”。在“平凉娃”周湘林的记忆中,西北的冬天特别冷,风一吹,像刀子划过脸上一样刺痛。为了让儿子身子骨强壮,母亲在周湘林9岁时送他去业余体校学习体操。在体校一练就是四年,不仅把身体练得强壮,也让他成为了学校里的风云人物,曾经在学校运动会上他一人就拿了7个项目的冠军。冬天,他自己动手做冰鞋,有时能在结冰的河面上滑一整天。河面解封,就挖蚯蚓跟父亲一起去钓鱼。时至今日,周湘林仍喜欢钓鱼。有时写作品写得倦了,乏了,他就在房间里靠着墙倒立,让头脑充充血,兴奋一下。

1981年,周湘林一家人搬回湖南衡阳。临行前,要好的几个同学抱着周湘林大哭,说这一别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那时周湘林觉得交通方便,说不定哪天就能回来看看了。没想到这一走,再回来已是37年后。2018年,周湘林参与《炎黄颂》的创作,团队在天水一带采风。途径平凉,当时已是后半夜,天亮大队人马就要赶往西安。这一夜,周湘林顾不上休息,把行李放到宾馆后,打车直奔平凉县城,他想要回自己曾经住的地方看一看,也想去童年时打球的广场转转,还有他的母校平凉四中。37年过去了,西北小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家、打球的广场都已不在,如今已是物非人非。

步入上音初长成
1997年上海音乐学院校园内合影 (左起:何训田、周湘林、杨立青、叶国辉)

回到衡阳后,他结识了当时衡阳歌舞团的团长欧阳展之。1979年,欧阳展之曾在上海音乐学院进修作曲。受到欧阳展之的影响,从小跟随父亲学习二胡的周湘林,也想要到学校里好好学学作曲。1984年,周湘林到南京艺术学院作曲班进修了一年半,开始系统地学习作曲。原本认为自己肯定考不进上音的周湘林,原计划是先去上音试一试,再去考其他的音乐学院。没想到他的作品得到了主考官、当时作曲系系主任陈铭志的赏识,顺利考入上音,实现了他的上音梦。

1987年9月,周湘林进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这一年,刚好是上音成立60周年,学院举办校庆音乐会,周湘林坐在台下。当他听到杨立青的《节日序曲》和琵琶与交响乐队《乌江恨》时,感叹道:原来交响乐是这样子的。周湘林默默地在心里告诉自己:“有朝一日,我一定拜杨老师为师。”

杨立青《节日序曲》

大一结束后,周湘林的主课老师许舒亚去法国留学,周湘林要重新选择老师。他找到系主任陈铭志,说了自己想拜杨立青为师的想法,老主任亲手写了一张推荐纸条,介绍这是一位有才华的年轻人,望立青兄能亲自教导。周湘林带着这张纸条,去了杨立青家。杨立青的热情令周湘林受宠若惊,没想到这么厉害的一位教授竟然如此平易近人。杨立青跟他说:“以后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就这样,从大二一直到硕士阶段,周湘林一直跟着杨立青学习作曲,他也是杨立青带的第一位作曲硕士生。

上音90周年校庆时,校庆音乐会上只演奏了一首当代作品,就是周湘林的《天马》。当音乐响起,坐在台下的周湘林百感交集,他想到了杨立青,先生虽故去,但往事历历在目。

二胡演奏家陆轶文领衔演奏《天马》
认真做好每一份工作
1995年上音作曲系青年教师在上海音乐学院教学楼南楼门口(左起:徐坚强、姜小鹏、周湘林、陈强斌、尹明五、叶国辉、吕黄)

1994年硕士毕业后,周湘林留校。当时作曲系准备成立音乐音响导演专业,就是后来的音乐工程系,由周湘林负责筹备这个教研室。当时学校教学经费非常有限,学校图书馆一年的经费是6万元。院长江明惇对新专业充满期待,特批了6万元让周湘林去采购电脑等器材,并亲自嘱托他要把新专业搞好。两年后,新专业拿到审批。1997年,首批音乐音响导演专业的学生入学。2002年,音乐音响导演专业从作曲系独立出去,成为音乐工程系。同一年,周湘林开始学习英语,隔年赴美国做了一年的访问学者。2004年回国后,他在作曲系任作曲教研室主任。

2007年,上海市委宣传部召开上海市文艺工作创作会议,要求上海的各家文艺院团、院校要总结过去的创作工作。时任上音院长的杨立青,把写汇报材料的任务分配给了院办主任,院办主任找到作曲教研室主任周湘林,让他来写这份报告。杨立青看到报告很满意,发现原来周湘林不仅擅长作曲、教学,还是一个写报告的能手。当时学校要申请很多国家级的项目,这是关系学校未来发展的关键时期,急需一位“写作能手”。杨立青找到周湘林,希望他可以去教务处工作。一直从事教学工作的周湘林打心里不愿意做行政工作,可是他知道这个时期学校最需要的是什么,最后作出让步,编制留在作曲系,只是到教务处挂职。

一年后,周湘林就开始主持教务处的工作。原本他以为,只是在教务处帮几年忙,没想到这一做就是11年。教务处的工作千头万绪,学校的本科教学都由教务处负责,包括学科建设、布局,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合成,学生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工作。此外,在周湘林的带领、策划下,2007年到2018年,上海音乐学院获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成果、国家级教材奖、国家级精品课程,还有获得省部级的各种成果。要想参加国家级的评选,首先要在上海市过五关斩六将,上音拿到特等奖,其中的不易可想而知。每一个项目从策划、写申报材料到最后的答辩,都离不开周湘林的努力。项目的申报材料,打印出来都有三四厘米那么厚。

2017年,在周湘林离开教务处的前一年,他又为学校拿下了一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这是当年国内所有音乐学院中惟一一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教学成果是评判一个学校教学成果的重要指标,也是学校参与学科评估时可以骄傲地写在第一页上的内容。每一个参与国家级教学成果评选的院校都是国内的顶级学府,参评这个奖项,考验的是策划者的点子好不好、标题是否吸引人、文案写作能力,以及申办技巧、答辩能力,其中每一个细节都决定着成败。当时陈述时间为8分钟,为了充分利用好这个时间,周湘林反复斟酌用字,思考怎样才能精炼又明确地展现出上音的优势。稿子写好、背好后,他又开始用秒表练习演讲。最初讲一遍需要8分45秒,不行,再练,8分30秒,再练。就这样,经过不知多少次地练习,最终他做到每一次都能将时间准确控制在7分55秒上下。答辩当天,当周湘林最后一句“谢谢各位专家的聆听”说完,一秒之后,铃声响起。在场一位评委情不自禁脱口而出:“哎呦,到底还是音乐学院的节奏卡得准哈。”当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的消息传回上音时,周湘林已经离开教务处,接任作曲系系主任了。时任上音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深情地说道:“这是湘林在教务处工作阶段,送给学校的最后一份礼物。”

倔强不忘初心
2013年1月周湘林赴贵州榕江采风,与侗族大歌儿童表演者在一起

从留校筹备音乐音响导演专业,再到教务处工作11年,周湘林始终坚持创作,“作曲是我的看家本领,这不能丢。作曲也是我的最爱,所以多忙都要坚持创作。”周末、节假日、寒暑假,他利用一切空闲时间进行创作,并且保持每年少则一两部大作品、多则三四部的创作节奏。为打溜子、二胡、中阮、古筝与交响乐队而作的《打家业》《天马》《跳乐》《扎年》,管弦乐《炎黄颂——源》《丝路追梦——序曲》,以及四部民族管弦乐《二月山暖》《花腰三道红》《龟兹盛歌》和《扎年》的民族管弦乐版,是周湘林近十年创作的作品。去年11月19日,上海爱乐乐团专门举行了周湘林作品音乐会,集中展示了他过去十年的创作精品。

中阮演奏家吴强与上海爱乐乐团合作演奏周湘林的《跳乐》

现在,周湘林是多线作战。系主任的工作之外,他还是上音学术委员会创作表演与理论研究委员会主任;同时,担任着教学工作,带了两个博士后、4个博士、5个研究生和8个本科生;他还是上海音乐家协会的副主席兼创作工作委员会主任,负责上海市的音乐创作工作。周湘林身上的担子越来越多,责任也越来越大。他和这所学校已经紧紧连结在了一起,从考学时期对它的仰望,到读书时对它的依赖,在年过半百之后,周湘林心中那种想要奋力守护它的心情也更加强烈了。

上世纪90年代,当周湘林、叶国辉、廖昌永还是上音的青年教师时,他们的宿舍就在上音校园一栋三层的建筑内。直至2003年上音落实房改政策,周湘林才从校园里搬出去。从读书到工作,他在汾阳路20号住了16年。2018年底,周湘林从叶国辉手中接过作曲系系主任的工作。同一时间,廖昌永接任上音院长。周湘林说:“我相信,现在学校里像我这个年纪的人都深有感触,汾阳路20号,这里是我们的家。我们要一起好好守护它。


转载自 《音乐周报》

设计:leisurelyzs

编辑:彭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