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木工的文化人
做木工的文化人
姚增华
到古镇石塘旅游观光的外地人,多数都要与木匠师傅卢志坚打交道。因为这千年历史文化名镇还是一块未曾开垦的旅游处女地,不要说去找导游,就连像卢志坚这样严格意义上“解说员”都算不上的也仅此一位。
我与卢志坚相识已经有一定的年份了。那时他已是五十开外的人,不高不矮略显点瘦,一双不是很严重的箩筐脚载着有点驼背的身材显得还特别精神,还有他哪双会说话的眼睛能不时地吸引你:去听他讲解上饶集中营新四军士兵被囚石塘的故事,听他解读古镇的建筑艺术,和他一起去品味武夷山下小苏州,去品读药不到樟树不灵、纸不到石塘不行的内涵……近些年来,我曾多次在有关场合提及过“做木工的文化人、种田的故事大王、踩三轮车的作家”这铅山文学圈内的特有现象,这做木工的文化人指的就是卢志坚。
卢志坚初中毕业后恰逢“文革”,本该继承行医开药铺这一祖业的他却选择做木匠。这是父辈帮他选择的职业,那年头他父亲就因职业而多次挨“斗”戴高帽。他父亲常对卢志坚说:“这年头,只有做手艺的既不面朝黄土背朝天,也不会像当老师做医生那样担惊受怕”。卢志坚没话可说,也只好依着父亲跟着师傅学徒,大木小木都跟着做,脏活累活抢着干,就连师傅家的担水、劈柴、倒尿桶等活计也从不避让,就这样很快就赢得了师傅、师娘的偏爱,师傅的手艺也就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他。不到三年工夫,卢志坚不但掌握了木工活计的基本技艺,就连木工庆典施仪等方面的喝彩辞令也熟记在心。要不然现如今跟着卢志坚游览古镇石塘,特别是走进大宅深院他对游客讲解房屋结构、用料、雕工、木工……时,又怎能享受到他那“福也,金鸡飞上天……福也,金子银子满堂……”的喝彩声。
卢志坚在古镇也算是喝了点墨水的人,说他是文化人一点也不会夸张。他把在东家做事听来的古要在记事本上记下来,在西家干活时得来的笑话也要反映在记事本上,有时与人交谈或看电视时得来的好词好句也要记在本上,若遇上一时半会写不来的字他会用不同的记号代替,待第二天问到这字的确切写法后再在相应记号予以补上,这是他多年来的习惯,要不他也成不了今天的“石塘通”。他说现如今已学会查字典了,记事写点东西也就方便多了,不过写千把字的文章还要查字典十几次或几十次,这样他心里就觉得更踏实,不然的话也生怕会闹出笑话来。卢志坚就凭着这股毅力已写出了大量有关石塘的文章,在省市县报刊公开发表的就有30多篇,有的文稿还收集到地方出版的书籍里。
卢志坚喜欢跟来石塘旅游观光的人打交道,也乐意充当导游这个角色,不管是公家的客人,还是私人的朋友,只要是请他去讲讲,就是手上的木工活他都会随时放下,并且会不讲任何条件愉快的、毫不保留的、正儿八经的讲解,他说镇上又没有导游,没有牛拉犁也只有用狗耕田了。再说替人讲解既充实了自己,又推出了古镇,还结识一些朋友,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近几年卢志坚上电视、上报刊杂志邻里乡亲都知道,这事在十里八乡早已不是新鲜事了。而随纪录片《茶叶之路·古镇石塘》、《茶叶之路·连四古纸》连续两次走进央视10套这就更让人另眼相看了。一些好管闲事的人就爱打听卢志坚这个名人得了多少钱,是不是要当干部了。任凭卢志坚怎么解释,好事者都不会相信卢志坚的“没有钱,也不可能当干部”这类答案。面对好事者卢志坚无法解释,他老婆听了更觉得心烦,便背着卢志坚将他的笔记本、剪报本、文稿本等统统地藏起来,其目的是让卢志坚这个木工师傅不要去充当文化人。在翻箱倒柜都没找不到自己心爱“宝贝”的卢志坚,最后给老婆来了个通牒“要么把笔记本、剪报本、文稿本还给我,让我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要么从此离家到王公庙去当和尚……”老伴还是傲不过卢志坚,她又怎能忍心让年过花甲的老头子出家呢?
卢志坚还是原来的卢志坚,他一边做木工活计,一边做古镇文化的传播使者,这是他自己喜欢做的事。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姚增华,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铅山县作家协会主席;曾在《海外文摘》、《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西南作家》、《燕赵散文》等报刊发表过多篇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