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冰:用心诠释一名师者无悔的追求
日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张冰教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名单。她以“提升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创新了临床中药学的教育模式,在临床中药学课程建设、教学建设及实践教学等方面颇有建树。培养了一批具有深厚中医药理论和学术经验、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并掌握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为社会输送了一批临床中药学“种子人才”。
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张冰用鲜活的病例充实学生的知识结构,将实践教育观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锤炼科学思维方法、孕育传承创新意识。把辨证施治的中医药思维模式和中药临床应用知识巧妙地融合,结合新时期中医药高校学生的年龄结构、思维方式、信息获取渠道等,把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教学通过案例教学、MOOC(慕课)教学等由浅入深、循循善诱地解读给学生,变硬性灌输为主动思考,强化了教学效果。
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思维,张冰有她行之有效的“独门秘籍”。
“把传统的中医药教学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加深知识点的理解、印象。例如我在课堂上讲到三七、枸杞这两味中药时,会结合现在全民养生的社会环境去引导学生,三七和枸杞这两味中药备受媒体推崇,你会不会让你的家人食用?它们有什么药用价值?有什么效果?又有哪些风险?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思考、设想,打破思维定式,培养他们正确的中医药思维。”提起学生,提起教学,她眼中便闪烁着光芒,“中医药思维不是高屋建瓴,而是源于生活。”
张冰课堂氛围活跃,她深入浅出、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展现了她独特的人格魅力,深受学生喜爱。为了让学生打开脑筋、拓宽思路,善用中医药思维,张冰十分注重案例式教学方法。通过大大小小的病例,她教会学生思考如何认识病证,如何辨证用药,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和实践能力,打造医药管融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药学服务能力。她倡导“医药兼通的药学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药师要在临床上帮助患者,带领学生在门诊中增强临床实战认识,让学生在临床中获得新知。
在三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张冰形成了一整套崭新的教学思想,重视教学团队的建设。她倡导医药结合的临床中药学人才教育体系,强调在中药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入药学服务,开辟了许多全新的教学领域和内容,把互联网思维、新媒体引入传统教学之中。创新性地开设了中药治疗学、临床中药学、中药不良反应与警戒概论、临床中药学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以及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药安全用药导论”MOOC课程等10余门。
张冰在中药药性理论、中药不良反应与警戒研究等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创新性地提出药性构成“三要素”的中药药性认知模式;创建了与人类代谢途径相似的鹌鹑高尿酸血症模型;挖掘并构建了基于“识毒—用毒—防毒—解毒”的中药药物警戒理论体系。并将科学研究成果向教学转化,开创了临床中药学、中药不良反应与警戒概论、中药治疗学、中药安全用药导论等创新课程,弥补了临床中药学的空白。
张冰不仅开启学生的心智,还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和对待中医药事业坚忍不拔的精神,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医德仁心。她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培养的学生就是未来的医师、药师,当我们生病后,能不能放心把自己交给他们呢?”“'90’后的孩子很聪明,获取新知识非常快,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创新性强。但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这些孩子不够踏实,对于知识的获取易于表象化、碎片化,阻碍了学生们深入思考。在早期学习中一定要求系统、求深刻,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才能帮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张冰用心诠释着一名师者无悔的追求。
张冰对待学生如对儿女般严格,又如对朋友般热忱,用不计回报和辛勤付出的大爱诠释着一名为师、为医者的初心,培养学生爱国家、爱人民、爱专业、爱患者,让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将“大医精诚”融于心、化于行,成为救死扶伤的栋梁之材。
“张冰老师是我求学路上的一盏明灯,我渴望在这光下前行,做一名为患者解除病痛的合格中医药工作者。我不求名扬天下,但求为患者服好务,把大医精诚写入骨髓里。”在学生看来,张冰不仅医术精湛、热爱教学、思维创新、医德高尚,她对教学工作的热爱还体现在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中,“张冰老师和学生相处就像家人、朋友一样。和学生一起做饭、一起谈心、一起讨论,学生晚归要报个平安。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汇成了我们心中对老师发自内心的依恋和感激”。
立德立言传承岐黄薪火,求真务实弘扬国医精粹。张冰教授用一颗“大医精诚”的赤子之心,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为每一位中医药高等教育从业者做出了表率。未来,张冰教授还将带给她的学生更多的知识财富、更多的人生感悟。(通讯员 郎丰琪)
《中国教育报》2018年06月04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