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陈敏:大学生考研的三种心理成本

随着高校扩招、就业压力增大等因素,近年来考研人数不断上涨,2019年考研报名人数高达290万人,2020年考研报名人数再次上涨至341万,其中一部分大学生并非理智地加入了考研大军,同时还有很多同学徘徊在所谓“就业考研两不误”的两手准备中。在“考研热”持续升温的背景,考研的心理成本也逐渐加大。考研的心理成本是指学生为达到硕士研究生的目标而所做的投入,核心是备考中的情感和人格,是考研人内心的感受体验与个人气质、能力的总和,其包括考研的风险成本、考研的转换成本和考研的情境成本。[1]

一、考研专业和院校选择需要承担风险成本

考研中的风险成本是指考研人可能由于决策失误而引致的成本损失,这类的风险成本是普遍存在,一旦考研人发生了风险成本,则很可能对复习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落榜。在做决定前先确定自己是否适合考研或者适合报考这所学校,这显然要比盲目跟从所谓的主流去选择要理性很多。一方面考研需要能力,比如报考经管类的同学就需要对数字极其敏感,报考文学的同学需要有一定的文学基本功,报考教育类的同学需要有一定的耐心和爱心。如果想要成为会计但数学很差,最后还是坚持报考了这个专业,到后期若数学能力没有提高,那迎来的结果依旧会是落榜。另一方面考研需要选择能力,对于具有“名校情结”的学生来讲,在确定报考院校时,要根据自身实力以及自身需要进行选择,若一味的追求名校和名师,那么到最后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任何事情收益和风险都是并存的,在决策时一定要看到事物的两面。

二、考研耽误实习求职或弃考带来转换成本

考研中的转换成本是考研人在选择考研之后要换成另一种选择时的难度和成本。很多学生在考研这件事,盲目从众,没有明确的目标,不清楚自己到底要做什么,面对身边的压力就选择了一个能敷衍所有人的借口就是“考研”。但是这部分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却发现自己不适合考研,于是就放弃了。那么他们不仅没有达到考研成功的目标,而且也浪费了之前的金钱和时间。据调查显示,一名考研者在备考期间有15%的人在辅导班上的花费是1000元以下、69%的人在辅导班上的花费是1000元-5000元、6%的人在辅导班上的花费是5000元-10000元、10%的人在辅导班上的花费是10000元以上。[2]同时由于考研科目与大学所开设的课程有一定差距,大多数考生会在备考上付出多半年甚至一年左右的时间成本。而在备考阶段同样对于考生而言正是他们进行人生规划和定位的黄金时期,有的大四学生因为备考可能会错过求职的良好机遇,致使和自己心仪的工作擦肩而过;有的大三学生可能会放弃实习的机会;有的低年级的学生可能会失去锻炼自己的机会,可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三、考研中环境不确定性导致情境成本

考研的情境成本是指考研人在备考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可预知的环境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损失,也意味着考研具有不确定性。在考研中时常会受到政策环境、学校环境、家庭氛围、学院环境以及宿舍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例如在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备考过程中,2019和2020两年里许多学校由原来的自命题改为311教育学综合基础进行全国统一考试,在面临变化时许多学生措手不及甚至一部分学生弃考。同时考研在一定程度上可看作一项投资,有投资就有风险,2019考研报录比预计为3.6:1,较2018年明显提升;2020年考研报名人数再次上涨,报录比预计为4:1,达到近20年来最高[3],但是在一些“双一流”高校的部分专业的报录比有时远远高于4:1。一些学生在看到大趋势后,将自己和周围同学作对比,一旦对比不如别人时这部分学生就会在备考期间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有的学生因为长期的高压状态出现焦虑、紧张和失眠等心理问题,不仅会严重影响复习效率,耽误复习进度,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是一种伤害,严重者则会出现弃考现象。可见,考研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出现的不可预见的环境因素对学生心理方面有很大的影响。

面对当前越来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很多大学生把考研当成就业的“避风港”,大部分的考研是为了逃避就业而不是出于真正提高自己的科研学习能力。因此,大学生不能因为就业形势的严峻,悲观放弃求职的机会而选择考研,对待考研要有一个理性的分析与思考。


[1]成海清. 顾客价值驱动要素剖析[J].软科学,2007(02):48-51+59.

[2]郭奕鸥. 职业发展过程中大学生考研的个人投资决策分析[J].职业时空,2015,11(07):106-108.

[3]中国教育在线https://www.eol.cn/e_ky/zt/report/2020/content04.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