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生死之间的道理

人人都怕死,为了欲望却不小心谨慎,这就很奇怪了!

本文摘录自 《孟子与滕文公、告子》

孟子说:生命活下去,是人类最大的欲望,最基本的要求,即使给一个人千万元,要他去死,也不会有人接受,因为活着是无价的。可是人的欲望,却有比活着更大、更重要的。例如,死后可以成仙,另得一个永远不死的生命,人人都愿干了,那就舍生而去。所以人还有比贪图活着更大、更重要的欲望。历史上有很多造反的人,社会有很多作奸犯科的人,虽冒生命危险,在所不惜,所谓“大不了丢掉六斤半,二十年又是一条好汉”。这种思想,就是莫名其妙地被欲望所驱使,忘记了自己生命的宝贵。由此可见人类欲望的可怕,善的一面是想要生到天堂,生到极乐净土;做坏事的人,观念一样,死就死了,死了再说,非要达到痛快的目的不可。因此孟子说“故不为苟得也”,向善的一面讲,我们不能苟且偷生,当活着没有意义的时候,宁可不活。

他又说:谁不怕死?我也和大家一样,很讨厌死,但是有时候,活着所受的痛苦,比死还更难过。例如,生活在有些地区被迫害的人,那不是人过的生活,宁可死掉。历史上的忠臣孝子,都有这个思想,“所恶有甚于死者”,不合理,不合义,很可耻地活着,比死还更可恶。

像我吧,平生最不会唱歌,年轻时朋友要我唱歌,我就讲了个故事:有一个人唱歌最难听,每次唱歌,都让人听死了。有一次这唱歌人被控致人于死,第一次判了无期徒刑,第二次判处死刑,坐在牢里等死,与另一个死刑犯同监房。二人互相谈起案情,那个死刑犯听了,跪下来求他做做好事,唱一支歌,以便死在他的歌声之中,免得次日受杀头之苦。不料他一开口唱歌,另外那个死刑犯又跪下来,求他不要再唱下去了,他说:听了你的歌,比死还难过。

孟子在这里,并不是鼓励别人自杀,而是说,与其无意义、不合理、不合义、羞耻地活着,不如死掉。因此,古来的忠臣、孝子、义士,舍己而救人,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都要去干。

孟子说生死之间的道理,也就是儒家教我们勘破生死的关键,与佛家了生死的关键是不同的,但方法虽不同,基础是一样。现在孟子所讲的,是以人伦之道来讲的,就是中国固有文化的精神,也就是人文文化。

他说世界上的人,活下去的方法很多,如果他最大的欲望是活着,为什么不用可以活下去的方法?例如说,吸烟会得肺癌,抽烟的人就是不去戒烟;或者说学习静坐可多活几年,他也明明知道是真的,但又推说太忙,不去修习。

同样的,人人都怕死,但对于有危险性的事情,偏偏不小心谨慎,偏要去做,人这就很奇怪了。

由此可知,有些人明明知道改了坏习气,可以长寿,他却宁可保留坏习气,结果就死了。相反的,对于人生有意义的事,为了真理,为了众生,为了救世界,一己之死,就不应该推辞了。

所以说,由正反、善恶,两方面的生死现状看,有很多例子,如犯死罪的人,何必去犯这个罪呢!在医院中,也有许多本来可以不死的,因为自己不保重而死了。

他说,人的欲望,似乎比生命更重要,其实生命真的很重要,可是却被欲望骗住了。相反的,有些人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是为众生、为社会、国家而牺牲的。

孟子说,这个生死之间的道理,从正反两方面来说,不但有修养,有学问的人,把生死看得很淡,其实每个人都把生死看得很淡,都莫名其妙。有些爱喝酒、爱打牌的人,都是欲望超过了对生命的重视,所以有人打牌打到一半,就死在牌桌上了。只有贤明的、明了道的人,对于生死的意义认得清楚,始终保持自己的本性本心,建立自己的人格,不受嗜好、欲望的影响。尤其学佛、学道的人,更是如此,不丧失心性的本位,甚至于以身殉道,以生死来消除对道德的障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