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考研热的心理分析
随着大学本科毕业生数量的增长以及社会对人才选择标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于考研大军。据统计,2019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达到了史无前例的290万人。考研已成为大多数毕业生的“第二次高考”。在选择考研这条路之前,许多大三大四的学生一定在考研和工作二者之间徘徊、纠结、犹豫不决。他们常常会反问自己,“我该考研还是找工作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内心情感变化复杂,心理上也备受煎熬。为什么这么多人最终会选择考研呢?考研出于什么心理?
一、立志深造。就是说因为热爱科研或热爱学习,学生对自己想从事的专业方向具有浓厚兴趣且愿意下功夫进一步深造。学生是为完成自己的学术理想而考研。抱有这种心理的毕业生更能迅速、理性地做出毕业选择,也能更加主动地投入考研复习中,考研成功的可能性也大得多。
二、逃避心理。“逃避式考研”的人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认为自己能力不够强,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或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可能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他们希望晚一些找工作,考研是为了缓解自身就业压力;二是,有的学生只是不想这么快进入复杂的社会,希望继续过几年清新而悠然的校园生活。
三、攀比心理。主要表现为“面子问题”。部分自尊心较强的学生,可能会担心学校差、学历低而被人瞧不起,他们想改变学校背景出身,想获得高学历,这样比较有面子;也有的学生是受家庭影响,看到身边的亲戚朋友在名校读研或者已经毕业于名校,为了给家庭带来荣誉感,他们在父母的殷切期盼中被推上考研之路。
四、从众心理。俗称“随大流”。有的人会跟你说“大家都在考,你不考吗?”有些毕业生对未来“无目标、无规划”,但看到周围的同学整天没日没夜地苦学,心里会有害怕落伍的感觉。受身边考研的同学感染和带动,这些人便也加入其中,抱团考研。
五、功利心理。指的是学习目的功利化。现在企事业单位招聘条件凸显学历的重要性,并且大部分企事业单位要求应聘者有硕士及以上学历。部分考研学生对做学问几乎没有兴趣,也没有学术追求,他们只是关心拿到研究生学历以后,能为找工作增添一块筹码,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
当然,选择考研的行为并不是受一种心理影响,而是伴随多种心理过程而产生的行为。那些经过大学学习后,发现自己确实对自己学科或其他学科有浓厚兴趣的人,读研继续深造是进行能动选择的好机会。但对出于非理性心理选择考研的学生来说,本身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很多人在做出决定前不给自己多一点时间去认知和思考。不管考研是出于何种心理,当考研的初衷是为了成就一个更具有魅力的自己,那么获取一个更具含金量的学历学位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行为。
考研虽然是大学生在毕业前较为短暂的时间做出的一个决定,却影响的是之后研究生几年时间甚至未来更长。当你考上研究生的那一刻,就应该摆正心态,全身心投入科研学习,让它成为你的一个跨界、提升、转型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