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晚清老照片:皇宫卫士身体瘦弱武器落后,医生在简陋条件下拔牙

2020-12-04 08:00

今天整理了一组晚清老照片,与大家共同分享。照片中包括朝廷大臣、街头景象、传统建筑等内容。

三位总理衙门大臣。

从左至右分别是沈桂芬、董恂、毛昶熙。他们是朝廷处理外交事务的得力干将,也是洋务派的中坚力量。董恂这个人有点意思,他在1864年与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合作翻译美国诗人郎费罗的抒情诗《人生颂》,至今仍被学者称道,钱钟书表扬其为“具体介绍近代西洋文学的第一人”。

正要上马车的大臣。

大家请注意一个历史细节,清朝虽然允许文官坐轿,但事实上能用得起轿子的臣子不多,养轿夫的成本比较高。三品以下的臣子出行主要使用马车,不仅成本低,速度也快,走得也更远。

光绪初期的皇宫卫士。

清朝紫禁城的禁卫系统包括侍卫处、护军营、前锋营、内务府三旗包衣各营、神机营等。各营人员均由满蒙八旗壮士组成,无论是人员素质还是武器装备,都属于清军中的精锐。尤其是1861年成立的神机营,堪称精锐中的精锐。不过,这张照片记录的卫士看上去很瘦弱,并不算高大威猛,肩上的鸟枪也很落后。

张之洞、魏光焘、盛宣怀、张謇等合影。

照片拍摄于1904年,张之洞到南京出差,与多位头面人物有了这张极为罕见的合影。当时张之洞任湖广总督,魏光焘任两江总督,盛宣怀任工部左侍郎,其他人也都身任重要官职。只有张謇挂三品官衔,没有实职,他正忙于创办工厂、学校等事业。

清廷大臣拜访洋人。

清廷大臣的装束是流传260年的样式,脑后垂着大辫子,与时代格格不入。晚清最先剪辫易服的先进人物,是出洋的留学生。

东交民巷抛锚的汽车。

1900年以后,京城陆续出现了汽车,主要是在华使节以及商人从国外运进来的,还包括袁世凯送给慈禧太后的那辆。彼时汽车的性能不佳,路况也不好,汽车行驶过程中很容易出故障。可能正因为这些不确定因素太多,慈禧太后的汽车并没有真正使用过。

在街头拔牙的医患。

初看这张照片,我大吃一惊,拔牙对卫生条件要求这么高的活,在简陋、粗放的环境下就干了。工具放在地上,没有消毒措施,真是让患者冒了很大的风险。另外,患者如何忍受拔牙的疼痛呢?

正在维修的先农坛太岁殿。

太岁殿位于先农坛内坛北门西南侧,是祭祀太岁及春夏秋冬等自然神灵之地。

永定门城楼。

永定门是北京外城城墙的正门,也是从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这张照片在永定门瓮城城墙上拍摄,角度比较少见。

护送十三世达赖的清军。

1908年9月27日,十三世达赖抵达北京朝觐光绪皇帝,照片记录了他在大批清军护卫下走出前门火车站的情景。他在京期间,恰逢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先后驾崩,进入皇宫叩谒太后、皇帝梓宫,诵经超度亡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