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天之骄子会觉得活着没有意思
刘彦强:指责教育是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对着影子射箭,没有任何实际效果
为什么天之骄子会觉得活着没有意思
刘彦强
看到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徐凯文的文章《“空心病”正在毁掉一代年轻人》,知道北京大学一年级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中竟然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40.4%的学生认为人活着没有意义,他们觉得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尽管对此问题早有认识,但不免还是感到吃惊。要知道,这些学生是在高考战场上,千军万马杀出来的赢家,是家长、学校引以为傲的天之骄子!
天之骄子们为什么会这样?
有专家以“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指责这些孩子,认为他们没有远大的社会理性,没有为国家的奉献精神,没有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并以此为理由,批评我们的学校缺乏对学生的理想教育、爱国教育和世界观教育。这种观点看起来非常有道理,但其实却是只看现象而不看实质,是对着影子射箭,没有效果的。
一.
我们的教育真的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吗?
任何一个尊重实际的人都会对这个问题作出否定的回答。几十年来,我们的教育方针,我们的学校教育,至始至终都把对学生的理想教育、爱国教育和世界观教育放在教育的最重要的位置。看看我们的各科教材,包括数理化教材,哪一科不是尽量的围绕理想教育、爱国教育和价值观教育选编教材?哪一个教育部门、学校不是在实践中竭力突出理想教育、爱国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包括数理化科目在内的有关在教学中如何突出理想、爱国和价值观教育的论文甚至远比突出学科的科学思想论文多得多。各个学校理想、爱国和价值观教育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作为在中学从教四十多年的教师,我真不知道我们的教育部门、学校还能怎样进一步加强这一方面的教育?
再退一万步讲,就算是我们的学生是利己主义者,利己主义者就一定“空心”吗?就会厌恶学习,认为人活着没有意义吗?显然,这里没有任何逻辑联系!相反,越是利己主义者,特别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他更会努力的学习和提高自己,绝不会对学习不感兴趣。当他获得了他所要追求的利益,他就会得到愉悦感受,感到生活的意义。所以,将学生的厌学厌世归结到利己主义身上,是把板子打到影子上了。
二
那么,学生为什么厌学,为什么会觉得人活着没有意义?
我们还是看看学生是怎么说的。
徐先生在他的文章里引用了几个学生与他的谈话,摘录于后:
“我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时不时感觉到恐惧。19年来,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活过。”
请注意这一句:“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
“学习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学习好,工作不够好,我就活不下去。但也不是说因为学习好,工作好了我就开心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我总是对自己不满足,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头。”
请注意这一句:“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
“我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迷雾的草坪,草坪上有井,但不知道在何处,所以有可能走着路就不小心掉进去了,在漆黑的井底我摔断了腿拼命地喊,我觉得我完全没有自我。这一切好难。”
请注意这一句:“我觉得我完全没有自我”。
徐先生总结说:
“他们共同的特点,就像他们告诉我的:老师,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到哪儿去了,我的自我在哪里,我觉得我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我过去19年、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为别人在活着,我不知道自己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将徐先生的总结归纳一句话,就是这些学生感觉不到 “自我”,或者说“没有自我”。
这才是学生厌学、厌世根本原因。
三
徐先生谈到对这些厌学、厌世的孩子们简直是无药可医,无法可治。
他举了一个典型的例证。
一个他认识四年的学生,“入校时他非常优秀。进了北大后第一个学期的成绩是学院第一名”是一个大家都认为“可以做很好的学术和科研的孩子”,但这个孩子却不断地尝试自杀。四年里,北大的心理咨询中心,他的父母,还有院系的老师,都竭尽所能想把他引回正轨,住院、吃药,所有治疗手段都用尽了,他还是了无生意,最后他的父母决定让他放弃学业,退学回家。
这只是众多痛心中的一个个例,还有更令人心痛的是很多已经做出了非常优秀的成绩和成就,大家认为具有大好前程的孩子竟然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徐先生说:“所有治疗手段都用尽了”,“竭尽所能”了,但这些办法都没有用。
为什么?
药不投症。
所有的治疗手段没有一个是能让他们感到“自我的”。一个没有自我的人,你有什么办法让他不“空心”?
一个没有自我的人,他能感觉到的,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别人做的,如此了无情趣,不厌弃工作,不厌弃人生才是怪事!
四
那么,学生为什么感觉不到自我?
根子在于我们的“听话教育”。
看看我们的社会现实,从孩子很小时时候起,我们就教育孩子“听爸妈的话”,如果那个孩子不听爸妈的话,他(她)就会遭到打骂的惩罚,并给安上“坏孩子”的名称。试问,我们成人,我们做父母的,我们总是让孩子听从父母的,那个人考虑过孩子怎么想?考虑过孩子需要什么?为了获得父母的爱,为了做“好孩子”,孩子从小就开始压抑自己的心灵,不敢表露自己的想法,不能提出自己的要求。孩子长大了,进了学校,父母亲给孩子叮咛的最多的话就是“一定要听老师的话”。我们的老师也总是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自己说的办。对于那些稍微有自己的思想,忤逆了老师的教导的学生,我们总是冠以“坏学生”、“问题学生”的名称。为了博得老师的青睐,学生们即使有自己的想法,有与老师不同的意见,也总是不敢表现出来,或者在老师面前一套,在老师背后又一套。
十个指头各有长短,孩子们的能力天分更是各有长短,他们的喜好也各有不同。但我们的教育呢?我们对所有的学生安排的是同样的课程。考察用的是同一个标准。只要我们开设的课程达不到我们的教学目标,或者学生不愿意学习我们开设的课程,我们都给他们冠以“差生”、“劣等生”的名称,哪怕他们在其他方面有极高的天分。在这样的学校中,学生只有放弃自我,服从老师,服从课程安排,他们才能沿着我们制造的楼梯走上金字塔顶或者上层。
我们学校课程的测试,包括数理化、文史哲等所有的科目,都有统一的且是唯一的标准答案,尤其是决定命运的高考,或者研究生、公务员录用考试,更是按照唯一的标准答案判别对错,决不许有不同见解不同的答案。这样的考试与录用原则,只能让学生死记硬背教条,不敢越雷池半步,哪里还会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独立的见解?
再这样的“听话教育”下长大的孩子,越是我们认为乖巧、听话、勤奋、努力且成绩很好的孩子、学生,也就越失去自我,或者没有自我。而一个人没有了自我,必然失去人生的乐趣。虽然他可能在长辈的夸赞中,在人们的钦羡中获得一些乐趣,但内心的苦涩却在暗暗地且残忍的折磨着自己。
北大无疑是最听话的孩子才能考入的学校,我们的父母。老师为他们能进入北大感到骄傲,社会以为他们都是天之骄子,然而有几人能理解他们内心的苦涩!正是因为他们在家听从父母,在校听从老师,他们的生活都要合乎教科书的标准,不能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见解,或者他们的独立思想、独立见解不能表现出来,这才是他们“我不知道我是谁”、感觉“好像是为别人在活着”,不知道“我的自我在哪里”的根本原因。也才是专家们“所有治疗手段都用尽了”,“竭尽所能”了却毫无作用的根本原因。
五
其实,在家服从父母长,在校服从老师,进入社会服从领导,这种 “三服从”教育并不是我们现在独有的教育现象,而是古已有之。我们引以为傲的儒学,其核心说到底就是“服从教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本质就是不许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见解。这种教育培养的是顺从的子民,这无疑最有利于维持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的和谐。但其最大的弊端就是这样的子民缺乏独特个性、独立思想。而一个由没有独特个性、独立思想的人构成的社会是没有发展可能的社会。因为没有自我的人是绝对不会有自我的责任心,缺乏创造性,当然谈不上推动社会的发展。
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必须是培养具有独立思想独到见解,能独立行为和思考的个人,而这些个人又会把通过自己的独立行为为社会奉献视为他们最高的生活任务。
很赞成爱因斯坦的这一观点:“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有和谐个性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