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让父母醍醐灌顶的育儿经:12岁前一定要立规矩,快收藏
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她的很多育儿观点,十分值得父母借鉴和重视:
1、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种心理或行为问题,一定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2、心理发展有关键期,未成年时期大体可以分为12岁之前的依恋期,12-18岁叫青春期;依恋期是家庭教育孩子的最关键期,青春期需要一些社会的参与。
3、以性格为核心的人格,是决定人一生的关键,所以人格教育家庭要重视。
4、一个人如果小的时候没有对善待过,你就不要指望他成年之后会善待这个社会。
5、孩子一岁以前,甚至三岁之前,最好由母亲亲自抚养。
人在生命的早期是很无助的,他所有需要的满足和快乐都和抚养人息息相关。
认人是最早的情感现象,也叫依恋,由此父母才获得抚养孩子的心理资本。
李教授在论述这个观点的时候,说到了末代皇帝溥仪的故事,溥仪从小喜欢恶作剧,也不听老师劝,谁都管不了,唯独听他的乳母王焦氏的话。这个故事说明只有心理上依恋的人才对他有控制力。
结合现代生活的实际环境,我认为职场妈妈不要把孩子丢在老人家养育,利用工作后的时间高质量陪伴就是最好的做法了。
6、有一种脾气暴躁、容易激动的人,还有一种人平和大度,前一种人早年的抚养一定是亏欠的,后一种人早年的抚养一定是非常到位的。
7、真正的养育过程,肯定是唠叨的,是有言语的,这叫做有亲情抚养。言语发育和社会性发展(愿不愿意和人交流、亲近)、认知等能力都会在有亲情抚养和无亲情抚养的背景下表现不同。
8、孩子成长过程的心理阳光比智力更重要,所以我宁可让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学,我一定让他获得快快乐乐,但是现在很多家长在逼孩子,这种教育导致我们的孩子到后来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9、孩子提的要求不合理,他要的东西不能给他,怎么办?做到四个不要:一不要骂;二不要打;三不要说教(这个时候说什么孩子都听不进去,在他耳边的都是噪音);第四,你不要走开,他闹给家长看,所以你一定要看着他闹,温柔而坚定的拒绝。
10、未成年人的很多问题是滞后问题,比如当你发现孩子已经很难教育了,其实问题发生在很早之前。
11、青春期的孩子,教育一定要有办法。我们话有时候只要说到了,孩子知道了,你就不要非得让他承认错误。青春期的孩子让他承认错误是很难得的。不要和孩子争执到底,那吵到最后反而会让孩子对你不恭敬。
12、我的孩子高考前,她当时很痛苦,怕考不上对不起我,我说没问题孩子,就这些钱,你考不上你想开店,我把这钱给你做启动资本,你想做什么我都支持你。人一定能找到自己的一个位置。
13、人在早年,吃得苦越多,他到后来承受力就越好。除了他可能暴力一点,有些事情容易暴力,但他绝对不会有天有地,遇到挫折就会跳楼自杀。尤其家里有儿子的,一定要苦着养,千万不要照顾太周到。逆子很多时候是百依百顺造成的。
14、孩子6岁之前管什么呢?很重要一点,就是几个问题,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经历挫折。6岁时候说不行,他大不了在地上打滚,可是你等他12岁再说不行,他可以拔腿离家出走,他可以说你不答应我,我就跳楼。
15、挫折忍耐力和意志力相关,而意志力的培养,不是靠智力培养出来的,而是靠体力培养出来的,所以孩子小的时候,要让他吃一点体力之苦。
16、二胎家庭两个孩子发生争执怎么办?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大的身上,不要放在护小的上面。
只要发生争执,比如吃的,你可以对老大说这个吃的是你们俩的,你来决定怎么分,如果他都吃掉了,没关系,你就看着他。下次你还交给他,在这个过程中他就知道了爸爸妈妈挺在乎我的感受的,既然我决定,我也不能亏着弟弟妹妹,这样老大就在这个过程中成长了。
17、天生我才必有用,人的成功在于他的自信,孩子学习很重要,但是不是唯一。老师有一个分数线有一个任务,作为家长,我们要顾及孩子的全面发展。分数是老师管的,父母要管得是孩子你上学快乐不快乐,有没有人欺负你,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我可以帮助你什么。
18、要让孩子“参与”到家中的大事,不管他什么样的学习状态,家中的大事都要告诉他,听他的意见,让他做一点没有坏处。
19、关注孩子最好的朋友和家庭背景,孩子最好的朋友往往是孩子最大倾诉者,也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观察孩子最好的朋友的行为,是了解孩子的最好方式。如果交的朋友不太好,你也可以问问孩子认为朋友的优缺点,表达你的意见就好。
20、善于从孩子的态度发现自己教育背景中的问题,有的时候你用什么方式教育,他就用什么方式对你。你尊重他,他就尊重你;你不尊重他,他就不尊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