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幽记》原文、译文、赏析全文

《小窗幽记》前言《小窗幽记》是人生的回味和处世的格言书,作者陈眉公。陈眉公,清代小品文作家,生平不祥。其所著《小窗幽记》分醒、情、峭、灵4篇,共231条人生的回味和处世的格言,谓生活中总要睁着一只眼睛,不能糊涂;人非无情物,如何潇洒,欲有一番作为,必须脱俗;人生何处无烦恼,超然空灵,才能享受文学家所拥有的那种品味和灵秀。人生的苦与乐,荣与辱有时是很微妙的,微妙到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对人生的苦与乐各人有各人的理解,苦乐在我。人活着最重要的就是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平常心看待荣华富贵,不嫉人有,也不笑人无。心中毫无滞碍,灵台一片空明,苦恼、烦闷自然一扫而光。《小窗幽记》著者陈眉公说:闭门阅佛书,开门接佳客,出门寻山水,此人生三乐。眼里无点灰尘,方可读书千卷;胸中没些渣滓,才能处事一番。又说:剖去胸中荆棘,以便人我往来,是天下第一快乐世界。心灵不执于物之不足,还必须豁达,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要拿得起放得下,抛得开,收得拢。所以,陈眉公说;放得俗人心下,方名为丈夫;放得丈夫心下,方名为仙佛;放得仙佛心下,方名为得道。陈眉公虽醉心于佛道之说,流连于山林之乐,但他所赞赏的人生态度,倒也不是全然的消极逃避,而是敢干承担社会责任。他说:不担当,则无经世之事业;不摆脱,则无出世之胸襟。不仅要勇于担当,而且要百折不挠,尽人事知天命,无论结果怎样但求心之所安。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是值得赞赏的。此外,在日常生活及待人接物等多方面,著者也发表了很多真知灼见,这些道理,就是在今天仍有借鉴价值。《小作幽记》所选择的格言妙语、小品片句,涉及社会、人生诸多方面,或立言精深,使人百思方悟;或含蓄蕴藉,令人回味悠长;或情趣盎然,读来津津有味。总之,无一不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当然,陈眉公毕竟是几百年前的文人雅士,其观点必有不合于时代者,相信读者的慧眼可以识别之。编者2003年1月目录1、做人必须清醒 做事要明白2、守节声色场 安志纷闹中3、真出于诚 诚由于真4、背后无人诋 久交不生厌5、天意实难违 正心修我身6、观人观事见本质 不可小测君子心7、相反可相成 相得必益彰8、用情深处孤独 任性切勿放肆9、真廉无名 大巧无术10、说话心口一致 做事名符其实11、适时可发 拔苗不长12、若要得享福 必先会救祸13、世人指摘处 多从爱护处见14、世间万物皆有度 无度胜事亦苦海15、轻财以聚人 律己以服人16、知迷则醒 知难不难17、患难见真情 烈火试真金18、良心静里见 真情苦中来19、宁为随世之庸 勿为欺世之杰20、习忙可以销福 得谤可销名21、人多有嗜节 当以德消之22、万善一念始 万恶一念结23、梦里不能主张 泉下安得分明24、不知了了是了了 若知了了便不了25、畅开心扉 欢乐无忧26、居堪傍恶邻 会可容损友27、君子小人 五更检点28、 以理听言 以道窒欲29、先达后近 交友道也30、 形骸非亲 大地亦幻31、寂而常惺 惺而常寂32、智少愈完 智多愈散33、 从多入少 从有入无34、 脱厌如释重 带恋如担枷35、看透名利生死关 方是人生大休闲36、 多欲无慷慨 多言无笃实37、 佳思侠情一往来 书能下酒云可赠38、美人迟暮名将老 四不皆空苦不到39、饮酒高歌不放肆 大庭卖弄假矜持40、 人生得足 未老得闲41、心性本不束 肉身是至桎42、业障起心动 祸至因贪念43、挨骂不还口 便是得便宜44.宁无忧于心 不有乐于身45、会心之语不解 无稽之言不听46.柳密拨得开 雨急不折腰47.悉利害之情 忘利害之虑48.空被空迷 静为静缚49.贫不能无志 死不可无补50.穷交能长 利交必伤51.当为情死 不当为情怨52、缩不尽相思地 补不完离恨天53、可魂系梦萦 不失魂落魄54、醉卧美人旁 欲念不曾动55、 慈悲筏济人 恩爱梯接人56、 花柳深藏 雨云不入57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58小玉和西施 飞烟与尘弥59、杨柳凝别恨 阳关诉离肠60、绿绮情弹无知音 画眉深浅谁与看61、豆蔻不消心上恨 丁香空结雨中愁62、情人说痴话 痴情是真情63、顾影自怜无用 心动不如行动64、化石而立 千古情魂65、良缘易合 知己难投66、鸟沾红雨 不任娇啼67、饮罢相思水 方识相思情68、多情成恋 薄命可嗟69、情之所至 风伴月容70、听得春花秋月话 识得如云似水心71、边陲封疆缩地 中庭歌舞犹喧72人应通古今 士要知廉耻73、宁以风霜自挟 毋为鱼鸟亲人74、无位之公卿 有爵之乞丐75、失足一恨 悔之千古76、圣贤托日月 天地现风雷77、不因怨而失愿 不因财而伤才78、身不束心 名不束人79、待人余恩 处事余智80、既要拿得起 又能放得下81、认假也识真 卖巧还藏拙82、量晴较雨 弄月嘲风83、弃俗得仙 舍仙得道84、修心养性可立命 人情练达天意通85、达人离险境 俗子沉苦海86、浮名梦中蝶 幻而本非真87、只有百折不回 才可万变不穷88、实地着脚 实处立基89、兢兢业业的心思 潇潇洒洒趣味90、无事时提防 有事时镇定91、穷通未遇局已定 老疾未到关已破92、秋叶难辞枝 野鸟犹恋巢93、刚不胜柔 偏不融圆94、声应气求之夫 风行水上文章95、以学问摄躁 以德性融偏96、居官有山林气 野处有理国才97、少言语以当贵 多著述以当富98、须负刚肠 当坚苦志99、清贫自乐 美色成空100、烦恼场空空 营求念绝绝101、斜阳树下谈禅 深雪堂中论人102、宁为真士夫 不为假道学103、觑破兴衰得失灭 阅尽荣枯心肠冷104、名山不乏侣 好景有好诗105、一技天下 吃遍南北106、才士不防泛驾 诤臣岂合模棱107、宁为薄幸狂夫 不作厚颜君子108、看尽人间鬼 才做北风图109、至音不合众听 至宝不同众好110、梦中说真话 或可是真人111、胸无火炎冰兢 时有月到风来112、草舍才子登玉堂 蓬门佳人造金屋113、传话者轻 好议者浅114、不留昨日之非 不执今日之是115、应沉潜平实 勿哗众取宠116、尘心减时 道念方生117、恩爱富贵时 自思反省日119、古人是非分明 今人真伪难辨120、己情不可纵 人情不可拂121、天不禁人闲 人自不肯闲122、浮云有常情 流水意厚深123、贫士立德 闹场静心124、心生一切 心灭一切125、才鬼胜于顽仙 芳魂毒于虐祟126、自悟了了 自得休休127、简淡出豪杰 忠孝成神仙128、招客应断尘世缘 浇花不做修道障129、一言灵天下 百世光景新130、人生一世有三乐 佛书佳客山水游131、眼无成见读书多 胸无渣滓处世圆132、不作营求 自无得失133、勿无事而忧 勿对景不乐134、出世者入世 入世者出世135、诗禅酒画皆有意 真意只存吾心底136、愁去观棋酌酒 乐来种竹浇花137、了心看清本来面 出世堪破无常理138、天地万物适者存 适才养性可得真139、熏德用好香 消忧用好酒140、破除烦恼木鱼声 见澈性灵优钵影141、太闲生恶业 太清类俗情142、灵丹一粒 点化俗情143、妖冶成骷髅 功名是梦蝶144、独坐禅房 心静神清145、才人多放正敛之 正人多板趣通之146、闻人善则疑 闻人恶则信147、能脱俗便是奇 不合污便是清148、尽心利济 天地皆容149、读史莫怕有错词 闲居要能忍俗汉150、明窗净几一息顷 名山胜景一登时151、闲得一刻好快活 心中无事能行乐152、兴来醉倒落花前 机息忘怀磐石上153、烦恼种种 蝎蹈空花154、休便休去 了时无了155、意亦甚适 梦亦同趣156、业净成慧眼 无物到茅庵157、一粒沙中有世界 一朵花中有天堂158、山泽未必有异士 异士未必在山泽159、可爱之人可怜 可恶之人可惜160、澄辨不急 归劝勿逼161、比上不足时 比下可有余162、求俭求贤 安贫乐道163、唤醒梦中之梦 窥见身外之身164、打透生死关 参破名利场165、一笔写出 便是作手166、隐逸无荣辱 道义无炎凉167、经书是方法 佛性为本身168、勿闻谤而怒 勿见誉而喜169、人胜我无害 我胜人非福170、闭门是深山 读书为净土171、自心一尘不染 才见圣人胸襟172、成名穷苦日 败事得志时173、让利又逃名 才是真君子174、求福速祸至 安祸速福至175、看书不可拘旧 学理不要盲从176、但识琴中趣 何劳弦上音177、假戏假作 真戏真作178、一言济人 功德无量179、闲要有余日 读书无余时180、简傲谄谀不谓谦 苟薄不可谓明大181、运笔之先 胸有成竹182、云霞青松作我伴 一壶浊酒清淡心183、耳目宽时天地窄 争务短时日月长184、闲居家中 神游外物185、徒号书厨 终非名饮186、美酒一饮题花落 清爽快意在天堂187、妙于天成 坏于人造188、清闲无事 坐卧随心189、舞蝶游蜂 落花飞絮190、鸟栖高枝弹射难加 士隐岩穴祸焉至191、混迹尘中 高视物外192、五夜鸡鸣 一觉睡醒193、扇风不如清风 井水不及甘雨194、月榭凭栏凌缥缈 云房启户看氤氲195、莫惟学文而离道 勿以取艺而弃德196、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技末之学无益身心197、士知学恐无恒 君子贫而有志198、用功于内者心秀 饰美于外者心空199、盛衰之机贵人谋 性命之理求实用200、资性不足限人 境遇不足困人201、敦厚之人可托大事 谨慎之人能成大功202、已成之祸难以救 难宥之罪不能保203、处世以忠厚 传家得勤俭204、即物穷理 反省己心205、善良淳谨人人喜 浮燥凶恶人人厌206、处事宜宽平 持身贵严厉207、天地且厚人 人不当自薄208、知万物有道 悟求己之理209、遗德莫遗田 勤奋定有济210、揆诸理而信言 问诸心始行事211、兄弟相师友 闺门若朝廷212、友以成德 学以愈愚213、犯罪难逃罪 得财仍破财214、浪子回头金不换 贵人失足损于德215、饮食有节 男女有别216、耐贫贱易 耐富贵难217、澹如秋水贫中味 和若春风静后功218、兵应者胜 兵贪者败219、险奇一时 常者永世220、忧先于事故能无忧 事至而忧无救于事221、尧生丹朱鲧生舜 人贵自立贵自强222、静者心不妄动 敬者心常惺惺223、祸者福所依 福者祸所伏224、勤苦之人绝无痨疾 显达之士多出寒门225、利己即害己 下人能上人226、大孝单称虞舜 英才独颂周公227、不能缩头休缩头 得放手时须放手228、居易俟命 木讷近仁229、立大功者忽小利 谋公事者去私心230正己为率人之本 守成念创业之艰231人生不过百 懿行千古流集醒篇1、做人必须清醒 做事要明白[原文]醒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之昏昏逐逐,无一日不醉。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安得一服清凉散,人人解醒。[译文]饮了中山人狄希酿造的酒,可以一醉千日。而今世人迷于俗情世务,终日追逐声色名利,可说没有一日不在梦乡。好名的人醉于朝廷官位,好利的人醉于民间财富,豪富的人则醉于声色犬马。如何才能获得一剂清凉之药,使人人服下得到清醒呢?[赏析]饮了中山酒,要醉上千日,千日之后,还有醒时。而能使世人昏昏逐逐,一生犹不醒的,无非是以名利作曲,以声色为水,所酿出来的欲望之酒。这种酒初饮时已昏醉,不知身在何处。再饮之后因渴而求,求而愈渴,终至一生性命与之,而不复醒。此时若问“心在何处”,心已失落在名利声色之中;若问“身在何处”,身已追逐幻影而不止歇。中山酒只能醉人千日,千日中不能自拔,欲望之酒可以醉人一生,一生之中不能自主,但世上很多为此至死而不醒的人。洒醉的人,只要给他喝下“醒酒汤”就能清醒,然而,在名利声色中沉醉的人,怎么能唤醒他呢?有什么样的清凉剂能唤醒心的迷醉?也许只有清醒人留下的清醒语吧!在醉梦中做的都是纷乱的、幻影的事,只有醒来才能做一些真实的事,因此,“醒”是第一要务,惟有醒了,生命才可贵,天地宇宙才真实。2、守节声色场 安志纷闹中[原文]淡泊之守,须从浓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堪过。[译文]淡泊清静的操守,必须在声色富贵的场所中才试得出真象来。镇静自若安定的志节,必须在纷纷扰扰的闹境里才验得出真功夫。[赏析]莲花被人视为纯洁的象征,因为它出污泥而不染。一个人心境的澹泊,亦是如此,真正的恬淡不是未经历过世事的空白,而是经历任何声色豪富的境遇,都能不着于心。有的人在贫穷中守得住,在富贵中却守不住;有的人在富贵中守得住,在贫穷中却守不住。能够澹泊,就是不贪浓艳之境,而这澹泊之心,有的是从修养中得来,也有的是天性如此。'定’是不动摇的意思,世间的五光十色,惊声软语,足以诱动心志的事物实在太多,而身处尘世能不动摇的又有几人?大多数人在名利中动摇,在身心的利害中动摇。泰山是不动摇的,但泰山在崩溃前,却不能不动摇。动摇的人是受环境的牵动,环境要他向东,他便不能向西。不动摇的人是不为环境所动的。反之,环境将以他为轴心而转动。在紊乱的环境中能保持安定的心境,这便是镇定,能镇定的人,才能掌握自己的 方向。3、真出于诚 诚由于真【原文】市恩不如报德之为厚,要誉不如逃名之为适,矫情不如直节之为真。[译文]给于他人恩惠,不如报答他人恩德来得厚道,邀取好的名声,不如逃避名声来得自适。故意违背常情以自鸣清高,不如坦直地做人来得真实。[赏析]故示他人恩惠以取悦对方称为'市恩’,有买卖的意思,因此,市恩大部分是怀有目的的,或者是安抚,或者是冀望有所回报,这和买卖并无不同,恩中即无情义,也不足以令人感谢。但是,,无论是市恩,或者是出于诚意的恩惠,总以回报为上。一个人一生承受自他人的恩德不在少数,报之犹恐不及,岂有时间故示他人恩惠呢?所以,市恩不如报德为厚。而最大的报德在于以德报之,而不在于报惠。所谓盛名累人,人人都想获得名声,并以此为荣,殊不知名声只是一种空洞的声音,虽能满足某些虚荣感,无形中却会成为一种束缚人的东西。许多知名人士,言行举止战战兢兢,便是最好的例子,倒不如逃名来得逍遥自在,能免除心里上的负担。做人只要真实,保有一己的人格就够了,何必做些假象,不但弄得自己不自在,久而久之,别人也会不敢信任。所谓'真’,就是出于'诚’。做人要出于诚意,凡是不出于诚意的表现,就是矫揉造作。4、背后无人诋 久交不生厌[原文]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译文]让人当面赞誉自己,不如让人在背后毁谤自己。令人产生初交之喜,不如令人久交不厌。[赏析]人多是虚伪客套的,要让他人当面赞美自己并不困难,而要他人背后不批评自己,却是不容易的事,即使有不对的地方,由于碍于情面,或是利害关系,鲜有愿意撕破脸,当面指责对方的。在背后就不同了,要他人不骂自己,除非自己不犯错,没有可被人评议之处才能勉强做到。因此,面前之誉并不表示自己做人成功,背后之誉才算成功。背后之誉远不算完美,背后无毁才算难得。人初相识总是充满着一份好奇感和新鲜感,因彼此的契合而欢喜,然而这时的交往就个人而言,不过是冰山尖端的互望而已。人在初见面时不会把自己的缺点暴露出来,见到的往往只是好的一面,因此,第一印象远较平日来得完美。但是,日久见人心,一旦新鲜感消失,最初的亲切感也会因为缺点的增加和距离的拉长而改变。事实上,最初的亲近和欢欣经常只是幻象,必然会遭到破灭。交往长久后的亲切才是真正的亲切,因为那时整个缺点都已被了解和接受,而能以完整的人格交往。此时的欢喜才是真正的欢喜。“使人有乍交之欢,不如使人无久处之厌。”一方面是要我们不要为初见之喜所迷惑,另一方面是要我们不要在初见时掩藏自己、只以好面目与人交往,这样才不会有日后感到不实的厌恶感。5、天意实难违 正心修我身[原文]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迎之;天劳我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厄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译文]命运使我的福分淡薄,我便增进我的德行面对它。命运使我的形体劳苦,我便安慰我的心绪弥补它;命运使我的际遇困窘,我便扩充我的道义通达它。[赏析]福分薄,是指外在的物质环境不丰厚或者生命的外缘常有缺憾,如果内心没有深厚的修养,往往要怨天尤人,感到不满足。相反地,深厚的心灵修养能使人安然自适,将一切驱出脑际。有时命运会使我们的形体十分劳苦,倘若我们的心也跟着紧张,那真是要身心俱疲了。形体的疲劳并不能使心灵疲劳,如果将心放在轻松甚至快乐的境界中。那么,即使形体再劳苦,心情还是愉快的。人的际遇无常,困厄在所难免,此时更不可灰心丧志,不如充实自己的学问,扩充自己的心胸和道德。困厄的产生,往往是自己的能力不够的缘故,若能抱如是想,必能在一种宽阔的心境下将困厄突破或解决,即使不能解决,有开阔的心胸和通达的道德,至少内心不会因此而沮丧。6、观人观事见本质 不可小测君子心[原文]淡泊之士,必为浓艳者所疑;检饰之人,必为放肆者所忌。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之士,要观其末路。[译文]清心寡欲的人,必定为奢侈豪华的人所疑忌;检点谨慎的人,必定为言行放肆的人所忿恨。一个人到了穷途末路,应看他当初的本心如何;一个功成名就的人,要看他以后怎样继续下去。[赏析]过惯豪华奢侈生活的人,并不相信有人能过淡泊的生活,认为甘于淡泊是沽名钓誉,非出于本心。吃惯肉的人决不知菜根的香甜,所以他们不免要加以怀疑。行为放肆的人,常要忌恨那些言行谨慎的人,因为这些人使他不自在,使得他的放肆有了对照,而令人大起反感。事实上,检点的人不过是在自我约束,而放肆的人则不能忍受自己的放肆,所以才要忌恨谨慎的人。一个人会走到穷途末路,要回溯到他最初的发心,和整个过程中用心的转变。有许多原本成功的人,后来失败了,就是在成功之后用心有了转变,或是最初发心时便已埋下失败的种籽。一件事情的历久不衰与一个人的发达,无非是行其可行而不倒行逆施,加上长久的努力不懈。若是最初便心意不正确,或是成功后改变原有的精勤,那么,即使一时成功,也无法持久,终将走到事穷势蹙的地步。一个现时十分成功的人,我们也要如此地看他。得意不可忘形,上至峰顶还要顺路下至山谷,才不至于困在山顶,跌得鼻青脸肿。7、相反可相成 相得必益彰[原文]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须是外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译文]分别美丑之心太明确,则无法与事物相契合;分别贤愚之心太明确,则无法与人们相亲近。内心要明白人事的善美与缺失,处世却要纯朴仁厚。从而使美丑都能得到平等,贤愚都能受到益处。这才是上天的本意和气量。[赏析]美丑并无一定的标准,要看个人的喜好而定。如果对事物的美丑太过挑剔,则世上没有几件事是我们能够接受的,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善恶美丑原是相对的,如果执着于自己所相信的美,而不能接受整个世界的本有现象,那便是与物不契。相同地,贤愚之分也是如此,孔子教人不分贤愚不肖,倘若只接受贤者,而摒弃愚者,岂不是使贤者愈贤而愚者愈愚了吗?普天之下又有几人能成为他人眼中的贤者?尚贤弃愚,难怪要与大多数人不亲了。处世应当心中明白而外表浑厚,所谓心中明白,就是知道人事的缺失,而外表浑厚,则是悉数接纳,使贤而骄者谦之,愚而卑者明之,各获其利。就象阳光化育万物,既照园中牡丹,也照原野小草,使两者皆欣欣向荣,这才是上天的好生之德。8、用情深处孤独 任性切勿放肆[原文]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终不失性。[译文]情爱最难保持长久,所以情感丰富的人终会变得少情寡义;天性本有其常,所以率性而为的人终不失其天性。[赏析]“情到深处情转薄”,一方面是因为情甚苦,一方面是因为情爱难久。情是一种执著,因此不得必苦,情又是一种难以捉摸的思念,因此掌握甚难,再加上生命短暂,环境多变,见人不见心,见心不见人。能由情爱之中得到欢乐的人毕竟只是少数,而异常迅速、至亲至爱也敌不过生死的摧残。所以,多情之人在备尝捉弄之后,多半要远离情感,而变得寡情了。任性并非放肆,而是返观本性而随顺之。人性在未受外界诱惑之前,原是天真纯朴,自由快乐的。然而,因为种种物欲名利的牵连,知识的分割,很容易会受到蒙蔽。但这种天性并未失去,在人摆脱物累,忘却尘劳时,又会迥然呈现。因此,率性而为的人仍不失人的本性,而放肆于美酒声色的人,却因恋物而迷失了本性。9、真廉无名 大巧无术[原文]真廉无名,立名者所以为贪;大巧无术,用术者所以为拙。[译文]真正的廉洁,则扬弃廉洁的名声,凡是以廉洁自我标榜的人,无非是为了贪;最大的巧,是不用任何技巧,凡是运用技巧的人,都不免笨拙。[赏析]为廉洁而立名,虽不贪利,却是贪名。这和许多人做了好事一定要把名字公布出来是一样的,无非是为了博取一个善字而已。其实廉洁原是本分,由于有贪官污吏的存在,才使廉洁成了难得的事。廉声能为世人称道,是因其难得,若是官吏都能廉洁,廉洁成了希松平常的事,又何必为此而立名呢?一术对一事,此巧不可对彼事,因此,用术之人若为术所困,这个时候,巧术便成了拙术。真正的巧在来而不立,立而不滞,这样才能应万物而生其术,不因一术而碍万物。所以说大巧无术,要能兵来将挡。若是滞于术之为用,一旦事出突然,便毫无办法了。10、说话心口一致 做事名符其实[原文]谈山林之乐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厌名利之谈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译文]好谈山居生活之乐的人,未必真能由山林中得到乐趣;口头上厌恶名利之论的人,未必真的将名利忘却。[赏析]有许多事情,表面和事实往往相差甚远。就如好谈山林之乐的人,总以久处尘嚣中的人居我,真正了解山林之趣的人,早已身处其境而不返了。有许多乐趣,是言语所不能道尽的,世上挂在口头以为风雅的,又岂能得到其中的真趣?能谈的不过是耳闻目见的事罢了,那些耳不闻目不见的事,就无从说起了。好作厌恶名利之论的人,内心不会放下清高之名。这种人虽然较之在名利场中追逐的人高明,却未必尽忘名利。因为这些人形虽放下而心未放下,口是心非。名利犹如赌博,是以全部身心为筹吗,去换取空无一物的东西。但名利本身并无过错,错在人为名利而起纷争,错在人为名利而忘却生命的本质,错在人为名利而伤情害义。就如酒,浅尝则可,过之则醉。然而普天之下又有几人能饮下此酒而不醉?即使是反对名利之人,到底是反对名利的本身呢,还是反对人对名利的迷恋呢?如果本身已完全对名利不动心,自然能够不受名利的影响。11、适时可发 拔苗不长[原文]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译文]伏藏很久的事物,一旦显现出来,必定飞黄腾达;过早开放的花朵,往往会很快凋落。[赏析]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准则,在长久的潜伏下,已将内涵历练得充实饱满,一旦表现出来,必定充沛淋漓,而能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如果没有这些长久的潜伏,又何能飞必高呢?“开先者,谢独早。”也是很合理的,因为太早开发,各方面无法配合,自然就竭尽力量而凋萎。“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就是因为太早开发,不到中年便成了平庸的人。倒是那些年轻时默默无闻的人,因为在岁月中不断储备实力,而终于大器晚成。生命之经验和宝藏的开发也是如此,就象一罐酒一样,愈陈愈香,要让它在岁月中酝酿、成熟,才会是一罐好酒。12、若要得享福 必先会救祸[原文]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要看他会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祸儆之,要看他会救。[译文]天要降祸给一个人,必先降下一些福分使起骄慢之心,看他是否懂得承受的道理。天要降福给一个人,必先降下一些祸事使起警戒之意,看他有无自救的本领。[赏析]老子说:“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又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天道尚且如此,何况人事。得微福而骄慢,骄慢便是祸根,福本不厚,又以骄慢削之,可见不堪受福,惟有降祸了。骄慢非但天不降福,人也不助其福,因为人人皆厌恶骄慢之人。天宠即失,人和又无,微福必无法维持长久。福尽祸来,不堪受福,又何堪受祸?若得微福而不骄,即使是祸来,心也不惊。受福不骄,受祸不苦,是深明福祸之道,只有不为外物动心的人才能做到。欲降福而先降祸,是天之善意。不明祸何能降福?一旦福去祸来,又岂能消受得了?先以微祸儆之,若能救助,即使是他日祸来,也能如此救助。达人处祸不忧,居福不骄,知福祸在于一己所为。天意虽然不测,总之在能自救,心则常保泰然。13、世人指摘处 多从爱护处见[原文]世人破绽处,多从周旋处见;指摘处,多从爱护处见;艰难处,多从贪恋处见。[译文]世人出现失误,多是在交际应酬的时候;世人受到指责,多是出于关心爱护的缘故;世人左右犯难,多是出于贪爱留恋的原因。[赏析]好在人情场上作周旋的人,必定在人情场上见过失。交际应酬,本难面面俱到,此处应付得了,他处必定不及应付,恁是八面玲珑的人,也难免落得个虚假油滑之名。何况交多必假,穷于应付,难免虚与委婉,全天下都是好友,就是圣人也难做到。周旋到烦人处,恩多反怨,种种嫌隙生。爱之故而责之,责备是要他好,如果不爱,任他死活,毫不相关,又何必责之?责也有道,要责其堪受,以爱语导之。若是不堪接受,那么爱中生怨,责之又有何效?人情的艰难,往往在于留恋。贪生者畏死,恋情者畏失。大凡着于何处,何处便难;难舍何处,何处更难。惟有能舍一切难舍,不贪一切可贪的人,才能自由自在行于世间,而不被一切所缚。14、世间万物皆有度 无度胜事亦苦海[原文]山栖是胜事,稍一萦恋则亦市朝。书画赏鉴是雅事,稍一贪痴则亦商贾。诗酒是乐事,稍一曲人则亦地狱。好客是豁达事,稍一为俗子所挠则亦苦海。[译文]山居本是愉快的事,如果贪恋起来,又与世俗有何不同?爱好书画是高雅的事,但过于痴迷无厌,与商人已无二致。饮酒赋诗是欢乐的事,但如屈从他人敷衍应酬,则如同地狱。交友好客是舒畅的事,一旦为俗人喧闹干扰,便成为苦海。[赏析]山居的本意是远离尘嚣,如果对山林起了贪恋,岂不是有违本意吗?每见名山胜景,大兴土木,原味尽失,加上游人缺乏公德,满地果皮纸屑,那么山林又何异于市场。写字绘画,原本是风雅的事,若必以巨金购置名家之作而后甘,则沦为买卖,雅兴尽失,成为炫财傲富的事。作诗饮酒,要起之于兴,发之于情,倘若既无兴致,又无情趣,徒然为了应付而为之,就十分痛苦了。好客亦是如此,可以舒展胸怀,若是来者不拒,喧腾一堂,或者俚曲艳调,吆五喝六,不仅令人头痛,避之犹恐太迟,又何来胜事、雅事、乐事和豁达事之分呢?15、轻财以聚人 律己以服人[原文]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译文]不重钱财,则可以聚集众人;约束自己,则可以使人信服;放宽气量,则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凡事带头,则可以领导他人。[赏析]任何事情均有其相成之道,在相处方面,则是指做人的态度。财是众人所希求的,如果太重视钱财,而将利益一把抓,他人得不到利益,便会离开你。相反地,将利益与他人共沾,甚至舍弃个人的利益,他人心存感激,自然就不会背叛你,所以说“轻财足以聚人”。自我约束,是使人心悦诚服的最重要的方法,因为人人心中都有个平等观念,你能做的事他便能做。如果不能约束自己,又怎能要他人约束自己。律自甚严,使他人心生敬意,自然就肯听从你了。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肚里不能撑船,早就下台了。肚量狭窄,必然不能容人,也无法得到他人的爱戴,而而纷纷离去。大厦失去了支柱,岂有不塌这理。因此欲得人才而善用之,首先要有容人的雅量。凡事带头去做,才足以领导他人。因为,事情来时,多数人都犹疑不定,或者不信任,或者畏惧,如果领导的人也如此的话,事情便难望办成。反之能洞察先机,解除疑惑,不畏艰难地去做,那么他人便一扫疑惑,而欣然跟从了。16、知迷则醒 知难不难[原文]从极迷处识迷,则到处醒;将难放怀一放,则万境宽。[译文]在最易令人迷惑的地方识破迷惑,那么无处不是清醒的状态。将最难放下的心头之事放下,那么到处都是宽广的境遇。[赏析]“迷”就是失去了自己的道路。生命中有许多事情会让我们迷惑。智者有未迷失自己之前就已识破,故而不取;愚者却连一些简单的歧路也不能看出,甚至因此往而不返。倘若能识破这种虚假,就不会沉浸在其中,可惜人们往往走出这一个迷惑,又进入另一个迷惑之中。就个人而言,如果连最令人沉醉的事物都能一一看破,那么就很少有能让他迷惑的事了,自然就能处处清醒。让人觉得难以放下的,无非是名利、得失和憎爱,难舍名利的人,如果没有名利便觉呼吸困难,生命不可爱,一旦得到名利又怕失去,仍然觉得呼吸困难。生命不可爱,而心怀憎恨的人,眼中看到的人可恨,心中想到的事可恨,,连脚下踩的路都会令他生厌,何况是难舍的事。至于情痴爱圣们,则你爱我不爱,我爱你不爱,好不容易两人相爱了,今天吵架,明每冷淡,后天却又不得不分离。人心牵牵缠缠,天地却始终辽阔。眼前无路往往是心中无路,心中无路则是自己搬来石块挡道,如果将石块拿走,自然万境宽广,诸事顺遂。17、患难见真情 烈火试真金[原文]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译文]遇到大事和难事的时候,可以看出一个人担负的勇气;处于逆境或顺境之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胸襟和气度。逢到喜怒衰乐这事时,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涵养;在与群众同行止的时候,可以看出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和见解。[赏析]一般人遇到自己所不能解决或是无力承担的事时,往往容易采取逃避的态度,或自我保护的措施。但若人人都采取这样的态度,岂不是无人来担当重任了吗?所以,逢着大事或难事时,便可看出一个人的担当。一个有胸襟气度的人,在面临逆境时不会怨天尤人,他能接受顺境,也能接受逆境,因为他明白世事不可能十全十美,尤其需要人的努力。喜怒最易使人心动而失去正确的判断力,喜要能不得意忘形,怒要能明白事理,所以有涵养的人往往不易为喜怒所动,一方面是真正可以喜怒的事并不多,一方面也是怕因喜怒而判断错误。一般人容易随别人的行止,而和他们做出同样的事,但别人 所做的事不一定是对的,真正有识见的人心中自有取舍,而不会盲目地追随。18、良心静里见 真情苦中来[原文]良心在夜气清明之候,真情在箪食豆羹之间。故以我索人,不如使人自反;以我攻人,不如使人自露。[译文]在夜间心境平和的时候,容易看出一个人的真心;而真实的情感最能在简朴生活中流露出来。与其不断要求人家改正,不如使其自我反省;与其攻击他人的缺点,不如使其坦白错误。[赏析]白日喧扰,无暇静 想,人较易依一时的欲念而昧理行事。等到万籁俱寂,一灯独坐,细想一日言行,才觉多有不是,而生惭意。因此,夜气清明时,最容易自我反省。真情不在锦衣玉食,而在箪食豆羹,因为锦衣玉食味浓,人心易贪恋而忘情,箪食豆羹味淡,人心不生执着反易流露。就如以酒交友多入昏沉悔恨,以茶交友反见情谊长久,道理是相近的。为了改变一个人的行为而不断的去要求他,不但自己疲累,他人也会生厌,倒不如让他自觉其非,才是根治之道。同样的,与其去攻击他人的恶行,使人恼羞成怒,不如使他自惭而向人坦白,这才是最好的办法。如此既不会疲累生厌,也不会令人恼羞成怒,不是一举两得的事吗?19、宁为随世之庸 勿为欺世之杰[原文]宁为为随世之庸愚,勿为欺世之豪杰。[译文]宁可做一个顺应世事而平庸愚笨的人,也不要做一个欺世盗名而出人头地的人。[赏析]大善大恶之人。往往才智高人一等,多见世人死于欺世的豪杰之手,而不见世人死于庸愚之口。才智不足,固不足以为论,而才智匹配的人,如果心术不正,专图一己之利,其才智无非是吃人的工具,如何称得上豪杰?如王莽、曹操之辈即是。豪杰之为豪杰,在于能运用才智造众人之福,否则只能称之为袅雄寇盗,所谓欺世之豪杰,便是指这一类的人而言。一般人不甘做庸愚,而宁愿做豪杰,无非是为了表现自己,少有善心为众人谋福利的,这样的善心,即使才智够,难保将来不欺世盗名。倒不如安守平庸,免得贻人口舌。豪杰之心甚苦,不能担其苦的不足以为豪杰。庸愚易为,守善随世,又有几人甘心为之?人贵自知而不自限,庸愚之徒与欺世之辈相较,却是大大的豪杰呢!20、习忙可以销福 得谤可销名[原文]清福上帝所吝,而习忙可以销福;清名上帝所忌,而得谤可以销名。[译文]清闲安逸的享受是上天所吝惜的,如果使自己习惯于忙碌,则可以减少这种不善的福分;美好的名声是上天所禁忌的,如果受到他人的毁谤,则可以减 由名声所带来的负担。[赏析]清闲安逸的日子并非人人都能过的,不仅上天不允许如此,人们也不允许太过清闲的人。人在清闲中容易懒散,逐渐失去生命的活力,甚至生出悲观的思想,这是因为身体闲了,脑子却不得闲。每见一生辛苦的人,一旦退休下来,却不懂得如何排遣生活,过不了几年,就衰老而死,这是上天吝福呢?还是人不堪无聊呢?倘若能利用这种难得的空闲,做些有意义的事,就不至于如此了,所以说“习忙可以销福”!名声是不容易维持的,而且也是累人的事。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完美的名声有时也会带来祸害。因此,如果遭到他人毁谤,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名声既然受损,就不易遭人嫉妒,而可以摆脱盛名之累,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21、人多有嗜节 当以德消之[原文]人之嗜节,嗜文章,嗜游侠,如好酒然,易动客气,当以德消之。[译文]人们爱好名声气节,爱好文章辞藻,爱好行侠仗义,就像爱喝好酒一样,容易一时兴起为所欲为,应该以道德涵养来改变他。[赏析]嗜名节的人可以为名节拼命。嗜文章的人可以为一句辞藻反目成仇,而游侠自任的人却又打架有余,仗义不足。这些大都是'客气’,也就是不是发自内心的真正喜欢,追根究底,不过是好面子罢了,于自己毫无裨益。更说不上有利他人。凡此种种,无非是缺乏道德修养所造成的结果。嗜名节,嗜游侠原非坏事,只是名节为的是节操,文章为的是雅意,游侠为的是义气,若没有清醒的认识,往往行之非真,而虚有其名。如果一时兴起而去接受它,等到厌倦了,又弃之如敞履,就完全失去原意了,带来的害处可能比益处还大。22、万善一念始 万恶一念结[原文]一念之善,吉神随之;一念之恶,厉鬼随之。知此可以役使鬼神。[译文]一个善的念头,可以获得降福的吉神呵护;而一个恶的念头,就会招来为祸降灾的恶鬼,明白这一点便可差使鬼神了。[赏析]我们内心的每一个念头,虽不具备吉神恶鬼的形象,但是由于心念与之相通,心怀善念的人,自蒙吉神呵护,心怀恶念的人,自与恶鬼同途。任何善恶的念头,未发诸行为之前,在心中已经自己承受,心中充满恨意的人,心已在地狱,心中充满善意的人,由于善意带来的欢喜,便如同身在天堂。善恶而付诸行为的,在佛家又有三种承受方式,一是今生承受其果,作奸犯科而遭制裁的便是此类。另外两种是下一生或是来生再承受。所谓吉神与厉鬼,其实完全在于我们自己。鬼神不能祸人,福祸惟人自取。为善的人心胸舒坦,本身就是自己的吉神。为恶的人心中充满蒺藜,本身形同恶鬼,还会有恶鬼不认他为同类,而黏着他吗?23、梦里不能主张 泉下安得分明[原文]眉睫线交,梦里便不能主张;眼光落地,泉下又安得分明。[译文]双眼闭上,梦里便不能自作主张;眼光落到地下,想到梦中都不能自主,死后又能知道些什么呢?[赏析]人在白日凡事诸多主张,追逐声名美色,争强斗胜。但是夜来,眉睫一交合,或为虎狼所追逐,或为恶人所包围,或与所爱而分离。即使是最亲爱的人,梦中也仿佛对面不识。这与白日的意气风发,事事必以自己为中心大异其趣。然而,白日的自己又何尝是自己的主人,梦中以为真实的,白日不也一样以为真实吗?反倒是梦中的自己,说明了自己渺小。好梦固然留不得,恶梦也避不去,较之受到种种环境牵制与命运摆布的白日,梦又何尝不是更真实的一面呢?佛家说生命有六道轮回,又说死后有四大分离的种种可怕现象,称我们这个色身为幻身,都是不无道理的。我们所追逐的一切在永恒的时空看来只是渺小的幻影,因此,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许多事情都可以释怀了。24、不知了了是了了 知了了便不了[原文]佛只是个了仙,也是个了圣。人了了不知了,不知了了,是了了;若知了了,便不了。[译文]佛只是个善于了却烦恼的神仙,也是个善于了却执着的圣人。人们虽然耳聪目明,却不知了却一切烦恼,不知凡事放下便已无事;若心中还有未来的念头,便是未曾完全放下。[赏析]人自以为很聪明却不知整日活在烦恼欲望的束缚中而不能自己。很多事情未来时起渴望妄执,已来时生非分追逐,去后复在心中念念不忘,全不知放下的快乐,而不断地以欲望自我烦恼和束缚。也有人明了到这一点,便躲到山中将心放去,认为这才是放下一切的方法。殊不知这种以为自知的了了,其实是不了,因为心中还有对放的执著,这个'放’字成了无形的枷锁,使他动弹不得,不敢接触任何事物。这在佛家看来是小乘不究竟的做法,是为佛所呵责的。莲花居水而不沾水,若为了怕水而种在旱地,它就会枯萎而死。如果在心中能将烦恼根本放下,连放下的念头也除去,生于世间而不着于世,那就是真的'了了’,也是个人间了仙。25、畅开心扉 欢乐无忧[原文]剖去胸中荆棘以便人我往来,是天下第一快活世界。[译文]将心中自伤伤人的荆棘去除,开放平易的心胸与人交往,便是天下最令人舒畅欢喜的事了。[赏析]一个人的心中一旦存有不平之气,在与人交往时就容易伤人,即使是闭门独处也会伤害自己。什么是妨碍我们与人交往的荆棘呢?无非是埋藏在人心的不信任、嫉妒和自私,这些造成我们拒绝将心胸坦诚开放,即使在形体上与他人握手,心却背道而驰。人是需要友谊的,友谊使我们欢笑、歌唱、更使我们患难与共。友谊就象一扇门,需要自己去挖掘,你不去扣门,他人如何会为你开启?你不打开,别人又如何进来?同样地,不把屋内的荆棘除掉,不但自己不能安居,别人又怎肯进来呢?有一首极可爱的诗歌:“君担簦,我骑马,他日相逢为君下;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揖。”如果能剖去胸中荆棘,获得这样的友情,岂不是天下第一快活的事?整个世界在我们眼中不是显得更完美吗?26、居堪傍恶邻 会可容损友[原文]居不必无恶邻,会不必无损友,惟在自持者两得之。[译文]选择住家不一定要避开恶邻居,聚会也不一定除去坏朋友。如果自己能够把持,那么即便是恶邻和损友,对自己也是有益的。[赏析]要找一个全是好人的地方住下,是不可能的事。所谓恶邻有时是品德恶劣,有时是行为恶劣。譬如你要睡觉他练鼓,你要读书他唱歌。因为相处在接近的空间里,必定会有趣味相冲突的时候。但若将垃圾丢在他人门口,或是任由猫狗随地便溺,就令人无法忍受了。众人相聚,难免有一些逢迎拍马,或是言谈粗鄙的人,这些在我们进入社会后,都不难见到。这时到底是与他们同声相应?还是他饮他的花酒,我喝我的清茶呢?其实,无论是恶邻或是损友,换一个角度来看,无非是考验我们的涵养和定力。倘若我们与邻居吵架,也丢垃圾在他家门,放狗在他家拉屎,我们不也成了毫无涵养的恶邻了吗?很多事情稍加忍耐也就过了,即使交涉也要依理而行。至于损友,那完全就看自己的把持了,如果定力足够,绝不会被人影响。能善自把持的人,无论什么样的恶邻或损友,不过是他的试金石罢了。27、君子小人 五更检点[原文]要知自家是君子小人,只须五更头检点,思想的是什么便得。[译文]要知道自己是有道德的君子,还是缺品德的小人,只要在天将明时自我反省一下,看看自己所思所想到底是什么,就十分明白了。[赏析]君子和小人的分别,在于君子以大我为出发点,小人则以小我为出发点,君子不以利而害义,小人却因利而伤义。五更头是夜将尽,天将明,也就是一天的活动将要开始的时候。人们追逐了一天后,大部分人在一二更时只求赶快入眠,明天好更有精力从新追逐。到了五更多已睡饱,便会开始盘算一天所要做的事情。这时君子和小人之间所想的就大大地不同了。君子所想到的是如何竭尽一己之力,去帮助他人,将份内工作完成。小人想到的是如何逢迎达官贵人,如何占人便宜,如何推托偷懒,吃喝玩乐。所以,在这一天将要开始的时候,只要回过头来看看自己心中盘算的是什么,君子和小人的分别就十分清楚了。28、 以理听言 以道窒欲[原文]以理听言,则中有主;以道窒欲,则心自清。[译文]以理智来判断所听到的言语,则心中自有主张;以品德修养来摒弃私欲,则心境自然清明。[赏析]如果不以理智判断言语,而迳以感情接受言语,往往会使我们犯下错误。因为感情是主观的,许多语言的发生只是基于一时的情绪发泄,这种话和客观的事实就有很大的差距。无论是喜是怒、是哀是乐,经常在事后发现言过其实。如果我们在听话时不能分辨这一点,那么就会做下错误的决定或行为。所以一句话听到耳中,一定要以我们的理智来判断,说话的人是出于理智还是情绪,与事实有无出入,这样才不会被夸大的消息所误。我们的心之所以不能清静,是因为被私欲混浊,同时心胸也因为欲望的逼迫而感到喘不过气来,没有一刻得到安宁。倘若我们能在道德修养上多下工夫,便可以知道有许多欲望是不应该,也是不必要的,这样便可减低那些不合理的欲求,而使我们的心处于平静。即然不会逼紧自己去满足私欲,自然能畅通胸怀去呼吸清爽的空气。29先达后近 交友道也[原文]先淡后浓,先疏后亲,先达后近,交友道也[译文]交朋友的滋味要由淡薄而浓郁,由疏远而亲近,由接触而相知,这是交朋友的方法。[赏析]所谓“先择而后交,则寡尤;先交而后择,故多怨。”交朋友并不是容易的事,要获得真正的知己更是困难。刚开始交往时,看到的常是表面,在表面中有多少真实的成份,又有多少虚伪的成份,并不能一眼看出。如果在这时候推心置腹,就好象喜欢喝牛奶的人,看到白色的液体就喝下去,结果到了嘴里才发现是颜料,不仅自己不愉快,别人还要怪你浪费。经过仔细的观察和选择,由表面而内在,并对对方的人格有了相当的认识,才谈得上朋友二字。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决定对方是否值得自己进一步交往,这便是先达后近,先疏后亲的道理。否则连长相都没看清楚,就登堂入室,翻箱掀柜,岂不是莫名其妙,哪会不招来怨尤呢?30、 形骸非亲 大地亦幻[原文]形骸非亲,何况形骸外之长物;大地亦幻,何况大地内之微尘。[译文]身体躯壳不值得亲近,何况身体之外带不走的东西呢?山河大地不过是个幻影,何况大地上如同尘埃的我们呢?[赏析]佛家说肉身是一个幻而不实的东西,又说'诸法无我’,这对那些爱惜身体犹如至宝的人,不啻是当头棒喝。事实上,在未生之前,身体是不存在的,死后的身体也不再是自己,而在中间活着的这个自己,到底幼年的身体是自己,还是年老的身体才是自己?依照医学的说法,人体分解起来不过是一些元素罢了,而且三年前的元素与三年后的元素早已全部换过,也就是说三年前的那个身体,三年后已经过代谢方法排出体外。身体既然可以像衣服一样不断换新,又有什么可亲的呢?身体都不可亲,那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何尝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呢?整个山河大地乃至于世界,都要在宇宙岁月中有如幻曩一般地消失。总得来说,都不过是幻象,何况是在这大地上如同尘埃一般生生死死的我们呢?又何必不断地互相伤害,执着不放呢?31、寂而常惺 惺而常寂[原文]寂而常惺,寂寞之境不扰;惺而常寂,惺惺之念不驰。[译文]在寂静的状态中,要保持觉醒,但以不扰乱寂静的心境为先。在觉醒的状态中,要保持寂静,以使心念不致奔驰而收束不住。[赏析]“寂静”就是让心中的种种烦恼止息。常人的妄念就象污浊的沟水,要止息妄念,就好比要将沟水止住一般。止住之后还要水澄清,使其变为不动的清水,不再起任何妄念。但'寂寂’并不是教我们象木头一样,所以还要有'惺惺’的作用。惺惺的心是明了的,有静有定,而心不迷,不迷就叫做“惺”。“寂寂”属于'前念不生’,'惺惺’属于'后念不灭’,'寂寂’里不许有无记,'惺惺’里不许有妄想。若能如此,便不会有什么烦恼,而随时随地都在禅定当中。'寂寂’是不动的,'惺惺’是动的。'寂寂’所以自心不受干扰,'惺惺’所以不落在空定当中。若能做到'寂寂惺惺’,则能够在纷乱的世事中尽一己之力,常保自己心境的安详宁和。32、智少愈完 智多愈散[原文]童子智少,愈少而愈完;成人智多,愈多而愈散。[译文]孩童的智慧很少,但其知识愈少,智慧却愈完整;成人的智慧很多,但其知识愈多,智慧却愈分散。[赏析]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知识和学问固然是由累积而来,然而,一旦积累多了,便成为一种负担,形成注意力和生命的分散。心力一时在东,一时在西,全着于外界而没有一个内在的统一。所以老子主张这时要“为道日损”,一天一天地减去妄见,而达到一种“绝学无忧”的境界。孩童可以在一朵花中得到无上的乐趣,成人却无法长久地把精神专注在一朵花上。如果说智慧是指使生命活得更美好而言,那么,孩童确实比成人更易品尝生命的滋味。因为孩童单纯,成人不单纯,孩童完整,成人不完整。所以,许多智者主张活到最后要回到婴儿的纯真状态,这时候的心态和未成长时的心态,在感受上并无多大的差别,主要的分别在于一个会失去,而复归的状态则不会再失去了。33、 从多入少 从有入无[原文]无事便思有闲杂念头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气否;得意便思有骄矜辞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怀否。时时检点得到,从多入少,从有入无,才是学问的真消息。[译文]没有事情的时候,要反省自己是否有杂乱的念头出现;忙碌的时候,要思考自己是否心浮气燥;得意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骄慢;失意的时候,要反省自己是否有怨天尤人的想法。能时时这样细查自身,使不良习气由多而少,最后渐渐地革除,这才是学问之真谛。[赏析]人在无事的时候往往会因无聊而生出种种杂念,所以在闲居的时候最要将心收住。而忙碌的时候又会变得脾气暴躁,不能冷静思考事情,这时若能觉察到自己情绪的浮动,便不会将事情做错或得罪他人。大凡人在得意时,容易高估自己,而将他人看得一文不值。真正有学问修养的人,愈是在得意的时候,愈是言行谨慎,绝不允许心中生出骄慢的念头,因为他明白骄慢对人、对己都无益处,反易招祸。同样地,在失意时,他也不会怨天尤人,因为失意的原因无非是自己不努力,或者客观条件不佳。如果是自己不努力,有何可怨?如果是客观环境不允许,怨又何益?学问在于使我们的人格更成熟,生命更圆满,凡是闲而妄想,忙而气燥,得意骄矜,失意怨尤的人,往往不能从学问中改善自己的人格,所以才会有那些浅薄的表现。34、 脱厌如释重 带恋如担枷[原文]贫贱之人,一无所有,及临命终时,脱一厌字。富贵之人,无所不有,胶临命终时,带一恋字。脱一厌字,如释重负;带一恋字,如担枷锁。[译文]贫穷低贱的人,什么都没有,到将要死时,因为对贫贱的厌倦而得到一种解脱。富有高贵的人,什么都不缺,到将要死时,却因对名利的迷恋而牵连不舍。因厌倦而解脱的人,死亡对他们而言好象放下重担般的轻松。因眷恋而不舍的人,死亡对他们而言就如同戴上刑具般沉重。[赏析]死亡是公平的,它即降临贫苦之家,也降临富贵之人,古来多少皇帝梦想着长生不死,结果还是象升斗小民一般,任地下的蛆虫啃啮。对于贫贱的人而言,死亡是一种解脱。由于他们没有什么难舍的身外之物,因此,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所以,活得苦的人,死时常带微笑。反之,过惯荣华富贵的人,对死亡却充满了恐怖。因为,他们在世上所凭借的东西,没有一样可以带得去。死亡对他们而言,不仅是失去一切,还要面对一个未知的世界。因此,他们死亡时往往是绝望恐惧。真正通达的人,无论富贵贫贱,对生死的态度都是一样的,即使贫贱也不厌生,因为生命在贫贱之外另有乐趣。即使富贵,也不厌死,因为生命在富贵之中也有疲惫。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而既知生,又何畏死呢?35、看透名利生死关 方是人生大休闲[原文]透得名利关,方是小休歇;透得生死关,方是大休歇。[译文]看得透名利这一关,才是小休息;看得透生死这一关,才是大休息。[赏析]古今多少豪杰志士,都在名利二字上消磨尽了。眼前的众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升斗小民看不破'利’字,正如英雄豪杰放不下'名’字一般。因此,营营逐逐,竞志斗才,却不知名利,自己到底可保留多久?名加于身,满足的是什么?利入于囊,受用的又有多少?名如好听之歌,听过便无;利如昨日之食,今日不见,而求取时,殚智竭虑,不得喘息。快乐并不在于名利二字,以名利所得的快乐求之甚苦,短暂易失。所以智者看透了这一点,宁愿求取心灵的自由详和,而不愿成为名利的奴隶。面对生死关头,没有人不心怀恐惧的,但是仔细思量,未生之前何曾恐惧?死后与生前又有何不同?佛家论生死在于心的生灭,心如果无生灭,自然便无生死可言。“看得透生死关”,实在是指“放得下生灭心”,若能对万念都以一颗不灭的心去相应,那么便是永恒的休歇了。36、 多欲无慷慨 多言无笃实[原文]多燥者,必无沉潜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笃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译文]心地浮燥的人,对事情必然没有深刻的见地。胆怯的人,必然没有超越一般的见解。嗜欲太重的人,必然没有意气激昂的志节。多话的人,必然没有诚挚忠实之心。勇力过盛的人,往往无法兼有文学的风雅。[赏析]浮燥的人,心没有地个专注和固定之处,自然对事情无法有深入的观察和见解。而遇事畏怯的人,只会随着人后去做,避免犯错,当然不会有超越众人的见解。嗜欲太重的人,临到大难来时,什么都不肯舍弃,能不为自保而变节已是不错,又怎肯支慷慨赴义,舍弃所爱和生命呢?好在口头上论事的人,必定无法切实地笃行,因为他做的速度远不及讲的速度,怎么可能把每一件事都做好呢/而那些勇力过盛的人,凡事都喜欢以力气去解决。文学需要细腻的心思,他们的心气较粗,所以很少能体察文学中那种细微的雅意。由此可见。多燥、多畏、多欲、多言、多勇都不是良好的现象。惟有沉潜、卓越、慷慨、笃实、有文学之雅,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圣人。37、 佳思侠情一往来 书能下酒云可赠[原文]佳思忽来,书能下酒;侠情一往,云可赠人。[译文]美好的情思突然来时,无需佳肴,有书便能佐酒。不羁的情意一发,即使手中无物,亦可以云赠人。[赏析]饮酒重在情趣,若无情趣,再好的酒也是涩的。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即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这就是得其情趣。佳肴是肉体的美食,一本好书却是心灵的美食,苟得其趣,一本好书用以下酒,更见美味。侠情是不拘束的,世情赠人以物,侠情赠人以意。赠人以物有尽也有失,赠人以意无尽亦无失。以云赠人,千里随君而往,抬头便见,岂不更见情意的深致。其实,心中一旦不拘泥于形式,情意又何在笺笺之物?彼赠人以云,我赠人以江月,又有何不可呢?38、美人迟暮名将老 四不皆空苦不到[原文]人不得道,生死老病四字关,谁能透过?独美人名将,老病之状。尤为可怜。[译文]人若对生命不能大彻大悟,生、老、病、死这四个关卡,又有谁能看得破?尤其是倾国倾城的美人和叱咤风云的名将,他们的老病情状,更使人感到生命的无耐和可怜。[赏析]佛陀在年少时,曾随父王出宫,游于四野,见到农人犁田,十分辛劳,疲惫的牛,受到鞭打,翻起的虫被鸟啄食,他内心十分悲伤,感到众生互相吞食的痛苦。后来又见到拄杖赢弱的老人,痿黄不能起举的病人,以及家室送葬的情景,更觉得生命的无常,因此立志,出家求道,以解决生命的痛苦,终于在菩提树下成正果,广度众生。佛家看破了生老病死的关头,而将人的身体当作虚幻不实的东西,人之所以感到痛苦,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的因素,而且心理的痛苦往往比生理的痛苦来得多,如果在心理上能够看破,就能够受苦而不苦了。由于色身虚幻,所以“我”是不实的,肉体之我不断迁灭固不待言,而心理之我也是刹那不住。过去心已过,现在心不留,未来心未到,这是将心理的我也否定了,“我”既不存在,又有谁在受苦呢?佛家讲把种种假相看破,便可以明了本来面目,也就是每一个人本来的佛性,这是所谓的得道。得道后的心态是一种绝对的喜乐和悲悯,不仅克服了生老病死的痛苦,还要教导所有人克服这种痛苦。美人迟暮,名将病老,更说明了生命本身的不圆满,所以需要我们去领悟。39、饮酒高歌不放肆 大庭卖弄假矜持[原文]真放肆不在饮酒高歌,假矜持偏于大庭卖弄。看明世事透,自然不重功名;认得当下真,是以常寻乐地。[译文]真正不拘于规矩礼数,并不一定要饮酒狂歌;虚假的庄重好在大庭广众间故意做作。能将世事看得透彻,自然不会重视功名;只要即时明白什么是最真实的,就要去寻找让心性感到怡悦的天地。[赏析]礼数与规矩是用来与人相待的,倘若彼此都有真性情,又何必用礼数来绑手缚脚,加以限制。但是一般人总以为惟有饮酒高歌,才能见其真性情。事实上真性情又岂在饮洒高歌?有真性情方有真放肆,没有真性情徒见其越礼而已。庄重自持固然不错,但若失却了本意,只图做给他人观看,那便是不真了,只会让人觉得忸怩作态,令人不舒服。世事看得透彻,功名也不过百年一戏。人若活得实在,必不会太执着功名,即使是志士人仁,所求者无非是为众人谋福的大事,而不计较一己的私名。真正懂得生命情趣的人,绝不会把自己的生命浪费在虚幻不实的事情上,也不为无意义的事束缚自己的身心,随时都能保持身心最怡悦的状态,而不为人情世故所扰。40、 人生得足 未老得闲[原文]人生待足何时足,未老得闲始是闲。[译文]人生活在世上一定要得到满足,到底何时才能真正满足呢?在还未衰老的时候能够得到清闲的心境,才是真正的清闲。[赏析]人自懂事以来,便识得世间的种种需求和期待,以至街上熙熙攘攘,难得一见满足的表情。“人生待足何时足”,许多人怀有出世的想法,却以“待得如何如何”来搪塞自己,总希望有满足的时候,到那时再寻身心的清闲,目前则只图一时的满足。事实上,欲望就像与众人同行,见到他人背着众多的财物走在前面,便不肯停歇,而想背负更多的财物走在更前面,结果最后在路的尽头累倒,财物也未能尽用。倒不如陋巷中的颜子,箪食瓢饮便能欢天喜地的生活。若能及早明白心灵的满足才是真正的满足,也就不会为物欲所趋使,过着表面愉快,内心却紧张的生活。若到老时才因无力追逐而住手,心中感到的只是痛苦。在未老时就能明了这一点,必能尝到安闲的滋味。而不像众人一样,如同瞎眼的骡子,背上满负着糠,仍为挂在嘴前那块糠而奔波至死。41、心性本不束 肉身是至桎[原文]云烟影里见真身,始悟形骸为桎梏;禽鸟声中闻自性,方知情识是戈矛。[译文]在云影烟雾飘渺中领悟到了真正的自己,始知肉身原是拘束人的东西。在鸟鸣声中领悟到了自己的本性,才知感情和识见原是攻击人的戈矛。[赏析]心性原是不受任何拘束的,然而,我们却背负着肉身,时时为这个肉身所牵绊,要做种种营谋来养活它。倘若对肉身起了怜惜之念,更要为它披衣带锦,供给山珍海味,直将生命做了它的奴隶,岂不是桎梏?佛家说色身是幻,就如梦、幻、泡、影一般。看到云影烟雾,悟见肉身也如云烟一般易逝,方能明了生命实不应为肉身所缚,而应如云烟般不羁,烟雾般无束,自由自在,才能体会到生命的真意。禽鸟之声本于自然,吾人却因种种感情识见,对天地万物有所取舍,欣爱厌憎,以至所见天地均为情识所分割,心性也日趋狭窄闭塞,终至所见所闻,失去天真本趣。若能本于心之无妄,终能见无云之晴空,而不为情见的乌云遮去天地的本色。42、业障起心动 祸至因贪念[原文]明霞可爱,瞬眼而辄空;流水堪听,过耳不恋。人能以明霞视美色,则业障自轻;人能以流水听弦歌,则性灵何害。[译文]明丽的云霞十分可爱,但是转眼之间就消失了;流水这音十分好听,但是听过也就不再留恋。人若能以观赏明霞之心来欣赏美人的姿色,那么因色而起的障碍自然就会减轻;如能以听流水的心情来听弦音歌唱,那么弦歌又何害于我们的性灵?[赏析]彩霞固然美丽,但转眼就会消失,人间的一切又何尝不是如此?如果太过于执着,便是痛苦的开始。倾城倾国的美人,如同彩霞一般易逝,然而贪恋彩霞而致苦的人不多,贪爱美色而致苦的人却很多。因为彩霞不易使人心生执着,美色却易使人牵萦挂怀,梦寐思求。佛家说人的业障在起心动念之间,贪恋之念就如虫之吐丝自缚,一旦除去这种恶念,又有何物可束缚我们身心?若能以观赏明霞之心来欣赏美人,而不以必得之心来看美人,美色又何足能苦恼我们?正如溪声虽美,过而不留,以此心情聆听美妙的弦歌和一切令人易生贪爱的事物,也是过耳不留,又有何事真能蒙蔽我们的心呢?43、挨骂不还口 便是得便宜[原文]寒山诗云:有人来骂我,分明了了知,虽然不应对,却是得便宜。此言宜深玩味。[译文]寒山子的诗说:“有人跑来辱骂我,我虽然听得很清楚,却没有任何反应,由此我得到很大的好处。”这句话很值得我们深深地品味。[赏析]世人最难以忍受他人对自己的侮辱,许多纷争和不快皆由此而起。愤怒第一个伤害的便是自己,每见有人气得双手颤抖,眼泪直流,或是咬牙切齿,身心都不得舒坦。若是还不能自止,便会操刀持棍,去伤害来侮辱自己的人。倘若遭到他人的辱骂,首先要反省是什么原因,若自己有错,便加以改过,这样便能从辱骂中得到很大的好处。如果自己并没有错,那么便是对方错了,犯错的人我们应当可怜他,自己又有什么好气的呢?“分明了了知,虽然不应对,却是得便宜。”可以有两种好处:首先是战胜了自己,不因他人辱骂而自我扰乱,其次是战胜了他人,他人若无理取闹,骂得口干舌燥,心跳眼凸,却毫无效果,结果自讨没趣。所以,当有人辱骂自己时,一定要把持住,不要为对方的言辞而动摇了自己,自我扰乱,为他人所战胜。44.宁无忧于心 不有乐于身[原文]有誉于前,不若无毁于后;有乐于身,不若无忧于心。[译文]面前有赞美的言词,倒不如背后没有毁谤的舆论;身上感到舒适快乐,倒不如心中无忧无虑。【赏析】有善方有誉,有恶必有毁,与其有为善之名不如无恶之论,纤毫之恶足以掩大德,为人不可不小心。誉有真情,也有假意,对人当本于真心,当誉则誉,而勿虚伪矫情,阿谀假誉,当面誉之,背后毁之,是小人作为非君子作为。心忧若不得解,食不甘味,寝不安枕,身在乐中却无法享用。心中若是快乐,菜根味美,棉衣适体,眼中所见无不是乐。由此可见,乐实以心乐大于身乐,忧也是心苦大于身苦。心中无忧便是乐,但却非每个人都能做到这。大多数人心中牵缠,难解难舍,因此不能体会轻松的快乐。而究其忧虑之因,无非就是名利二字,总以为要得到物质的享受,才能获得快乐,结果却弄得大家都不快乐,这都是不明白身乐不如心乐,心中无忧便是乐的缘故。45、会心之语不解 无稽之言不听[原文]会心之语,当以不解解之;无稽之言,是在不听听耳。[译文]能够心领神会的言语,当不必从言语上来了解而不言自明。未经查证的言词,当任它在耳边流过而不予相信。[赏析]言语所能表达者有限,有些心境,惟有能解之人方能解之。会心的人举一指即知,不能会心的人,言语道尽也不得其门。然而,人情未必如此高超,多半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未尽之意,就赖那会心的人以不解解之了。大凡言语未必即是言语,不相亲相知的人,多由言语上去了解对方,而相亲的相知的人,举手投足无所不明。所谓:“眼波才动被人猜,惟有心上人儿知。”此心上人儿不仅是指情人而言。至于无稽之谈,作为茶酒笑谈即可,若是有心,难免徒生烦恼。既为无稽之谈,必定言者无心,言所无事,原本是一无所有,所以要不听听之。若是不明白这一点,无论是以耳听心听,都要发生毛病,闹出笑话。会心人便作无稽谈也能会心,不会心人便作有心论也成无稽。46.柳密拨得开 雨急不折腰[原文]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跟。[译文]在繁花似锦,柳密如织的美好境遇中,若能不受束缚,来去自如才是有办法的人。在狂风急雨,挫折潦倒的时候,能够站稳脚跟,而不屈服,才是有骨气的人。[赏析]繁花似锦,柳密如织,只是造化一时幻化的美景,转眼即蝶残莺老,花谢柳飘,可见好景不常在。惟有智者能识得时空的幻像,在最美好的境地里,不为繁花沾心,柳密缠身,依然来去自如。不似一些疾者,因好景不长而伤心得了无生趣。人在顺境中保有自己的原则是容易的事,就像在平坦的大道上要不跌跤是很简单的事。但是,生命中并非全是顺境,往往逆境更多,这时能坚持自己的良心,而不做出违背原则的事,是许多人做不到的。孔子在陈绝粮,弟子都饿得起不来,子路很生气地去见孔子,质问说:“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泰然地回答:“君子固然免不了穷困的时候,但是,小人到了穷困的时候,就会胡作非为了。”就像孔子口中的君子那般,遇到穷困的时候也不改其志,可以说是立得住,站得稳了,虽风狂雨急又岂奈何得了他。47.悉利害之情 忘利害之虑[原文]议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当忘利害之虑。[译文]议论事情的人,由于不直接参与其事,所以能了解事情的利害得失。办理事情的人,由于本身负责其事,所以应当忘却利害的顾虑。[赏析]议事者通常并不参与事情,因此不能了解处理上的困难和弊病,以致议论的事不能切合实际需要,或是建议的事项根本无法实行,而令办事的人无所适从。因此,有资格议论的人,最好是参与其事的人,能够知道事情的利害得失,如此才能提出有利的建议而不至于白费工夫。若是无法参与其事,对事情的发展和变化,也须多加考察,不可墨守成规,死抱着老掉牙的方法而不肯改善。至于亲身参与其事的人,应该忘却个人的利益,勇往直前,倘若临事缩手,那么,再好的建议也无法付诸实现。就好比在前线作战的军人,如果临阵畏怯,那么,这场仗如何能打赢呢?既已担负这个责任,就应当处处以事情的利益为重,若是人人只顾及自己,势必生出许多不同的意见来,如何能协同一致将事情完成呢?48.空被空迷 静为静缚[原文]谈空反被空迷,耽静多为静缚。[译文]喜好谈论空虚之道的人,往往反为空虚所迷惑。耽溺寂静的人,往往反为寂静所束缚。[赏析]佛法原本是十分活泼的,说万物本空,原是要使我们了解万物原本无其永恒的体现,一切皆将坏散,教我们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结果有人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恋空的人弃绝一切以求一个空字,最后还是有一个“空”的意念无法除去。殊不知万事万物本空,弃与不弃都是空的,有弃绝的念头便已不空,爱空的念头已是“有”了。《般若波密多心经》上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说明色和空是不相碍而相同的,执着于色的人不明白“色即是空”,执着于空的人也不明白“空即是色”,但此处的色并不是指女色而言,而是指一切能见、能听、能嗅、能尝、能触、能想的事物,这点必须辨明。至于“耽静反为静缚”也是同样的道理。静并不是教人躲到安静的地方,不听不想,那样等于用一个静字将自己束缚住,动弹不得,又有什么好处呢?真正的静是心静而非形静,是在最忙碌的时候,仍能保持一种静的心境,不被外物牵动得心烦气燥。在尘嚣之中保持着心的静境,岂不比那些寂静中虚度时日,或是身在寂静心不寂静的人更高明吗?49.贫不能无志 死不可无补[原文]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贱不足恶,可恶是贱而无能;老不足叹,可叹是老而虚生;死不足悲,可悲是死而无补。[译文]贫穷并不是羞愧的事,贫穷而没有志气才是羞愧的事;地位卑贱并不令人厌恶,令人厌恶的是卑贱而不知提高能力;年老并不令人叹惜,可叹的是年老而一无所成;死也不足以悲伤,可悲的是死而对世人毫无贡献。[赏析]一个人值得尊敬的是他的品德操行,而不是外在的贫富钱财。有富而可羞的人,也有贫而可贵的人。贪官污吏,奸商盗匪,富则富矣,却十分可耻。贫如颜渊,居陋巷而箪食瓢饮,却很可贵,连孔子都要称赞他。地位的低贱有时是出身的关系,但是,俗话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又说:“英雄不怕出身贱”,都说明了愈是出身卑微,愈要有志气改变现况,这就要从充实自己的能力做起。倘若出身低微又不肯改善现况,去加强自己的能力,就难怪他人要永远瞧不起自己了。年老是人生必经的过程,原不值得叹息,有的人活到老,该做的都做了,想达到的理想也差不多完成了,人生了无遗憾,自然没什么可叹的。相反地,只因年青时不努力,活到老却一事无成,这种人生的终点才会令人惋惜。而生命若是过得有价值,死亡只是一种休息,是可喜的事。倘若生命过得毫无价值,死亡才是一种可悲的事,因为浪费了一生而没有一点意义。50.穷交能长 利交必伤[原文]彼无望德,此无示恩,穷交所以能长。望不胜奢,欲不胜餍。利交所以必伤。[译文]人不期望得到利益,我也不会故示恩惠,这是穷朋友能够长久交往的原因。总想有所收获,欲望又永不满足,以利交友终会反目。[赏析]穷朋友并没有物质上的条件,只是凭心来交往,对方既不会从我这里得到什么好处,我也没有这个能力去向他故示恩惠。因此,便成了心灵之交而不是物质之交,既然不是物质之交,它日也不会因你贫我富,或是我贫你富而改变。所以,这种朋友才能长久。相反地,倘若是以利来交友,最初的着眼点便在交这个朋友会有什么好处,然而,人的欲望是永远无法满足的,好处却不能源源不绝。一旦利益没有了,友情也完了,甚至还会因此而反目。交朋友最重要的是人和人的交往,而不是物和物的交往,是以情交而不是以利交,物是无情的,人才是有情的。集情篇51.当为情死 不当为情怨[原文]情语云:当为情死,不当为情怨。关乎情者,原可死而不可怨者也。虽然既云情矣,此身已为情有,又何忍死耶?然不死终不透彻耳。君平之柳,崔护之花,汉宫之流叶,蜀女之飘梧,令后世有情之人咨嗟想慕,托之语言,寄之歌咏。而奴无昆仑,客无黄衫,知己无押衙,同志无虞侯,则虽盟在海棠,终是陌路萧郎耳。[译文]有人说:应当为情死,却不当因情而生怨。有关于感情的事,原本就是可为对方而死,不当生怨心的。虽然这么说,但既然身在情中,又怎么忍心去死呢?然而,不死总不见情爱的深刻。韩君平的章之柳,崔护的人面桃花,发生在宫廷御沟的红叶题诗,以及因梧叶夫妻再见的故事,都使后世的有情人欢喜羡慕。这种羡慕的情景,或者写成文字记载下来 ,或者表现在歌曲咏叹之中。然而,既无飞檐走璧的昆仑奴,又无身穿黄衫的豪侠之客,没有古押衙一般的知己,又无像虞侯一般的同志,那么,即使以海棠作为誓约,终免不了分离的命运。[赏析]情之何物,知者难言,不知者默然。自古言情爱事,或见于诗歌传奇,或见于小说戏曲,而不及录者不知凡几。有情而有众生,无情则不复为众生矣。佛以箭喻爱,而以为众生堪悲悯者,实属确然。《出曜经第五爱品》云:“伐树不尽根,虽伐犹复生,伐爱不尽本,数数复生苦。犹如自造箭,还自伤其身;内箭亦如是,爱箭伤众生。”世上能以慈悲筏出相思海者又有几人?人人都愿有情人执恩爱梯,弃离恨天。然而,情因早重,情缘难遇,终不免含恨而别。但思情至怨,不如无情,情而至死,更当逐之,不知情人以为然否?料此语不免遭天下有情人同声反对吧!52、缩不尽相思地 补不完离恨天[原文]费长房缩不尽相思地,女娲氏补不完离恨天。[译文]费长房的缩地术,无法将相思的距离缩尽;女娲的五色石,也无法将离人破碎的情天补全。[赏析]世上难解者,惟相思二字。胡适先生有诗云:“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相思之为病,岂是不想便能治得?正是“不想相思亦相思,若想相思思更苦。”费长房纵有缩地之术,又岂能为天下男女尽缩其地?有男女处便有相思,若欲尽缩相思地,只有将天下人共纳一枕方得,至如幽冥异路,天人永隔,又岂能奈何?女娲能补天,却难补离恨天,天以石补,情岂能为之?天本无恨,离人心自有恨。天本无缺,离人心自有缺。宝玉虽为顽石,难补绛珠魂归之恨,石本无情,竟而为人,却又牵扯出许多幽情缠绵,伤心恨事。这情天到底是补竟还是补不得?女娲补天到底是补竟还是未补尽?也惟有情人知道了。53、可魂系梦萦 不失魂落魄[原文]枕边梦去心亦去,醒后梦还心不还。[译文]一入梦中,心便随着梦境到达他的身边;醒来之时,心却没有随着梦而回来。[赏析]相思之人经常茶饭不思,魂牵梦萦,换魂落魄,形容枯槁。既然身不能相随,只有魂梦相随,醒来毕竟是梦。魂梦虽然归来,心却留在对方身边。唐人陈玄佑写《离魂记》,大意是衡州张镒之女倩娘,自幼与表兄王宙情深意浓,镒竟不察而许之他人,宙乃悲恸情别。临别上船,才行数里,却见倩娘跣足而至,宙惊喜若狂,乃携之入蜀,五年而生二子。后因倩娘思家,乃回衡州,却见家中有一倩娘久病闺中。方骇怪间,两倩娘合而为一,方知共处五年,竟是魂魄相依。事虽玄异,作者却是解情,若真能如此,怕天下有情人皆要分身两处,形若病而魂相随了。然而,“倩女离魂”,毕竟是幻想,是小说家慰藉情人的说辞,就因为它是幻想,所以有情人终要备受相思煎熬,失魂落魄犹不得解。54、醉卧美人旁 欲念不曾动[原文]阮籍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常诣饮,醉便卧其侧。隔帘闻坠钗声,而不动念者,此人不痴则慧。我幸在不痴不慧中。[译文]阮籍邻家有个十分美貌的少妇,当垆卖酒,阮籍常去畅饮,醉了便睡在她的身旁。遇到这种情形,若是隔着帘子听到玉钗落地的声音,而心中不起邪念的,这个人不是痴人便是绝顶聪明的人,我幸亏是个不痴不慧的人。[赏析]阮籍宗生于魏晋不平之世,每以青白眼待人,其性至真,虽言行任诞,实是绝顶聪明的人,途穷而哭,只为有心,终日沉醉,乃是无奈。他的沉醉,实是不愿见此世间种种丑态,醉翁之意,但图一醉,又何关乎美人?至若玉钗坠地,醉人固不关情,痴人亦不解情,解情者惟不痴不醉者。佛家说慧剑斩情丝,没有慧剑的人,只有任情丝缠绕,无止无尽了。所以非阮籍等绝慧的人,必不敢卧于妇侧,若换了不痴不慧的人,不要说玉钗落地,仅睹背影,怕就要惹出万种情念。此时此刻,能言“幸在不痴不慧中”的,怕也只有亦痴亦慧的人吧!55、 慈悲筏济人 恩爱梯接人[原文]慈悲筏济人出相思海,恩爱梯接人下离恨天。[译文]以慈悲为筏,渡人出这相思形成的大海;以恩爱为梯,接人走下这布满离恨的高天。[赏析]相思而成海,其深广辽阔可知。既能成海,必无涸时,情泪所成,其味必苦,凡俗之躯,怎堪消磨,不如出之。爱者与所爱,本是浓血聚,百年成白骨,到底何可爱?爱者与所爱,本是梦中影,梦过幻影空,到底谁可爱?爱者与所爱,如泡暂恋影,泡灭影散后,能爱又是谁?若能解此,相思海竭,离恨天尽,爱所爱空,无量悲观。若不解此,终不能出离恨天,慈悲出不得的,只有恩爱能出得了。恩爱梯不在离恨天下,却在有情人手中,有情人若不来,痴情人只好永远苦恼了。56、 花柳深藏 雨云不入[原文]花柳深藏淑女居,何殊三千弱水;雨云不入襄王梦,空忆十二巫山。[译文]幽静而美好的女子,她的深闺锁在花丛柳荫的深处,就好像蓬莱之外三千里的弱水,有谁能渡?行云行雨的神女,不来襄王的梦里,就算空想巫山十二峰,又有什么用呢?[赏析]弱水三千,非飞女不可渡,古代女子幽居深闺,对有情人而言,又何异于蓬莱仙居?花柳重重,围墙高锁,也只有魂梦可达了。若能入梦倒也罢了,偏偏“雨云不入襄王梦”,便是梦也不得时,情何以堪?蓬莱弱水,云雨巫山,毕竟是神话的产物。而今论情,又岂在围墙高锁?所谓弱水三千,无非伊人胸怀,渡得渡不得,飞仙也难以预料。情之为字,毕竟难以捉摸,即使神女入梦,终有醒时,醒来又能如何?57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原文]黄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长阴。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惆怅旧欢如梦,觉来无处追寻。[译文]黄叶即使无风也独自飘零;秋天虽不下雨,也总为云所覆盖而显得阴沉。天如果有感情,也会因情愁而日渐衰老,这种无所附着的幽怨,真是难以承受。回想旧日的欢乐,仿佛梦中一般,更添无限的愁绪;梦醒之后,又到何处找回往日的欢乐呢?[赏析]天本无情,所以不老,人为情苦,如何不老?情愁便似黄叶无风自落,飘扫之不尽,去之不绝,更堪秋风频催,断人弦肠。梦里哪知身是客,恣情贪欢,哪晓得,无限欢情,反作无穷苦因。不能追寻,偏要追寻,人情矛盾于此。往日欢乐,恰似一梦,而今才知,欢乐是苦。觉来却似未觉,午醉醒来,愁还未醒。未醒之际,辗转留连,如丝之未尽,如藕之未断,却是更深的梦了。天何不老?天本无梦。58小玉和西施 飞烟与尘弥[原文]吴妖小玉飞作烟,越艳西施化为土。[译文]吴宫妖冶的小玉,已经化作飞烟;越国美艳的西施,也已成为尘土。[赏析]为情而死,化作飞烟,韩重得心,终究不能得人;美艳倾国,终为尘土,夫差得人,到底不得其心。得人得心,至今看来,无非是飞烟尘土。情爱的真相原是飞烟与尘土,一时风起,烟尘缠绕,一时风止,烟散尘落。但在烟尘弥漫中,却总要寻他千百度,任自己五指不辨,仍然紧抓伊人不放,如烟之逐尘,如尘之追烟。韩重不为烟,必为尘;夫差不为尘,必为烟。如今在情爱中的,他日又哪能不为烟尘呢?情爱原是烟尘之事啊!59、杨柳凝别恨 阳关诉离肠[原文]几条杨柳,沾来多少啼痕;三叠阳关,唱彻古今离恨。[译文]摇摆的几条柳枝,沾上多少离人的泪水;反复的阳关之曲,唱尽古今分离的幽怨。[赏析]杨柳无情,离人自有情,杨柳无泪,离人自有泪。别情依依,更哪堪春深,折柳送别,分不清是泪是雨。《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不知今日折柳送别,来日还能见否?怕只怕雨雪覆地,故人不见,若问昔日杨柳,除非再寻送别时。《阳叠三关》,教人休寻烦恼,举杯歌来,虽是强作颜笑,不忍见干!《阳春白雪》中以“大石调”唱之“渭城朝雨,一霎裹轻尘,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千缕柳色新;更洒遍客舍青青,千缕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人生会少,自古功名富贵有定分,莫遣容仪瘦损。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只恐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虽说莫遣容仪瘦损,却已容仪瘦损,欢会之少,待到觉时,却只有劝余杯,含泪强欢。60、绿绮情弹无知音 画眉深浅谁与看[原文]弄绿绮之琴,焉得文君之听;濡彩毫之笔,难描京兆之眉。瞻云望月,无非凄怆之声;弄柳沾花,尽是销魂之处。[译文]拨弄着诉爱的弦琴,如何能有文君一般的女子聆听?濡湿了画眉的彩笔,却难得到张敝那般温柔的人儿为她画眉。抬头望见浮云明月,耳中所闻无非是悲伤的声音;攀柳摘花,处处是魂梦无依的地方。[赏析]琴名“绿绮”,所弹无非是求凰之曲,惟有情人能解。“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知音难遇,情人难求,情人又是知音,岂非难上加难?情人若非知音,弹来又有谁听,不如没有的好。为人画眉,所画是情非眉,若无情郎如张敝,画眉深浅谁与看?《子夜歌》云:“自从别欢来,奁器了不开,头乱不敢理,粉拂生黄衣。”只怕明镜照来容颜损,眉黛不肯解情愁。何况明月偏照孤单影,又被浮云来遮掩,柳枝堪攀花堪折,芳华无人与共,却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怎不令人心神凄婉,魂魄傍徨。61、豆蔻不消心上恨 丁香空结雨中愁[原文]豆蔻不消心上恨 ,丁香空结雨中愁。[译文]豆蔻枝繁叶茂,也难消少女心中的幽恨;丁香花团锦簇,却徒结着少女心中的怨愁。[赏析]李怡玉《浣溪沙》云:“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为结,已是不该轻负,更何况是“娉娉弱弱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梦样年华。这般年令,本是不该空解愁滋味,却为初春的气息所染,面对雨中空结的丁香生起气来。若是那人得知,怎忍轻负信约,辜负这无限春光?若是那人不知,则不知该怎么办才好?雨中的丁香还是空自绾着同心结,这初来的恋情滋味,却是苦涩而难当啊!62、情人说痴话 痴情是真情[原文]填平湘岸都栽竹,截住巫山不放云。[译文]应将湘水两岸填平,种满斑竹;更把巫山这云截下,永不放行。[赏析]情语自是痴话,痴话听来会见情意真切。湘妃泪洒斑竹,有情人竟至于此。二妃之泪,实为天下有情人共流之泪,一死苍梧,一沉湘水,又岂舜与二妃如此?故天下有情人处,无竹不斑,便湘岸都栽下竹林,仍然挥洒不尽。云岂可截,又是痴话。留云不如留梦,留梦实为留人,而人呢?不管留不留,总是不放,不放人,不放梦,连云也不能放。不放又能奈何?截云留梦,只截得千丝雨,万丝愁。63、顾影自怜无用 心动不如行动[原文]那忍重看娃鬓绿,终期一遇客衫黄[译文]哪忍镜前观赏这青春美貌和乌亮的秀发,只希望能像霍小玉那样遇到黄衫豪士。[赏析]在李十郎与霍小玉的传奇中,若非黄衫客强抱十郎至小玉寓所,小玉至死终不能再见负心郎一面,十郎的负情便成为当然的事。然而相见怎如不见,小玉执手谓李生曰:“我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负心若至,韶颜稚齿,饮恨而终……我死之后,必为魔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情而至此,无复何言?然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黄衫客为小玉所伸者,是恨而不是情。娃鬓岂堪玩味,韶颜稚齿,无非是怨恨。晏同叔《木兰花》云:“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时尽,只有相思无尽处。”识得此中苦,苦情人儿怎能不休?客衫虽黄,终非负心之人。64、化石而立 千古情魂[原文]幽情化石而立,怨风结而冢青;千古空闺之感,顿令薄幸惊魂。[译文]深情化为望夫石,幽风凝成坟上草;千古以来独守空闺的怨恨,真令负心的男子为之心惊。[赏析]因情化石,虽令人心惊,然而,便是双眼望出血泪,良人终不得归。陈陶《陇西行》:“誓扫胸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鏖;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又如孟姜女哭杞梁,长城崩而白骨露,若此犹有寻处。至于薄幸如李十郎,陈士美者,就是望到天衰地毁,又有何益?便化作石,也会心碎为粉,随风吹去。昭君自恃貌美,独不与韩延寿,逐不得见元帝。后胸奴来朝,上以昭君行,貌为后宫第一。帝悔之,穷按其事,韩延寿因而弃市。其实韩延寿弃市是多余的,怎知后宫就没有其他无怨的昭君呢?昭君出使胸奴,方为帝所省识,至于未和番的佳丽,难道就没有终生未见帝面者吗?由此看来,古来冢青何止笺笺少数。65、良缘易合 知己难投[原文]良缘易合,红叶亦可为媒;知己难投,白璧未能获主。[译文]美满的姻缘容易结合,即使是红叶也可以成为良媒;如果知己难以投合,即使抱着美玉也难以得到赏识的人。[赏析]人世无非一切因缘而聚,缘尽而散,何况红叶为媒,流水相通。一颦一笑,莫非前定,一憎一恼,无非夙因。“虽仇敌之家,贵贱玄隔,天涯从宦,吴梦异乡,此绳一系,终不可弃。”黛玉 之还宝玉以一生之眼泪,情缘真是难偿,能明了好之理,红楼到底是梦。抱璧而哭,岂只卞和?不刖足而刖心者,自古多矣!情之如璞玉,有谁能识?有情虽石亦为玉,无情虽玉亦为石,所以,荆山这哭,我不为也。66、鸟沾红雨 不任娇啼[原文]蝶憩香风,尚多芳梦;鸟沾红雨,不任娇啼。[译文]当蝴蝶还在春日的香风中憩息时,青春的梦境还是芬芳而美好的,一旦鸟羽沾上吹落的花瓣,那时的啼声便凄切而不忍卒闻了[赏析]蝶憩香风,青春无限,繁花似锦,心神已醉。然而,庄生梦蝶,何其短也。待得“雨横风狂三月暮,耳际惟闻杜鹃泣血”,回思初春景,真是芳梦,繁花与粉蝶,俱是造化欺人。此时的心境只有“当时惘然”而已。春光难留,却每为人所负,芳梦易寻,总是缠绵难尽。杜鹃不忍闻,掩耳不改春残景象,花落不堪看,遮不去万千情愁。毕竟要叹“既知如今,何必当初。”67、饮罢相思水 方识相思情[原文]无端饮却相思水,不信相思想杀人。[译文]无缘无故地饮下相思水,却不相信真会教人想念至死。[赏析]多少事无理可说,无端识得那人,无端心系那人,无端饮下相思,无端自苦不已,一切都是无端的。有端之事尚有道理可循,尚有结尾可待,无端之事既无道理,又无结尾,岂不令人愁肠寸断。偏偏当初不信,如今尝遍苦果。这种相思之水似酒非酒,饮之无解,才饮一滴,便要纠缠一生,而年少好奇,只当玩笑,一口饮尽,还称豪气。如今识得,泪眼婆娑,惟有说此酒不好喝。68、多情成恋 薄命可嗟[原文]陌上繁花,两岸春风轻柳絮;闺中寂寞,一窗夜雨瘦梨花。芳草归迟,青驹别易;多情成恋,薄命何嗟。要亦人各有心,非关女德善怨。[译文]路旁的繁花都已开尽,河畔的春风吹起柳絮;深闺中的寂寞,就如一夜风雨的梨花,使人迅速消瘦。骑马分别何等容易,但望断芳草路途,人却迟迟不归。就因为多情而致依依不舍。命运乖违嗟叹又有何用?人的心中各自怀有情意,并不是女人天生就善于怨恨。[赏析]冯延已《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然而行云本是无心,却是人儿有意。无心则青驹易别,芳草归迟,有意则多情成恋,薄命何嗟!奈何以有意对无心,有情付无情,命薄又能奈何?春愁如絮,不因风起,却因雨坠。情之何物,既是如此,女德又何必善怨?男德也未必不卒,要在有心无意耳!69、情之所至 风伴月容[原文]幽堂昼深,清风忽来好伴;虚窗夜朗,明月不减故人。[译文]幽静的厅堂,白昼显得特别深长;忽然吹来一阵清风,仿佛伙伴一般亲切。打开的窗子,显出夜色的清朗;明月的容颜,如同故人一般融洽。[赏析]情之所寄,天地有情,风雅意发,清风亦为良伴。人间情意难尽,良朋益友终不能长久相随,此意惟有转托于清风,天涯与我相伴。明月何其多情,夜夜来照窗前,仿佛故人容貌,一样对我开颜。明月照我也照他,天涯两人共一镜,夜夜推开床前窗,梦到广寒看看他。70、听得春花秋月话 识得如云似水心[原文]初弹如珠后如缕,一声两声落花雨;诉尽平生云水心,尽是春花秋月语。[译文]初闻琴声仿佛珠落玉盘,再听却如细丝一缕;偶而崩出一声两声,又像园中落花之雨。琴声诉尽平生云水之志,听来都是春花秋月之语。[赏析]要能听得春花秋月语,必先识得如云似水心。云水心是落花雨,落花雨便是春花秋月语,但有几人识得其中的含义呢?曼珠大师《寄调伊人》诗:“禅心一任娥眉妒,佛说原来怨是亲,雨笠烟蓑归去也,与人无爱亦无嗔。”其中“佛说原来怨是亲”一句,我不受其悟,而怜其不悟。李义山《北菁萝》诗:“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此中已有云水之微悟,岂知义山为春蚕无题之语后犹复能为此语。集峭篇71、边陲封疆缩地 中庭歌舞犹喧[原文]峭今天下皆妇人矣,封疆缩其地,而中庭之歌舞犹喧;战血枯其人,而满座貂蝉之自若。我辈书生,既无诛乱讨贼之柄,而一片报国之忱,惟于寸楮尺字间见之。使天下之须眉面妇人者,亦耸然有起色。[译文]今日天下还有哪个男儿可称得上是大丈夫呢?无非都是些妇人罢了。眼看着国土逐渐为敌人侵吞,然而厅堂中仍是一片笙歌;战士因血流尽而枯干了,朝庭中美女如云仿佛无事一般。我们读书人,没有诛平乱事讨伐贼人的权柄,只有将报国的赤诚在文字上加以表现,使天下枉为男子汉的人因惊动而有所改进。[赏析]天下皆妇人,是一句极沉痛的话。古时的妇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通常没受什么教育,是无能力和无知识的代表。天下皆妇人,实天下男人连妇人都不如了,因为男人至少力气比妇人大,受教育的机会也比妇人多。若到了像花蕊夫人诗中所形容的“十四万人齐解甲”的地步,那不仅是可耻,而是可悲到了极点。疆土是我们生长的地方,子孙延绪的所在,一旦失去,就如无根的浮萍一般,处处容身,却无处可以安身。封疆缩地,战血枯人,而歌舞犹喧,貂蝉自若,这是亡国时才会出现的情景。凡是有眼睛,有人性的都不会如此。更何况朝庭中的文武官员,身负兴亡的重任,岂能终日沉沦于温柔乡中,不知死期将至,那真的是连妇人都不如了!历史的殷鉴总是血泪斑斑,人性的善忘却是千载如一,需要时时去提醒才不致重蹈覆辙。因此,严厉的文字是必要的,因为,它能刺激人们的心灵使它常保清醒而不致睡去。书生的贡献虽然并不仅止于此,但这却是他表达一片赤忱最直接而有力的方式。72人应通古今 士要知廉耻[原文]人不通古今,襟裾马牛;士不晓廉耻,衣冠狗彘。[译文]人如果不知道通达古今的道理,就如同穿着衣服的牛马一般;读书人如果不明白廉耻,就像穿衣戴帽的猪狗一样。[赏析]所谓通达古今的道理,无非是指做人的道理而言。中国自古以来,最重要做人的道理,先圣先贤留下来的格言,都在教导我们如何做人,才不致失了人的正道。即使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教训,也是教我们如何做千古的人。所谓千古的人并不是指流芳万世,而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如何为自己定位,如何对生命有个交待。如果这些道理都不明白,一生只知吃饭、工作、睡觉,那么与牛马又有什么分别呢?人生并不仅止于此,然而,大部分人却如此过了。并不是要做些轰轰烈烈的事才算懂得做人,大事也并非每个人都做得来的,但至少要不违背做人的本意,心眼不要如马牛一般,只看眼前的一把粮草,而看不到天的辽阔,世界的无涯。当你认为自己是马牛的时候,你就是马牛,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人,你做的便该是人的事。至于知识分子,更应该懂得做人的道理。偏偏历史上,乃至于现今的社会中,有许多读书人做的却是不知廉耻的事,这便是穿着人的衣服做畜生的事,这种人外表的形象是人,其实内在已经猪狗不如了。73、宁以风霜自挟 毋为鱼鸟亲人[原文]苍蝇附骥,捷则捷矣,难辞处后之羞。茑萝依松,高则高矣,未免仰扳之耻。所以君子宁以风霜自挟,勿为鱼鸟亲人。[译文]苍蝇依附马尾,速度自然很快,但却去不掉黏在马屁股上的羞愧,茑萝绕着松树生长,固然可以爬得很高,但也免不了攀附依赖的耻辱。所以,君子宁愿挟风霜以自励,也不要像缸中鱼,笼中鸟那样亲附于人。[赏析]蝇附骥尾,一去千里,不过是个逐臭之夫,马尾一挥,性命尚且难保,又有何益?茑萝依松,爬得再高,到底是个软骨头,虽能低头看人,心却低贱,众人嘴里虽然不说,心中却十分明白。君子立身处世,不在地位的高低,不在富贵荣华,而在自立与否。即使身处风霜之中,也不可成为缸鱼笼鸟,避于人下,因为那已完全失去作为一个人的真性情。至于如蝇和茑萝那般趋炎附势,笑脸迎人,莫要说真性情,连最基本的一点人格也化为逐臭和低贱的奴性了。74、无位之公卿 有爵之乞丐[原文]平民种德施惠,是无位之公卿;仕夫贪财好货,乃有爵之乞丐。[译文]一般百姓若能多做善事施惠于人,虽然并无官位却可比公卿;在朝官吏若贪污图利,虽有地位却如同乞丐。[赏析]人性的高贵并不在于地位的高低,生命的价值也不在官位的有无。为官而行可耻的事,不如为民而行可敬的事。富是能将多余的给人,贵是站在上面帮助别人。有的人虽然拥有了全世界,却拿不出一块石子给人,这种人便是最穷的人;有的人虽已站在最高处,却不肯伸一只手来扶助跌倒的人,这种人便是最贱的人。什么叫做乞丐?乞丐是永远不满足的人。人心如果贪婪无尽,永不知足,即使富如国王,也会贫如乞丐。人在吃饱之后很少会想到别人还饿着,这便是在富贵中的人缺乏同情心的原因。人在声色和欲望的追逐中往往不能满足,因为,便象夸父逐日一般愈逐愈渴,虽长江大海犹不能解其渴,所以富人之心常如乞丐。75、失足一恨 悔之千古[原文]一失脚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人。[译文]一时不慎而犯下错误,会造成终身的遗憾;等到发觉而后悔之时,已是事过年衰无可挽回了。[赏析]人生有多少错误可犯?又有多少时光可以蹉跎?有多少错误是可以挽救的?又有多少错误是无法挽救的?童年时跌跤算不得什么,父母师长总是要你爬起来,拍一拍就好了,以后走路要小心。成年后跌跤有谁跟你讲呢?讲了你又肯听吗?会跑会跳的人不相信自己不会走路,而成年人也不相信自己的判断会错误,在我们眼中所看到的成年人,有多少是愚昧无知的呢?小孩子只会在平地跌倒,成年人却因为脚力强健,常由高山悬崖摔下。小孩子摔伤了,不过皮肉之伤,很快就会痊愈。成年人的失足,却伤及筋骨性命,要爬起来不知要耗费多少时间与精力。有形的跌倒,会感到疼,知道自己犯了错误才会如此。无形的深渊,孩童不敢走,成年人却因自信而不知不觉走下去,等到发现到达的是一个暗无天日的地方,想要再走回去,却已发白体衰,生命已不再给他机会了。生命虽短,歧路却多,失足有时不仅带来肉体的疼痛,还会带来心灵上的悲伤。因此,年轻时要多看看自己的脚下,不要尽顾着瞻望远方,更要先看看自己的心,有时脚走的方向并不是心想的方向,而心却是会欺骗人的。76、圣贤托日月 天地现风雷[原文]圣贤不白这衷,托之日月;天地不平这气,托之风雷。[译文]圣贤所不曾表明的心意,已托付日月;天地因不平而生的怒气,却表现于风雷。[赏析]日月恒古不变,总于人间光明。圣贤的心境也是如此,要人们都能弃黑暗而行于光明,使人间常欢喜而不悲愁。言语有辞穷处,心意有难表时,然而,此心却昭昭如日月,经行不殆,永远为人们的幸福着想。人间有不平的事,天地有不平的气。不平则鸣,因此产生革命,革命是人间的风雷。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侠客的不平之气;生灵涂炭,志士起义,为圣贤不平之气,高下相轻,天地犹生怒气,何况是人,因此,历史上的暴君鲜有善终的,因此,不仅百姓不拥戴他,天地也要诛杀他,才能保有天地的祥和之气。每见狂风骤雨后的天地,仿佛被洗涤过一遍,清爽明亮,便是这个道理。77、不因怨而失愿 不因财而伤才[原文]亲兄弟折箸,壁会翻作瓜分;士大夫爱钱,书香化为铜臭。[译文]亲如手足的兄弟如果不团结,一块合壁将分为碎玉;读书人如果爱财,书中的道理也会散发出金钱的臭味。[赏析]人们喻兄弟之情如手足,似骨肉,合在一起恰如美玉。有一个故事是说有个老人临终时,儿子想分家产,老人要他们每人折一支筷子,并让他们明白一支筷子容易折断,多支合在一起却不容易折断的道理。兄弟之间不仅有友情,更有亲情,照理说较朋友的关系更为深刻,但兄弟之间若失了这份情感,却连朋友都不如。朋友以利而害,兄弟也往往因利相伤,原为壁合而后瓜分,实在令人伤感,更莫说有煮豆燃豆箕的那种无情了。虎豹尚且不伤手足,何况是人呢?读书人当以明理为务,才能一展胸中的理想和抱负,如果太过于爱财,而堕落丧志,书中所学的道理也会忘得一干二净。书并没有香气,书中的道理使读书人的心声馨香;钱并没有臭味,钱使人忘却了做人的道理而变得庸俗丑陋,这才是其臭味的所在。78、身不束心 名不束人[原文]心为形役,尘世马牛;身被名牵,樊笼鸡鹜。[译文]人心如果成为形体的奴隶,那就如同牛马一般活在世上;倘若身心为声名所束缚,那就如同关在笼中的鸡鸭一样了。[赏析]心是人的主宰,人与禽兽的最大不同处,便是人有心,会思想。马牛是不会思想的,它们奔波劳碌,方才换得一把粮草,终其一生都是为了粮草而活。人如果为了衣食而奔波,役使自己去做不乐意的事,岂不是与马牛一样了吗?然而世上有许多衣食无虑的人,却心甘情愿地做马牛,仅仅为了口体之养而放弃自己的理想,践踏自己的心灵,这岂不较没有思想的马牛更为可悲吗?名是一种空洞的声音,人却是有形的物体,偏偏许多有形体的人却被一些空洞的声音所束缚,岂不是很可笑。名声能满足的只是虚荣感,虚荣感就象没有实体的花朵一般,得了再多又有何用?而为了这些虚荣所付出的代价却十分可观。名声是一种限定,使身心都不得自在。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要逃避名声,以免为名声所累。79、待人余恩 处事余智[原文]待人而留有余不尽之恩,可以维系无厌之人心。御事而留有余不尽之智,可以提防不测之事变。[译文]对待他人要留有永不竭尽的恩惠,才可以维系永不满足的人心。处理事情要留有永不竭尽的智慧,才可以预防无法预防的变故。[赏析]恩惠对于君子而言,并不是最重要的,但在一般人的交往中却很受重视。因为并非每个人都能以心相交,以义留之,既然非亲非故,又非要不可,只好以恩惠留之了。人心是不能满意足的,因此,恩惠也不可断绝,方足以维系无厌的人心。至于知心相交,则要留有余不尽的情义,方足以论交。80、既要拿得起 又能放得下[原文]宇宙内事,要担当又要善摆脱。不担当,则无经世之事业;不摆脱,则无出世之襟期。[译文]世间的事,既要能够担当,又要善于解脱。若是不能担当,便无法改善世间的事业;如果不善解脱,则难有超世的胸怀。[赏析]人既然生到这个世界,便要有所作为。这个世界很不完美,因此,这个世界有很多事需要改善,明显的如战争和人类种种痛苦的解决,而根本做法在于人心的改善,这些都必须借助有担当的人才能去做。但是,人世间有许多事情会使这些有担当的人迷惑,也有许多牵缠,使原本有志的青年改变了初衷。因此,一颗智慧而超脱的心,乃是必要的。梁启超先生曾说:“一个有改善世界心志的人,一生之中,不可无数年住世界外之世界;在一年之中,不可无数月住世界外之世界;在一日之中,不可无数刻住世界外之世界。”否则,“其所负荷之事,愈多愈重,久而久之,将为寻常人所染,而渐与之同化,脑髓也将灸涸,而智慧日损。”所谓世界外之世界,即指心中无染无着的方寸之地,这就是永不干涸的智慧泉源和自由心境。81、认假也识真 卖巧还藏拙[原文]任他极有见识,看得假认不得真;随你极有聪明,卖得巧藏不得拙。[译文]任凭他有多少见解,却常常看到假象而看不到真象。不管你有多么聪明,却往往暴露出机巧而藏不住笨拙。[赏析]生命中,有多少事是虚假的?就算你有再多的学识,也未必能认清这点。因为,学识是外来的,若以妄心去追求学问,所得仍然是妄。这是智慧的问题,知识并不等于智慧。许多极有知识的人,克服不了自己的妄想和欲望,徒然追求虚假,始终看不透。巧和拙是一体的两面,可以说是孪生兄弟,巧的另一面是拙,拙的另一面是巧。许多极聪明的人,常会做出极笨的事而浑然不觉,许多看来愚拙的人,却活得比自认为聪明的人有智慧。智慧不一定是巧妙的东西,刀背虽钝,却比刀刃不易受损,而且具有成为刀刃的潜力。什么是聪明呢?自认为聪明的人往往是最笨的人,真正聪明的人,至少会看到自己的愚笨之处。82、量晴较雨 弄月嘲风[原文]种两顷附郭田,量晴较雨;寻几个知心友,弄月嘲风。[译文]在城郊种几块田地,计算着晴雨和气候的变化;交几个知心朋友,玩赏明月清风欣赏奇文佳作。[赏析]若想过自得其乐的生活,这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种田则衣食无忧,有知交则心不寂寞。弄风嘲月,是一种游戏的态度,如果抱着游戏的态度去种田,自然可以自得其乐。这种游戏的态度并非随便或荒怠。而是一种不执着,是一种轻松的心情。以这种心情交朋友,欣赏几篇美妙的文章,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反之,如果以紧张的心情,去推算气候的变化和讨论文章,那么,种田和看文章都成了苦事,而明月清风反成了累人的东西了。趣味往往建立在距离上,如果利害心少了,距离便不那么紧迫,就可以用一种艺术的态度去生活,因而趣味盎然。83、弃俗得仙 舍仙得道[原文]放得俗人心下,方名为丈夫;放得丈夫心下,方名为仙佛;放得仙佛心下,方名为得道。[译文]能放得下世俗之心,方能成为真正的大丈夫;能放得下大丈夫之心,方能称为仙佛;能放得下成仙成佛之心,方能彻悟宇宙的真相。[赏析]所谓“放下”,主要是指心放下。世俗之心放不下,就会与人争名夺利,得之便骄傲,失之便气馁,富贵则改节,潦倒则失志,这就称不上是大丈夫。大丈夫所以能成就大事业,在其能不为俗情所转,而能扭转俗情。古来英雄豪杰 所不能堪破的,便是成大功立大业的心。若是功业不成,大丈夫也要嗟叹懊恼了。然而,在仙佛的眼中看来,世间的种种功业,也如同梦幻一般。所谓得道,简单地说,便是彻底了解宇宙的真相。这个真相已是没有“可不可得”这种意识上的见解了,因此,凡是在心中还有佛可以证得这种识见的,就还不明白这个真相,因为,佛本是无得无证的。宇宙的真相便是如此。84、修心养性可立命 人情练达天意通[原文]执拗者福轻,而圆融之人其禄必厚;操切者寿夭,而宽厚之士其年必长。故君子不言命,养性即所以立命;亦不言天,尽人自可以回天。[译文]性情固执乖戾的人福气很少,而性情圆满融通的人禄命丰厚。做事急燥的人寿命短促,而性情宽容沉厚的人寿命长远。所以,君子不必谈命,修养心性便足以安身立命;亦不必论天,竭尽人事便足以改变天运。[赏析]一个人的福分禄命,往往决定在他的性情。什么叫做福分呢?并非能吃喝玩乐便是有福分,因为,吃喝玩乐的另一面是空虚、无聊、堕落,那是苦,不是乐。福气是一个人精神上能经常保持愉悦,这就不是性情执拗的人所能保持的态度了。因为性格太执拗了,只要稍有违逆之事,他便雷霆大怒,如何能常保精神的愉快呢?凡事若能退一步想,乐于接受他人的建议,做人做事都会顺利得多。同样地,一个人如果一天到晚操心很多事情,又很性急,就算不得心脏病,也会罹患肠胃病,怎么可能长寿呢?有时性急反而解决不了问题,不如让心情保持冷静,不要让事情因操之过急而乱成一团,也许会发现许多事根本不成问题。即使有事,内心也是清楚明白的,不会被世事折磨得精神不济。通达生命之道的君子,不会谈论命运,因为,他明白培养美好的心性,便能拥有美好的生命。他也不去揣测天意,因为,天意是由人做的事是否正确,是否尽力来决定的。85、达人离险境 俗子沉苦海[原文]达人撒手悬崖,俗子沉身苦海。[译文]通达生命之道的人,能够在极其危险的境地放手离去;凡夫俗子,则沉没在世间种种苦恼中难以摆脱。[赏析]悬崖和苦海都是一种比喻。生命中有许多境地看来十分危险,例如,濒临破产的边缘,或遭遇恶人的陷害和排挤等。在一般人看来,就好象一只手攀在悬崖上,一松手就会跌下万丈深渊似的。而在通达生命真相的人眼中看来,生命不过短短数十年,不论成功或失败,百年后尽成云烟,只要掌握住内心,不使自己坠入痛苦的深渊,那么,走在生命中的任何阶段,都能如履平地,安然渡过。但是,对于一般人而言他们心中的悬崖处处是人,一旦被挤下去,便掉入无边无际的苦海中。事实上,崖上崖下都是苦恼的大海啊!怕掉下去的人早已沉溺在无边的大海中了。86、浮名梦中蝶 幻而本非真[原文]身世浮名余以梦蝶视之,断不受肉眼相看。[译文]人世的虚浮声名,我把它当作庄周梦蝶一般,以世俗的眼光去看待。[赏析]庄周梦蝶的寓言,经常被人用来说明生命的非真实性,因为,庄子既然可以梦见自己成为蝴蝶,而且感受又如此真实。那么,又如何知道我们这一生,不是另一个更真实的自己所作的梦呢?梦总会醒,即使梦中的一切再真实,却是虚无的。就像人总会死,生命中的种种情境,在当时曾经血泪交织的事实,乃至于誓死相随的欢爱,日后回想起来,都是一场梦。而生命中的虚累声名,更是梦中之梦了。为梦中的赞美而沾沾自喜,岂不可笑?87、只有百折不回 才可万变不穷[原文]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译文]一个人具有百折不挠的坚贞之志,才会有应付裕如的应变能力。[赏析]俗话说:“熟能生巧”。若凡事只做了一下,遇到困难,便畏难而不思克服,索性放弃,必定一事无成。就好像绿豆,它又称为“铁豆”,很不容易煮烂,必须用火耐心地煮很久才会烂,滋味才会逐渐出来。你想,没有煮烂的绿豆吃起来是什么滋味?任何事情在处理的过程中,必定有它的困难处,等困难一一克服了,就是平坦大道。譬如走钢索,一旦将心理和生理的种种困难克服了,再加上熟练的技巧,便能在钢索上做出种种奇妙的动作。这妙用难道凭空便可随手拈来吗?妙用是将困难都克服以后,才显现出来的啊!88、实地着脚 实处立基[原文]立业建功,事事要从实地着脚;若少慕声闻,便成伪果。讲道修德,念念要从处处立基;若稍计功效,便落尘情。[译文]创立事业,建立功绩,都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如果稍为有羡慕声名的想法,便会使原有的成果变得虚伪不实。穷究道理,修养德性,时时都要从安身立命之处着力,如果稍有计较功效的念头,便会落入世俗的尘垢。[赏析]醉心名誉声闻的人,即使立业建功,也是为己,而非真心为人。不是真心去做的事,究竟是虚为之事,必随声名而改变心志。就如射箭,本欲射靶,却一心以为鸿鹄将至,还能专心射箭吗?真有鸿鹄飞来,心便逐鸟而去了。至于讲道修德,最重要的是为了涵养自己的德性,不是为了他人的眼光,也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好处。若是为了他人眼光而做圣贤样,只是个蹩脚的戏子,不但辛苦,更是可笑。在道德上真正有所得的人,根本不计较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计较他人的看法,便是落在世俗尘垢之念上了,道德也就失去了。89、兢兢业业的心思 潇潇洒洒趣味[原文]学者有假兢业的心思,又要有假潇洒的趣味。[译文]求学的人应该既要有认真对待学业的心情,又要有不拘泥不迂腐的态度。[赏析]这里所说的“假”,并不是虚假的意思,而是一种趣味性和自我收束。对于学问、事业,抱着兢兢业业的态度固然不错,然而变成紧张就不好了。如果学者通达生命的真实与非真实性,便可知事情并无绝对的严重。因此,所谓的兢业,无非是在悠然之中假借的一种戒慎态度,不但不会使我们的精神过度紧张,反而可以适当地激励自己,使学问、事业有所增进。所谓超逸绝俗,有时只是基于对世俗的憎恶,以为绝俗方有真实,而实际上却是一种逃避,这就是另一种严重的心态了。因为,那样便失去了幽默感和趣味性。没有什么真正可憎,也没有什么能真正脱离世间独自存在,生命应在不严重与不放逸中,才是最佳的状态。90、无事时提防 有事时镇定[原文]无事如有事,时提防,可以弭意外之变;有事如无事,时镇定,可以销局中之危。[译文]在平安无事时,要有所预防,好像随时都会发生事情一般,这样才能消弭意外发生的变化。在发生危机时,要保持镇定的态度,好像没有发生事情一样,才能化险为夷。[赏析]人在安定之中,往往不能看到危急之时;而危急之时,心思又被眼前的危机所震慑,不能定下心来思考解决之道。这都是由于只看到眼前,而不能考虑到另一面的缘故。人的眼光应常常看到事情的相反面,才能考虑得较为周全,“防患于未然”,“既来之,则安之”。前人的告诫,值得我们深思。91、穷通未遇局已定 老疾未到关已破[原文]穷通之境未遭,主持之局已定,老病之势未催,生死之关先破。求之今人,谁堪语此?[译文]在还未遭受贫穷或显达的境遇之时,便先确立自我生命的方向;在还未受到年老和疾病的折磨时,便山已看破生死的道理。如今世上,能和谁谈论这些呢?[赏析]一般人总要经过种种波折后,才能看透生命的真相,对自己该怎么活才是最好的方式,才会有某种体悟。然而,到了有这种体悟的时候,已是中年以上的人了。青春不再,而错误早已铸成。只能在午夜梦回时,顿足长叹:“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低迷,红泪偷垂。”有的人一生就在不经意中度过,过得懵懵懂懂,不知不觉。其实,每个人都有智慧,只是大多数人都不敢确认罢了。因此,随戏迷情,终要悲叹于白发衰鬓,而对生命有种种悔恨,死犹不甘的大有人在。这些人倒该想想“亡羊补牢未为晚矣!”92、秋叶难辞枝 野鸟犹恋巢[原文]枝头秋叶,将落犹然恋树;檐前野鸟,除死方得离笼。人之处世,可怜如此。[译文]秋天树枝上的黄叶,即使将要落下,也仍然眷恋着枝头。屋檐下的野鸟,除非死去,否则不能离开樊笼。人生在世,就像这秋叶与野鸟一般可怜。[赏析]秋叶和野鸟着一“恋”字,所以可怜。黄叶将落不落,在秋风中颤抖摇曳,令人望之酸苦。野鸟一饮一啄,死守旧巢;飞既不及数里,生也不过数年。老鸟死去,幼鸟又如此终其一生。反观大多数人的生命,何尝不是如此呢?谁能视生命如浮云,无所留恋?谁又能像浮云,以天为家?而谁又能阻止生命不像浮云一般消逝?云本无心而出岫,人却有情相挽留。一个要走,一个要留;一个短暂,一个却要长久。生命的可怜与无奈就在这里。然而,又是谁在可怜呢?无非是人让自己可怜罢了!93、刚不胜柔 偏不融圆[原文]舌存,常见齿亡;刚强,终不胜柔弱。户朽,未闻枢蠹;偏执,岂及乎圆融。[译文]舌头还在的时候,往往牙齿都已掉光,可见刚强总是胜不过柔弱。当门户已朽败时,门轴却不曾为蠹虫所侵毁,可见偏执终于比不上圆融。[赏析]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这说明了柔弱中的生意,以及刚强中的死意。牙齿极坚硬,我们用它来咀嚼食物,然而它却很容易毁损。舌头虽柔软,却受牙齿的保护,发挥味觉的功能。滴水可以穿石,却依然是水。由此可知,柔能克刚。因此,老子力主“柔弱胜刚强。”门之易损,在其不动;而枢之不蠹,在其常动。因为不动,蠹虫才有机可乘;因为常动,蠹虫才无法入侵。枢因为圆,所以仅损磨擦的表面,且能照应各面;门因为方,所以两面皆损,而只能照应一方。偏执与圆融的差别就在此。行事刚强偏执的人应引为借鉴。94、声应气求之夫 风行水上文章[原文]声应气求之夫,决不在于寻行数墨之士;风行水上之文,决不在于一句一字之奇。[译文]心意相投的好友,绝不必经由文字斟酌才能互相了解。自然天成的文章,不在于一字一句的奇特。[赏析]心意相投的俩人,绝不在寻行数墨上了解,因为,文字所能表达的非常有限。有时一个眼神,或一个手势,就能使双方尽在不言中。我们说两个人声应气求,等于说他们的频率很接近一样,好像是同一个电台似的。别人怎么拨都找不到那个频道,如同寻行数墨一样,就算找到了,声音也不清楚,甚至根本听不懂呢!以“风行水上”来形容文章,可见是出乎自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至于“拈断数茎须”之句,虽然不乏警字奇句,但大多有些苦涩之味,若是刻意推敲一字一句之奇,所为文章必有忸怩造作之态,终不能成风行水上之文。所谓风行水上之为,大概要像苏东坡所说的:“常行于所当行,而止于不可不止。”那样的文章才堪当吧!95、以学问摄躁 以德性融偏[原文]才智英敏者,宜以学问摄其躁;气节激昂者,当以德性融其偏。[译文]才华和智慧敏捷出众的人,最好能用学问来收摄浮躁之气。志气和节操过于激烈高亢的人,应当修养德性来融和他的个性偏激的地方。[赏析]才智英敏的人反应很快,由于天资聪颖,对事情可能不爱多加考虑。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往往他们所作的决定显得操切或浮躁。因为自恃聪明才智,在追求学问上,可能较为偷懒,不肯脚踏实地学习,反而变得志大才疏。这并不是说他们不是良材,只是没有好好琢磨而已。如果他们肯努力在学问上脚踏实地地扎根,而不那么急切地想跑想飞的话,成就一定会比许多人都要大。志节激昂的人嫉恶如仇,对社会的看法,往往是正反黑白过于分明。他们如果得不到社会的共鸣和支持,很容易走上偏激的道路。他们对人性需要有更多的了解和宽恕之情。因此,只有通过本身的修养和对生命有更深一层的认识,才能缓和个性中过于激昂的部分。96、居官有山林气 野处有理国才[原文]居轩冕之中,要有山林的气味;处林泉之下,常怀廊庙的经纶。[译文]在朝为官之时,须要有山间隐士般清高脱俗的志趣。在野闲居之处,应怀抱身在其位般经国治世的长才。[赏析]所谓“山林的气味”,是指达官显贵的人,在胸臆中应保有一点天地的清气。因为富贵荣华易使人迷失本心。而沾染上许多物恋。若名利的欲望太重身心不得自在,就很难保证不会假公济私,做出危害 国家利益的事来。难道隐居山林的人是最“清高”的吗?倒也未必。因为,他们只能独善其身,而无法兼善天下。隐士中如吕尚、诸葛亮者,可说是能处林泉而怀廊庙经纶的人了。他们即使居轩冕之中,也不失其山林气味,因此,既能不老死于山林,徒然过一生,也能不沉溺于轩冕,完成志业。97、少言语以当贵 多著述以当富[原文]少言语以当贵,多著述以当富,载清名以当车,咀英华以当肉。[译文]以少说话为贵。以著书立说为富有;把纯洁的清名当作车,把美好的文章当作肉。[赏析]贵是一种自尊。我们说沉默是金,其实,言语何尝不是金?多言就如钱币贬值一般,使言语成为破铜烂铁,一文不值。反之,如果是经过心灵的酝酿,生活的体验和学问的熔铸,将所要讲的话化为文字而著书立说,那么,将是字字珠玑,启人心灵。这难道不是精神上的富翁吗?有清名的人即使布衣草履,也能使人尊敬;有恶名的人即使乘坐最名贵的轿车,仍然令人厌弃。想要在众人心中的马路上开车奔驰,是不容易的。除非车上载的是清名美誉。至于论到美味,肉的滋味不过一时,而且又太厚腻,吃多了反而伤肠胃。只有美好的文章,才是心灵的丰盛飨宴,耐人寻味,不会使人神昏气怠。所谓“开卷有益”,还是多读书吧!98、须负刚肠 当坚苦志[原文]要做男子,须负刚肠;欲学古人,当坚苦志。[译文]要做个真正的大丈夫,必须有一副刚毅不阿的心肠。想要学习古人,应当坚定吃苦耐劳的志向。[赏析]什么叫做刚肠?就是一种充满正气,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心志;要为人间伸张正义,要有为世人打抱不平的抱负。“刚”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阿谀,不逢迎。世间男子都应如此。孔子说:“古之学者为人,今之学者为己。”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古人讲求的志气和节操,以及生命的价值观,对许多现代人来说,似乎是很难做到的事。大部分人都认为,像古人那样活得太辛苦了。这就是由于物质的发达,使人忽略了精神生命使然。同时,也是因为人性的懦弱和怕吃苦。我们可以发现,古人在物质方面或许没有我们丰富,然而,在精神方面我们却贫乏极了。要学古人并非不可能,但是,要看我们有没有勇气改变价值尺度。若真能如此,古道就不远了。99、清贫自乐 美色成空[原文]荷钱榆荚,飞来都作青蚨;柔玉温香,观想可成白骨。[译文]荷叶和榆荚,就是我囊中的金钱。柔美的女子,想来不过白骨一堆。[赏析]金钱和美女,人见人爱。对于金钱,甚至想象有一种叫做“青蚨”的昆虫,只要用它的血来涂钱,便能让使用出去的钱自动回来,真是痴心妄想。不如把荷叶和榆荚当作钱,这就很有趣了。把大自然当作自己的财富,胸中丘壑,不言可谕。倾国倾城的美女令人如痴如醉,却不过是时空中的幻相。假以三十年,花容即以老去,再假以三十年,全成了累累白骨。事实上,凡是我们眼所观、耳所闻、手所触、鼻所嗅、心所想,都是时空中的幻影。明白这点,就能从无尽的贪爱痴缠中解脱出来。然而,凡夫俗子总是放不下。100、烦恼场空空 营求念绝绝[原文]烦恼场空,身住清凉世界;营求念绝,心归自在乾坤。[译文]将烦恼的红尘看破了,此身便能安住清凉无比的世界;营营以求的念头断绝了,此心便能在天地间获得自由。[赏析]日本的快川和尚在诸侯织田信长纵火焚烧寺庙时,仍与全体僧众静静打坐。在火堆里,他临终开示徒众两句偈语:“安禅何必需山水,灭却心头火亦凉。”当我们烦恼时,好像处在极热的火堆里,一刻都不能安住;而有一些厌世者,极度厌恶这个世界,甚至走上自杀之路。事实上,若能了解一切烦恼的本质其实是空的,也就不会被这些烦恼所干扰了。能如此想,所谓的清凉世界就在心中。像快川和尚在火堆中仍能保有清凉的心境,那是何等的彻悟和定力啊!我们的心本来是自在的,却因种种营求的念头,才把心束缚住了。追求金钱的,他的心就被金钱所束缚;渴望美人的,他的心就被美色所束缚。许多人的心从来没有自由自在过。其实,内心若无非分之想,不论何时何地,我们都是自在的。101、斜阳树下谈禅 深雪堂中论人[原文]斜阳树下,闲随老衲清谭;深雪堂中,戏与骚人白战。[译文]斜阳夕照时,闲适地与老和尚在树下谈论佛理;在下着大雪的日子里,与诗人文士们在厅堂中戏作禁体诗取乐。[赏析]大多数人都把自己投掷在永不休止的追逐中,如果徒然把他喝住,问他:“你到底要什么?”大概很多人都答不出来。即使答出来,在老和尚的眼中看来,也是微不足道的事。常常在佛寺看到令人警惕的句子:“佛法难闻今已闻,人身难得今已得,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世度此生。”诗人是可喜的,他能了解生命的趣味性;诗人也是可悲的,因为,他比一般人更能体会生命的悲剧性与无奈。屈原以言遭忧,心有所感而作《离骚》,后世遂以骚人称诗人。然而,在深雪堂中戏作禁体诗的人们,却像孩童一般快乐呢!102、宁为真士夫,不为假道学[原文]宁为真士夫,不为假道学;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译文]宁愿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而不做一个伪装有道德学问的人。宁愿像兰草一般摧折,美玉一般粉碎,也不要像贱草萧艾般茂盛。[赏析]真正的道德学问是难得的,所以才值得尊敬。正因为如此,有些人便伪装有道德学问的样子,渴望获得别人的尊敬。最糟的是,他能获得众人的信任,却不是真正拥有道德学问,很可能会误导众人。至于他生命的真实性和进步,早就被他自己给毁了。因此,我们要活得真实,不仅对他人如此,对自己更是如此。人如果无品德,即使享有富贵荣华,也毫无价值。像萧艾臭草,就算遍地皆是,徒惹人厌。古人以温润的玉和兰草的芬芳,来象征君子的德行美好,人生在世,究竟是要像兰草美玉,还是要像萧艾?但看各人的取舍了。103、觑破兴衰得失灭 阅尽荣枯心肠冷[原文]觑破兴衰究竟,人我得失冰消;阅尽寂寞繁华,豪杰心肠灰冷。[译文]看破了人世兴衰最后的结果,就能使种种得失之心如冰块一般消溶。看尽了冷清寂寞和奢侈繁华的情景,便使定要成为英雄豪杰的心肠如灰一般冷却。[赏析]兴和衰本来就是一体的两面,因此看到“兴”的时候,便能预知“衰”;看到“得”的时候,也能预知“失”。明了这一点,许多事情就没什么可争的,余下来的便是一种纯粹的努力。一般人的努力当中,常常夹杂着得失心,一旦将得失心放下,心境就能常保愉快。繁华如昙花一现,寂寞则真实而长久。一般人总喜欢繁华热闹,害怕寂寞的情景,但是,无可避免的,所有的繁华都将归于寂寞。明白这点,对于繁华就不会过度执着与渴望,对生命也能抱着比较平实的态度。104、名山不乏侣 好景有好诗[原文]名山乏侣,不解壁上芒鞋;好景无诗,虚怀囊中锦字。[译文]山水名胜,如果缺乏知心伴侣同游,也要任草鞋挂在墙壁上,不想拿下来穿。面对美景,却无法写出一首好诗,就算带着锦囊也是徒然。[赏析]风景名胜,如果没有好友同游,总觉得好像少了什么。人的情感需要共鸣,尤其是面对良辰美景时,若能与好友共赏,才能称得上是人间至乐。否则,一个人踽踽独行,难免有几许落寞。因此,若无好友,即使有山水名胜也懒得登临,草鞋也只好任它挂在墙上了。对于美景,每个人的感受都不相同。诗人能藉着生花妙笔,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使异地异时的人读了,如亲身体验一般,令人心有戚戚焉。因此,对于诗人而言,面对美景而无诗,不免感到辜负了这片好山好水,而长叹“徒携锦囊”了。105、一技天下 吃遍南北[原文]是技皆可成名天下,惟无技之人最苦;片技即足自立天下,惟多技之人最劳。[译文]只要有专门的技艺,就可以在世上建立声名,惟有那没有一技之长的人活得最痛苦。只要专精一种技能,便足以自食其力立足世上,但是技艺太多反而活得辛劳。[赏析]成名并不难,要看人的用功专不专精;只要专精,即使在一粒米上刻字,也足以名闻天下。有很多人是样样通,样样松,结果一样也做不成功。因此,只怕一样专门的长处都没有,那么,想要自立自足就很困难了。人最好要具备谋生的技艺,才不会无以为生,被社会淘汰。然而,一个人会的事情如果很多,而且专精的话,那就会变成“能者多劳”了。106、才士不防泛驾 诤臣岂合模棱[原文]着履登山,翠微中独逢老衲;乘桴浮海,雪浪里群傍闲鸥。才士不妨泛驾,辕下驹吾弗愿也;诤臣岂合模棱,殿上虎君无尤焉。[译文]穿着草鞋登山,在青翠的山色中独自遇见了老和尚;乘着木筏在漂海,雪白的浪花里伴随着成群的海鸥。有才能的人,不妨到山巅海涯去过日子吧!像车辕下面驹马那般拘束的生活,实在不是我心所愿啊!做为一个直言进谏的臣子,怎能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呢?坐在殿上像老虎一般威猛的君主,难道不会生气吗?[赏析]登高望远,整个凡尘都在脚下,俯看自己所住的世界,才发觉自己是活在多么小的一片天地里!为了一些小小的事情弄得自己整日闷闷不乐,是多么的愚蠢啊!在山间遇到的老和尚,过的又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呢?海和山给人的感觉都是辽阔的,相对地,也让人感觉到自己的渺小,人世间的许多名利得失,也就不再那么值得计较了。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只是一句感叹的话,孔子是舍不得入世的。自古以来,知识分子间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一为出世,一为入世。当然,后者是困难得多了。前者只是自清,而后者却想清天下。古代是君主专制的时代,一句话说不好是要杀头的,因此,许多知识分子在朝廷为官,都局促得像辕下驹一般。以至于在理想抱负既不能伸展,身心又十分拘束不安的情形下,情愿去过隐士生活了。话说回来,在今日的工业社会,真正要找到适合隐居的地方,还真不容易,不禁令人想起陶渊明的话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107、宁为薄幸狂夫 不作厚颜君子[原文]吟诗劣于讲书,骂座恶于足恭。两而揆之,宁为薄幸狂夫,不作厚颜君子。[译文]讲解书中的道理好像比吟诗更容易令人有所得益,座上对人破口大骂当然比过分恭敬要坏得多。然而,两相比较之下,宁愿做个轻薄狂放的人,也不要做个厚脸皮的君子。[赏析]讲解书中的知识,似乎较容易为人接受,也容易让人感到有所收获。但是,并非每个人都能把道理讲得透彻,往往有些人,自己没有高尚的学问,却喜欢做个误导学子的教授。与其如此,倒不如关起门来,自个儿吟诗,就算别人听到了,也可以在感性上直接予以认同或否定,不至于在知识上走错了路。骂座固然违反了礼教,但却显露了真情。与其过分谦恭而流于虚伪造作,不如做个性情真切的狂狷之徒。108、看尽人间鬼 才做北风图[原文]魑魅满前,笑著阮家无鬼论;炎嚣阅世,愁披刘氏北风图。气夺山川,色结烟霞。[译文]眼前尽是青面獠牙,阴险狡诈的恶鬼,而阮瞻却含笑自若挥笔著作《无鬼论》。看着这喧喧攘攘争逐不已的尘世,不禁满怀忧愁地披览刘褒的“北风图”,它的气势盖过了山川,墨色纠结了烟霞。[赏析]鬼岂在鬼形?人若尽做些见不得人的事,等于是人形之鬼,连鬼见了都要自叹不如。与阮瞻辩论的那个客人,因为说不过他,才现出鬼形,以表示“事实胜于雄辩”。倘若人的外形会随着心而改变,就不必劳动这位鬼兄来为鬼辩解,相信阮瞻也不会主张“无鬼论”了。这是作者讽刺世人的话。每个人见了刘褒的《北风图》,都忍不住觉得寒冷,可见画中的情景何其萧飒!人热衷于尘世的喧嚣,为欲望而奔走,有如将一颗心置于热火沸汤之中。不如去看看北风图,或许能浇熄心头的烈焰,让自己得到一些清凉。109、至音不合众听 至宝不同众好[原文]至音不合众听,故伯牙绝弦;至宝不同众好,故卞和泣玉。[译文]格调太高的音乐很难让众人接受,所以,伯牙在钟子期死后便不再弹琴。最珍贵的宝物很难让众人赏识,因此,卞和才会抱着玉在荆山下面哭泣。[赏析]太美好的事物,众人往往难以体会;太珍贵的东西,众人也不容易了解。因为,大家看惯的都是平常的事物,品味也跟随着流俗。所以,曲高和寡。伯牙绝弦,是因为像钟子期那样的知音再也难觅了。既无知音,不如绝弦吧!太珍贵的宝物,往往不为人所认识。因为大多数人都没见过,所以也就不认那是珍宝。人们的价值,常常建立在比较上,没有东西可堪比拟的宝物,往往就被误认为毫无价值。就像我们的心,它甚至比和氏璧更珍贵,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去认知而体会呢?110、梦中说真话 或可是真人[原文]世人白昼寐语,苟能寐中作白昼语,可谓常惺惺矣。[译文]世上的人白日里尽讲些梦话,倘若能在睡梦中讲些清醒的话,这人可说能常常保持觉醒的状态了。[赏析]一个人一天所讲的话,有多少昏话、废话、无聊话、空话、醉话、客套话,以及不得不说的话呢?这些话很少有真实性。如果把人一天所说的话录起来,也许,我们会发现自己说了一天的“梦话”呢!倘若在梦中都能知道这是梦,而不为梦所转,就像一个人身处扰攘的世界,能不为外界所迷惑一样,这个人可说是极清醒了。禅定有相当火候的人,在梦中清清楚楚,毫不颠倒,处在如梦的世间,也一样不会被世俗的事物所迷,这种人真可谓之“常惺惺”了。只是,能有几人如此呢?111、胸无火炎冰兢 时有月到风来[原文]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炎冰兢;消却心中鄙吝,眼前时有月到风来。[译文]如能排除尘世的纷扰,心中就不会像火炙一般焦灼渴望,也不会如履薄冰一般不安恐惧;除去心中的卑鄙吝啬,已然可以感受到如同清风明月一般的心境。[赏析]得失心太重的人,如果得不到所要的,心中的渴望如火一般煎熬;如果失去了,又仿佛掉落在万丈的冰谷中一般。在追求获取的路上,每天汲汲营营,不得休息。认真思量,还不是受了尘世名利的趋使。若能抛却诸般纷扰,胸中的火自灭,冰自溶,便能活得安然自在。明月清风无处不在,就像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最清明的本性。心怀鄙吝的人却见不到这无处不在的明月清风,因为,他的心眼已被鄙吝的乌云所遮住了,他的身子也躲在鄙吝的蜗牛壳中,感受不到这自然无伪的气息。难道是他的天赋不如人吗?或者是他没有这么美好的本性呢?实在是因为他不肯放下心中的鄙吝啊!112、草舍才子登玉堂 蓬门佳人造金屋[原文]才子安心草舍者,足登玉堂;佳人适意蓬门者,堪贮金屋。[译文]有才能的读书人,若能安居在茅草搭成的屋中,那他就足以担任朝廷命官。美丽的女子能不嫌贫爱富,肯嫁到贫家,那她就值得令人为她建造金屋。[赏析]有才或有德的人并不少,但有才又有德的人就不多了。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有才之人又有几个能如此想?若能怀抱才学,而又安于茅舍生活,一旦为官,必能造福天下人,不至于自私自利。美丽的女子,往往自恃其美丽而有骄慢之心,倘若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她犹自能憬悟美丽本身的虚幻,看破富贵贫贱肯下嫁蓬门,与之同甘共苦,可说是内心最美丽的女子了。然而世人往往只看到表面,而仅将一具美丽的躯壳,放在舍屋中,待其老时,发现只是舍屋中住了一只母夜叉罢了。113、传话者轻 好议者浅[原文]喜传语者,不可与语;好议事者,不可图事。[译文]喜欢把听到的话到处传说的人,最好少和他讲话;一天到晚喜好议论事情的人,不要和他一起计划事情。[赏析]喜欢传话的人,定守不住秘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是喜欢加油添醋,夸大炫耀。如何能和这种人谈心中的话呢?而喜好谈论事情的人,他们很可能和你大谈为文之道,但是却从未写过任何可看的文章,他们很可能讨论一座规模最庞大的养鸡场,实际上,他们只有一个鸡蛋,还不知孵不孵得出来。像这样的人你能和他共谋大业吗?交朋友是要有选择的。114、不留昨日之非 不执今日之是[原文]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烬复萌,而尘情终累乎理趣。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转为欲根。[译文]过去犯下的错误不可留下一点,否则,会使已改的错误再度萌生,这就是因俗情而使理想趣味受到连累了。今日认为正确的事物不可太执着,否则就是未得理趣之神髓,反而使得理趣转变成欲望的根苗。[赏析]佛家有“理趣般若”,讲真实的智慧;对于陶渊明而言,“今是而昨非”乃是指“心为形役”的小吏生活,违反了他自然的本性。我们经常为了口腹而委屈自己的心,使自己过着一种不合乎本性的生活。倘若陶渊明也像我们一般牵挂着俗情,那么,历史上可能只会多一个不快乐的小官,而不会有那么多的美好的诗篇了。有一句谚语说:“如果你舍不得夕阳,你便会失去满天繁星。”生活的智慧是不要执着,不要让欲望生根;如果你能不执取一切,你便能不舍弃一切。“无取无舍”是最好的生活态度。115、应沉潜平实 勿哗众取宠[原文]炫奇之疾,医以平易;英发之疾,医以深沉;阔大之疾,医以充实。[译文]好以奇特炫耀于人的毛病,要用简易平来医治;好把才智表现在外的毛病,要用深刻沉潜来矫正。言行迂阔,大而无当的毛病,要以充实的内涵来改变。[赏析]炫奇之为病,因其出自一种浮夸的心理。这种心理很可能使人变卖田产,去买一只钻戒;也很可能使一个读书人放弃平实的学问,高谈哗众取宠的言论。真正的智慧,是存在于平易当中的,因此,要以平易来医治炫耀的毛病。喜欢把才智显露在外的人,大都欠缺沉潜之气,难免会树大招风,引来祸患。因此,医治锋芒毕露的良方,就是深刻沉潜的功夫,而那些好讲大话的人,内在可能不够充实,易流于肤浅之见。因此,先教他们充实自己的内在,才能除去迂阔自大的恶习。116、尘心减时 道念方生[原文]人常想病时,则尘心便减;人常想死时,则道念自生。[译文]人常常想到生病的时候,许多的尘劳欲望就会一扫而空;人常常想到死亡的时候,则追求真实而永恒的念头便自然而生。[赏析]人在年轻力壮时,往往无法察觉到生命的有限性。一旦病倒了,才会猛然憬悟到,原来生命是那么的脆弱。这可以迫使他对生命再反省,对自己的脚步和方向再做认定。经过这种反省和观照,他必会舍弃一些无意义的追逐,而在未来的岁月中,过着一种较真实的生活。至于一般人,那些在尘世种种尘劳爱想中奋不顾身的人,如果常常想到生病的情状,心中的热切火焰,也许会转轻些吧!什么叫做“道念”呢?就是追求生命的真实和永恒的念头。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才会感到生命的虚幻无常,而在原本虚幻的生命中,又有许多追求,生命更加不真实。因此,古来许多有智慧的人,能看破生命这一层虚伪的表象,转而追求另一种更真实、不生不灭而永恒的生命。117、恩爱富贵时 自思反省日[原文]恩爱吾之仇也,富贵身之累也。[译文]恩情蜜爱是我的仇敌;富贵荣华足以拖累身心。[赏析]许多事我们都可以从反面来思考,众人都要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好的。“恩爱吾之仇也,富贵身之累也。”是对情爱和富贵的真实性有了某种程度的反省,才讲得出来的。世人都渴望甜蜜的爱情和财富地位,然而,有几人能获得呢?如果得不到,大部分人对生命便失望、沮丧,有的人甚至一生因此而愁惨、黯淡。难道生命仅仅如此吗?多少人是用恩爱和富贵为自己做了一个精致的牢笼呢?一旦走出牢笼,反而不知道该怎么活了。很多人活着只是像一只金丝雀或画眉,但是,对于那些在天空任意飞翔惯了的苍鹰或鸥鸟,任何笼子对它而言都是仇敌。118、得闲有书读,世间享清福[原文]人生有书可读,有暇得读,有资能读,又涵养之如不识字人,是谓善读书者。享世间清福,未有过于此也。[译文]人生在世,若能有书可读,又能有空闲的时间读书,同时又不缺钱买书;虽然读了许多书,却自我修养得丝毫不被书本所拘限,就可说是善于读书的人了。能享世间清闲之福的,恐怕没有超过这个的了。[赏析]书是人类心灵空间的展现。在过去,并非每个人都有机会读书,因此,能读书是非常难得的事。同时,在印刷术不发达的时候,书本也是很昂贵的,不一定每个人都买得起。所以,既有书,又有时间和金钱去读书,当然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了。在现代,教育普及,读书已成为很普通的一件事,问题在于那么多的美好的心灵空间为你开放,你是否愿意进入而已。有些人是这样的,在学校内被迫读许多自己不喜欢看的书,出了学校之后,便不想再读书了。又有些人,不读书的理由是没有时间,但是,他们却把时间浪费在无聊的事物上。所以,在现代,能进入书本的广阔世界,悠游其中的,仍是有福的人。为什么说虽然读了许多书,却要“涵养如不识字之人”,才算是善于读书呢?因为,任何书本都只能算是一种意见,而未必是一种真理。许多人读到最后在面对生命本身和生活时,都隔着一层死文字障。要知道任何书教导我们的,只是如何把生命过得更好,而文字本身并非生命,因此,读了很多书而又能运用自如,如同不识字之人的,才是真正得到了书的旨意。119、古人是非分明 今人真伪难辨[原文]古之人,如陈玉石于市肆,瑕瑜不掩。今之人,如货古玩于时贾,真伪难知。[译文]古代的人,就好像陈列在市场之中的玉石,无论过失或美德都不加以掩饰。现代的人,就好像向商人买的古玩,是真是假就很难得知。[赏析]古人之心很正直,是好是坏都不加以掩饰,就像玉器一样,是瑕是瑜都十分明白。现代人的心思十分灵巧,懂得虚伪掩饰,因此,往往令人难以分辨真伪,也许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发现对方的真面目。现代人戴着重重面具与人交往,有时连自己都弄不清哪个才是真实的自己。就以饮酒来说,古人饮酒是把臂言欢,坦诚相见;现代人饮酒却充满了目的,恨不得把对方灌醉,好签一张有利的合同。现代人活得好像戏子一样,在人生舞台上,每个人都十分寂寞。120、己情不可纵 人情不可拂[原文]己情不可纵,当用逆之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人情不可拂,当用顺之法制之,其道在一恕字。[译文]本身的情念欲望不可太放纵,应当要自我克制,主要的方法就在一个“忍”字。他人所要求的事情有时不可拂逆,应当顺其愿望,主要的方法就在于一个恕字。[赏析]人常常讲如何克服外界的困难,却不知道问题的根源就在自己本身。能战胜自己的人,才能战胜一切。古来有许多英雄人物,都是毁于纵情;情不可纵,因为,情欲如水流,放纵即横流决堤。因此,应以“忍”字待之,压抑限制,千万不要顺遂情欲的念头。他人往往有许多要求,有时对自己本身会造成一些困扰,但是却也拒绝不了,这时只以一种宽容、体谅对方的心情,去顺遂对方的要求。我们常说要顺随人情,随和处世,可知这是要内心存着“恕”道,才能做得到的。时时想着人情之常,才能愉快地与人相处。121、天不禁人闲 人自不肯闲[原文]人言天不禁人富贵,而禁人清闲,人自不闲耳。若能随遇而安,不图将来,不追既往,不蔽目前,何不清闲之有?[译文]有人说,老天不禁止人富贵荣达,却禁止人过得清闲自在。其实,只是人自己不肯清闲下来罢了。如果能安于所处的环境,不图谋将来,不追悔过去,也不被眼前的事物所蒙蔽,那么,哪有不清闲的道理呢?[赏析]人心中有事,则不得清闲,即使在睡梦中也一样。而醒来之时,更是驱赶此身,作无尽的追求。问问大多数的人,为什么他们这么忙?你会发现,大家都不满意当前的环境。若去看看深山茅棚的僧人、樵夫,更会发现,他们的生活比尘世忙碌的人简单朴实多了,然而,他们却一身的清闲。于是,你将知道,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实在不是绝对的必要。122、浮云有常情 流水意厚深[原文]观世态之极幻,则浮云转有常情;咀世味之昏空,则流水翻多浓旨。[译文]观看世间种种情态虽然变幻无常,天上的浮云反而比人情世态有常情可循;咀嚼世间滋味昏昧空洞,倒不如潺潺流水更具有深厚的意味。[赏析]世间惟有“变”才是常态吧!浮云的变化明显可见,然而,生命的变化却毫无道理可寻。我们指着沧海说:“这里过去原是桑田。”安知它过去不曾为高山?无论高山或桑田,于今看来都如同幻相一般,所以说,时空都是幻相。天上的浮云不断变化,不停诉说着“变”才是“常”。世间情味,有多少昏味?而流水不息,启发我们“不住”的智慧。若能不住于一切,就不会像岸上之花,临流照影,为凋零而黯然神伤;也不会像溪边人影,年年来照白头。我们的心灵应如流水,鉴照一切繁花衰鬓,却不带走任何影像。123、贫士立德 闹场静心[原文]贫士肯济人,才是性天中惠泽;闹场能笃学,方为心地上工夫。[译文]贫穷的人肯帮助他人,才是天性中的仁惠与德泽;在喧闹的环境中,仍能笃实地学习,才算是在心境上的功夫。[赏析]同样是贫穷的人,有的是“人贫心不贫”,也有的是“人贫心亦贫”;正如同富人之中,有“人富心亦富”和“人富心更贫”的分别。富人而能施舍,倒还不难;贫士而肯助人,就十分难得了。像这样的穷人,虽然物质十分匮乏,心灵却是非常富足的。因为,他有一颗高贵的慈悲心。能把自己天性之中的仁惠德泽,表现得最为透彻的,就是这种人了。人在喧闹的场合中,往往不易把持自己,若能不为所动,沉静而笃实地求学读书,那才算是在心性上下了工夫,所读的书,也才真正算是用来修养心性。许多人读书,并未读到心里去,读了半天,自己的习性气质一点也没改变,这种人读再多的书,也没有用。124、心生一切 心灭一切[原文]了心自了事,犹根拔而草不生;逃世不逃名,似膻存而蚋还集。[译文]能了却心中之事,事便自行了却,就像把根拔掉了,草就不会再生长一样;虽然逃离尘世隐居山林,但内心仍对名声念念不忘,就像未将腥膻气味完全除去,还会招惹蚁蝇一样。[赏析]人世间的一切事,皆由心生,亦由心灭。心如果不生,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好灭的。因此,事情之所以无法了结,往往是我们自己心中还眷恋不舍。若能彻底去除这层“心理障碍”,就没有什么事不能解决了。“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我们的心就是一切事物的根啊!名之一字,虽处山林仍不能避免,名人居于山林,俗人便寻到山林。逃世而不逃名,终将以尘俗的名心换山林的清心。然而,正如了心了事一般,逃名逃世也在此心,名心便是尘俗之根,根若不去,俗务如何能了?125、才鬼胜于顽仙 芳魂毒于虐祟[原文]风流得意,则才鬼独胜顽仙;孽债为烦,则芳魂毒于虐祟。[译文]论举止潇洒风雅浪漫之情趣,有才气的鬼尤胜冥顽之仙。就情债之为孽障而言,美女却比恶鬼还要利害。[赏析]李白为鬼,其风流得意,相信必胜过猪八戒为仙,这只是个笑话,但是,却说明许多事情不可以名相论其内容。很多文人的伧俗与无趣,比山野泽畔的渔樵还不如。为鬼为仙,为教授为诗人,这些只不过是外表的名相而已,至于实际的内容如何,就很难说了。至于情债,就比凶神恶鬼更折磨人了。因为,凶神恶鬼由外来,终有降伏之时,而情爱却由心生,外无可助,若内心又不能自止,必然憔悴至死。虐祟之来,闭之惟恐不及;芳魂未至,早已引颈盼望了。因此说:“芳魂毒于虐祟。”然而,如此亦非芳魂之过,全是人心作祟罢了!126、自悟了了 自得休休[原文]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还有迷,总不如自悟之了了。意兴从外境而得者,有得还有失,总不如自得之休休。[译文]若是因他人的话而领悟事情的道理,将来一定还会迷惑,总不如亲身领悟来得清楚分明。由外界环境而产生的意趣和兴味,将来还会失去,总不如自得于心而感到真正的快乐。[赏析]语言可以传达经验的结论,却无法传达经验的本身。他人的经验,尽管描写得十分详尽,对自己而言,还是隔靴搔痒。每个人的智慧和经验的累积并不相同,因此,他人的见解,未必能合乎自己的需要。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自己领悟的道理,必能清楚分明,不再迷惑。由环境而得的意兴,等环境变迁时,往往随之消失,因为,它是依附环境而生的。至于由自己心中所生出来自得其乐的情怀,则永远不会失去。人要懂得让自己心情开朗愉快的方法,不要被环境所左右。若能如此,这个人便得到了快乐的三味。127、简淡出豪杰 忠孝成神仙[原文]豪杰向简淡中求,神仙从忠孝上起。[译文]才智出众的人,要从简朴平淡中去求,要成为神仙,先从忠孝二字上做起。[赏析]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为豪杰,无论其天赋多高,总是要经历艰苦与奋斗,才能闯出一番功业。我们读古今伟人的传记,可以发现,伟人的生活态度都十分勤奋而简朴,即使成功了,也不改初衷。因为,他们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自我充实和努力功业上,不像一般人,都用来追求生活的舒适。豪杰是在艰难中磨练出来的,而不是从锦衣玉食中喂出来的。西藏有一个道行甚高的喇嘛,在深山闭关修行。有一天,他母亲得重病,将要死去,希望临终能见他一面,派人再三通知他,他却说:“出家人修道要紧。”不肯回去。结果,他的徒弟指着他大骂说:“你修道是为了普渡众生,却连自己母亲的愿望都不能达到,天下哪有不孝之佛?”喇嘛立刻大悟,马上赶会家见母亲最后一面。回来之后,他想:“我无师夫,惟有徒弟能责我大义,可作我师。”以后每见徒弟,便向他叩头。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所谓神仙,所谓佛,都不是只顾自己的人,而是要能普济众人;而众人当中,又有谁比父母、国家对自己的恩惠更重要呢?恩尚不能报,却侈谈帮助世人,岂非舍近求远?因此,“神仙要从忠孝上起”,是很有道理的。128、招客应断尘世缘 浇花不做修道障[原文]招客留宾,为欢可喜,未断尘世之扳援。浇花种树,嗜好虽清,亦是道人之魔障。[译文]乐于招待宾客,虽然十分欢愉,却是无法了断尘情的攀缘。喜欢浇种树,这种嗜好虽然十分清雅,却也是修道的障碍。[赏析]朋友欢宴,有时的确很愉快,有时却也很烦人。对于喜欢清静的人而言,招客留宾,偶一为之尚为可喜,多了就成为苦事了。因为,太多人在一起,难免喧嚣、浮躁。至于饮酒划拳,杯盘狼藉,看见众人烂醉如泥,内心就更觉得清静尤其可喜了。浇花种树,固然是清雅之趣,如果执着了,反而是修道上的障碍。修道之人,对一切事物应无牵无挂,若因浇花植木,对花木产生不舍之情,就背“道”而弛了。所以才说浇花种树是道人之魔障。集灵篇129、一言灵天下 百世光景新[原文]灵天下有一言之微,而千古如新:一字之义,而百世如见者,安可泯灭之?风、雷、雨、露,天之灵;山、川、民、物,地之灵;语、言、文、字,人之灵。此三才之用,无非一灵以神其间,而又何可泯灭之?[译文]天下有一句之微言,留传千古之后,听来犹感新颖;有一字之微义,百世之后读它,仿佛仍然真实。这些,怎么可以让它消失泯灭呢?风、雷、雨、露为天的灵气;山、川、民、物为地的灵气;语、言、文、字则是人的灵气。观察天、地、人三才所呈现出来的种种现象,无非是“灵“使之神妙难尽,岂可让这个灵性消失泯灭呢?[赏析]人为万物之灵,因其有心灵的力量。而天地万物,大而宇宙间众星罗列,日月运转;小而春夏递换,霜露雨电,无不有其灵明之性,方能丝毫不乱。人类的文化,最初是通过语言文字而表现的,因此,文字是人类心灵的纪录。倘若没有语言文字,人类文明将无从建立与累积。风雷雨露是天的表现。山川民物是大地所孕育,语言文字则为人类的智慧,这些现象的背后,便是心灵的力量在推动一切。我们欣赏自然界所赋予的种种美景时,正是和大自然的灵性相沟通,所以,这是一个心灵的宇宙。掌握了这心灵宇宙的钥匙,对万物才能真正的心神领会。130、人生一世有三乐 佛书佳客山水游[原文]闭门阅佛书,开门接佳客,出门寻山水,此人生三乐。[译文]将门关起来阅读佛经,开门迎接志趣相投的友人,出门寻找美好的山水,这是人生三大乐事。[赏析]佛经告诉我们生命的智慧,诸般尘念为之涤清,我们逐渐与一个较为纯粹的我会晤。佛经告诉我们如何寻找真正的自我,在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无染当中,放弃了对自我的执着,明了生命并不狭隘,因此,我们便得到自在。如果,我们有志趣相投的友人,便可以得到共鸣的快乐,我们的心扉为他们而常开。闭门阅佛经,是与自我生命的本源沟通;开门纳佳客,则是与人忘情交往;那么,出门寻山水,便是与自然神交了。大自然有无限的美景,无尽的神态;在欣赏大自然时,我们仿佛回到生命最初的本源。天人合一的快乐,何可言谕?131、眼无成见读书多 胸无渣滓处世圆[原文]眼里无点灰尘,方可读书千卷;胸中没些渣滓,才能处世一番。[译文]眼中没有一点成见,才可以广涉众籍。胸中没有龌龊之情,处世才能圆融。[赏析]读书人报着先入为主的成见来看书,永远只看到自己所赞成的,而看不到与他相反的意见。这就像戴了一副有颜色的眼镜,看天底下的事物一般。像这样,看再多的书也只会加深成见。一个人想要博览众籍,首先便要虚怀若谷,否则,智慧的河川将永远干涸。人和人之间的相处,难免会有些磨擦,事情也往往有不尽如意的地方,若把这些都放在心上,生活就变得很不愉快了。我们的心思要清楚明白,对事情也要有正确的主张,但是,处世的方法要圆融,做事的态度也要虚心。让我们的心像明镜一般清澈,任何事物都能照得十分清楚,且都能接受。132、不作营求 自无得失[原文]不作风波于世上,自无冰炭到胸中。[译文]不对人世间的欲望作无尽的追求,就会既没有受挫折时寒冷如冰的感觉,也没有追求时热烈如炭的心情。[赏析]渴望和失望往往是成正比的。如果,一个人的欲望太大,整日就会被自己的欲望所驱策,好像胸中燃烧着熊熊烈火一样。一旦受到了挫折,他又好像掉入寒冷的冰窖中。其实,无论是热烈如火,或是寒冷如冰,都是自己造成的。大部分人都活在这种自我折磨中,不是受无尽欲望的鞭打,就是将自己生命的价值,完全寄托在外界对自己的看法。许多人在生命的激流中覆舟,以为自己就此死去,但是,如果他们能沉潜到激流的底层,便可以发现,在波涛汹涌的生命表象之下,原来生命的本身是如此宁静而无所欠缺。在这里,没有冰也没有炭,只有如鱼得水般不尽的悠然乐趣。133、勿无事而忧 勿对景不乐[原文]无事而忧,对景不乐,即自家亦不知是何缘故,这便是一座活地狱,更说什么铜床铁柱,剑树刀山也。[译文]没事却烦忧不已,对着良辰美景也不快乐,连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这样的人生如同活在地狱中一般,何必再说什么地狱中的热铜床、烧铁柱,以及插满剑的树和插满刀的山呢?[赏析]佛家说十法界都是唯心的,地狱也是唯心的,因此,地狱和极乐世界的分别,在于我们的心念之间。佛经里有一段故事,是说调达坠入无间地狱后,佛的弟子目键连,乘神通之力下地狱去看他,问:“苦不苦?”他却回答:“不苦!”为什么在所有的地狱众生被肢解而大声号叫呻吟时,调达身处其中却说不苦呢?并且能够立刻乘“般若波罗蜜”之力而出地狱。这就说明,地狱其实是存在我们的心中。佛经上讲人死后所以有地狱,乃是因为众生造恶业的缘故;如果众生不造恶业,也就不会有地狱。人之为恶,最初也是在起心动念之间,所以,如果真有地狱,也是人心所造。忧愁算不算地狱呢?当然也算。最大的地狱,莫过于人自设的地狱,别人是无法将它打开的。人可以自救,但是,大多数人却不相信。天底下并没有什么事能够让人完全绝望的,因为,无论是好是坏,都无法在这世间久住,包括我们的生命也是如此。如果看透了这一层道理,生命中就没有什么事真正能够让我们忧伤不已了。134、出世者入世 入世者出世[原文]必出世者,方能入世,不则世缘易坠。必入世者,方能出世,不则空趣难持。[译文]一定要有出世的襟怀,方能入世间;否则,在尘世中易受种种攀缠而坠落。一定要深入世间,才能真正地出世;否则,就不能长久地待在空寂之境。[赏析]人世间有许多事情,容易让我们迷失自己,倘若我们没有智慧,就很可能迷恋而不自拔。一旦我们无法掌握自己生活的方向时,那么,我们活得就像傀儡一样,我们的生命便是坠落了。所谓出世的襟怀,便是一种看透世间种种现象的智慧,能够对外界不起贪恋爱慕的心思。具有这种超越世事的心怀,便能够在世间做任何事而不至于坠落,掌握自己生命方向而不被掌握。未曾经验人间事的人,不易看透人间事的本质。小沙弥入空门,还不免有所迷惑和怀疑,可是年届中年而入空门,就不曾犹豫不定了。事实上,极出世和极入世是合而为一的。135、诗禅酒画皆有意 真意只存吾心底[原文]人有一字不识,而多诗意;一偈不参,而多禅意;一勺不濡,而多酒意;一石不晓,而多画意。淡宕故也。[译文]有的人一个字都不认得,却很有诗意;一句佛偈都不懂得,却饶有禅意;一滴酒也不沾唇,却满怀醉意;一块石头也不观赏,却满眼画意。这是因为他澹泊而无拘无束的缘故。[赏析]诗意并不在字,禅意也并不在偈,正如酒意之不在酒,画意之不在石一样,那么,诗意、禅意、酒意、画意到底在哪里呢?就在我们的心中。倘若我们沉醉在功利之中,便无法体会诗意,因为诗意在情,功利伤情;倘若我们执着于六尘,则无法体会禅意,因为禅意无执;若是我们太过理性,则无法体会酒意,因为酒意原在放浪形骸;假如我们不善用心眼观察,则无法体会画意,因为画意无所不在,既在形相,又在其神。而这些,都可以在一个无所束缚的心灵中发现。136、愁去观棋酌酒 乐来种竹浇花[原文]眉上几分愁,且去观棋酌酒;心中多少乐,只来种竹浇花。[译文]眉间有几分愁意时,暂且去看人下棋或浅酌几杯。心中快乐的时候,就去种竹浇花[赏析]愁眉深锁,何事可愁?不如去观棋。世事如棋,又何必为些许事眉头不展?在浅酌当中,可以发现许多事只是过分在意,何必自惹烦恼?在观棋酌酒之时,能使内心稍得舒解,重整心情,面对新的挑战。人如果懂得生活的情趣,就可以从一些微小的事情中获得快乐。种竹浇花的情趣,并不亚于与知交共游的快乐。竹有其高情,花也有其神态,万物各有其生机与神情,只待我们细心体会。懂得快乐的人,天地之间无处不能快乐。137、了心看清本来面 出世堪破无常理[原文]完得心上之本来,方可言了心;尽得世间之常道,才堪论出世。[译文]能够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才算对自己了然于心;能够透彻世间不变的道理,才足以谈论出世。[赏析]佛家认为,一切众生的心识作用是虚妄的,就好像眼睛有病的人,才会见到生命的生与死。我们的心识执着于肉身,以及种种自我的念头,所以才会有生死。其实,肉体和“我”的观念都是幻像,一切众生真正的本性是佛。倘若能证悟到这一点,我们便可以超越虚妄的心识,了悟到自己不生不死的本来面目。人世间的常道是什么呢?就是“变”和“空”。再伟大或渺小的事情都不停地在变,最后必然消失成空。不了解这个道理,是难以超脱世间的。人们喜欢的东西便希望它能长久,因此,执着于这些事物,不得超脱,这就是不了解世间常道的缘故。所谓的出世,并非逃入山林,而是在世间了悟“变”和“空”的道理,在不离人间的情形下,超出人间。138、天地万物适者存 适才养性可得真[原文]调性之法,急则佩韦,缓则佩弦。谱情之法,水则从舟,陆则从车。[译文]调整个性的方法,性子急的人就在身上佩带熟韦,警惕自己不可过于急躁;性子缓的人就在身上佩带弓弦,警惕自己要积极行事。调适性情的方法,要像在水上坐舟船,在陆地乘车一般适情适性。[赏析]佩韦佩弦之说,出于《韩非子》观行篇,主要是指人在行为上的自我提醒。人的个性,有些是天生的,有些是后天习惯养成的。如果性子太急,就容易操之过急;性子太缓,又容易丧失良机,同样足以坏事。佩韦或佩弦,就在提醒自己,这正是古人自我修养诚笃的表现。至于调适性情的方法,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不要逆着事物的本性行事。就如在水上行舟,陆上行车,是自然的事,若硬要在水上行车,陆上行舟,不溺死,也会寸步难行。天地万物,各自有最美好的天性,适才适性,才能过着和谐圆满的生活。139、熏德用好香 消忧用好酒[原文]好香用以熏德,好纸用以垂世,好笔用以生花,好墨用以焕彩,好茶用以涤烦,好酒用以消忧。[译文]好香用来薰陶自己的德性,好纸用来书写垂世之作,好笔用来创作美好的篇章,好墨用来描绘灿烂的图画,好茶用来涤去烦恼,好酒用来消除忧愁。[赏析]生活的艺术,就在于使任何事物都有最美好的用途。古人以香草比喻君子的德性,燃香或佩香草,正是提醒自己要修养德性。那么,一张上好的纸,在上面写下可以传世不朽的文字,岂非最为适切?一枝好笔,让我们用它来写下句句美好的篇章,绽放无数心灵的花朵。一块墨,通过我们心灵的展现,成了一幅引人耳目一新的山水花鸟,难道不是它最佳的用处?而一杯好茶,却能让我们涤除胸中烦闷,感到无比清爽。好酒则使我们忘去忧愁,而不是“借酒浇愁愁更愁”。140、破除烦恼木鱼声 见澈性灵优钵影[原文]破除烦恼,二更山寺木鱼声;见澈性灵,一点云堂优钵影。[译文]聆听二更时分山中寺庙的木鱼声,烦恼为之消失。看到佛堂里的青莲花,本性和智慧都有了透彻的领悟。[赏析]生命中往往有许多烦恼,使我们的身心不安。你可曾在山寺中聆听和尚敲木鱼的声音?那声音是如此地宁静。如果,你曾谛视那木鱼,就可看出木鱼的眼睛始终张着,原来,和尚声声敲的都是“觉醒”,要唤醒世人的痴迷。在生命的路途中,许多人都曾经迷失。在迷失中,如果有人以清醒的智慧,引导我们走出梦魇,我们将发现,来路皆梦。莲花常被喻为佛的清净智慧。释迦牟尼佛在成佛后,观察宇宙中一切生命,发现众生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只要他们能彻悟生命的真相。我们在莲花中,仿佛看到自己的本性原来是清净无染的。倘若我们能证悟到这样的一种清净智慧,才算彻底洞见了自己的本性。141、太闲生恶业 太清类俗情[原文]人生莫如闲,太闲反生恶业;人生莫如清,太清反类俗情。[译文]人生没有必闲适更好的了,但是,太闲适反而会做出不善的事情。人生也没有比清高更好的了,但是,太清高反而得矫俗的名声。[赏析]什么叫做闲?有身闲,有心闲。身闲是身体不忙碌,心闲则是心中无事。人生能得闲适的时光,十分不容易。因为,大部分人都为生活而忙碌。偶尔的闲暇对我们身心有益,但是,人是很奇怪的,若生命没有什么中心主旨或确定的目标,太闲逸的日子反而有害。抛开怠惰不说,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便是玩乐,真正能享受心灵之乐的人并不多,大部分追求的都是物欲之乐。许多罪恶都是从玩乐中产生出来的,过度的玩乐,易使人迷失自我。人生如朝露,何妨善用闲暇,使它变成我们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清高很好,矫俗作态就不好了。清高是对己,不是对人;是在自己的心中,而不是在别人的眼中。因此,过于清高,就和俗情一样,令人不耐。142、灵丹一粒 点化俗情[原文]胸中有灵丹一粒,方能点化俗情,摆脱世故。[译文]胸中有一颗昭昭灵明之心,才能变化心中的世俗之情,摆脱种种机心,超出诸多事情。[赏析]灵丹一粒,用以治心病。每个人均有一颗昭昭灵明之心,奈何涉世一深,便为种种计算机心所蒙蔽,有如明珠蒙尘。这时,心即得病,不能真欢喜,但有假痛苦。所谓灵丹一粒,便是以真心面对自己及世界。这颗真心,便足以点化俗情,摆脱世故,而祛除百病了。更重要的是,这粒灵丹,人人皆有,只是大家浑然不觉罢了!143、妖冶成骷髅 功名是梦蝶[原文]无端妖冶,终成泉下骷髅;有分功名,自是梦中蝴蝶。[译文]艳丽妩媚的美人,终将成为九泉之下的白骨。功名纵然有分,无非是梦中之蝶,醒来尽成虚幻。[赏析]若无可悦之心,美本不为美;若无可厌之心,丑亦不为丑。美是时空的幻相,也是自心的幻相。就时空而言,昨日的女婴,今日为美人,他日同样亦必为骷髅。就自心而言,对美的执着,不过是自己执着不放,因而产生痛苦。因此,美和丑乃是心识所生的幻相,美丑之见只是妄想罢了!在古代,读书人最大的心愿,就是求取功名利禄;十载寒窗的代价,便是一举成名。现代人何尝不然?先是求利,继而求名,名利双收,才是“成功”了。衣锦还乡的虚荣,蒙蔽了人们的心灵。其实,一切功利,皆是浮名;既是浮名,无不可抛。无论功名是否命定,都如梦中蝴蝶,随物迁化,有什么好执着的呢?144、独坐禅房 心静神清[原文]独坐禅房,潇然无事,烹茶一壶,烧香一柱,看达摩面壁图。垂睑少顷,不觉心静神清,气柔息定。蒙蒙然如混沌境界,意者揖达摩与之乘槎而见麻姑也。[译文]独自坐在禅房中,清爽而无事,煮一壶茶,燃一柱香,欣赏达摩面壁图。将眼睛闭上一会儿,不知不觉中,心变得十分平静,神智也十分清楚,气息柔和而稳定。这种感觉,仿佛回到了最初的混沌境界,就像拜见达摩祖师,和他一同乘筏渡水,见到了麻姑一般。[赏析]达摩祖师面壁九年,连石壁都映上他的影子,因此,一般看到的达摩祖师像,多有面壁图。道家佛家皆有静坐,但是,道家注重身体的种种感觉;而佛家则认为,我们的身体和意识都是虚妄的,所以,佛家不重视虚妄的现象,重视心性的了悟。什么是我们的心性呢?达摩祖师说:“心心心难可寻,宽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这心是佛,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吾人心不生时是什么样子呢?用意识去想就永远不能悟见,用眼睛去看也永远不能看到。所谓“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个“如来”,就是我们的本净妙心。145、才人多放正敛之 正人多板趣通之[原文]才人之行多放,当以正敛之;正人之行多板,当以趣通之。[译文]有才气的人行为多疏放而不受约束,应当以正直来收敛他。太过正直的人大多不知变通,应当以趣味使他的个性融通些。[赏析]有才气的人言行往往疏阔,若能辅以正直,劝他踏实些,或言行约束些,天赋的才华,才能更见美好。否则,言行太过放肆,即使再有才能,也会招人忌恨。另外有些人则和前者相反,言行又因心思太过拘束而显得死板,既无法应付人生的多变性,也无法从生命中获得趣味。这种人,我们要使他的心变得活泼些,让他多去接触种种变化的事物。否则,他的生命便会显得枯燥而乏味。146、闻人善则疑 闻人恶则信[原文]闻人善,则疑之;闻人恶,则信之。此满腔杀机也。[译文]听到别人做了好事,就怀疑他的动机;听到别人做了坏事,却深信不疑,这是心中充满恨意和不平的人才有的胸襟。[赏析]一个人心中若是充满善念,即使听到某人做了不好的事,一定会想或许传闻错误,或许其人有不得已的苦衷。即使他真的做出愚昧错误的事来,也十分可悲,应使他快快觉悟自己所犯的错误。反之,一个人如果对人充满了嫉妒、憎恨之情,骄慢自大,那么,他听到别人做了好事,只会怀疑和嫉妒;听到他人做了坏事,倒是十分相信。这种人的心中只有恨意,而无生机。郑板桥曾说:“以人为可爱,而我亦可爱矣;以人为可恶,而我亦可恶矣。东坡一生觉得世上没有不好的人,便是他的好处。”以何种心境面对世界,你就活在何种世界上。147、能脱俗便是奇 不合污便是清[原文]能脱俗便是奇,不合污便是清。处巧若拙,处明若晦,处动若静。[译文]能够超脱世俗,便是不凡;能不同流合污,便是清高。愈是巧妙的事情,愈要以拙笨的方式处理;位居高明之处,却能善自韬晦;处于动荡的环境,却能平静不乱。[赏析]所谓俗,是就心灵的层次而言;知道一个人为什么而活,就可以知道他的心灵俗不俗。有的人一辈子只为肚子而活,有的人一辈子只为脸皮而活;有的人一辈子却为自己的心而活;另一些人,却是为了使所有的人得到真正的幸福而活。到底哪种人活得比较可贵不凡,相信你我都明了。所谓清,就是不做任何有损名誉的事。说起来很容易,真正能彻底实行的却不多。对于一些巧妙的事,我们要以愚拙的方法去做它,因为,巧妙的根本在于踏实,就好像飞得再高的鹰,要以地面为家一样;最巧妙的事情,往往是从最长久而笨拙的努力中产生的。此外,巧妙的事以拙笨为外表,也是一种保护作用和返璞归真的现象。身居高位的人,正是最容易招忌的人,因此,一个人要懂得自我保留。愈是得意之时,愈是要有谦逊和自我充实的智慧。“处动若静”,正是一种处变不惊的精神。这种身处变局而心不乱的镇静功夫,才能使我们化险为夷。所谓“以静制动”,正是这个道理。148、尽心利济 天地皆容[原文]士君子尽心利济,使海内少他不得,则天亦自然少他不得,即此便是立命。[译文]一个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只要尽自己的心意去利物济人,使一国之内少不得他,那么,上天自然也需要他,这便是为自己的生命创造了意义和价值。[赏析]安身立命之道,古圣先贤讲得非常多,讲到最后,无非是“利物济人”而已。现代人喜欢强调“毁灭”的恐惧,并为这可能来临的毁灭而怀疑生命的价值,因此,享乐主义大为盛行。其实,活着最重要的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生命的价值并非想象,而是实践。花儿向这个世界吐露芬芳,对花儿本身而言,那就够了。一切事物随时在变化,倘若为了害怕凋零,花儿便因此而拒绝开放,这才是最愚蠢的。就像知道人会死亡,物会毁灭,所以就悲观堕落,同样是错误的。149、读史莫怕有错词 闲居要能忍俗汉[原文]读史要耐讹字,正如登山耐仄路,踏雪耐危桥,闲居耐俗汉,看花耐恶酒,此方得力。[译文]读史书要忍受得了错误的字,就像登山忍受得了歧路;踏雪忍耐得了危桥;闲暇忍受得了俗人;看花忍受得了劣酒;如此才能真正进入史书的天地之中。[赏析]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当我们接受事物美好的部分时,也要接受瑕疵的另一部分。就以史书而论,若不能忍受断简残篇和鲁鱼亥豕的现象;就很难从其中得到乐趣。史书是可以考据而订正的,但是,生活中有许多事,却不是经过某些人的努力,就能获得改善的。至如登山耐仄路,踏雪耐危桥,其趣即在“耐”字,否则就很无趣了。闲居耐俗汉,看花耐恶酒,有什么不快乐的呢?若要天下皆无俗人,或必须要有美酒,一个人一生就没有多少快乐时光可言了。150、明窗净几一息顷 名山胜景一登时[原文]声色娱情,何若净几明窗,一生息顷。利荣驰念,何若名山胜景,一登临时。[译文]纵情于声色,不如在洁净的书桌和明亮的窗前,让自己得到宁静的快乐。为荣华富贵而意念纷驰,哪里比得上登临名山,欣赏胜景来得真实呢?[赏析]声色的刺激,往往短暂而易于消逝,而且,要付出很多代价。当我们坐在窗前,什么都不想的时候,常能感到一种宁静的快乐。这时天地即在我心,平静而安祥,充满着喜悦。何妨让自己坐在净几明窗前静一静呢?大部分人并不明了自己内心真正要的是什么,只是跟着他人盲目追求。世俗的规范和错误的看法,常常使许多人埋葬自己真正的幸福。当我们登临高山,接触大自然的美景时,仿佛听到来自内心的声音:“回返自然!”如果,你曾仔细聆听,便会对眼前的追求感到怀疑。你会发现,生命中有许多追求并非真的必要,也不是自己真正要的东西。通过这层反省,也许会让自己活得更真实些。151、闲得一刻好快活 心中无事能行乐[原文]若能行乐,即今便好快活。身上无病,心上无事,春鸟是笙歌,春花是粉黛。闲得一刻,即为一刻之乐,何必情欲,乃为乐耶。[译文]若能随时行乐,立刻可以获得快乐。身体既不生病,心中也无牵挂,春天的鸟啼就是美妙的乐曲,春天的花朵便是最美的妆饰;能得到一刻空闲,便能享受一刻的乐趣,哪里一定要在情欲中追求刺激,才算是快乐呢?[赏析]人的苦恼有两种:一种是身上的苦恼,一种是心中的苦恼。但是,对一个懂得快乐真谛的人,这两种苦恼都不会降临到他身上。我们曾经看过身体有大病痛,却十分快活的人;也曾看过身体无病无痛,心灵却有沉疴之疾的人。其实,快乐就在我们的心中,不在别处。若要外求,终不长久。152、兴来醉倒落花前 机息忘怀磐石上[原文]兴来醉倒落花前,天地即为衾枕;机息忘怀磐石上,古今尽属蜉蝣。[译文]兴致来的时候,落花之前醉倒,天地就是我的被褥和枕头。放下机心,坐在石上,忘怀一切,古今的纷扰看来都像蜉蝣的生命一般短暂。[赏析]以天地为衾枕,这是何等无所至疑的胸怀?万事都像落花一般,无可执取,明白这一点,自然可以放下心机。心中无所执取,又何处不自在呢?蜉蝣朝生暮死,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古今种种纷争,怎能抵得住时间的洪流?吾人的心机计较,真是可怜而可笑。何不坐在磐石,仰望天光云影,抛开心中俗念,以自己清净而最初的心眼,看这无尽的天地。153、烦恼种种 蝎蹈空花[原文]烦恼之场,何种不有,以法眼照之,奚啻蝎蹈空花。[译文]世间有种种的烦恼,但是以佛的智慧来看,只不过像是蝎子爬在虚幻的花上罢了![赏析]按照佛家的说法,佛有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一般人都是以肉眼看世界,因此,看见的只是自己触摸得到的时空,十分有限。因为有限,所以执着,产生许多欠缺的苦恼。但是,如果通过法眼观照自我和世界,就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也没有什么可得到的。一切烦恼就像蝎子攀爬在虚幻的花上一样,蝎子对虚幻的花,能有什么伤害呢?禅宗二组慧可,曾向达摩祖师说他的心不安,希望达摩祖师能使他的心静下来。达摩祖师教他拿心来,才肯替他安心。慧可找了半天回答说:“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祖师说:“与汝安心竟。”真的,心在哪里呢?心都了不可得,哪里还有可得的烦恼?有心才有烦恼,无心何来烦恼?154、休便休去 了时无了[原文]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了无时。[译文]只要现在能够歇止,一切便能歇止;如想要等到事情了尽才歇止,则永远没有了尽的时候。[赏析]什么事不能终止呢?最难终止的,只怕是自己的心吧!一个为追求名利而苦恼的人,是因为他的心不肯停止追求,才会苦恼;一个为失去爱而痛苦的人,只是因为他不肯放弃失去的爱,痛苦就成了必然的结果。不要以为事情自己会结束。如果,你的心不肯停止,事情永远不会结束,无尽的烦恼是由无尽的欲求产生出来的。大部分的人无法发现自己心中有无尽的宝藏,那是圆满而无所欠缺的。却要像乞丐一样,不断地向世界求索空幻的影子来作虚假的满足。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满足呢?且把妄求的心,歇下来看看吧!155、意亦甚适 梦亦同趣[原文]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拂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藉以卧,意亦甚适,梦亦同趣。[译文]登上高山,进入深林,走尽回旋曲折的小溪,凡是有幽美的泉水和奇怪的岩石之处,不论多远都要到。到了目的地,坐在草地上,倒出壶中的酒,尽情地喝醉,然后就互以身体为枕酣然大睡。此时的心情甚为愉快!连做梦都有相同的情趣。了[赏析]这段文字,见于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写这篇文章时,正是官场失意,被贬至永州,寄情山水之时。宦海浮沉充满了心机,而大自然的山水却是无心的。由这段文字,我们可充分感受到那份忘怀于山水的乐趣。156、业净成慧眼 无物到茅庵[原文]业净六根成慧眼,身无一物到茅庵。[译文]罪业一旦清净,眼、耳、鼻、舌、意都成了观照世间万物的慧眼。身上没有任何事物的拖累,便如同住在深山的茅庵中修行一般。[赏析]佛家说每一个人过去都有无数世的生命,每一世的生命都造了各种不同的业。在《普贤菩萨行愿品》中说:“菩萨自念,我於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什么叫做忏悔呢?如何才能使过去一切业障都清净呢?就是要洞悉一切皆是幻心幻相,也无体相,其性亦是空,这才叫做“业净”。业净六根成慧眼,譬如说,当我们被凡尘迷妄之时,好像在梦中,梦中做了种种罪业和遇到可怖之事。当我们了悟本心的清净,就好像醒来发现梦中的所见、所闻、所嗅、所尝、所触、所想,均为虚妄,皆是幻心所生。所谓善恶烦恼菩提,无非是梦中的六根,就转成无取舍、无染净,分别一切法而不分别想的“慧眼”。157、一粒沙中有世界 一朵花中有天堂[原文]茅帘外,忽闻犬吠鸡鸣,恍似云中世界。竹窗下,惟有蝉吟鹊噪,方知静里乾坤。[译文]茅屋外面,传来几声犬吠鸡鸣,让人感觉好像到了远离尘世的高远之处。竹窗之外,只能听到蝉鸣鹊叫,令人感觉到寂静中的天地如此广大。[赏析]一个人见到的世界是何情境,完全存乎一心。智者能在一粒沙中见到世界,一朵花中见到天堂。在犬吠鸡鸣声中,感到仿佛置身于云中世界,因为心如此,所以境如此。在宁静之中,我们体会到了世界的辽阔,因为宁静使我们的心胸开放。在事情繁杂之时,我们总是执着于眼前俗务,眼光短浅,心思拘束。在宁静中,这一切都解放了,无尽的世界像花蕾绽放一般,展现在我们面前。158、山泽未必有异士 异士未必在山泽[原文]山泽未必有异士,异士未必在山泽。[译文]山林泽畔,不一定有超凡绝俗之人,超凡绝俗的人,也不一定住在山林泽畔。[赏析]山林泽畔可以使人的心境变得宁静,对生命的观照就更为清楚而澄澈。因此,一个对生命的反省有所关心的人,在宁静的山林泽畔更容易体会出智慧。许多智者隐居在山林之中,就是这个缘故。隐居山林的人,不见得个个皆是行为特异之辈,这其中也不乏自鸣清高之人,或是“身在湖海,心怀魏阙”的假隐士。像这些人,怎能以“异士”称之呢?人世的智者,在尘嚣闹市中,也能拥有宁静的心境。他为自己的生命作反省,同时也为众人的生命作反省;他的智慧不但解决自己的问题,也解决众人的问题。他不但使自己的生命获得觉悟和解脱,也要所有的人都能觉悟和解脱。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异士呢?阳光并不是自我照耀的啊!159、可爱之人可怜 可恶之人可惜[原文]天下可爱的人,都是可怜人;天下可恶的人,都是可惜人。[译文]天下值得去爱的人,往往都十分可怜。而那些人人厌恶的人,却常常是十分可惜的人。[赏析]有的人很可爱,他们明白人天性中哪些是最好的品质,并且竭力维护它们。即使自己受到种种伤害,也不愿意失去最美好的德行。他们就好像怀着白璧,却被恶人拿着戈矛追逐的人,因此,他们的境况有时很窘迫,甚至很可怜,但是,他们心甘情愿。另外,那些拿着戈矛的恶人,并非没有白璧,而是在生命的某一个阶段遗失了。从此以后,他们就以为不需要它也能活得很好――只要有戈矛,或是珠宝。他们却没有发现,还未将戈矛刺到他人时,戈矛的另一端已刺入自己的心。他们手中的珠宝,其实是铁蒺藜,早已将双手刺得流血,不能再握住一朵花,也嗅不到花朵的芬芳,这不是很可惜吗?这种人,我们要如何帮他痊愈呢?如何在污泥中帮他找回白璧呢?160、澄辨不急 归劝勿逼[原文]事有急之不白者,宽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人有操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操切以益其顽。[译文]事情紧急却又不能表白时,不妨宽缓下来听其自然,也许会慢慢澄清;不要急于辩解,否则,会使人更加气愤。有的人,你愈劝他,他愈是不听,这时,稍为加以放纵,不要逼得太紧,也许自己会逐渐改正;不要强迫遵从,否则会使他更为顽劣。[赏析]人与人交往,难免有误会。尤其是在事情紧急时,更是无法一一加以说明,也许就因此蒙受不白之冤。有时误会并非解释就可以说明白,所幸人心虽然主观,事情却是客观的,过些日子,总会真相大白,所谓“事实胜于雄辩”。这里最重要的,是不要操之过急的态度,平心静气面对事情。更何况“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胸怀磊落,还怕别人误解吗?有些人做错事,怎么劝,他都不听;强迫他听从,他反而变本加厉。其实,人都有自我反省的能力,聪明的人是懂得修正自己的。何况有些人只是羞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非真的顽劣之徒。只要给对方一点机会,一些时间,情况或许就改观了。161、比上不足时 比下可有余[原文]人只把不如我者较量,则自知足。[译文]只要和境况不如自己的人比较一下,人就自然会知足了。[赏析]人的不知足,往往由比较而来,同样地,人要知足,也可以由比较得到。这里教我们的,是一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想法。当然,重点要放在“比下有余”上面。但是,这也不是一个根治不知足心理的方法,因为,大多数人都拿自己与那些十分富足的人相比较,所以,知足常乐的人还是很少。如果,人能够体会自己本来就是无所欠缺的,这就是最大的富有了。真正的满足是内心的满足,而非物质的满足,物质是永远无法让人满足的。162、求俭求贤 安贫乐道[原文]俭为贤德,不可着意求贤;贫是美称,只在难居其美。[译文]节俭是贤良的美德,但是,不可因为人们称赞节俭,就刻意追求这种声名。安贫往往为人所赞美,只是很少有人能安贫乐道。[赏析]任何事情,过犹不及。太过奢侈固然不对,节俭而至吝啬也未必好。节俭若只为了名声,就完全失去节俭的本意了。俭是不浪费,“一丝一缕,恒念物力惟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以这种态度处理物资,自然不会有丝毫的浪费。俭也是一种经济的观念,也就是“将最少的物资,作最大的利用。”节俭和吝啬则又不同,有的人自奉节俭,遇到他人有困难,却能慷慨解囊,这便是节俭而不吝啬。现代社会节俭的人很少。啬吝的人却是不少呢!贫为美称,大概亦只存在于古代吧!古人对安贫乐道是很称赞的,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而不改其乐。”十分不容易,被人称赞了几千年。至于现代,“贫”简直成了一种罪恶,“安贫乐道”在大多数人眼中看来,简直就是消极弃世。不错,乐道未必就贫,贫也未必有道。只是在物质生活的进步中,人的心灵是否也同样在进步,这就值得怀疑了。在讲求效率和功利的现代社会,人为自己的生命保留多少空间和反省的余地?现代人物质生活不虞匮乏,心却贫乏得可怜呢!163、唤醒梦中之梦 窥见身外之身[原文]听静夜之钟声,唤醒梦中之梦;观澄潭之月影,窥见身外之身。[译文]聆听寂静之夜传来的钟声,唤醒了生命中的种种迷惘。静观清澈潭水中的月影,仿佛窥见了超越身躯的真实自我。[赏析]苏东坡在夜宿燕子楼时,曾写下“古今如梦,何曾梦觉。”的句子,就广大的时空来看,文明也不过是人类所作的一场梦。以最微细的观点来看这个世界和我们的心识肉身,没有一刹那是存在的。当我们聆听静夜的钟声时,仿佛觉察到,生命中无论多大的伤痛,或是多深刻的凝情,都不过是梦中之梦,何必苦苦执着不放呢?明月在佛经中常为实相的象征,禅宗以指指月,不可执指作月,是指一种超越文字所能表达的实相。所谓的身外之身,乃是指我们每一个人所具有的真实本体。这真实本体,并不在我们之外,却也不拘限在肉身之内,而是大则“横超三际,竖遍十方。”小则纳于芥子微尘。一切的符号乃至于我们的感官意识,都是相对的,这本体却是绝对的,因此,没有任何语言可以表达它,我们也无法以相对的感官意识去揣度它。但是,它却是真实的存在,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真实的自我。时空对它而言,只不过是幻相,倘若我们能认证了它,它就是宇宙无穷奥秘的解答。过去有无数智者依此超越了生死与永恒刹那的界限,未来仍有无数人会做到,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有这种意愿和勇气,超越生死的迷惑,寻求永恒的觉悟。164、打透生死关 参破名利场[原文]打透生死关,生来也罢,死来也罢。参破名利场,得了也好,失了也好。[译文]超越了生死的界限,活就能活得自在,死也能死得安然。看破了名利的虚妄,就会觉得,得到了也好,失去了也好。[赏析]打透生死关,在佛家来说,就是超越了生死之见,体悟到不生不灭的本性。在《楞严经》上,讲到观音菩萨当初为众生时,超越生死的方法,便是由耳根超越能闻所闻的对待,再达到空掉觉知与所觉知的对待,进入一种空的境界。再把这能空所空的对待也破除掉,便达到了所谓“生灭既灭,寂灭现前”的程度,但是,这并非空无,而是“忽然超出世间,十方圆明。”到了这种境界,即是佛家所谓的见到自己不生不灭的本来面目,此时便无生死可言,这便是打透生死关了。这是在佛经上所提到超越生死而证到永恒的方法中,较常被提到的一种。名利亦是如此。人之超越生死,乃是参破了生死的虚妄,而对名利的超越,亦是看破了名利的虚妄性。得到名利时,若是十分欢喜,这便是一种生,也是一种死;失去名利时,若痛苦万分,同样是一种生,也是一种死。争逐名利的人,便在生死的痛苦中流转。凡是执着于名利的人,很难超越生死的痛苦。165、一笔写出 便是作手[原文]作诗能把眼前光景,胸中情趣一笔写出,便是作手,不必说唐说宋。[译文]写诗的人若能把眼前所看到的情景,以及胸中的情意趣味,一笔表现出来,便是作诗的好手,不必引经据典,说唐道宋。[赏析]眼前光景是客观的世界,胸中情趣是主观的情意,将主观情意与客观意象融合,达到情景交融,表现出来的文字就是诗。王国维说:“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然而,不管是客观之诗人,或主观之诗人,都必须具备横溢的才华,所谓“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若能将心中所要表达的意念,一笔写出,淋漓尽致,就是个作诗好手,纵使引经据典,也未必能写出好诗来。166、隐逸无荣辱 道义无炎凉[原文]隐逸林中无荣辱,道义路上无炎凉。[译文]在隐居的生活中,没有荣华或耻辱。在选择道义的路上,也没有人情的冷暖可言。[赏析]“心”是荣辱的关键,“有心”便有荣辱,“无心”便无荣辱可言。隐居山林,正因无心追逐世间的名利,当我们心中什么都不执着的时候,名利荣辱皆不会到来。“道义路上无炎凉”,这是勇气和决心的问题。选择道义,等于是选择了一条不好走的路。因为,既然选择道义,就必须抱着入世的精神,全身投入。不怕人情冷暖,不畏强权威势,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不论是踽踽独行,或是有声气相应的朋友,都要像“过河卒子”,勇往直前。167、经书是方法 佛性为本身[原文]皮囊速坏,神识常存,杀万命以养皮囊,罪卒归于神识。佛性无边,经书有限,穷万卷以求佛性,得不属于经书。[译文]我们的身体很快就会朽坏,但是,阿赖耶识之中的业债却始终还不清。宰杀动物来养活臭皮囊的业债,将全部藏纳到我们的阿赖耶识中,使我们将来受报应。我们的觉悟本性是无边无际的,而经书中只是一些有限的文字而已,穷究万卷的经书来求佛性,一旦得到便会发现,经书只是方法而不是佛性的本身。[赏析]佛家讲十二因缘,说我们最初由一念无明(困惑迷乱),而在行为上造了种种的业。这些业藏在我们的神识中。使我们因这个受染的神识而投胎,然后产生了色、受、想、行、识、五蕴,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出胎之后,便对色声香味以及思想产生相对执着,而有苦乐的感受和“我”的意识。又因为苦乐而产生爱欲和贪求,厌恶恶境,执着乐境。这些经验和记忆,都藏在能储存印象的神识中。学佛的人所致力的,便是要将有缠缚的识,转变成无缠缚的智。佛经上有许多方法,让我们去证取这本来清净的佛性,我们研读佛经的意思,乃在通过其中的文字,去认取超越生死缠缚,转识成智的方法。但是,这无上的智慧,并不是凭我们的意识去认取的,一旦我们得到了实证,我们便明白经书中的文字,乃是指导我们认证实相的手指,而非实相的本体。168、勿闻谤而怒 勿见誉而喜[原文]闻谤而怒者,谗之隙;见誉而喜者,佞之媒。[译文]听到毁谤的言论就勃然大怒的人,最容易接受谗言。听到赞美恭维的言论就沾沾自喜的人,最容易听进媚语。[赏析]就像墙什么地方有缝,风就从什么地方进来一样,谗言本来是不会发生的,它只在容易接受谗言的人心中生根发芽,因为,听到毁谤言语不先探究虚实就发怒的人,有最适合谗言生长的泥土。所以说他是谗言发生的媒介。同样地,一个人喜欢听恭维的话,这就变成他的弱点。大部分人都喜欢听别人赞美自己,但是,如果所赞美的是事实,那便是本当如此,没什么可喜的;假如所赞美的话超过事实,这就是虚假的话,当然更不值得高兴了。因为虚假的言语而沾沾自喜,就很糟糕了。别人一知道你爱有此癖好,就来个“投其所好”,谄媚逢迎,骗得你团团转。因此,喜欢听虚假的话的人,是很少不受人愚弄的。169、人胜我无害 我胜人非福[原文]人胜我无害,彼无蓄怨之心;我胜人非福,恐有不测之祸。[译文]他人胜过我,则没有什么害处,因为,这样他便不会在心中对我积下什么妒恨。我胜过他人,倘若遇到心胸狭窄的人,恐怕会有难以预测的灾祸发生。[赏析]潜藏在人心中的好胜心理,可以说是争斗的根源,人之所以有自卑和自大的心理,便是从这里发生的。我们总把他人当作超越的对象,做一些未必适合自己的事,他人也同样把我们当作竞争对手。任何一种竞争,到了超过双方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就十分痛苦了。很少有人相信,真正该超越的是我们自己。争强斗胜,败了不足悲,胜了不足喜。败了或许反而能“明哲保身”,胜了却反招不测之祸,因为别人心有不甘,蓄意报复。倒不如以自己为竞争的对手,一日比一日充实,一年比一年长进,不会沾惹是非恩怨,自己还能更上层楼,岂非自求多福?170、闭门是深山 读书为净土[原文]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译文]关起门,就像住在深山中一样。能读书,则处处都是净土。[赏析]将门关上,没有任何人来干扰,那种感觉,就好像住在深山中一般。深山不在远处,而在于我们如何处理自己的时空。有时,甚至连有形的门都不需要关,便能享受如处深山的乐趣。好书之中固然有十分令人喜悦的境界,但是,书中的境界是由我们的心灵产生出来的,可见我们心中有更可喜的境界。佛家讲投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是阿弥陀佛的净土,是阿弥陀佛凭其悲愿所形成的。我们每个人心中也有一块净土,当我们眼见形相之时,心中却无形相;耳听声时,心中无声,鼻嗅香时,心中无香;舌尝味时,心中无味;身触觉时,心中无触;意思想时,心中无法;久而久之,便达到一种不动心的境界。然后,我们便能使感官和意识不与外界相勾结,而达到一种清明的状态,所有念头都不再生起。当这种境界稳固之后,我们面对任何事物,都能以一种清净而无染无着的思维去处理。无论在何种喧嚣的环境,都能保持心中一片最明澈的净土,不受任何干扰。我想,这才是真正的深山吧!住在深山,还未必有这种绝对宁静的心境呢!171、自心一尘不染 才见圣人胸襟[原文]欲见圣人气象,须于自己胸中洁净时观之。[译文]想要领悟圣人的胸襟气质,必须在自己内心一尘不染的时候观察才会明白。[赏析]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释迦牟尼则说每一个人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可见所谓的圣人,乃至于佛,每一个人都做得,都有成为圣人和佛的潜力。但是,大部分的人在世事中流转,以致心智昏沉而蒙昧,无法静下来面对自己的生命。圣人的本性和我们的本性是相同的,圣人就像金矿中已提炼出来的金子,而我们则是包容着许多杂质的矿物。倘若我们要像圣人一般成为珍贵的金子,就必须把心性中的杂质除去。只要我们相信自己能做到,便能由改善自己,进而改善别人。禅宗慧经禅师有一首偈是这样的:“清清净净一灵光,刹刹尘尘不覆藏,万万千千都失觉,多多少少弗思量,明明白白无生死,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但是,大部分人不是不敢承当,就是不肯承当。172、成名穷苦日 败事得志时[原文]成名每在穷苦日,败事多因得志时。[译文]一个人成名往往是在过穷苦日子的时候,失败则是在志得意满的时候。[赏析]人在穷苦之中,比较容易立志向上,因为,困难的境况,正足以激励自己,所以,往往会不断地努力来充实自己,就像种籽在黑暗的泥土中,为了见到阳光,便不断地吸收养分往上钻。终有一天,它会冲破泥土,发芽抽枝,开出最美的花朵。然而,人在成名之后,就容易志得意满,也失去了贫穷时那股冲劲。再加上成功之后,外界增加了许多引诱,以至于能力不断向外耗散,却没有增加。此外,一个人在成功之后,如果不懂得收敛锋芒,太过于炫耀,结果反而会招致失败。173、让利又逃名 才是真君子[原文]让利精于取利,逃名巧于邀名。[译文]将利益让给他人,比和他人争取利益更为明智;逃避声名比求取声名更为聪明。[赏析]与人交往或共事,利益往往是大家争执的起因。每个人都想获得较多的利益,也因而失去珍贵的友谊,或是做人的立场,甚至丧失人格。最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宁可少得一些利益,而不要伤了彼此的友谊与和气。利字旁边一把刀,可能伤害自己,也可能伤害别人,争名逐利者,应引为戒。声名使一个人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但是,众人的眼光也像一条条无形的绳索,将一个人牢牢地捆住。因此,明智的人逃避声名,就好像美丽的禽鸟逃避猎枪和罗网一样;否则,一旦被捕获,就失去自由自在的生活了。所以,“逃名巧于邀名”。174、求福速祸至 安祸速福至[原文]过分求福,适以速祸;安分速祸,将自得福。[译文]过分地求福,往往将使祸事突如其来;对于突如其来的灾祸安然处之,自然能够逢凶化吉。[赏析]祸事起于过分贪求,而福事却存在安分守己之中。比方吹一个气球,吹得太胀,它就会爆炸;能适可而止,它便冉冉飘升。因此,一个人过分求福,不但连原有的福分会失去,甚至招来更大的祸害。而对于突发的灾祸,则不要太过惊慌:就像走在危桥上,如果太过害怕而手忙脚乱,很可能就会掉进激流中。所以,祸福相倚,虽难预料,但也看人是否能自守福分。175、看书不可拘旧 学理不要盲从[原文]看书只要理路通透,不可拘泥旧说,更不可附会新说。[译文]看书贵在能将书中的道理融会贯通,不可受旧学说的限制而不知变通,也不可对新学说还未了解就盲目信从。[赏析]书是人类运用心灵、观察外界种种现象,以及对人类自身反省的纪录。根本上而言,人心才是一切知识发生的根源。各种学说,目的在改善人类的生活和生命,但是,任何学说都只具有相对真理的意义。也就是说,随着时代的改变,以及人类客观环境的变迁,它可能不再适用于人类。同时,这些学说可能有错误,而对人类本身造成无可弥补的伤害。学说的新旧对于其真确性并没有必然的关系。也许在旧学说中,我们发现了人性中比较基本而长久的东西,而新学说有时反而像走入迷宫,使人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了。因此,改善文明和人性的出发点――“人心”,成为最重要的学问。就这点而言,现代人做得未必比古人好。一切书中的道理,都比不上人心的改善,人具有使自己幸福的智慧和能力,但却不知好好掌握。176、但识琴中趣 何劳弦上音[原文]对棋不若观棋,观棋不若弹瑟,弹瑟不若听琴。古云: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斯言信然。[译文]与人下棋不如观人下棋,观人下棋不如自己鼓瑟,自己鼓瑟又不如听人弹琴。古人说:“只要能体味琴中的趣味,何必一定要有琴音呢!”这句话是很可以相信的。[赏析]下棋难免有杀伐之气和得失之心,不如旁观者清。观棋不语真君子,眼看兵死马亡的,不说又如鲠在喉,说了又惹人厌,不如自个儿去弹瑟。但是,瑟音凄切,弹来寂寞,倒不如听人弹琴。然而,弹琴是有心弹呢?还是无心弹呢?听琴又是有心听呢?还是无心听呢?不管有心无心,又岂在弦呢?有弦琴以有心听,何若无弦琴以无心听,更能解琴中真趣呢?世事如棋不足观,人心如琴不可弹,谁又能解“人间”这张无弦琴的真意呢?177、假戏假作 真戏真作[原文]伶人代古人语,代古人笑,代古人愤,今文人为文似之。伶人登台肖古人,下台还伶人,今文人为文又似之,很令古人见今文人,当何如愤,何如笑,何如语。[译文]唱戏的扮成古人,代替古人讲话,代替古人笑,甚至替古人生气,现在的读书人写文章就仿佛如此。唱戏的在戏台上很像古人,但是一下了戏台,又恢复伶人的身分了,现在的读书人写文章又和这点很相似。假使让古人见到现在的读书人,真不知他们要如何生气,如何发笑,如何讲话了。[赏析]这里虽然是批评读书人写文章不该像演戏的人,仅是模仿古人,但是,如果我们以同样的观点来看人生,就是这么一句话:“生命应该由其内容来决定其角色。”无论把人生的过程当作一篇文章,一首诗,或者是一出戏,当我们在模仿他人,或是不经思索就接受一种生活模式时,是否已陷入了虚伪的生命中?我们所扮演的角色,是否与自己真正的内在完全不符?我们是否真正反省过自我的生命,才选择了这个角色?还是让角色来选择我们,自己如同伶人一般,为别人哭,为别人笑,为别人生气呢?178、一言济人 功德无量[原文]士君子贫不能济物者,遇人痴迷处,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难处,出一言解救之,亦是无量功德。[译文]读书人贫穷而不能在物质上救济他人,但他人遇事糊涂迷惑之处能够用言语来点醒,或是他人遇到危难之时能用言语来解救,都是无可比拟的善事和美德。[赏析]我们可以发现,言语是一种惠而不费的东西,智慧更是千金不易的宝贝。读书人也许在物质上无法提供给别人很多的帮助,但是,在言语和智慧上,却可以贡献给别人无尽的宝藏。在物质上救济人并不困难,救济人的心却很不容易;用车子载人一段很容易,为痴迷的人指引一条光明的道路却很困难。读书人在物质上也许并不富足,但是,在心灵上应该较一般人更为明智。他应该在生活和生命的智慧上,让自己成为一座灯塔,帮助众人过更和谐圆满的生活。179、闲要有余日 读书无余时[原文]夜者日之余,雨者月之余,冬者岁之余。当此三余,人事稍疏,正可一意学问。[译文]夜晚是一天所剩余的时间,雨天是一月所剩余的时间,冬天是一年所剩余的时间,在这三种剩余的时间里,人事来往较不频繁,正好用来专心读书。[赏析]夜晚读书,神志较为清静。因为,一日之事已毕,白日种种纷乱的念头,都已平息下来,无人打扰,正是最好的读书时间。下雨天时,人们多半不喜出门,有的人因雨而感到烦躁,然而,聪明的人正好利用这段时间来读书,此时惟有雨声相伴,更使人心无旁骛。岂非读书最好的时候?冬日天气寒冷,在寒气中精神更为清楚,此时读书理路甚为明白,所以最为适宜。懂得由书中汲取乐趣的人,夜晚、下雨天、冬日对他而言,都是可爱的时光。不懂得读书的人,夜晚感到无聊,下雨天觉得烦躁,冬日就干脆提早钻进被窝,真是辜负了老天的美意。180、简傲谄谀不谓谦 苟薄不可谓明大[原文]简傲不可谓高,谄谀不可谓谦,刻薄不可谓严明,苟且不可谓宽大。[译文]不可把轻忽傲慢视为高明,也不可将阿谀谄媚视为谦逊,待人苛酷不能称之为严明,待人苟且不能称之为宽宏。[赏析]有很多德性极容易为人混淆,不可不辨明。像人们往往以待人傲慢,来表现自己高人一等;把善于运用花言巧语的人,当作是谦虚的人。事实上,高明在于内涵,而不在外表;谦虚出于真心,而不出于假意。真正有内涵的人,绝不轻忽傲慢;真正谦虚的人虚怀若谷,并不对人阿谀奉承。有人误把待人苛刻当作严明,又把人格卑贱视为心胸宽大。实际上严明并不失宽大,宽大亦不失去做人的原则。苛刻不过是自私和残忍,卑贱则是毫无人格,所以,苛酷的人践踏他人,卑贱的人则是自我践踏。181、运笔之先 胸有成竹[原文]画家之妙,皆在运笔之先;运思之际,一经点染,便减神机。长于笔者,文章即如言语;长于舌者,言语即成文章。昔人谓丹青乃无言之诗,诗句乃有言之画,余则欲丹青似诗,诗句无言,方许各臻妙境。[译文]画家的灵妙之处,全在下笔前的构思之时。此时如有一点杂念,便无法将神妙之处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善于写文章的人,他的文章便是最美妙的言语;善于讲话的人,所讲的话便是最美好的篇章。古人说,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我认为,最好的画如诗一般,能不尽地倾诉;最好的诗如画一般,能无穷地展现。如此,诗和画才算达到了神妙的境界。[赏析]画家要下笔绘一幅画之前,必先沉思静虑,默想要表现的心灵世界,如何采撷酝酿在心灵中的风景,如何在贴切的安排中达到尽善尽美。画家画的是“意”,色彩和形相乃是他表达心中“意”的工具;倘若他在下笔之前,没有将感觉和心灵提升、纯化至某一境界,他所绘出来的画,就会有不协调的杂质出现。画是空间的艺术,而诗是时间的艺术。事实上,这只是表面的看法,真正的诗和画是时空兼容,甚至超越时空的。诗和画的神妙处不完全在诗、画的本身,而在它的画面、文字之外,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即是此理。182、云霞青松作我伴 一壶浊酒清淡心[原文]累月独处,一室萧条,取云霞为侣伴,引青松为心知。或稚子老翁,闲中来过,浊酒一壶,蹲鸱一盂,相共开笑口,所谈浮生闲话,绝不及市朝。客去关门,了无报谢,如是毕余生足矣。[译文]连续数月独居,虽然一屋子的冷清,但是,却有浮云彩霞作我的伴侣,青松当我的知心。空闲时,老年人会带着幼童过来拜访,这时,我便以一壶浊酒、一盘大芋招待客人,聊的都是一些家常,而不谈及市肆方面的俗事;聊得尽兴了便告辞而去,也不须起身送客。如能这样过一辈子,我就心满意足了。[赏析]有的人认为,生命并不需要多彩多姿,只要宁静安祥地过,这种人的生命就像一条清澈的小溪,慢慢地流。生命在平淡中有平淡的美好,这是生活在激切中的人所渴求不到的。活得激切又如何呢?还不是一样要流向大海。只要有自己生活的境界,不见得要与别人共流。溪流虽小,载得动孩童的纸船,也映得清老年人的白发,岸边的青松和天上的云彩,最能明白这水一般自在的心境啊!183、耳目宽时天地窄 争务短时日月长[原文]耳目宽则天地窄,争务短则日月长。[译文]耳目用得太多,便会觉得天地狭隘。将争名逐利的事务减少,则时间便会变得清闲而悠长。[赏析]许多事情,听了还不如不听;许多世态情状,看了还不如不看。我们要有盲者和聋者的智慧,去听那无声之声,见那无色之色。当我们倾耳去听,极目去看时,我们所听所见都是有限;当我们闭目去看,掩耳去听时,我们掌握了无限。184、闲居家中 神游外物[原文]从江干溪畔箕踞,石上听水声,浩浩潺潺,粼粼冷冷,恰似一部天然之乐韵。疑有湘灵,在水中鼓瑟也。[译文]在江边和溪岸的石上曲着双腿而坐,聆听水声,时而声势浩大,时而低如耳语,就好像一首大自然的乐曲一般,不禁令我怀疑是否有湘水的女神,在水中弹奏她的琴瑟。[赏析]湘灵只鼓瑟给伫足江边溪岸的人听吧!因为,只有他才聆听得到大自然神妙的乐音。他神清气定,内心宁静祥和,物我合一,登高山则能听高山的雄伟呼唤,临溪流则能闻溪流的喃喃私语;甚至闲坐家中,也能神游物外。只要我们凝神感受大自然的乐音是无处不在的。185、徒号书厨 终非名饮[原文]有书癖而无剪裁,徒号书厨;惟名饮而少蕴藉,终非名饮。[译文]有爱读书的癖好,却无所取舍和选择,这种人不过像书橱罢了。只具备饮酒之名,却不懂饮酒含蓄的意味,终不算是能饮之人。[赏析]读书而无拣择,便是对知识毫无主见了,就像一个书架,你放上什么书,它便容纳什么书。读书即使是抱着欣赏的态度,总也有喜欢和不喜欢的书吧!像朋友,有的人可以成为知己,有的人却很难沟通。虽然说各种书都应该去了解一下,但是,并不表示书中讲的都要照单全收。所有的知识,都必须经过智慧的关照和批判后,才可以决定哪些观念真正具有价值,值得我们采纳;哪些只不过是心智的残渣,应该丢弃。善于读书的人,任何一本书对他而言都像渡河的木筏,既然渡过了河流,就该舍筏登岸,有谁会在上岸之后,还拖着竹筏过日子呢?毕竟一切书本所教导我们的,是应该如何把生命过得更好。如果,我们能阅读生命这本大书,并能由其中获得智慧,那是胜过读任何书的。饮酒的意趣不仅在酒的本身,就像画有留白,诗有无言之美,酒亦有酒外情趣。世人饮酒往往是饮得烂醉如泥,以为这才叫饮酒。名士饮酒却仅仅沾唇,或是嗅嗅酒气便已微醺,未必一定要入口,更无需喝得酩酊大醉,神志昏乱。186、美酒一饮题花落 清爽快意在天堂[原文]鸟啼花落,欣然有会于心,谴小奴,挈瘿樽,酤白酒,饮一梨花瓷盏,急取诗卷,快读一过以咽之,萧然不知其在尘埃间也。[译文]听到鸟啼,见到花落,心中有所领悟而感到十分欢喜,立刻教小僮带着酒瓮买回白酒,以梨花酒杯饮下一杯,并马上取来诗卷迅速读过,当作下酒的美味,这时胸中清爽快意,仿佛不在人间。[赏析]乐趣并不在远处,就在眼前,人们往往舍近求远。生活完全看自己如何安排,最可怜的是那些拥有金钱,却不懂得安排自己生活的人。忧苦的人在山间海涯追寻青鸟,却不知青鸟就在他的窗前,人是多么地昧于追索,而寡于欢乐啊!快乐从来未曾躲着人,只是人们无心体味快乐。187、妙于天成 坏于人造[原文]自古及今山之胜,多妙于天成,每坏于人造。[译文]古今的名山胜景,其绝妙之处大多在于天然生成,却往往被人造的景观所破坏。[赏析]自然有它自己的生命,人没有权利去破坏它。山林的美好,不仅在其生命的自然,同时也在其远离人类的种种恶习气,然而我们看看,我们现在还有几座干净的山?人们愚弄自己的智慧不要紧,他还进一步侮辱了自然。把飞鸟赶出山林,把游鱼驱出溪流,把海洋变成毒药,把野兽囚在铁笼,这都是伟大的人类做出来的事。人真的是天之骄子,更不愧是万物之灵了。188、清闲无事 坐卧随心[原文]清闲无事,坐卧随心,虽粗衣淡饭,但觉一尘不淡。忧患缠身,繁扰奔忙,虽锦衣厚味,只觉万状苦愁。[译文]清闲自在,要坐要躺随自己的心意,虽然穿的是粗布衣服,吃的是粗茶淡饭,却觉得滋味浓厚。至于那些忧愁烦恼而患得患失的人,整日都在繁务中奔波劳碌,虽然穿的是锦衣,吃的是美味,却有万种愁苦。[赏析]人贵适意,不适意则无快乐可言。最傻的是那些拥有一切却不懂得享用的人,最聪明的是那些什么都不拥有,却享用一切的人。那些身上穿的是锦衣,口中食的是玉食,心却不知道遗失到哪里去的人,和木头人有什么差别呢?不拥有一切的人,即享用一切。因为拥有,不仅是你拥有事物,也被事物所拥有,一旦有太多事物缠身,就会失去了自己。不拥有而享有,才是生活最高超的技巧。189、舞蝶游蜂 落花飞絮[原文]舞蝶游蜂,忙中之闲,闲中之忙。落花飞絮,景中之情,情中之景。[译文]蝴蝶款款飞,蜜蜂急急舞,它们忙碌中有着闲情,闲情中又显得忙碌。繁花凋落,柳絮飞扬,这样的景色中有着难言的情意,这难言的情意便隐藏在如此的景色之中。[赏析]蜂蝶是在翩翩飞舞呢?还是在忙碌的工作呢?人有这般的闲情吗?我们很难将工作和闲情合而为一,蜂蝶却很有办法哩!我们生命中有许多美好的经验,就像花一般悄悄地凋落。看着落花,我们心中仿佛有一种声音在告诉我们:“过去了,过去了……”是的,一切都会过去的,就像满天的柳絮一般,随风飘逝。190、鸟栖高枝弹射难加 士隐岩穴祸焉至[原文]鸟栖高枝,弹射难加:鱼潜深渊,网钓不及;士隐岩穴,祸患焉至。[译文]鸟栖在高高的树枝上,弹弓难以打到它;鱼潜在水深的地方,鱼网难以捕获它;有学问的人隐居在岩窟里,祸害哪里会降临到他身上呢?[赏析]在古代,假如想逃避祸害兵乱,只要隐居就好了,甚至可以像桃花源记中的人,避上千年,而“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但是,在现代世界,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可以说“士无可隐之岩穴”了,一旦发生祸乱,面临的是整体绝灭的困境,无人可以幸免,也无人可以逃避这个问题。也就是说,现在不再是隐居岩穴的问题,而是如何把岩穴底下遍布的炸药移去的问题;不是个人祸患焉至的问题,而是整体人类祸患焉至的问题。祸患在哪里呢?祸患就在人的心里,就像“桃花源”也在人的心里一样。191、混迹尘中,高视物外[原文]混迹尘中,高视物外;陶情杯酒,寄兴篇咏;藏名一时,尚友千古。[译文]在尘世中安置自己的形迹。眼光却超出世间的物累,在酒杯中得到了无比的乐趣,在诗篇歌咏中寄托了自己的意兴,暂且隐匿自己的声名,只在精神上与古人为友。[赏析]一个人只要在精神上超越了物质的层面,他的世界便无比地开阔自由,不为尘世所牵缚。陶情于杯酒,寄兴于篇咏,精神的醇酒是充塞于天地之间的,只看你饮不饮得。若是饮得,便是醍醐,便是甘露。同样地,无形的篇咏,藏于天地,亦藏于微尘,只看你会得,会不得;咏得,咏不得。若你咏得,宇宙便是无边的诗篇;若是会不得,便化一颗玲珑心成顽石,五色笔作秃笔,终不能体会风行水面之纹。能为友者,固不在形迹;能显名者,亦不在一时。一时名声,徒扰人心;以形为友,总不知心。精神本无时空的界限,展开古人充满智慧的文章,与之神游,总比见到眼前虚情假意的人要好得多。名声能显耀一时,未必能显耀千古,无论一时或千古,总以此心无碍,不受束缚为要。192、五夜鸡鸣 一觉睡醒[原文]五夜鸡鸣,唤起窗前明月;一觉睡醒,看破梦里当年。[译文]五更天时,鸡啼声将睡梦中人唤醒,只见一轮明月高挂在窗外。我由睡梦中醒来,憬悟到当年种种就像梦幻一般虚无。[赏析]一夜梦中,有多少昏乱,多少追逐?多少得到的欣喜,和多少失去的悲伤?有时梦中微笑,有时泪湿枕被,有时梦里惊慌,有时梦锁双眉,这种种纷乱的梦境,都被一声鸡啼所惊醒,醒来只见窗前明月高悬。想起梦中的一切,望着枕上的泪痕,不禁哑然失笑。是的,当年的爱恨纠缠,难分难舍,到最后难分的终究是分了,难舍的到底也舍了,如今想来,无非是梦。就像一出戏,由于演得太入神,竟在台上哭得涕泗纵横,下得台来,才想到原来是戏。但是,有人已经忘了这是戏,只好永远不停地演下去,演了一出又一出。也许,只有将戏院所有的灯光都打开,他才能觉察到粉墨的虚伪性;将所有的剧本都撕毁,他才能憬悟剧情的荒唐。193、扇风不如清风 井水不及甘雨[原文]取凉于扇,不若清风之徐来;汲水于井,不若甘雨之时降。[译文]以扇子取凉,不如慢慢吹拂的清风。到井中汲水,不如上天及时降下的雨水。[赏析]毕竟,大自然所能做的,比我们多得太多了,而且做得更好。我们无法使地球运转,无法使海洋律动,甚至山谷中的微风,我们也无力使它发生。当我们以扇子取凉时,我们渴望的是清风;当我们汲水于井时,我们盼望的是甘露。当清风来时,我们便捐弃了扇子;当甘霖降下,我们便不再提动井绳。人类所作所为,只不过是补救自然所不肯给予的,当自然给予时,人类还复何求呢?194、月榭凭栏凌缥缈 云房启户看氤氲[原文]月榭凭栏,飞凌飘缈;云房启户,坐看氤氲。[译文]月光下倚靠着高台的栏杆,心思早已飞向那恍惚有无之境。打开山居的门扉,坐看山间弥漫无尽的云烟变幻。[赏析]天上明月,照尽无边的山河大地,无边的世间梦境。独立高台,瞻望明月,这人间的情意何时能尽?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云:“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又云:“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真的,到底有几人能乘月归去呢?然而“千江有水千江月,何处春江无月明”呢?静静地坐着,看那山间升起的烟云千变万化,没有一刻停留,难道我们真要看到烟消云散才肯相信吗?195、莫惟学文而离道 勿以取艺而弃德[原文]文、行、忠、信,孔子立教之目也,今惟教以文而已;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孔门为学之序也,今但学其艺而已。[译文]文、行、忠、信,是孔子教导学生所立的科目,现在却只剩学文了;志道、据德、依仁、游艺,是孔门弟子求学的次序,现在只剩学艺了。[赏析]文代表知识,行代表行为,忠、信则是品性上的修养,这四者涵盖了由内到外的全部,是孔子教导学生的科目。然而现代的教学则不然,仅注重外在知识的获取,较之孔门只是初步,所以教出来的学生只会运用知识,既不能掌握自己的心性,也不明白生命的本质和意义。知识在他们手中,就像将军车交在不会开车的人手中一样,只会一路撞死人。志道、据德、依仁、游艺,是为学的次序。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而言,这六者必须以前面的志道、据德、依仁为本。道是一切学问所由生的,仁德是一切行为的根本,艺则是用来娱乐自己的工具。只取艺而弃道、弃德,可说是将一个人的心和脑去掉,只要他们的四肢。如此怎能追求真理,创新学问,循则做事,不过是个会动的木偶罢了。196、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技末之学无益身心[原文]隐微之衍,即干宪典,所以君子怀刑也;技艺之末,无益身心,所以君子务本也。[译文]一些不经意的过失,却可能干部犯法度,所以君子行事留意刑法,以免出错。技艺是学问的末流,对身心并无益处,所以君子重视根本的学问,而不注重枝节。[赏析]“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刑可以作刑法,亦可以作礼法解。意思是君子念念都江堰市在礼法仁义上,而小人则处处想到小惠利益。人的行为很容易有过失,倒不一定是触犯法令,因此,要做到行不逾礼,必须时时规饬自己的身心。若是心不怀刑,往往会怀惠循利,顺从私欲,一不留下心,便要犯下过失,而使自己后悔,所以,君子心中总有一个法则在自我约束,避免像小人那般胡作非为,肆无忌惮。所谓技末之学,是指对一个人的身心有所助益的学问。现代许多人书读得多,却无法治理自己的心,控制自己的身,往往让自己的心迷乱,投掷在声色犬马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都是因为不能务本,专事学习技末学问,不知为自己订立目标,只知放纵身心的享受。学问之道先谈修身,能将自己的身心掌握住,才能谈到其它。197、士知学恐无恒 君子贫而有志[原文]士既知学,还恐学而无恒;人不患贫,只要贫而有志。[译文]读书人既知学问的重要,就只怕学习之时缺乏恒心;人不怕穷,只要穷得有志气。[赏析]有人讨厌读书,认为读书只是为了求生,学到一定程度,能混口饭吃也就够了。读书只为充颜面,出国是表示自己毕竟也留过洋。知学,乃是知道学问本身的重要性,既不是为吃饭,也不是为颜面,而是感到读书有助于对生命的拓展,理想的推行。这样才会学无止境,才是知学。知学之后还要有恒心和毅力,否则徒然知道学问重要,却无恒心去追求它,也是无用的。追求学问的最高境界是乐在其中,能从学问中得到趣味,那么即使不让你读,你也会偷偷地去读,恒心、毅力自是不待求而有了。孔子在陈绝粮,子路很生气地去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的时候吗?”孔子顺答说:“君子固然免不了有穷的时候,却不像小人穷的时候,什么无耻的事都肯做了。”事实上,君子往往穷的时候居多,因为他不取不义之财;小人却富时候居多,因为他不问事理,只要有利可图。穷并不可耻,只要穷得有志气,有节操,不做可耻的事。然而现在人的观念却是“笑贫不笑娼”,因此,社会上,肉体不为娼,行为却如娼的人不知多少,不穷而滥,连小人都不如的更是不计其数。198、用功于内者心秀 饰美于外者心空[原文]用功于内者,必于外无所求;饰美于外者,必其中无所有。[译文]内在努力,追求进步的人,必然对外在事物没有苛求;外表装饰,只图好看的人,必然没有什么涵养。[赏析]在心灵和修养上谋求进步的人,对于外界环境的美丑好坏不会计较,对于他们而言,生活简单便是好,因为他们内在有更重要的事情要求。有的人以为内在的精神生命太过理想,太过虚幻,其实并不如此。内在的精神生命往往较一切外界的事物更贴近我们的生命,而且更真实,即使是富人依然要过精神生活。它并非纯是虚幻的,不因外界现实的好坏而受到影响。如果它被影响,也是我们让它改变的。它是我们自我可以掌控的能力,有了内在的生命,就不会太执著于外在的粉饰。因为在他心中的美好,又岂是外表的美好所能比的呢?至于太过于注重外表修饰的人,往往内在缺少真实的天地。这么说并不是反对外在美,而是内在有真实生命的人,不会过于注重外表,以至到了超越自然而至于废寝忘食的地步。注重外表的人往往有两种情形:一是对自己不信任,一是相信别人注意的只是自己的外表。追根究底,这两种情形都出自于内在的空虚。内在充实的人,他喜欢玫瑰,也不厌恶野草,因为他在玫瑰和野草中都看到了生命,但是他却无法从脂粉上看到生命。199、盛衰之机贵人谋 性命之理求实用[原文]盛衰之机,虽关运气,而有心者必贵诸人谋;性命之理,固极精微,而讲学者必求其实用。[译文]兴盛衰败,虽然有时和运气有关,但有心人一定在人事上求得完善。有关天命的道理,固然十分微妙,但追求这方面的学问,定要能够实用。[赏析]所谓运气,无非是指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地利不是我们所能选择,或加以改变的,但是属于人和的方面,却是我们所能努力的部分。天时地利的变数是固定的,而人的变数却可由零到无限大。如果天时地利都在极佳的状况,而属于人和的部分是零的话,所得的结果仍然是零。反之,人的努力无限大,即使运气不佳,所得的结果至少也不会是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如果去做毫无希望的事,那么也要有“为而不有”的胸怀才是。天下事本难预料,有些事看似顺利,做时却困难重重;有些事看似无望,做时却左右逢源。总要尽人事而听天命,若连人事都不尽,十之八九是要失败的。性命之学,不可完全走到崇尚玄虚的境地。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所以驭器,器所以用道。就如人有精神肉体,不可偏废,若是偏废便不成人形,也不成有生命之物。学问亦是如此,无论偏于形而上,或偏于形而下,都是一种不平,用之会走向无生机的状态。必须两者并重,才能活泼地生长,不致空洞而死滞。200、资性不足限人 境遇不足困人[原文]鲁如曾子,于道独得其传,可知资性不足限人也;贫如颜子,其乐不因以改,可知境遇不足困人也。[译文]像曾子那样愚笨的人,却能明白孔子之道而阐扬于后;可见天资并不足以限制个人;像颜渊那样贫穷的人,却不因此而失去他的快乐,可知境遇并不足以困住一个人。[赏析]朱子以《大学》为曾子所作,而《大学》可说是儒家思想最精粹、最有系统的一篇文章;《中庸》为子思所作,而子思又是曾子的弟子,由此可见,曾子是真正能将孔子一贯之道传下来的人。然而曾子在孔门弟子中是属于愚的,可见资质并不足以限制人,人最怕的是自己限制自己,而不肯努力,那就真无法改善补救了。人的快乐有依于环境,也有不依于环境的,如果一定要万事皆备,又有东风吹得百花开才能快乐,那么人生真的难得几回乐了。事实上,心境自由就是快乐;像颜渊那样一箪食,一瓢饮,而不改其乐,便是因为他的快乐并不依附在外界的环境上,而是由内心自生的。虽然其中有知命乐天的成分,但是生命本有的快乐却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并不因环境而改,亦不因学问而生。只要每个人不缘外境,放下万虑,便可感受到这种快乐。这种快乐既然不是得之于外,所以也不会失去,只要每个人反求自心,便可见到。201、敦厚之人可托大事 谨慎之人能成大功[原文]敦厚之人,始可托大事。故安刘氏者,必绛侯也;谨慎之人,方能成大功,故兴汉室者,必武侯也。[译文]忠厚诚挚的人,才可将大事托付给他;因此能使汉朝安定的,必是周勃这个人。言行谨慎的人,才可能建立大功业,因此能使汉室复兴的,必是孔明这个人。[赏析]周勃为人质朴刚毅,而又老实忠厚,这种人之所以可以托以大吉,是因为他不会变心。人的心意是很难捉摸的,若是心思灵活,而又不够老实,往往在政治上成为两头倒的墙头草,在社会上成为图利弃友的人。所谓可以托大事,是表示他不会出卖自己。因此,无论是交朋友或是纳部属,都需要像周勃这样忠厚的人。然而,汉高祖那样称赞周勃,其中却有很深的政治意味在里面。至于“谨慎之人,方能成大功”,这是以孔明来作例子。事实上,孔明辅佐刘备,很多人都只注意到他的神机妙算,以为非常人所及,若是仔细推究起来,无非是他谨慎过人罢了。为大事最需要谨慎,一步都错不得,往往一步之差,全盘皆输。孔明便是掌握了这一点,再加上他原有的智慧,所以才能助刘备成三分天下之局。否则以刘备一无所有之身,凭什么与强大的曹操和孙权并立呢?202、已成之祸难以救 难宥之罪不能保[原文]以汉高祖之英明,知吕后必杀戚姬,而不能救止,盖其祸已成也;以陶朱公之智计,知长男必杀仲子,而不能保全,殆其罪难宥乎?[译文]像汉高祖如此大略的帝王,明知死后吕后会杀他心爱的戚夫人,却无法挽救阻止,乃是因为祸事已经酿成了。而如陶朱公那样足智多谋的人,明知他的长子会杀害其次子,却无法加以保全,是因为次子的罪孽本来难以原谅。。[赏析]汉高祖雄才大略,能取天下,却不能阻止吕后杀戚夫人,一方面虽是高祖已死,无能为力,其烈逾火,其毒胜鸩,乃有吕的为天下至残之事,出乎常人想象。由此可见,天下最难解决的问题,便是潜藏在人心的仇恨。若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即使如汉高祖那样力足以平天下之人,也不足以阻止家庭惨祸的发生。范蠡的智慧是有名的,他能在佐越王灭吴之后及时隐退,可见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中。然而当他的次子在楚国杀人,他已知让长子带金救赎,很可能会因惜金而误事,却不出面阻止,由此可知他并不十分想保全次子。因为就情而言他当救次子,然就理而言杀人本是难恕之罪。长子由于年轻时深体父亲创业之艰,所以惜金,却导致次子被杀,这又岂是长子所能想得到的?因此,有些事并非斤斤计较、太过精明,就能办得好的。203、处世以忠厚 传家得勤俭[原文]处世以忠厚人为法,传家得勤俭意便佳。[译文]为人处世,应以忠实敦厚的人为榜样;而以勤劳俭朴传家便是最好的了。[赏析]忠厚二字可以分开来说,在社会上做事最重要的便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也就是尽己之心于工作,这就是就“忠”而言,而“厚”是待人敦厚。既不欺人,又能宽待他人,这是在人际上所能达到的最完善地步。“忠”可以于人于事不失,“厚”可以于人于事有利,因此处世要以忠厚作为标准方可。至于要家道历久不衰,既不在留多少财产,也不在留传家宝物,真正的传家之宝,惟有“勤俭”二字,留任何东西给子孙,他们都可能花费殆尽,只有学得勤俭的美德,子孙才可永世不致困窘,较之万贯家财,实在更为可靠有效。204、即物穷理 反省己心[原文]紫阳补《大学》格致之章,恐人误入虚无,而必使之即物穷理,所以维正教也;阳明取孟子良知之说,恐人徒事记诵,而必使之反己省心,所以救末流也。[译文]朱子注《大学》《格物致知》一章时,特别加以说明,只怕学人误解而入虚无之道,所以要求穷尽事物之理,目的在维护孔门正教。王阳明取孟子良知良能之说,只怕学子徒会背诵,所以定要他们反观自己的本心,这是为了挽救那些只知死读书的人。[赏析]朱子认为格物致知是要穷究事物之理,这是就知道而言,也是依经验而论,是指后天之学,而非先天之性。阳明取孟子“格君心之非”一句,而认为“格者正其不正,以归于正。”又主:“致知云者,致吾心之良知焉耳。'这也是指先天之性。朱子之说注重大学之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乃是彰明要先穷尽事物之理,方能修身、齐家、治国,并明明德于天下。这是就学问之用而言,所以不落虚无。而阳明之说乃是治朱子这说的末流,欲使学子返死知识于能辨能察的本心,然而王学末流亦不免流于虚无。事实上,孔子早已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心镜不明,不能照物;心不照物,明而无用,心物本是合一。朱学王学都在阐扬孔门圣教,而末流不察,流于偏重,乃有徒诵,虚无之弊,本非圣贤有差,是学人执取有误。205、善良淳谨人人喜 浮燥凶恶人人厌[原文]人称我善良,则喜;称我凶恶,则怒;此可见凶恶非美名也,即当立志为善良。我见人淳谨,则爱,见人浮燥,则恶;此可见浮燥非佳士也,何不反身为淳谨?[译文]别人说我善良,就很喜欢;说我凶恶,就很生气。由此可见,凶恶不是好名声,所以应当立志做个善良的人。看到别人淳厚谨慎,就很喜爱;心浮气燥,就很厌恶。由此可见,心浮气燥不是优秀之人,何不使自己成为一个淳厚谨慎的人呢?[赏析]别人说自己善良就高兴,说自己凶恶就发怒,可见善良不仅别人喜欢,善良之名自己也欢喜;凶恶不仅别人讨厌,自己也讨厌。那么为何要做个凶恶之人,而不做个善良之人呢?很多凶恶的人以为自己善良些就会为人所欺,其实这是不正确的观念,是自卑感在作祟。你伸手向人,他就和你握手,你拿枪指人,他人自然要拿枪来对你。善良并非软弱,而是不恶意地侵犯他人,何不立志为善良的人,让他人欢喜,也让自己高兴呢?醇厚谨慎自己看了喜欢,浮燥之人自己看了讨厌,但是别人看自己是醇谨还是浮燥呢?浮燥则难办事,所以说浮燥非佳士。如果在别人眼中自己正是一个浮燥之人,岂不是连自己都难以喜欢自己吗?那么何不做一个让大家都喜欢的醇谨之士呢?206、处事宜宽平 持身贵严厉[原文]处事宜宽平,而不可有松散之弊;持身贵严厉,而不可有激切之形。[译文]处理事情要宽厚平和,但是不可因此而松懈、散漫。立身最好能够严格要求,但是不可过于激烈、急迫。[赏析]处理事情要不疾不徐,有条有理,才能把事情办好。如果操之过急,往往漏洞百出,这是欲速则不达的结果。但是过于散漫松弛,则可能永远也不达。就像种田,拔苗助长,稻子必定活不了,然而不去管它,则会造成荒芜。所以处理事情既要有宽平的态度,又不可太过松散,才能将事情办好。持身贵在严厉,但是也不可过激,因为人的身心都是有某种程度,最好保持一个弹性。对自己太松固然不好,对自己太严也有坏处。太松则容易纵容自己偷懒,终至一事无成;太严则身心无法承受,而导致身心俱疲。一定要在一种不偏不倚、中庸而平和的心境下来要求自己。人的身心就像机器的齿轮,不去转它要生锈,转的太过又要磨损。一定要在一种适度的力量下,才能使它既不生锈,也不磨损,而生产出许多有用的东西来。207、天地且厚人 人不当自薄[原文]天有风雨,人以宫室蔽之;地有山川,人以舟车通之;是人能补天地之阙也,而可无为乎?人有性理,天以五常赋之;人有形质,地以六谷养之;是天地且厚人之生也,而可自薄乎?[译文]天上有风有雨,所以人造房屋来遮蔽;地上有山有河,人造车船来交通。这就是人能弥补天地之缺失,岂可无所作为呢?人有理性,天以仁、义、礼、智、信作为其秉赋;人有形体,地以黍、稷、菽、麦、稻、梁六谷来养活。天地对人尚且优厚,人岂能妄自菲薄呢?[赏析]人可改造环境,使它适合自己的生存。天有风雨,正如人生之有风雨;地有山川,亦如人生之有阻碍。如果当初不造宫室,至今仍不免穴居野外,任凭风雨吹打。如果人不造舟车,今日交通又岂能遍于全球?生命中的风雨和阻碍亦是如此,需要凭自己的力量去趋避,使之通达。但是,要如何去造生命中的宫室和舟车呢?这就要看自己的所为了。人心中有理性,仁、义、礼、智、信可说是天赋的美德,是天生的良知良能,充实在我心中。而在外的形体则有地上生出的六谷来养育,使人类的生命不致断绝,由此可见天地对人尚且不薄,人岂可自轻于天地之间呢?208、知万物有道 悟求己之理[原文]人之生也直,人苟欲生,必全其直;贫者士之常,士不安贫,乃反其常。进食需箸,而箸亦悉随其操纵所使,于此可悟用人之方;作书需笔,而笔不能必其字画之工,于此可悟求己之理。[译文]人生来身体便是直的,可见人要活得好,一定要直道而行。贫穷本是读书人应有的,读书人不安于贫,便是违背了常理。吃饭需用筷子,筷子由人使用以选择食物,由此可以了解用人的方法。写字需用笔,而笔并不能使字美好,于此可以明白凡事反求诸己的道理。[赏析]人生来身体便是要往直的方面发展。如果坐得不直,佝偻驼背,不仅不方便,也是生理上的病态,会使生命的机能受到影响。人的心也是如此,若是邪曲不正,也会使生命变得驼背或是残废,甚至造成心灵的死亡。读书人不贪财,也不妄求非分,所以贫者居多。既慕圣贤之道,就要能安贫,若是不安贫,去求非分之财,甚而见利忘义,那就不是读书人了。读书人不能安贫,还不如生意人本分做买卖,至少不会做出违背自己良心的事。进食要用筷子,要吃什么,全凭自己的心意加以选择,用人之方还在良心如何操纵。若是当用筷处却用匙,欲食肉时却向菜,便是自心不明,非匙筷之过。书法欲求好,并非笔之好坏所能左右,同样的工具在不同人的手中,可以产生极不相同的结果。若不反求于自己,再好的助手与环境,亦不能帮助自己创造出成功的果实。209、遗德莫遗田 勤奋定有济[原文]家之富厚者,积田产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保;不如广积阴功,使天眷其德,或可少延。家之贫穷者,谋奔走以给衣食,衣食未必能充;何若自谋本业,知民生存勤,定当有济。[译文]家中富有的人,将积聚的田产留给子孙,但子孙未必能够保有;不如多作好事,使上天眷念其阴德,也许可使子孙福分延长。家中贫穷的人,想尽办法筹措衣食,衣食未必能够充足;不如努力于自己的职业,以知民生的根本在勤奋,也许多少会有所帮助。[赏析]遗物给子孙,不如遗德给子孙。“广积承德,使天眷其德,或可少延”者,正合佛法的因果之说。人生甚短,所见甚窄,积阴功泽及子孙,实是要子孙能承受其为善事的敦厚之心,如此自然不会胡作非为,而能保福分之长久了。“一枝草一点露”,再穷的人只要肯勤奋工作,总是还能糊口的,只怕他如秋天的蓬草,到处不扎根,那么即使是一点露,它也承受不到。小草只要深根,总能活命,穷人而勤力于本业,在衣食上也是能过得去的。210、揆诸理而信言 问诸心始行事[原文]言不可尽信,必揆诸理;事未可遽行,必问诸心。[译文]言谈不可完全相信,一定要在理性上加以判断,看有无虚浮不实之处。遇事不可急忙去做,一定要扪心自问,看是否违背良心。[赏析]话入耳中,首先要用理性去判断它,看它的可信度有多少。如果它涉及个人,首先要以过去对这个人的印象来衡量,这个人是否会做这样的事?如果它涉及事情,就要以这件事的趋势和过程来考虑,看有没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如果经过这种考虑,觉得可以相信,再进步去证实和了解。不要随便相信谣言或是不实的话。语言的价值在于它的真实性,真实的话我们可以采纳,虚伪的话则置之不理,有关的就管,无关的就不管,总要弄清楚,免得被人利用了而不知。许多事情在做之前,一定要在心中加以斟酌。譬如这件事牵涉到哪些人,会不会损害到其他人的权益?这件事该不该自己去做?有没有逾越之处?更重要的是,做这件事会不会违背自己的良心,让自己感到不安。这些都是事先要考虑的,如果冒冒失失地就去做,做完了才发现造成了无可弥补的损害,那时后悔就来不及了。211、兄弟相师友 闺门若朝廷[原文]兄弟相师友,天伦之乐莫大焉;闺门若朝廷,家法之严可知也。[译文]兄弟彼此为师友,伦常之乐的极致就是如此。家庭如同朝廷一般,由此可知家法之严谨。[赏析]兄弟相互为师友,是在手足亲情上再加上了师友之情。兄弟本是同根生,先天上已是不可分,应当相亲相爱,而在后天上,兄在人生经验上可以为弟之师,而弟又处处礼敬兄长,互为挚友。人间有种种情意,兄弟之情是少数最值得珍贵的一种。兄弟阋墙无非是既不能体念先天的血肉相连,又不能在后天互为师友,以致为一些小事而起纷争,可不叹哉!“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古时十分重视家教严格,因为这关系着子孙的贤与不肖,所以把家规与国法并列,以示其严。《后汉书、邓禹传》云:“修整闺门,教养子孙,皆可以为后世法。”可见庭训家规,关系着家庭的兴衰,如同朝廷的律法关系着朝廷的盛衰一样,子孙的成败,不可不慎。212、友以成德 学以愈愚[原文]友以成德也,人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德不能成矣;学以愈愚也,人而不学,则昏昧无知,愚不能愈矣。[译文]朋友可以帮助德业的进步,人如果没有朋友,则学识浅薄,见闻不广,德业便难以有成。学习是为了免除愚昧。人如果不学习,必定昏庸无知,愚昧的毛病就不能医治。[赏析]每一个人眼中的世界都是不同的,每一个人的心里也是不同的,而且既无法看清自己,也无法看到自己的背面。交朋友不仅是为了寂寞,也是为了知道自己的缺点,明白世间各种不同的心灵。每一个人生命的经历不同,但是一个人只能经历一种生命。朋友只能帮助我们了解生命,朋友可以增长我们的学识,拓展我们的见闻,但最重要的,朋友能够帮助我们看到自己所看不到的背面,帮助我们做一个更完整的人。同样地,我们对于朋友,也应该具有这样的情分。人之所以求学问,就是为了避免无知。无知通常与愚昧同在,愚昧对于事理而言是一种毛病,无知对于人间而言也是一种病,许多灾害出于无知,许多事情坏于愚昧。人求知识,便是给无知和愚昧吓怕了,所以要治愈它。不肯求知的人,就好像永远见不到阳光的土拨鼠一般,只能活在黑暗之中。213、犯罪难逃罪 得财仍破财[原文]明犯国法,罪累岂能幸逃;白得人财,赔偿还要加倍。[译文]明明知道而故意触犯国法,岂能侥幸逃避制裁?平白取人财物,偿还恐须更加几倍。[赏析]暗犯国法,迟早会被人发现而受制裁,何况是明犯。明知违法而故犯,无非是权势之徒,或是意图侥幸。权势大者岂能大于一国之民?侥幸一时岂能侥幸长久?千夫所指尚且要死,何况一国之人皆弃。今日有经济犯逃亡他国,以为得计,终日躲躲藏藏,不能叶落归根,形同放逐。褴褛于他国檐下,一旦遣送回来,更是身败名裂,何来侥幸之有?白得人财,便是不当得而取之,自己并未付出一点血汗,便拿了他人努力的成果。你白得,必有人蒙不白之冤,这种冤枉岂能不索偿的?社会上有公道,国家有法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才是正理。平白取人钱财,于理不合,于法不容。如果这是坏人对你另有所图,这财又岂是好消受的?只怕到时付出的代价比法律所偿者还要重呢!214、浪子回头金不换 贵人失足损于德[原文]浪子回头,仍不惭为君子;贵人失足,便贻笑于庸人。[译文]浪子若能改过而重新做人,仍可成为一个无愧于心的君子;高贵之人一旦做了错事,连庸愚之人也要嘲笑。[赏析]浪子回头,是向上,因此可以原谅;高贵之人失足,却是堕落,因此要遭到嘲笑。所谓“声妓晚景从良,一世之烟花无碍;贞妇白头不守,半生之清苦俱非”。这并不是说看人只看后半截,年轻时便可荒唐胡为,实在是看一个人是立志向上还是堕落。肯向上,无论他过去如何,总是值得嘉许;趋下流,无论原先如何高尚,都是可耻的。“贵人失足”,“贵人”并不是指富贵,而是指品德而言。“失足”则是品德上有了瑕疵,做出于道德有损的事。浪子回头,可令天下人原谅;贵人失足却教庸愚人嘲笑。这是鼓励天下浪子要改过自新,勉励有德之人要坚持到底,否则回头于名无益,失足于德无损,又何必有浪子和贵人之分呢?然而贵人失足,也不妨早些回头,我们还是会原谅他的,因为毕竟他又向上了。失足可以爬起,只要爬起后不再失足就好。就怕失足后赖在泥浆里不肯爬起,或是不好意思爬起,那么令人笑死也是自讨的。215、饮食有节 男女有别[原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然人欲既胜,天理或亡;故有道之士,必使饮食有节,男女有别。[译文]饮食男女,是人之欲望中主要的。然而如果放纵它,使之凌驾于一切之上,则可使道德天理沦亡。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一定要饮食有节度,男女有分别。[赏析]在人类的欲望中,最主要的便是饮食的欲望和男女的情欲。前者用以维持生命,后者用以延续种族。但是,人类更有精神的生命需要维持和延续。禽兽也有饮食男女,人类如果没有精神生命,和它们又有何分别?所谓“人欲既胜,天理或亡”。因为无论饮食或男女,其对象都是有限的,而欲望本身却是无穷的。若是放纵这些永不能满足的欲望,去争夺有限的资粮和对象,很可能使道德沦丧,天理不彰。在人欲胜过天理的情况下,人很可能做出许多互相伤害、乃至于不仁不义的事。如此一来,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竟有仿佛禽兽啖食淫乐的行为,岂不可哀?所以有德之士,必不使人类的人性沦亡,因此在饮食和男女上,都要有一个节度和限制。饮食只要续命即可,无需太过豪奢,男女则有婚姻作为法度。非三餐而食不合理,暴饮暴食亦不合理,非夫妻而合谓之淫,这些都是对饮食男女的一个法则和节度。如果社会上皆重饮食口腹而不重道德,男女奔而婚姻败坏,那么人性便要沦落了。216、耐贫贱易 耐富贵难[原文]东坡《志林》有云:“人生耐贫贱易,耐富贵难;安勤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能耐富贵,安闲散,忍痒者,必有道之士也。”余谓如此精爽之论,足以发人深省,正可以于朋友聚会时,述之以助清谈。[译文]苏东坡《志林》一书说:“人生要耐得住贫贱容易,要耐得住富贵却难;在勤苦中生活容易,在闲散里度日却难;忍受疼痛容易,忍受躁痒却难。如果这些难耐的富贵、闲散、躁痒,都能耐得、安得、忍得,这个人必定是有相当修养的人。”我认为像这么精要爽直的言论,足以让人常常地体会,并适合朋友相聚时加以议论,以增添谈话的内容。[赏析]富贵而难耐者,在于不能安于富贵,欲求不尽。而贫贱既已一无所有,自然欲求就少,能自得其乐。人在勤苦中,生活被工作充满了,根本想不到其它的问题。一旦闲散下来,时间多了,如何将生活安排得妥当,就不容易了。因为勤苦时是被动的,闲散时却要主动安排。快刀斩麻易,抽丝剥茧难。痛之易受在于其明快,痒之难忍在于其犹疑不定。能在富贵中不失其志,在闲散中心有所安,在犹疑不定中不被牵引扰乱,必定是有相当修养的人才能做得到。像这些吉光片羽的良言,可以在朋友相聚时作为谈话的题材,使彼此都欢喜受益,总比谈一些无意义的事要好多了。217、澹如秋水贫中味 和若春风静后功[原文]余最爱草庐日录有句云:“澹如秋水贫中味,和若春风静后功。”读之觉矜平躁释,意味深长。[译文]我最爱《草庐日录》中的一句话:“贫穷的滋味就像秋天的流水一般淡泊,静下来的心情如同春风一样平和。”读后觉得心平气和,这话真是含意深厚,耐人咀嚼。[赏析]秋水淡而远,反觉天地寥廓,贫中的滋味大致如此,因为本无所有,反于万物不起执着贪爱,心境自然平坦。不像富贵中人,宛如池塘百花喧闹,反生烦恼。秋天可见万物凋零之态,至此方见富贵如繁花总不长久。能不于春夏起执情,方能见秋水之美。如此才知天地万物全是平等。富贵与贫穷,便如夏塘与秋水,对于天地而言并无偏爱,只是人心自不平等罢了。静可以澄涤万虑,烦燥恰如走在荆棘,不过全是幻影,我们原本处在和风吹拂的草原上,只是我们不曾发觉而已。草原在我们的心中,荆棘也在我们心中,荆棘是心潮被暴风吹起的风浪,而草原则是心湖静下来的景象,我们 要常静下来徜徉于心中的春风草原,而不要淹没在心中的烦燥漩涡里。218、兵应者胜 兵贪者败[原文]敌加于己,不得已而应之,谓之应兵,兵应者胜;利人土地,谓之贪兵,兵贪者败,此魏相论兵语也。然岂独用兵为然哉?凡人事之成败,皆当作如是观。[译文]敌人攻打本国,不得已而与之对抗,这叫做“应兵”。不得已而应战的必然能够得胜。贪图他国土地,叫做“贪兵”,为贪他国土地而战的必然遭受失败。这是魏相论兵时所说的话。然而岂只是用兵如此呢?凡是人事的成功或失败,往往也是这样。[赏析]止戈为武。兵者本是凶器,不得已而用之,无非是为了止戈。然而许多人不明白这一点,以至于用武成了攻城掠地、胁迫贤良的工具。尉缭子兵法有云:“兵者,凶器也;争得逆德也;事必有本,故王者伐暴乱,本仁义焉。”这种为利而用武,旨在攻城掠地,以逞私欲的人,因为师出无名,故称之暴乱,也就是此处所谓的贪兵。有仁义之心的人,不忍心人民受到涂炭,不愿善人受到欺凌,因此一怒而起,欲以戈止暴,这叫做王师,也就是此处所谓的应兵。应兵所以必胜,乃是因为人心都是爱好和平的,崇尚仁义;贪兵所以必败,乃是因为人人都不愿被侵犯,受欺凌。大至国与国之间如此,小至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所以事情的成败得失,都要本着仁义去做。219、险奇一时 常者永世[原文]凡人世险奇之事,决不可为,或为之而幸获其利,特偶然耳,不可视为常然也。可以为常者,必其平淡无奇,如耕田读书之类是也。[译文]凡是世上危险奇怪之事,不要去做,虽然有人做了而侥幸得利,那也不过是偶然罢了,不可将它视为常理。可以作为常理的,一定是那些平淡无奇的事,例如耕田、读书之类便是。[赏析]事之为奇险,必不为常有之事,若是经常发生,也就不足为奇,不足成险了。奇险之事若要成功,往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作为奇险,必然没有前例可循,也没有经验作为参考。如果侥幸得利益,也非常久之事。例如海中寻宝,奇则奇矣,险则险矣,岂是日日可得的,又岂可作为一生事业的依靠?一件事称之为奇,在社会上必无广泛用途,所以没有太多人将精力投注其上。人不可能永远住在高峰,而要住在平原亦是如此。登山家在攀登喜马拉雅山,或是探险家在深入蛮荒之后,必定回到人间,因为人间才是常道。奇险不同于走在时代的前端,奇险之事现在不足为常理,未来亦不足为常理;而时代之先端则是由时代常道中看到未来的趋向,所看到的仍是常道。读书和耕田是最平淡不过的事,然而正因为它是人类不可少的,所以到处可见,现在如此,未来亦如此。难道有一天人类竟不需要食物来补充体力,不需要读书来增加知识了吗?即使未来科技发达,也不过换了一种方式来做同样的事罢了。220、忧先于事故能无忧 事至而忧无救于事[原文]忧先于事故能无忧,事至而忧无救于事,此唐史李绛语也,其警人之意深矣,可书以揭诸座右。[译文]如果事前忧虑,事到临头就不会有忧虑了;如果事到临头才去忧虑,对事情已经没有什么帮助了。这是唐史上李绛所说的话。这句话警人意味深长,可以将它题在座旁,时时提醒自己。[赏析]许多事情如果不事先考虑过可能遭遇到的麻烦,而加以准备的话,等到做时碰到困难,已经来不及了。为什么呢?一方面事情本身像流水一般是不停止的,时机稍纵即逝;另一方面,有些困难需要多方面配合才能解决,一时之间如何能将这些条件凑齐呢?通常当你把种种条件集中起来时,事情已经无法挽救了。就如国防,如果一个国家在平时不在国防方面努力,作种种准备的话,等到兵临城下,再去削竹制弓,便太迟了,也许连竹子还须重新种下才有呢!我们经常可以在书中看到一些警句,足以作为日常生活行事的依循,像这样的句子,我们就不妨将它写在座右,时时拿来提醒自己。221、尧生丹朱鲧生舜 人贵自立贵自强[原文]尧舜大圣,而生朱均;瞽鲧至愚,而生舜禹;揆以馀广馀殃之理,似觉难凭。然尧舜之圣,初未尝因朱均而灭;瞽鲧之愚,亦不能因舜禹而掩,所以人贵自立也。[译文]尧和舜都是古代的大圣人,却生了丹朱和商均这样不肖的儿子;瞽和鲧都是愚昧的人,却生了舜和禹这样的圣人。若以善人遗子孙以德泽,恶人遗子孙以祸殃的道理来说,似乎有些说不通。然而尧舜的圣明,并不因后代的不肖而有所损;瞽鲧的愚昧,也无法被舜尧的贤能所掩饰。所以说,人最重要的是靠自强自立。[赏析]尧、舜生朱、均,瞽、鲧生舜、禹,这说明了贤达之人完全是靠自己。既使祖上无德,并不妨碍一个人成圣成贤;子孙再贤德,也不能改变自己的愚昧。人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所有外界的力量,不足以影响到一个人向上的意愿。因为每个人的生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个人的心灵也是不与他人共有的。自我成长只有自己能帮得上忙,自己的生命也只有自己能照顾,谁也不能替你找算,谁也不能代替你选择。一个跌倒的人,如果他自己不想爬起来,任谁去扶他都没有用,他一样会倒下的。因此人贵自立,他人是无法帮你立的。222、静者心不妄动 敬者心常惺惺[原文]程子教人以静,朱子教人以敬,静者心不妄动之谓也,敬者心常惺惺之谓也。又况静能延寿,敬则日强,为学之功在是,养生之道亦在是,静敬之益人大矣哉!学者可不务乎?[译文]程子教人持静,朱子教人主敬。静是心不起妄念妄动,敬则是常保觉醒状态。由于心不妄动,所以能延长寿命;由于常保觉醒,所以能日有长进。求学的功夫在此,养生的方法也在此。“静”“敬”二字对人的益处太大了!学子能不在这两点上下功夫吗?[赏析]程明道云:“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又云:“人心不得有所系。”由此可知,明道先生所谓静,乃是指心不随物转的一种境界。无论环境如何喧闹,心还是静的。因为它“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即使万物流转,心也不随之流转。如此既能看清万物,又能流转万物。什么叫做“心不妄动”呢?就是“人之情,名有所蔽,故不能适道,大率患在自私而用智……”因为自私用智,所以有所偏取,而不能见到事物的本然。而朱子所谓的敬,在于“我自有一个明底事物在这里,把个敬字抵敌,常存个敬字在这里,则人欲自然来不得。”敬是一种持养的功夫,静是一种不动的功夫。能静,所以心不乱,始终明明白白,不生烦恼,所以能延寿。能敬,所以不昏沉,不死寂,日起有功而常保醒觉以应物,所以能自强。宋明理学有许多地方受佛家禅宗影响甚深,静敬二字,岂止学者务之获益甚大,即是一般人,只要学得这两字,获益又岂少哉?223、祸者福所依 福者祸所伏[原文]卜筮以龟筮为重,故必龟从筮从乃可言吉。若二者有一不从,或二者俱不从,则宜其有凶无吉矣。乃洪范稽疑之篇,则于龟从筮逆者,仍曰作内吉。从龟筮共达于人者,仍曰用静吉。是知吉凶在人,圣人之垂戒深矣。人诚能做内而不作外,用静而不用作,循分守常,斯亦安往而不事哉![译文]古代占卜,以龟甲和著草为主要工具,因此一定要龟卜筮占皆同,才可称得上吉。如果龟著有一不同,或是两者都不赞同,那么事情便是凶险而无吉兆了。但是《尚书》洪范稽疑篇中,则对龟同著不同的情形,视为作内事吉祥;即使龟著占卜都与人意相违,仍说无所作为则有利。由此可知,吉凶往往决定于自己,圣人已经教训得很明白了。人只要对内吉外凶之事内行而不外行、对全与人意相违之事守静而不动,安分守己,遵循常道,岂不是无往而不利吗?[赏析]吉凶往往决定于人,再凶险的事,只要不去做仍是吉的。卜筮的结论都是一些简单的道理,然而当事人却想不到,或是明知而不肯听从。凶事的发生是人受了情绪的驱使,或是性格的影响。从易经的哲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不偏激、不走极端的人生观,因为它的原理是任何事都有转换的余地,只要能掌握变易之道,就能趋吉避凶。天下没有绝对吉的事,也没有绝对凶的事。趋吉避凶之道简单易行,就看你愿不愿意听从,并掌握动静的时机。224、勤苦之人绝无痨疾 显达之士多出寒门[原文]每见勤苦之人绝无痨疾,显达之士多出寒门。此亦盈虚消长之机,自然之理也。[译文]常用见勤勉刻苦的人不会得病,而显要闻达之士往往是穷苦出身,这也可看成是盈则亏,消则长的自然道理吧。[赏析]月盈则缺,缺尽而满。季节亦复如此,夏天生机到了极盛时,便要走向冬天的凋零,凋零到了尽头,又可迎向春天的生气。勤苦之人绝无痨疾,乃是因为其外在肢体不断消耗,因此,内在生机便源源不绝,正如月之由亏缺走向盈满的阶段。享乐之人四体不勤而犹进补,反而断了内在的生机,由内起了死意,正如月之由盈满走向亏损的现象。显达之士出于寒门,因为寒门无所有,向上弥补的结果;富门出孽子,因为富门无所缺,尽量消耗的缘故。《易经》上否极则泰来,既济之后则为未济,都是综合自然现象而归纳出的人事道理。如果不走上盈满,就不会走上亏损之路;如果始终保有未济的心情,就不会有既济之后的“初吉终乱”,这往往是由我们的态度来决定的。人心可以决定事情的变化,而事情往往要看人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它,所以会有不同的结果。225、利己即害己 下人能上人[原文]欲利己,便是害己;肯下人,终能上人。[译文]本想对自己有利,往往害了自己;如能屈居人下,终能高居人上。[赏析]很多事情所图谋的和所得到的结果往往恰好相反。欲利己而反害己,乃是因为人人都想利己,而利又未必能满足每一个人,因此,在利之中必有许多争斗,人们常在未蒙其利时便已先受其害,或者已得其利,而祸害随来。因为既将可争斗的“利”纳入怀里,必然就要承受争斗。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前一句便是“肯下人”的意思,后一句便是“能上人”的意思。反过来说,“不肯下人,终不能上人。”万丈高楼平地起,盖楼房岂有不打地基的?不挖地基而盖的楼房,终禁不起风吹雨打而倒塌。如果不肯把自己放得低,好好学习,凭什么本领爬得高呢?没有人生下来就是成功的,那些成功的人,哪一个不是由低处经过了千辛万苦才爬到高处的。捱不住的早就下来了,还谈什么成功呢?226、大孝单称虞舜 英才独颂周公[原文]古之克孝者多矣,独称虞舜为大孝,盖能为其难也;古之有才者众矣,独称周公为美才,盖能本于德也。[译文]古来能尽孝道的人很多,然而独称虞舜为大孝之人,乃是因为他能在孝道上为人所难为之事;古来有才能的人很多,然而独称周公之才美好,乃是因为周公之才以德为本。[赏析]能尽孝道的人固然多,但是像舜那般受了种种陷害,仍能保有孝心的毕竟少见。舜的父亲是个瞎子,舜的母亲死后,瞽续弦生了象,由于喜欢后妻之子,因此,时常想杀死舜。有一天,瞽要舜到仓廪修补,瞽从下放火烧屋,舜利用斗笠护身跳下逃生。瞽又要舜挖井,舜在挖井的时候,瞽和象趁机将井填实,舜从预留的孔道逃出,得以不死,瞽虽如此待舜,舜仍然孝顺他,并且友爱兄弟,若换了他人,早就因瞽“父不父”,而自己也“子不子”了,要不然也早离家出走,能像舜这样完美无缺,实在是十分难得。周公的美才,只要从周代的礼乐行政都出自周公之手便可见一斑,这样的美才已是后世有才之人所难企及的,然而孔子仍说:“使骄且吝,则不足观。”由此可知,周公是最难能可贵的,便是他的道德了。世人稍有才华,便趾高气扬,然而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而毫无骄吝之色。武王病时,周公祓洁斋戒,要以自己作为质押,代替王死,武王果然痊愈。武王崩逝,成王年幼,周公义不畏流言,辅助成王摄理国政,等成王长大后,再把政权交还给他。周公不仅有美才,且能不骄不吝,以德为本,所以,孔子要独称周公,并不仅是因为他曾制礼作乐的缘故。227、不能缩头休缩头 得放手时须放手[原文]不能缩头者,且休缩头;可以放手者,便须放手。[译文]于情于理不当逃避的事,就要勇敢地直面它;可以放手不干的事就要将它放下。[赏析]人生的祸福难料,虽然每一个人都想趋吉避凶,但是,却不能事事如愿。一旦遇到于情于理都不应当逃避的事情,即使做了于己有害,仍然应该去做。“见义不为无勇也”,这个“义”便是“不能缩头”之事。行义本需极大的勇气,革命先烈献身革命,难道他们不知革命是要杀头的吗?只是当时人民的痛苦和列强的瓜分已经到了有识之士不能缩头的时候了,所以慷慨赴义,虽死不惜。“可以放手者,便须放手”且想想人生到底有什么事不能放手?现在不放手,死时还不放手吗?一切恩愿情仇,富贵钱财,死时还管得了吗?我一直很欣赏在茶叶店里常看到的一张达摩祖师头像,在它的周围写了一圈“也可以清心”五个字,这五个字从哪一个开始念都有意思。禅宗教人放下,世人却往往为了一些小事争得面红耳赤,平添许多烦恼,不肯对声名放手,不肯对怨恨放手……对人生彻悟的人却唱着:“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不能放手的人,真是永远也没有“好时节”。228、居易俟命 木讷近仁[原文]居易俟命,见危授命,言命者总不外顺其正;木讷近仁,巧令鲜仁,求仁者即可知从入之方。[译文]君子日常平易居处,以待时机,一旦国家有难,便能奉献自己以救国运。讲究命运的人,总不外乎将命运投注在应当投注之处。不善言词则接近仁德,巧言令色则缺乏仁心,寻求仁德的人,由此可知怎样才能入于仁德了。[赏析]君子不做危险而无意义的事,因此,要保留其身用在该用之处。不像小人,将其生命虚掷在无意义的争斗上,白白地浪费了生命。有道德的君子,知道命运的取舍,若是要奉献自己的生命,他一定将生命奉献在最有价值的地方;如果要死,也一定选择“重于泰山”的死法。因此有德的君子能“见危授命”其结果则是君子之死“重于泰山”,而小人之死“轻于鸿毛”。凡是会用言语欺骗人、讨好人的人,因为心有所求,往往不会有什么仁心。有仁德的人只会说实话,实话往往不好听,也不讨好人,因为他无求于你。因此,求仁道的人,应该知道把自己的言行安在哪里,继而才可使自己的心“近仁”。229、立大功者忽小利 谋公事者去私心[原文]见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谋公事。[译文]只看见小不的利益,便不能立下大的功绩。心中存着私念,便不能为公众谋事。[赏析]人之所为往往依其所见而定,如果见到的是利,那么追求的便是利。如果要立下大的功业,绝不能只着眼在利上面,因为有许多事并非一个“利”字所能涵盖的。利又有“大利”和“小利”之分。“大利”是众人的利益,“小利”是个人的利益,大利犹可为,斤斤于小利则永远仅能及于个人的衣食,如何能成大功业。立大功,需要有远见。见小利的人却是短视的。立大功的人必须抛去个人的利害,这也是见小利的人无法做到的。因此,要立大功先要见大功,至少也要见大利。“公”字本身便是“无私”的意思,惟有无私心的人才能不顾个人的利害,而为大众谋福利。如果存有私心,在公利于私利之间,必须会取私利而舍公利,而在公害与私害之间,只图免去私害而无法顾及公害。私和公经常是冲突的,不能兼得的,如果存私心,当然就无法全心地为公众谋事,而要时时顾念自身的利害了。230、正己为率人之本 守成念创业之艰[原文]正己为率人之本,守成念创业之艰。[译文]端正自己,是带领他人的根本;保守已成的事业,要念及创业的艰难。[赏析]常见许多做官的,自己做错了,却要求属下做得正确,使得属下十分不服。事实上,自己做得正确不仅是一个领导统御上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事情能不能办得好的效率问题。如果带一群人到一个目的地,带路的却是一个瞎子,试想这群人到得了目的地吗?所谓“正己为率人之本”,这个“正”字不仅是端正自己的行为,使自己能够在品德上领导他人,同时也是正确自己的认识,使自己在知识和见解上足以带领他人,否则凭什么叫他人听你的呢?事物得来不易才弥足珍贵,惟恐失之而不再复得,守成之所以要念创业之艰的道理就在这里。任何事在开办之初,总是克服了许多困难才取得成功的,但是经过了一段时日后,或者是当事者,或者是后人,常常会忘了当初创立时的艰辛,以至在维护上不再费心力,使得原本辛苦建立的事业毁于一旦。如果能时时不忘当初的辛苦,并提醒后人,相信许多伟大的事业不会迅速地在时光中淹没,而会不断地发扬光大。这样一来,前人的努力才不会白费,后人也不须再重头开始建立前人早已达到的成果,而可以把大部分精力用在进一步的拓展上。231、人生不过百 懿行千古流[原文]在世无过百年,总要做好人,存好心,留个后代榜样;谋生各有恒业,哪得管闲事,说闲话,荒我正经工夫。[译文]人活在世上不过百年,总要做个好人,存着好心,为后人留个学习榜样。谋生计是自己恒常的事业,哪有时间管些无聊的事,说些无聊的话,荒废了正当的工作。[赏析]人生不过百年,谁也活不了千岁,何苦不做好人?偏要在这短短的百年中争强斗狠,弄得千年总还有人责骂。有什么利益能超过百年,带进棺材的?偏有人为了一些小利,把自己的心肝都弄黑了!做个好人就算活不到百岁,也会快活舒适;存着恶心就算活上千年,仍是祸害一个。每个人一生都有自己的工作,和自己想要完成的理想及目标。生命并不长久,禁不起旁鹜浪费,往往一耽误,时间已经所剩无多。若要一生无憾,最重要的便是不要把生命抛掷在一些无意义的闲事上。生命要活得有意义,就要把分秒都花在最有价值的事物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