虱母仙何野云潮汕留题地图示

何野云(1325-1393),世称'跳蚤仙’(潮汕话叫'虱母仙’),其人上知天文、下识地理、风水五行,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相传是元末起义军陈友谅军师。潮汕地区非常崇拜他,泰国也有很多何野云仙师纪念馆,泰国潮人所崇拜的神。
按光绪十三年(1884)《潮阳县志》卷十三杂录篇中的原文记载:“明初有虱母仙者,精于青乌之术、至潮阳为人择地,而多不扦穴,听人自得之,矢口成谶,后吉凶皆如券,每遇其蹲坐处,则多吉地,故人往往阴识之以为验。或曰:即何野云也,从陈友谅而败,佯狂来此,然终不得而详,居止无定,多在凤港卢家,其乡外有冢累然,传为所葬处。”据清《凤港卢氏族谱》载:“明四世祖,讳宽,字似鹄,居士。……公葬南山马脚埔内观音岭,一名飞凤地;氏葬临昆山石壁岭,土名鸡母石。此二墓相传何讳野云先生献图。”先师“常住我四世祖家中,后化身,骸骨埋凤颈下手砂。”凤港乡亲至今还留传虱母仙的遗诗:
何人知我赞帝乩,
野鹤高飞到此地。
云开见出龟眼像,
逝后方知吾是仙。
浅谈虱母仙何野云的身世

元末明初,潮汕来了一位精于青乌之术(青乌,原为古代方士名,相传其善堪舆之术,著《相冢书》,后以其名指方术或方士)的高士。此位高士隐居山水间,为老百姓看风水、卜吉凶,皆灵验,渐渐名声广传,享誉整个潮汕。高士即何野云先生,民间因其身所着破衣尽长虱母(潮汕对“虱子”的俗称)而称之为“虱母仙”。虱母仙在潮汕民间为人建寨门、点墓穴,非常灵验,又因其形骸放荡,本领高强,在民间有许多传说,被视为神仙,人们为了纪念仙师为潮汕人民所做的贡献,专门为其建庙祀拜,尊称为“陇尾爷”。至今在潮汕地区仍流传着很多关于仙师传奇故事及遗迹,如“何野云得仙衣”、“榕树枝叶于元宵节挂上门顶为记号”、“仙城乡”、“仙门城”的由来,“仙泉”、“欹寨门”、“碧川奇遇何野云”、“虎山”、“石亭中的何野云建亭,郑国胜毁亭的神机妙断”桑浦山野云岩、潮阳贵屿凤港村野云墓,等等……几百年来,虱母仙师其人其事已深入潮人心目中,几乎家喻户晓,然而,究竟仙师真实姓名是什么,仙乡何处,生平真实经历如何,历来众说不一,史料也没明确记载,至今仍是一个千古奇谜。本文本着对一代堪舆大师的景仰,试图从现有资料中分析、印证,探索其真实身份。
有较确切的史实记载应该是清朝光绪《潮阳县志》。《潮阳县志》卷十三《虱母仙》:
明初有虱母仙者,精于青乌之术。至潮为人择地而多不扦穴,听人自得之。矢口成谶,后吉凶皆如券。每遇其蹲坐处,则多吉地,故人往往阴识之以为验。或曰:即何野云也。从陈友谅而败,佯狂来此,然终不得而详。居止无定,多在凤港卢家。其乡外有冢垒然,传为所葬处。
这是目前潮汕地区唯一记载有何野云仙师情况的地方志书,然所记情况甚简单而模糊,令后人不得知其详。  由于何野云仙师在史上确有其人,而且“野云”并非其真名,又缺乏史料记载,这就造成后世考证困难,更带来许多猜测臆断,弥漫着一层神秘色彩。潮汕民间传说普遍认定“虱母仙”何野云是元末明初人,曾随陈友谅起义反元,任军师,陈友谅鄱阳湖一役兵败被杀后,何即从江西徒步至潮汕,隐姓埋名,以堪舆之技谋生。《潮阳县志》虽将其列入正史记载,但也仅仅数言简单略记,而且是划归《杂录篇》范畴,至于何野云真实身份、生卒年、生平事迹等均无确切史实记载。
民间对何野云身世说法不一,《潮俗丛谭》载:
何野云,原名柯逸,化名何野云,曾参加元末农民起义,任陈友谅军师。朱元璋一统天下后,何野云从江西徒步到潮汕,隐居潮阳县,为民做好事,还替人看风水,卜卦测字,自称虱母仙。(陈汉初《泰国潮人所崇拜的神》)
然而查阅相关史料,均未发现有柯逸其人的记载,陈友谅更没有名叫柯逸的军师。
另,《潮汕地区和泰国华人的何野云信仰》云:
根据何野云(1325-1393)的传记故事,他生于江西,由于善风水预言而成为元末红巾军将领陈友谅的军师。在陈战败于朱元璋以后,何野云开始了逃亡流浪的生活,从江西一直向南方游荡,从福建进入了广东的潮汕地区。道教资料《何野云师尊传略》记载:
何野云师尊,乃元末时人,生于山西棘县,幼而好学,长从清元道人穷习玄理,尤精堪舆学理。遨游华夏,遇陈友谅而奇其有豪杰之风,述陈计略,与明太祖朱元璋共争天下不果,入山参修玄机,终悟妙法,升化逍遥。因自明后清季,屡现玄迹于江南七郡,以化有缘,鸾坛设帐,多承仙驾不吝,频有示机,而不泄示生平事端,故后来无从考究。俗称龙尾圣王,主裁邀归德社,为鸾庭化世之导师耳。
云石布衣《品云集》载:
何野云先生,原名德宏,字雪樵,潮人又多称虱母仙,江西丰城人,精堪舆术,曾为陈友谅军师。
几乎所有的有关何野云资料均有记载称其随陈友谅争天下,任陈的军师。然而其真实姓名、籍贯、生死去向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查无确切史料记载。
查考元末明初有关史料,陈友谅并没一个叫何野云的军师,更没有叫柯逸的军师。但各种史料及民间传说均明确地记载  “虱母仙”何野云是陈友谅军师,那么较大的一种可能性是“何野云”确有其人,但并非真实姓名,“柯逸”也很可能是“虱母仙”的另一个化名。为什么呢?因为陈友谅与朱元璋鄱阳湖一战败亡后,朱明王朝建立并乘胜统一天下,陈友谅旧部属下,除了部分归顺朱元璋的,其余的作为逆叛旧属,必定在朱元璋的镇压追杀之列。那么在这种背景下,这些陈友谅旧部,为了逃避朱明朝廷的追杀,而隐姓埋名、隐居深山郊野、迁居四川及贵州等边远地区的都有。在这种白色恐怖环境下,作为陈友谅的智囊团骨干成员——军师,自己深知成王败寇的道理,本身又不甘归顺朱明朝廷当贰臣,为了躲避杀身之祸,万般无奈之下只能改名换姓,逃往边远蛮荒之地隐藏。如此说来,“何野云”是陈友谅军师的化名就完全符合逻辑。而“柯逸”作为其曾经使用过的化名也完全有可能。先简单从这两个名字的字面意思理解,“何”即暗含有“自己不知自己从何而来”,或者说“不愿告诉世人自己是从何而来”的意思;“柯”字本身就是“何”字的“人”字旁改为“木”字旁,似在暗示自己“改名换姓后隐居山林”之意;“野云”和“逸”就更好理解,意思是“从此不问政治,不卷入俗世纷争,不贪俗世凡尘的荣华富贵,甘心寄情山水,过闲云野鹤的生活,乐得安逸超脱。”这样理解则完全与史料记载及民间传说相吻合。诸多资料可以确证,史上确有虱母仙何野云其人,且曾是陈友谅军师,而“何野云”又并非其真实姓名。那么,其真实身份及生平情况又是怎样呢?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又都零碎而简单,缺乏确凿的历史根据,造成后世无从考证。笔者本着对虱母仙何野云的敬佩,本着探寻潮汕民俗文化的好奇心,试探着从现有各种零碎资料,进行比对、查考、探究,期望能对一代堪舆宗师进行较详实的探源。
《明史·陈友谅传》有确切记载陈友谅杀徐寿辉建大汉政权后,麾下有一位太师,叫邹普胜。《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记载“邹普胜,元麻城人。铁工出身。白莲教徒。至正十一年(1351)八月,与徐寿辉等在蕲州(湖北蕲春)组织红巾军起义。十月,建天完政权,任太师。次年,领兵攻取九江、武昌等地。至正二十年闰五月,陈友谅杀徐寿辉,建大汉,仍任太师。后不知所终。”至于当时“太师”这一官职是否就是“军师”,据《元史·百官志》记载“太师……正一品,银印,以道燮阴阳,经邦国”;《明史·官职志》记载“太师……正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或许民间所说的“军师”就是史书记载的“太师”。从这位邹普胜“白莲教徒”、“后不知所终”的情况看,更贴近传说中及零散资料记载的“虱母仙”的情况。那么,基于“虱母仙何野云原为陈友谅军师”这一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比较认可的说法,综合了诸多资料,笔者更倾向于“何野云是邹普胜”之说,理由有四:其一,邹普胜身为白莲教徒,且是骨干人物,具有较大影响力,必定通晓一些风水、预言的玄学之术。有关资料记载,邹普胜是江西彭莹玉大和尚的徒弟,而彭莹玉创“白莲教”,在民间教徒颇众。彭莹玉是湖南浏阳人,自幼在江西袁州慈化寺出家,人称彭和尚。彭和尚自己创立白莲教,以偈颂劝化,每晚燃上高烛,聚众烧香礼拜,诵念弥勒佛号。有一年,袁州发生瘟疫,莹玉煮一些中草药加进山泉水,称为“圣水”,为人治病,更受到百姓的信仰,深得人心。人们还传说他能“撒豆为兵,飞茅成剑”。莹玉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一位神僧,有较大影响。可见,彭莹玉和尚是一位精通医术,佛、道及玄学的厉害角色。而作为其得意弟子的邹普胜,必定也通晓一些诸如易卦、风水学之类的玄学。这一点与后来县志记载其“精于青乌之术”的情况相吻合。其二,邹普胜在元末红巾军中的地位及影响,与“何野云”真实身份更接近。据史料记载,邹普胜原是麻城县一名铁匠,后来拜彭莹玉为师,成为白莲教徒,在茅子元所制定的“普觉妙道”名辈中居普字辈,他“讲义气,结交江湖朋友,很有威信”(吴晗《朱元璋传》)后成为当地白莲教首。元末至正十一年(1351),红巾军起义,天下大乱。江西袁州和尚彭莹玉利用宗教,与麻城的邹普胜“聚众为乱,用红巾为号”,在湖北地区发动起义。他们见蕲州布贩徐寿辉“状貌”奇特,遂推他为首领,为了提高他的威望,邹普胜还造出许多谣言,在徒众们中间广为散布。说“一天,寿辉在塘中洗浴,见他身上直冒毫光。弥勒佛降世,就应在此人身上”。又说“一天,寿辉住多云山的圣人堂中,溪水每天两次涨潮,来朝拜寿辉。溪水旁边有一块怪石,像舟船模样,寿辉在上面凿一个洞,插上桅杆,冥目祝祷:'如果老天佛祖保佑寿辉,此石当飘扬出溪口。’祝毕,但闻山石轰鸣,溪水扬波,石舟果然往前行了十余丈”。这样,徐寿辉便俨然成为当地白莲教兄弟们眼中的一位佛尊。徐寿辉很快在蕲水建都称帝,国号“天完”。邹普胜因此被封为“太师”,成为徐手下四大金刚之一(其馀三人为彭莹玉、赵普胜、丁普郎)。后来陈友谅投奔徐寿辉,之后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杀徐寿辉自立为帝,国号“大汉”,在五通庙由邹普胜为其主持登基大典仪式。据《明史·陈友谅传》记载: 陈友谅……挟寿辉东下攻太平,太平城坚不可拔,乃引巨舟薄城西南,士卒缘舟尾攀堞而登,遂克之。志益骄,进驻采石矶,遣部将阳白事寿辉前,戒壮士挟铁挝击碎其首。寿辉既死,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元大义。太师邹普胜以下皆仍故官。会大风雨,群臣班沙岸,称贺,不能成礼。这一点与史载“何野云是陈友谅军师”的“军师”身份相吻合。其三,陈友谅鄱阳湖一战兵败被杀后,邹普胜不知所终,与“何野云”传说“隐姓埋名”、“从江西徒步到潮汕”的情况不谋而合。至正二十三年(1363)七月,陈友谅与朱元璋在鄱阳湖决战,陈军全军覆没,而且他自己也在指挥战舰上“骤中流矢,贯睛及颅,死。”之后,其部属除了部分归顺朱元璋,大部分隐姓埋名、外逃避祸,有的“避乱入蜀”,有的“避兵南逃”。据《百家姓》关于“何”姓源头记载,称“本是韩姓,秦灭六国以后,韩国贵族韩氏子孙散流各地,为避祸而根据方言'韩’'何’谐音,改姓何”,作为陈友谅的军师,在兵败逃亡中,化名为“何野云”,也许正有避祸隐居之意。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元末农民起义影响较大的彭莹玉和尚、项甲、徐寿辉、倪文俊、赵普胜、丁普郎等人,史书或详或简均有记载其生死去向情况,而跟这些人物影响力相当的邹普胜却没有其生死去向的记载,仅在《中国历史大辞典》中记载其“后不知所终”。这一点正呼应了传说所称“陈友谅在江西鄱阳湖一战兵败被杀后,何野云心灰意冷,为避祸而隐姓埋名,从江西徒步往东南,至粤东潮汕地区而定居”。“何野云”既不是其真实姓名,“邹普胜”又不知所终,这两者是巧合呢,还是邹普胜其实就是何野云?其四,元末明初,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人们除了顾及自己的身家性命,根本没法顾及太多“无关紧要”的事情,也就自然不注重史料的搜集和史实的记载,尤其是作为败军之将的情况,更是没有人太过留意。加上邹普胜于陈友谅战败灭亡后,即隐姓埋名,为了自保,必定尽量消灭自己真实身份的相关资料,以达到完全隐瞒自己真实身份的目的,因此造成史书没有记载其后来的情况,即“后不知所终”。这一点也与潮汕何野云身世传说情况相吻合。
综上所述,邹普胜极有可能就是何野云,但这也仅仅是根据上述几个理由所作出的判断,并没有绝对确凿的史料加以佐证。或者根本就没必要再去考证,就让其作为一个美丽的谜,一个神奇的传说在人们心中千古流传。
(何野云仙师)的传说
何清玄微卦星斗,
野日耿照嵯峨峰;
云淡光天呈日月,
师下返从仙苑蓬。
下笃于山万水境,
朝色彩霞紫碧空;
阳光大地长万物,
地灵人寿得丰隆。
万载青松绿竹茂,
古来以往创宗风,
师功跋涉霜凋膝,
功族垂芳千秋业。
创立城池永遗风,
仙泉万年垂琥碧,
城震双双万里宗。
假如把上面这首诗的首字联起来,就是“何野云师下朝(潮)阳,万古师功创仙城”,可见虱母仙何野云当年在仙城一带是如何受人爱戴的,并由此流传开许多美丽的传说。

1. 郑南山夫妇合葬墓

郑南山夫妇合葬墓位于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莲华居委桑浦山南麓蜘蛛山,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墓葬主体坐北向南,两进阶形制,贝灰砌筑。通面阔26米,通进深23.5米,占地面积611平方米。墓碑阴刻正书:明 考处士南山郑公墓 妣孺人顺德李氏妣孺人隆德陈氏。上款为地师何野云。郑南山,生于元朝,葬于明朝,该墓系由潮汕历史上著名之地师何野云(又名:虱母仙)主持建造,墓葬形制为明代墓葬形制,历史悠久,保存基本完整。该墓葬对于研究潮汕明代古墓葬有一定历史价值。

2. 虱母仙与桑浦山坡林狮子剔牙风水地

相传明初虱母仙在潮为人看风水极灵验,日久更现盛名,盛名之下更是有很多人上门请求其帮忙。其时,榕江南河之滨,有一小村庄欧厝村,村中一户人家因世代皆平平淡淡,传至这一代欧家有两兄弟,均是有志向之人,大哥比较安于本份,为人诚恳孝顺;**则天资聪颖,精通堪地理看风水之技,曾求教于虱母仙,与其颇有深交,深得风水学精髓,后在当地为人看风水择墓**,多灵验,几乎可追虱母仙,故人称“欧半仙”。

且说这欧半仙为人看风水多灵验,名声甚盛,慕名而来请其择地者络绎不绝,然而其家族却平平庸庸,穷困潦倒,其亲属就怨他:“亏你号称'半仙’,枉为一代著名地师,平常所寻风水宝地全献给了别人家,却从没为自己家寻择过一处来福荫后代。你这是'半仙’还是'半傻’呢!”欧半仙心下虽很不是滋味,但他深得虱母仙的绝学,通达天命地理,就耐心地告诉家人:“非我欧半仙不为自家谋求利益,只是我精研易理,又得虱母仙指点,深明'天下唯有德者居之’的道理,这风水宝地也同样得有福之人家才能得之,这也是我多年来为人择地看风水的心得体会。我家祖上不注重积德,今无福可得风水宝地。凡事强求不得,何况这风水关乎天理,更是求之不得啊!”其家人还是不信,冷嘲热讽,想用激将法激欧半仙为自家择一块宝地。欧半仙知道解释也没用,也想再试一试自家是否有福气可得风水宝地。他想起虱母仙曾告诉他坡林村后桑浦山大岽峰落脉处是活狮地,活狮子六十年一次剔牙,每次剔牙都是端午节在双溪嘴那里进行。他推算出这一年端午节日正是一甲子后的又一个狮子剔牙日子,于是便郑重其事地告诉家人,可于端午节前将父母尸骨起出,用船运至榕江双溪嘴,等待某时刻一到即果断将尸骨抛入江中。家人不信,细问其故,他笑而不答,只称“天机不可泄漏”,要求家人一切照办就是。

光阴似箭,转眼已到“狮子剔牙”之日,这欧半仙与家人便按照原先计划行事,祭拜后将父母尸骨起出,用船运载到双溪嘴。当时船到双溪嘴,正好时辰刚到,天色突然大变,原本阳光明媚,瞬间变为黑天暗地,并且狂风暴雨大作,船在江心打转不停。欧半仙见时机已到,急忙催大哥把父母尸骨抛入江中。一贯以孝顺闻名的大哥本来就是安于现状的,而且对欧半仙的道行不甚信任,故在此关键时刻当头却突然失去主意,不知如何是好!任凭欧半仙怎么催促,他最后说道“哪里有将父母尸骨抛入江中之理?”还是担心万一父母尸骨被抛入江后不但对欧家风水不起作用,反而葬身鱼腹,尸沉泥浆中,落下个不孝之骂名。欧半仙焦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担心再拖一会儿就错过时辰不起作用。苦劝老大无效之下,他无奈地告诉老大:“大哥,你若真的不信,我也不好强迫,或许正如虱母仙所言——我们家无此福禄得此福报啊。为了证明虱母仙的本领确实高强,所言不虚,我现在把随带来的一叠碗乘此时刻抛入江心”。说完将一叠十二个碗扔进江中。说也奇怪,一叠瓷碗刚掉入江心,立即被波浪旋卷下去无影无踪,而天空也立刻风云变幻,雾消云散,雨停放晴,风平浪静。欧半仙长叹一声说:“虱母仙真神仙也!他说'风水必有福者得之’,真理啊!我说我家无此福气嘛,你现在信了吧?”随后,欧半仙带着哥哥护着父母尸骨,寸步不离,一直守到第二天天亮时,带着哥哥,护着父母尸骨径直上桑浦山大岽狮子峰检验。当两兄弟赶到大岽峰上一看,峰顶两块巨石并列,中间一道裂缝状的痕隙,即所谓之“狮子喉咙”,欧半仙叫人在该处狮子口挖掘,不一会儿就见到那一叠昨天扔下江中的新瓷碗,十二个碗整齐排列于该处,如同十二颗排列整齐的洁白牙齿。其家人见状不由叹悔不该不信欧半仙,以至于错失良机,白白浪费一块风水宝地。欧半仙不由得仰天长叹“天命如此,我欧家确实尚无此福分享受此福禄!”

此活地已废,父母尸骨再葬下去也无益,但尸骨既然已起出,欧半仙说道:“既然活狮子葬不了,那么就葬在死蟹地吧。”家人也只好相信他的话了。所葬之地形如一只螃蟹,伏在山坡,此蟹原为活蟹,一旦葬入尸骨即变成死蟹。说也奇怪,当尸骨刚葬进去,地面马上流出黄泉,状如螃蟹居**里的黄色泉水,当其时,欧半仙村里出现鸡不鸣狗不叫的奇怪现象。随后,村民大惊,暗请先生问其详,先生观察前前后后所有情况,发现该村的田地象一只大蟹身,田间小堤路却活象蟹腿,遂告诉村民,欧半仙父母尸骨所葬乃蟹地,活蟹已变死蟹,如今补救全村之法就是把田间小堤路全部削去,即砍掉所有蟹腿,这样一来全村可保平安。

经历此事后,欧氏兄弟俩更坚信一个道理——世间福禄唯有德者居之,从此不强作非分之想,踏实创业,行善积德,后来家族也日见兴旺发达。

3. 火地龙张氏古墓

潮阳沙陇白宫仔村山上有一处火地龙,葬有一口古墓,乃是当地著名的张氏古墓,名“灯火坞”,相传是虱母仙何野云所建。古墓的构建独具一格,圆形的墓管内面宽阔,卷柱却收缩得很狭窄,只可供一人出入,墓前面埕地短狭。

据说,当年古墓主的裔孙仰慕虱母仙精通堪舆之术的大名,特请求其为先人修造此墓。虱母仙详细勘察地形后,为其修成此墓。裔孙对墓地构造建成如此模样,很不顺眼,便问虱母仙:“先生,您造这坟如此奇怪,墓前埕地短狭,到底好在什么地方?”虱母仙悠然地答道:“好在将来扫墓之时,竹箸须用筐箩担来”。因虱母仙精通天文地理,深知天机不可泄漏,而且一方面也要顺其自然,看看这家人家是否真正有此福禄,不便将话语完完全全说明白,只能含含糊糊地这么说,其实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子孙兴旺”。裔孙资质鲁钝,不解个中三昧,反问道:“这埕地狭窄,三个人拜就够挤了,如何摆得下整筐箩的竹箸?”,虱母仙听后,不耐烦地回答道:“也好,那么就三人拜后拜三人吧。”这句话竟然矢口成谶,之后该户人家一代三丁,代代相传,不多也不少。

4. 锦鹧鸪古墓

虱母仙何野云精通天文地理,达人知天,隐居潮汕后,以青乌之术行世,为百姓看风水、堪地理、建寨门、修墓**,造福潮汕百姓,而其师尊更是神通广大,精通青乌之术,是一代堪舆大师,也曾经为潮汕人看风水修坟墓。传说潮阳沙陇著名的锦鹧鸪古墓就是虱母仙之师父所建。

一日,虱母仙云游至沙陇,天气炎热,爬山走得累了,坐在树下乘凉休息,无意间看见不远山坡处有一座古墓,构建甚是奇特,形似大树枝头栖息着一只鹧鸪鸟。仙师被吸引过去,前后左右细细察视一番,啧啧称妙,对建造此古墓的先贤师尊大加赞誉,并上前由衷地五体投地顶礼跪拜。适逢墓主郑氏的裔孙前来祭拜,该裔孙见虱母仙如此举动,不由得大为奇怪,起先见虱母仙在古墓前后左右来回转悠,还以为是游手好闲者要损坏古墓,但继而又见虱母仙走到墓前五体投地顶礼膜拜,甚是虔诚,更是大惑不解,忙上前扶起虱母仙,问道:“先生何故如此?”虱母仙答道:“此墓择地极胜,构建奇特,形如鹧鸪,天地人相配,墓主后代子孙必定财丁兴旺事业发达。建此墓的乃是在下的先师尊,如此才华实在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故此一拜乃是拜先师之贤!”裔孙告诉虱母仙此先人古墓名“锦鹧鸪墓”。虱母仙有感于此,遂欣然挥笔为古墓题赠一副对联:“龙虎伏降常不老,子孙拜扫永无疆”。裔孙将联刻于古墓的卷柱,至今尤在。

5. 兴陇鸬鹚祖墓

潮阳兴陇溪拍望族黄氏子孙,闻说虱母仙精通风水地理,择地为墓皆为吉地,非常灵验。故备厚礼专程前往野云岩请求仙师下山为其先祖堪舆建造祖墓。仙师感其真诚,算其德行,便欣然答应下山帮忙择地修建祖墓。他到该村后山上转了一大圈后,在一处小山坡上选择了一块地,称该地形如一只鸬鹚鸟,灵气活现,是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可将先祖葬于该地,日后子孙必将兴隆。黄氏子孙依虱母仙吉言,择日修建祖墓。后来其家族果然日见兴旺繁荣,在当地传为一段佳话。

至今在兴陇溪拍黄氏四世鸬鹚祖墓边,还立有何野云仙师的碑碣。

6. 桑浦山拍碰坟古墓

明初有一户大户人家请风水先生在桑浦山上为祖先择地建墓。但所请来的这位风水先生对风水一知半解,是典型的“肚子饿了胆子就大”,为了糊口而出来当地师的。虽然歪打正着为这户人家择的这块地很不错,却因为定分金不准确,无论怎么建都不成功。俗话说无巧不成书,也合该这户人家祖上积德有福得此风水宝地。这一天,这户人家正在山上为修不成墓而发愁,恰巧虱母仙云游至此。他一见此地本来是块好地,却被这名滥竽充数的风水先生所误,建造多日无成。于心不忍,就主动上前助一臂之力。

当然,虱母仙每次帮助别人时都有一个**惯,就是先不表明身份,而试探对方是否真的有诚意。他一身邋遢地走过去,称爬山至此肚子甚饿,要求主人给他饭吃。主人见他人可怜兮兮,就邀请其入座吃饭。虱母仙为进一步试探,就称他胃口大,必须一人吃一桌饭菜。仆人听了颇感为难,就跑过去报告主人,主人一听觉得奇怪,但见这么一位可怜的糟老头在这深山上要想找一顿好饭吃也不容易,于是就爽快地供一大桌饭菜请他吃。虱母仙见主人有博爱同情之心,已知道这户人家是好人家,必有福气。一大桌饭菜很快被虱母仙吃个精光。只见他饭饱菜足地起身,顺手拿起八双筷子和八把汤勺,走到墓地别具匠心地摆布起来,摆完就扬长而去。大家定神一看,感觉甚是奇特,主人是见过世面的人,见多识广,一见之下明白那是风水格局,再回想刚才此人的衣着相貌,顿时大悟此人就是虱母仙,忙叫人去找他,但已无法找到啦。主人忙叫齐大伙共同研究此八双筷子和汤勺摆出的风水格局,然后按照这个格局定好分金,重新修墓,墓前立三块石碑,每块碑高宽有度,整个格局如同三个人围成一桌在吃饭,墓**很快修建成功。这就是著名的桑浦山“拍碰坟”古墓。古墓建成后,这户人家果然子孙繁衍发展,事业兴旺发达,合族共享福禄,在当地传为一段美谈。此古墓后被毁于开荒运动。

7.“关爷看书古墓

揭东名山桑浦山海洋峰上有一处名为“关爷看书”的风水宝地,该地被远近著名地师公认列为桑浦山风水宝地十盆芝兰之一。该十盆芝兰至今仅被人们葬了两盆,此乃其中之一,据说也是虱母仙所建。

相传墓的主人是福建漳浦一蔡姓大户人家,因漳浦比较靠近潮汕,且虱母仙当年随陈友谅兵败后从江西徒步经福建到潮汕定居,地师之名也是在潮汕广为流传,故漳浦很多人也都久闻仙师大名。一日,漳浦蔡家老主人归仙,临终前嘱咐子孙到潮汕请虱母仙为其择地安葬。孝顺子孙依照老人家之言,赶到潮汕打听虱母仙下落,方知其时虱母仙正在桑浦山野云岩洞中修真。遂备厚礼上山向虱母仙诉说先人临终嘱咐,恳请其帮忙了却先人心愿。

虱母仙感其先人明德、真诚,佩其子孙之孝道,便欣然出洞上山为其择地。当行至山上海洋峰处,放眼而望,前面远处正是榕江双溪嘴,风景秀丽,特别是每有船只经过双溪嘴,船帆必随风转向,远看如同读书人在翻书页。虱母仙告之:“此地叫'关爷看书’,是块难得风水宝地,你家有福,就将你先人葬于此地吧,他日必出贤达之人。”蔡氏子孙遵其言葬先人于此。

风水墓**修成后,不久果真出了一位贤达蔡新老。据说此位蔡新老天资聪颖、博学多才,在明朝时名闻朝野,乃三朝元老,曾与皇帝同窗、同眠,教过太子,天子是其门生。现在揭东县炮台镇石牌村蔡氏就是蔡新老的后裔。(蔡新是清朝乾隆宰相,他是漳浦人没错,但是石牌村三世祖感隆公是元末明初过来开基的,他的爷爷是福建莆田人过来的。)

8. 门前榕竹叶的由来

在大南山北背下面一些乡村,每到元宵佳节张灯时,还要在门顶挂上一把榕(念“成”)竹枝叶。

相传元末农民义军四起,江南陈友谅有军师何野云辅助,所向披靡,长驱来到潮阳境内。正月十四日早,有一女子来到义军营帐,哭求义军救她一命。这女子原是富豪之婢,富豪闻知义军到来,畏惧家户被抄,暗中派人与元军联络,准备将婢子献与元军首领为妾,婢子闻得风声,便夤夜赶来义军营中,请求救护。陈友谅得知此讯,怒拔宝剑,下令出兵擒拿富豪,进击元军。那女子纳头便拜,感恩不尽。

传令中军正待离帐时,突然那女子跪禀道:

“义军怜弱抗暴救奴婢一命,奴婢当衔环结草报答。只是奴婢邻里乡亲皆是善良之辈,恐怕义军到时,错遭连累。望三思而后出兵!”

陈友谅听着,紧锁双眉,按剑不语。这时,军师何野云上前说道:

“此事不难。你回家之后,可告知乡亲良善之辈,在门上挂上榕竹枝叶一把为记号,义军见有榕竹者便不进门惊扰为是!”

“好!”陈友谅嘱咐那女子急速回家,暗中依军师之计而行。

正月十四日下午,陈友谅义军攻打元军,擒捉富豪。面对门上有挂榕竹为记者果然秋毫无犯。从此,每到元宵佳节,这一带乡民在张灯时,也在门顶挂上一把榕竹叶。

9. 仙名由来

陈友谅兵败,何野云改名易姓,潜于民间,靠年青时所**天文地理、土木建筑技艺谋生。然而民间多不知他身怀诸技,问律乏人。何野云收入稀微,饥一餐,饱—餐,衣不蔽体,穷困潦倒。

一日,有人请他上大南山择风水墓地。到了山上一看,主人聘来三个风水先生。其余两个是南郭先生,但口若悬河,衣着过人,深得主人赏识。何野云虽有见识,只因鹑衣百结,却被冷落在旁。一气之下,跑下山来。

谁知天不作美。乌云满空,霹雳一声,雷鸣雨至。何野云没法下去,只好闪进山边破庙避雨,浙沥浙沥,雨似连珠下个不停。何野云一早米粒未进唇嘴,身遭雨淋,又饥又寒。—不由自主晕眩于神坛之下。

叮叮当当,佩环响动,暗香阵阵,袅袅飘烟,哎呀!一位仙女冉冉从天而降。

“仙女在上,受何某一拜!”

“何野云,你**胆,当今朝庭要捉拿你,你还敢在此抛头露面!”

“仙女指点,感恩不浅。只是何某原思替天行道,今日却落得如此境地,上苍实是不公!”

“此话怎讲?”

“仙女有所不知,何某自幼攻天文,观得元室气息奄奄,江浙上空,紫微星亮,正应在陈友谅身上,故而投奔于他。孰料天下为朱元璋所得,陈友谅失败,何某落魄,岂非上苍不公么!”

“这个!何野云你言道差了,枉你熟**天文,却不晓得帝王之星轮转之中,六十回中有一遭是天狗星犯紫微星君么?陈友谅虽是紫微,此番却是天狗星得正位哩!”

“啊,原来这等!”

“再说,天文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凡事还需世间而论。陈友谅得胜之后,只思荣华,你身为军师未能谏阻,已误众望。朱元璋救民于水火之中,惩恶扶弱,深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可说是上苍不公么?”

“仙人明鉴,学生吧服。只是我今潦倒至此,难关重重,万望仙女指点迷津!”

“善哉!今赠你仙衣一件,饥时可从衣上取物充饥,平日穿着于身,可隐变形骸。望你扶危济困,造福黎民。”说完驾着祥云,冉冉升腾上空。

何野云睁眼细看,那里有仙女影子,方知是南柯一梦。坐起定神之后,果然身边有一破衣,衣上虱子争跃,伸手一抓,却是芝麻一把,于是急送进口中充饥,抬头一望,见神坛之上有“九天玄女”神位,方知是仙女为之指点迷津,纳头便拜。

从此,何野云披上仙衣,外人见衣上虱母乱跳,便称何野云为虱母仙,真名倒被人忘却了。

10. 仙城创寨

虱母仙从大南山下来后,便住在山门(今闻光)村,帮助建寨门了。虱母仙在建寨门之余,想起应该为这里的人做点好事,摸摸袋里有水银杉种子,于是便在邻近播种,至今,闻光乡里的水银杉,听说便是当年虱母仙种植的呢!虱母仙建寨门,不但画图纸,还动手帮助施工,和主人越来越熟悉了。主人问他喜欢吃什么东西,虱母仙从江浙来,江浙**惯烧乳猪,虱母仙以为熟人有话便直言,说要吃烧猪。并且亲自动手烧乳猪吃。主人当然满足虱母仙要求。一日,主妇偶然来到虱母仙住处,见他将乳猪杀得嗷嗷叫喊,于心不忍,告诉丈夫,靠这个人是不能建出好寨门的!理由是杀乳猪无好头彩,不吉利。主人听了妻子的话动摇了,便封了几两银子将虱母仙辞退了。现在的闻光寨门只建一半,传说便是当时留下来的呢!

山门辞退虱母仙,虱母仙立即被虱城聘请来建“城”了。虱母仙来到这里,便把吃烧乳猪**惯改掉了,用心测量,绘图。他计划用一百方墙筑接,围成一个圆形的城寨。主人看了图纸,十分满意。虱母仙便亲自参加合灰沙土,指挥筑城。

开始邻近乡村没有什么新奇的看法。后来一方方城墙按起来,有一些人便感到惊讶:了不得!城若建成,地理且不说,就实际来看,固若金汤,可守可攻,不简单。

不知是谁到官府告密,说是虱母仙建城是图谋反,于是官府便下测禁止建城,这时,百方城墙已筑了九十九方,无奈只得停工,至今仍没有补上。因为城是虱母仙主持建筑,后人便称这个乡里为仙城了。

11. 仙泉

虱母仙建仙城未竣工离开之后,踯躅来到了河浦迭石山下,徘徊之际,猛然见林中有一妇女正往树上结绳,准备上吊。虱母仙一见,非同小可,急急赶到树下,轻轻喊了一声:

“大嫂你这是——”

那妇人闻得背后有人唤她,猛地回首,见是一个衣着邋遢的男子,不得不转身回来答应:

“大哥,我可没法活下去了!”

虱母仙细问之下,方知是大嫂新寡,守一幼儿,耕种数亩水田。因天久干旱,禾苗将枯,水源被强人霸占,看看此造收成无望,便寻短见:虱母仙晓得劝说不易,心生一计,说:

“大嫂,我口渴难耐,烦你烧碗开水解渴”。

那妇人看这邋遢男子在旁,短见已寻不成,倒不如做件好事,转身上山寮烧开水去了。

等到那妇人捧着开水来到田边时,满田灌满清水,好了,禾苗得救了!

“大哥!大哥,开水烧好了!”

任凭妇人叫喊、寻找,不见邋遢男子身影。他放下碗,到田边一看,田塍一个小眼里清水汩汩冒出。妇女恍然大悟刚才这是遇见神仙来救活禾苗。救活她一家!

原来泉眼是虱母仙趁大嫂烧开水之时,用拐杖捅开的!后人便称此泉眼为仙泉!

12. 抱大石

虱母仙行乞来到登塘章厝,恰巧那里要建大祠堂。乡里老大听说他晓得地理风水,就请他来替祠堂大门楼定个方位,希望日后乡里能出些出人头地的人才。

虱母仙答应了,乡里老大便叫来一个力气很大的壮汉给虱母仙使唤,虱母仙要壮汉把搁在乡里后面的一条大石坯,抱到乡里前面来,打算做大门槛用。石头很笨重,那壮汉抱到半途便扔下了。虱母仙看到这情形,便笑着对那壮汉说:“看来你们乡里只能出壮丁,不能出贵人了。”“为什么?”“大凡祠堂越前越好。”“你为什么不早说?我再抱前些!”“再抱就不算数了。”

据说,后来章厝真的应了这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