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耕与舌耕——憨山大师传【连载(74)】

第二十二章:重归佛门

5辛勤的笔耕和舌耕

  六十九的憨山,重新披上了僧服,再也没有什么遗憾。朋友们助建的精舍也开始动工,晚年的安居已经不成问题。憨山便开始专心著述。

  五月,他开始撰写《楞严通议》,这是在崂山时代就定下的题目,拖了许多年,到这时方才有机会下笔。以前,憨山曾以自己的开悟境界与《楞严经》文互相参照,灵感勃发,用半枝蜡烛的时间写出《楞严悬镜》,对这部经典的奥义可以说是了然于胸,只是为了方便教授门下弟子,才创意写作更详尽的《楞严通议》。多年来,虽然未曾动笔,但见解日趋成熟,条理日趋清晰。这次开笔之后,只用了五十天的时间,就完成了长达十卷的《楞严通议》。

  第二年春天,憨山为众弟子讲授《楞严通议》,讲完一遍,到夏四月,又开始撰写《法华通义》。以前在广州时,给弟子们讲《法华经》,到《现宝塔品》时,憨山感悟到奇妙境界,一时激动,写了一篇精短的《法华击节》,后来给弟子们讲授时,发现弟子们难以领会,便又写了一篇《法华品节》,意思是详细品味《法华击节》,但这《二节》,都是一时兴到之作,仍然失之于简略,不适宜弟子们学习。所以,憨山就像撰写《楞严通议》一样,又认真地写一部《法华通义》,详细诠释《妙法莲华经》。这部书的撰写,大概也用了五十天的时间,和《楞严通议》一样。

  《楞严通议》和《法华通义》两部书,是憨山平生比较重要的著作,厚积而薄发,一共用了一百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这说明年届古稀的憨山,安居南岳之后,心康体健,精力充沛,没有老迈的迹象。

  写完《法华通义》之后,他又写了一部《大乘起信论略疏》。

  注:《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造。有二译。旧译者为梁之真谛,一卷,新译者为唐之实叉难陀,二卷。说如来藏缘起之理。本论可分为三分观之。起首三颂为序分。从论下为正宗分。末后一颂,即是随行所起大愿,为流通分。玆将本论各家之著述列下。起信论一心二门大意一卷(陈智恺作),起信论义疏上卷(缺下卷隋昙延撰),起信论义疏四卷(隋慧远撰),起信论同异略集二卷(唐见登集),起信论义记七卷(唐法藏撰),起信论别记一卷(唐法藏撰),起信论疏注四卷(唐法藏撰宗密注),起信论疏笔削记二十卷(宋子璇录),起信论纂注二卷(明真界纂注),起信论捷要二卷(明正远注),起信论续疏二卷(明通润述疏),起信论疏略二卷(唐法藏造疏明德清纂略未刊),起信论直解二卷(明德清述),起信论裂网疏释实叉难陀译六卷(明智旭述),起信论疏记会阅卷首一卷(续法辑),起信论疏记会阅十卷(续法会编),起信论疏记六卷(新罗元晓疏并别记),起信论别记一卷(新罗元晓撰),起信论内义略探记一卷(新罗太贤作)。(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6昙华精舍的《山居诗》

  万历四十二年冬十一月,朋友们捐资修建的精舍竣工了,憨山有了新家。在给这个精舍取名字时,憨山做了一梦,梦中有位僧人告诉他说:“为什么不取名昙华?”憨山醒后,觉得这是宿因,也是让自己创作《法华通义》的一个暗示,便给精舍取名叫“昙华精舍”。搬迁进去之后,憨山心情十分愉快,写了十首《山居诗》:

  天地存吾道,山林老更亲。

  闲时开碧眼,一望尽黄尘。

  喜得无生意,消磨有漏身。

  几多随幻影,都是去来人。

  发不如心白,形还似木枯。

  众缘闲处尽,一念看来孤。

  天已容竦拙,禅应离有无。

  余生当落日,步步是归途。

  生理元无住,流光不可攀。

  谁将新日月,换却旧容颜。

  独坐唯听鸟,开门但见山。

  幻缘消歇尽,何必更求闲。

  混世多生厌,归山念自休。

  几曾千载计,特为一人留。

  浩浩成空劫,涓涓积巨流。

  但观清静理,身世总如浮。

  身已难凭藉,支离各有因。

  暂时连四大,终是聚微尘。

  万籁含虚寂,诸缘露本真。

  从来声色里,迷误许多人。

  斗大一庵居,其中任卷舒。

  云霞生户牖,星月挂庭除。

  念息心愈寂,尘消境自如。

  南熏时入座,飒飒六窗虚。

  饱食无余事,高眠昼不分。

  晦明殊未觉,钟鼓几曾闻。

  四面帏青嶂,和身卧白云。

  谁言茶力健,能遣睡魔军。

  无意人间世,游神极乐天。

  唯余可漏子,耻放拍盲禅。

  独羡抟风翼,堪多出水莲。

  回观尘土客,谁不为缠眠。

  此性元无着,何为不自由。

  只因生管带,故被世迁流。

  不识空花影,堪怜大海沤。

  但开清静眼,明见一毛头。

  挥麈元吾事,闲心奈懒何?

  聊将精进力,调伏睡眠魔。

  寂寂吹天籁,悠悠逝水波。

  从来无一字,应不怪维摩。

  这十首诗,透露出一个有趣的消息,晚年的憨山,在新建成的昙华精舍里,睡得挺香。十首诗中,好几处写到睡眠,说浓茶也不能让自己失眠,又说要用“精进力”来调伏自己的“睡魔”。话虽是这样讲,他其实是十分欣赏自己贪闲爱睡的境界,人已经进入老年,身心全部放下,更没有什么挂牵,“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能够睡好了。但正是在这种无所执著的闲适心境中,憨山“涓涓积巨流”,创作完成了《楞严通议》《法华通义》《大乘起信论略疏》等几部著作,还给弟子们做了讲授,成就卓著。可见,他并不是懒散得什么事也没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