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看了四十年的二战老片《海狼》,最深刻的还是那个德国女间谍
《海狼》是1983年上译出品的老译制片,名气很响,但我偏偏没看过。电影情节从父母那里听来的——他们这代人能从电影院看这部电影,说明确实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辉煌。
但是父母却说不出什么象样的故事情节,只知道这是一部外国人打仗的电影,里边有炸潜艇的场面,还有那个女间谍——他们反复提及这个女间谍,心狠手辣,最后用刀子害人不成反而害己——不知怎么回事,她没刺死对方反而被对方刺死,反正就是眼睁睁看着她倒在了地上。
未闻其影先闻其声,从此我对杀死女间谍这个未见的场面印象深刻。
四十年过去后的今天,我才正式开始看这部电影——看之前就知道这是经典电影,看完之后开始琢磨,它到底经典在哪里?为了那个未解之谜,为了伟大的80年代,也为了弥补那份童年的回忆。
电影故事的梗概:二战时期的远东战场,德军在保持中立的葡萄牙领地——印度果阿,设立了谍报网,专门收集盟军海上情报,致使多艘盟军船只被潜艇击沉。
驻印度的英军路易斯上校和加文上尉,作为英国特工先混进印度果阿,后来得到了商团团长格雷斯的帮助,率领着退伍老兵组成的业余武装,奔赴果阿,终于炸毁了藏有秘密电台的德国货船。
他们这一行动的代号,就叫“海狼”。
——把海狼理解为德国潜艇,也说得过去,但绝不是当时中国观众以为的海狼就指“海里的狼”。
电影的情节是紧凑的,那一时期的西方影片,风格严谨又不失诙谐,如果我小时候看,一定只是对潜艇和打德国法西斯有兴趣,现在再看,更多的是欣赏英国人的绅士风度——那种轻松愉快,幽默风趣的观影感觉。
但是它的编排确实略显凌乱,难怪当时连大人都搞不清线索和关系,我整理出的电影主人公分别是,加文上尉,商团团长格雷斯,还有路易斯上校。这三个人分别对应当时的老牌影星罗杰·摩尔,大卫·尼文,格利高里·派克。
这三位影星都以饰演高贵优雅的绅士著称,称得上群星璀璨。三个人我只认识尼文,在《尼罗河上的惨案》等波洛系列侦探片中幽默机敏的绅士明星风范,他那标志性的笑容令人一见难忘。只不过在本片中他放下了绅士的身架,化身为军人,操起武器和德国人干仗,只是他那历经了千锤百炼的优雅是怎样也冲散不掉的。
有这三个明星在阵营中,电影故事立马显得精彩有意思多了——堪称是热血散发正气,乐观洋溢洒脱,亦庄亦谐,让人感觉战争冒险是一件很好玩很过瘾的事情。
里边的配音也很熟悉,路易斯上校的毕克,加文上尉的乔榛,大卫·尼文的杨成纯,女间谍的丁建华。上译配音阵容齐全,只是少了我心仪的邱岳峰的配音——一代配音大师邱岳峰,于1980年3月已离开人世。
女间谍克伦威尔夫人是电影最别致的亮点,我终于看到她了。
在故事背景的印度果阿,罗杰·摩尔扮演加文上尉,冒充做茶叶生意,来到果阿侦察,他们找到赌场老板曼纽尔打探消息。
在赌场里,一个被称作“克伦威尔夫人”的神秘女人引起了加文的注意。换言之,初来乍到的加文也引起这个女人的注意。
颇有姿色的克伦威尔夫人主动接近加文,从他身后替他增加赌注,然后坐在他身旁。
扮演女间谍的芭芭拉·凯勒曼,正值31岁的黄金年华,莞尔一笑间,尽显知性与性感兼具的德国间谍本色,十分妩媚。
冒险和风流皆在行的加文立刻搭讪上她,动心加试探地开始了攀谈。
罗杰·摩尔的形象是改革开放之初,国人最熟悉的英国人。他和克伦威尔夫人的声音,相当于聆听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里西蒙和女仆露易丝在交谈。
克伦威尔夫人纳粹间谍的身份很快得到证实——赌场老板刚给英国特工提供完情报,就被她发觉。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时候的英国特工还没有意识到,他们的一切行动都被克伦威尔夫人看在眼里。
为避免走漏风声,路易斯和加文刚离开赌场,她就下手除掉了赌场老板曼纽尔。
她是怎么动手的呢?方式就是缠住对方,热情地说一定要送东西给他,因为刚赢了钱太高兴——边说边打开手提包,摸出那把骇人的折叠式匕首——这是她随身携带的专用武器,在这部电影里用它杀了好几个人,最后她自己也死在这把刀上。
用匕首杀人,既要速度,更要力度,比用手枪难多了,也吓人多了,就这一个镜头,一个蛇蝎美女的间谍形象跃然而出。
赌场老板的死虽然切断了侦察线索,但却证明了纳粹间谍网的存在。二战时期,德国的潜艇在印度洋上频频袭击同盟国的运输船队而且屡屡得逞,他们的情报为什么会这么准?这情报又是从哪儿送出来的?根据英军特工部的侦察判断,一定有一座秘密电台和一个纳粹间谍网在活动——这个人就是克伦威尔夫人。
但这个时候,加文上尉尚不能掌握她的真实身份,还在想法追求她——加文是个真正的浪荡子,在谍战中也不忘追逐漂亮女人。
电影里只要有摩尔,就少不了美人和英式幽默。他和克伦威尔夫人的对话充满情趣,光看这个老戏骨插科打诨就很逗乐了,这二人喝咖啡的氛围,让人忘了是在看战争片——这片属于那种周日下午悠闲时光慢慢看的战争片。
扮演加文的摩尔已到了知天命的年龄,但是剧中照样旁若无人的追逐异性,一直蹭到德国女间谍睡到他的床上。
但是他们的第一次约会很惊险。
和德国间谍联络的印度人突然持枪进来,与赤手空拳的加文对峙,那边,克伦威尔夫人拿起酒瓶直接朝门口砸过去,给加文赢得时间,也相当于给印度人发信号。
这个扔酒瓶的利索劲儿,绝不是一般人的眼疾手快。芭芭拉·凯勒曼饰演的美女间谍堪称美貌胆识并重,绝不算无脑花瓶。
加文杀死了印度人,克伦威尔夫人脸上平静,内心十分懊丧。
这就相当于损失了自己人,但还不能流露出来,只能强压怒火,称自己“没受惊,这不过是杀了个人。”
德国间谍接连受挫,包括亚洲的头号间谍,也在第一次行动中被杀死。德国的情报由此中断,于是头号间谍的助手——克伦维尔夫人,很快接替了他的位置。
这个女人不简单,既可以接收来自柏林的密电,也可以和德国潜艇的负责人直接联络。这次她装作度假,在海滩和德国货轮船长接头。
当加文再次找到她,为上回的事道歉,并想说服她再续前缘。克伦维尔夫人脸上表现的恼火,内心其实是高兴的——老实说我最爱看他们两个人的调情,拌嘴,与撩拨。加文不像大卫·尼文那样沉稳内敛、气度从容,但其实还是保有了一份绅士风度,所以看起来始终另有一番风味。
有人说,加文泡妞这条线太弱智,属于强行加戏,显得跟主线完全格格不入。
我不那么认为,加文的活动一直被女间谍克伦威尔夫人监视着,这更能显出加文作为英国特工的特色——就是用美人计也不会把加文打败,这条线让观众知道本片更多是在讲谍战里的智斗。
克伦威尔夫人设下圈套,约加文在教堂见面,等加文一动身,她立即搜查了加文的房间。
英国队员无意中发现了克伦威尔夫人的动静,但等这个老兵进来,滑稽的一幕出现,这个男人居然斗不过女人,开门即结束,克伦威尔夫人利索无比地用那把折叠匕首,毫不迟疑地杀死了他。用她的话说:”这只不过是杀了个人。”
杀完人,克伦威尔夫人神态自若地走进教堂,继续赴她的约会。
她心里已经有数了。先是对加文说,晚上一起去总督宴会谈话。同时给了他自己家的地址,准备诱杀他。
加文还是陶醉在情网里——也许他还没觉悟这是诡计,也许仍然不想动声色,总之他的言行始终都表现得很有腔调。
应邀赴约的加文在克伦威尔夫人家里被杀手袭击,他当然不会死,不仅一人干掉了俩,负伤后还能及时赶赴总督宴会。
明星摩尔在007系列影片中的风流倜傥、身手不凡令人叹赏,在这部电影里被杀手伏击也只伤到手臂,他的一身正气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所以观众应该抱着一种玩味的态度来欣赏,一旦较真就趣味尽失。
在总督府的舞会上,死里逃生的加文找到了自以为得计的克伦威尔夫人。
至此,女间谍克伦威尔夫人原形毕露。两人展开了一场最后的交锋。
他还活着!她意识到危险。但是间谍就是间谍,她立刻镇静下来,随加文去了会客室。
在这间类似暗室的屋子里,两人都各有小动作——加文的手臂在刚才的搏斗中受伤,此刻还在流血,他偷偷擦去从袖子里流出的血迹,克伦威尔夫人则把包里的匕首藏在手中。
当然,这一切没能逃过加文的眼睛。
这应该是电影史上最残酷的接吻!也是女间谍借给男主擦口红杀人的著名场面,和另一部二战片《伦敦上空的鹰》很相似,都是在接吻中杀人,剧情张力十足。
上边在亲热,下边的手摁下匕首按钮,寒光闪闪,惊心动魄。
捅刀子这段真是把悬念和紧张感营造得十足。难怪当年的观众念念不忘就是这个镜头。
伟大的摩尔是如何抓住克伦威尔夫人的手腕,反戈一击的?他受伤流血的胳膊是如何迸发力量实现反转的?
具体动作电影没演出来,呈现给观众的就是克伦威尔夫人突然表情大变,身体颓然瘫软,加文则顺势将她按在自己肩上,然后缓缓抚摸其头发,这一瞬间又像情人关系了,显然,此刻的加文心情复杂,百感交集。
德国女间谍杀人不成反被杀——加文将其缓缓放倒在地板上。
战争是残酷的,尤其是谍战,更是冷酷无情,昨天还温情脉脉,情意绵绵,今天就你死我活了。
在夜幕和响声的掩护下,海狼行动大功告成,德国潜艇企图封锁印度洋航线的计划就这样破产了。
德国间谍船爆炸的冲天火光,恰如摩尔这些银幕老英雄谢幕的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