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了玄医道传承:鼻鼽(过敏性鼻炎)】
鼻鼽
鼻鼽是因禀质特异,邪犯鼻窍所致,以阵发性鼻痒、连续喷嚏为特征的疾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多次论及本病,如《素问。脉解篇》说:“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后世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论述也较多。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变态反应性鼻炎(过敏性鼻炎)。
诊断依据
1、以阵发性鼻痒,连续喷嚏、鼻塞、鼻涕清稀、量多为主要症状。伴有失嗅、眼痒、咽喉痒等症。
2、起病迅速。症状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间歇期无喷嚏及鼻塞。可并发荨麻疹、哮喘等病。
3、常因接触花粉、烟尘、化学气体等致敏物质而发病,有时环境温度变化亦可诱发。
4、鼻腔检查:黏膜多为苍白,少数充血,鼻甲肿胀。发作时有较多清稀分泌物。
5、有条件时做鼻分泌物涂片检查、变应原皮试、血清或鼻分泌物IgE检查等,有助明确诊断。
鉴别要点
1、伤风鼻塞是感受风寒之邪而致,其鼻塞、喷嚏、流涕清稀,常伴有发热、恶寒等全身症状。鼻腔检查其黏膜充血,鼻甲肿大,鼻腔内分泌物增多。
2、鼻窒以鼻塞为主要症状,而鼻塞时轻时重,病程日久,呈间歇及交替性,病情较重者则呈持续性。检查黏膜肿胀,甚则鼻甲硬实不消,凹凸不平,但鼻腔内无新生物堵塞。
辨证论治
1、分证论治
(1)肺虚感寒
【证候】常因感受风冷异气发病,恶风寒,面白、气短、咳嗽、咳痰色白。舌苔薄白,脉浮。
【治法】温肺固表,祛风散寒。
【方药】温肺止流丹合桂枝汤加减。党参20g,桂枝10g,白芍12g,荆芥10g,细辛3g,诃子10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
(2)脾气虚弱
【证候】鼻痒而喷嚏连作、清涕量多,四肢乏力,大便溏薄。鼻黏膜色淡红。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升清化湿。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20g,白术15g,党参15g,陈皮15g,升麻9g,柴胡9g,当归12g,细辛3g,泽泻15g,辛夷花9g,甘草6g.
(3)肾阳亏虚
【证候】鼻痒,鼻塞,喷嚏较多,遇风冷则易发作。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鼻黏膜淡白,鼻甲水肿。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壮阳,益气散寒。
【方药】桂附地黄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制附片20g,桂枝10g,麻黄6g,细辛3g,茯苓15g,熟地黄15g,山药12g,泽泻12g,吴茱萸10g,苍耳子9g,辛夷花8g,甘草6g.
2、外治法
(1)滴鼻:选用葱白滴鼻液、滴鼻灵滴鼻液、1%鹅不食草滴鼻液,每次1到2滴,每日3到4次。
(2)吹鼻:用碧云散,鹅不食草干粉吹鼻,每日3到4次,每次少许均匀吹布鼻腔黏膜。
(3)涂鼻:用鹅不食草干粉,加入凡士林制成100%药膏涂鼻腔,或用干姜适量研末,蜜调涂鼻内,每日1到2次。
3、针灸疗法
(1)体针:取迎香、印堂、百会、风府、风池、合谷、上星、足三里、肺俞、脾俞等,每次选2到4穴,以补法为主,每日针刺1次,7到10天为1个疗程。亦可加灸。
(2)耳针:取鼻、内鼻、肺、脾、肾、内分泌等穴,针刺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3日换穴1次。
(3)穴位注射:按照针刺法交替选取穴位3到4个,注入药液如当归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等,每穴注射药液0.5到1ml,每日或隔日1次。
4、按摩疗法先将双手鱼际互相摩擦至发热,然后,以双手鱼际按于鼻两侧,沿鼻根至迎香,往返摩擦至局部有热感为止,每日2到3次。
5、单方验方
(1)清肺散:桑白皮、黄芩(酒炒)、辛夷花、桔梗各3g,甘草0.9g,凤凰壳1个。加水1000ml,灯心草12茎煎煮内服,每日1剂。
(2)川椒散:川椒、诃子、辣桂、川白菜、川芎、细辛、白术各等份,研为细末,每次6g,餐后温酒调服。
(3)塞鼻桂膏:桂心、细辛、干姜(炮)、川椒各15g,皂荚0.3g,研为细末,以羊脂和成膏。每次取药如枣大,棉裹塞鼻中。其他疗法应忌食生冷及特异性致敏食物,宜食温补之品,戒除烟酒,减少不良刺激。还可选用下列食疗方调理。
1、姜枣饮取干姜10g,炙甘草6g,大枣10枚,水煎取汁,加红糖适量,代茶饮用。
2、乌梅饯取蝉蜕12g研极细末,过80目筛后,与乌梅500g,蜂蜜200g拌匀,文火熬制成乌梅饯,可长期代蜜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