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水散文】问曹植
有时想想,独居斗室和天涯浪迹好像是一件事情,身处寂寞和身处喧嚣其实也没什么两样,身外的整个世界都是镜子,我们必须自己认得自己。——马良《人间卧底》
问曹植
文|李恩振
东晋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而曹子建独占八斗……这个让无数后来文人望其项背的曹子建却给我们留下一个小小的谜团---《七步诗》是不是他写的;如果是,究竟是怎样写的。
笔者读书时,背的是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来粗读《三国演义》里面记录的就是我儿时背的版本。年少的我愚蠢以为这就是七步诗的出处,等到细读这一章,不觉糊涂起来,且看这处的摘录:第七十九回“兄逼弟曹植赋诗,侄陷叔刘封伏法”丕曰:“...昔先君在日,汝常以文章夸示于人,吾深疑汝必用他人代笔。吾今限汝行七步吟诗一首。若果能,则免一死;若不能,则从重治罪,决不姑恕!”植曰:“愿乞题目。”时殿上悬一水墨画,画着两只牛,斗于土墙之下,一牛坠井而亡。丕指画曰:“即以此画为题。诗中不许犯着'二牛斗墙下,一牛坠井死’字样。”植行七步,其诗已成。诗曰: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相遇块山下,欻起相搪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
曹丕及群臣皆惊。丕又曰:“七步成章,吾犹以为迟。汝能应声而作诗一首否?”植曰:“愿即命题。”丕曰:“吾与汝乃兄弟也。以此为题。亦不许犯着'兄弟’字样。”植略不思索,即口占一首曰: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闻之,潸然泪下。于是我困惑了:曹植七步诗写的斗牛,也不是“相煎何太急!“一诗,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该诗应该叫“应声诗”
后来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里收录的七步诗却又是这样的“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四句变成了六句。
几年后语文教材中的七步诗又将第二句改成了漉菽以为汁。
那么曹植的七步诗究竟是怎样写的呢?
困惑的我几番查找,终于拨开了面纱的一角: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这个版本的诗出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而“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这个版本出自北宋李昉的《太平广记》
四句话的版本找不到出处。应该是原诗流传的简化版。
写《世说新语》的刘义庆是南朝人,距离三国时代一百多年,应该比北宋李昉的可信,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而且这是一部小说,里面记载的应声诗不能当做文学史来研究。这样来看,七步诗最可信的版本应是六句话,第二句应是漉菽以为汁,可令人困惑的是《三国志》这部比较可信的史书中却没有曹植做七步诗的记载。而且作者陈寿生活的西晋是最接近三国时代。曹植卒于公元232年,陈寿生于公元233年,对这样一位风流倜傥,放浪不羁的才子,陈寿没有就记录他的七步诗,不能说不叫人困惑,难道是陈寿漏记?还是另有隐情?《世说新语》、《太平广记》记录的七步诗究竟从何而来?为什么两本书记录的不一样?离曹植生活年代最近的陈寿为什么没有记录这首诗?这一切谜团恐怕只有问曹植了。
一首七步诗记下多少王朝血泪,多少起伏跌宕的历史云烟,对曹丕而言,是泪?是妒?是忌?对曹植而言,七步诗是情?是恨?是控诉?只是斯人已去,空杳无音,留下千古绝唱,留待后人评说。
又想起文学大师钱钟书的话:不读书的人被读书人骗,读书人被文字骗,还是不要否定一切吧。
REVIEW
读而思
duersi
作者简介:李恩振,男,刘二堡镇高庄小学校长,辽阳县明星教师,辽阳市优秀教师。不知道怎样定义自己:文学爱好者?或许不是那么沉迷;文字匠?那是作家对自己的谦称;写手?至今自己的文字没换来半块铜板。我不过是把生命中一点感悟用稚嫩的文字表述出来。就如同摄影师手中的相机,画家手里的画笔,歌者的歌喉。
欢迎辽海的乡土作者投稿,暂定赞赏的8成归作者,两成用于平台维护。无赞赏或者赞赏少于10元没有稿费。已在其他公众号发过的,请勿投,来稿附简介和照片。
邮箱:94124915@qq.com
一个辽阳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舞台,一个传播辽阳正能量的舞台,欢迎关注转发投稿。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如有转载请告知。
衍水文学展示辽海人民的风采。
▼ 点击阅读原文,阅读「衍水文学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