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议课记录量表的设计与使用
观课议课记录量表的设计与使用
陈大伟
(刊于《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20年6期,谢谢李惠玲老师)
一、理念以及内容填写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就其广义的理解来说,这是一个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在精神上不断的丰富和更新的多方面过程。同时,这个过程的特点是,各种现象具有深刻的个体性:某一条教育真理,在第一种情况下是正确的,在第二种情况下是无用的,而在第三种情况下就是荒谬的了。”我十分认同这一观点。因此,我主张观课议课要做基于情境和教学故事的研究。从切片研究的角度,我设计了观课议课的记录量表(如图)现就设计理念和使用方法做进一步的说明。
一、设计说明
(一)适用范围
按目的划分,所观之课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调查研究的调研课,二是比赛分等的评定课,三是反复锤炼的打磨课,四是研究改善教学的观议课。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同的目的需要的不同的工具和量表,本表主要适用于研究教学、促进教师发展的观议课,可用于打磨课,不适用于评定课和调研课。
(二)核心理念
1.尊重教师,成就教师
本记录表不是用预定的自己的教学标准去框定和评价教师,而是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权,通过观课议课帮助和成就教师。课堂上授课老师想研究什么,我们就观察什么;课堂上他们做过什么,我们就讨论什么。通过观课议课,让他们把想做的事情做得很好、做得更成功;帮他们研究和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因此,本观察表不设诸如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关注目标。
2.集中焦点,深入研究
一节课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本记录表不求面面俱到,而是集中一到几个焦点,深入思考,深入对话,通过研究有所发现,有所改变。
3.平等对话,相互学习
本记录表特别设置听取授课者对相关问题的说明,以促进深入理解和对话,追求参与者作为学习者的平等定位以及有所成长的过程;同时设置“议课的建构”,追求观课议课的实际效果。
(三)栏目设置
1.“有讨论价值的课堂现象和教育故事”
观课议课定位于讨论课堂上发生过的故事和现象。基于现象而不是基于标准的观察和讨论,体现对教师专业劳动的尊重,也使彼此之间的交流讨论心平气和,同时也避免相应的对话交流因为“空对空”而流于形式。有讨论价值的现象可大可小,可以是教学整体结构、教学的思路与逻辑,也可以是学生的一次学习活动,一个学生的学习作品……
2.“蕴含的教育启示、教育问题或教育疑难”
观课议课讨论的现象要有意义、有价值,这种意义表现为现象中蕴含了有讨论价值的教育启示、教育问题或教育疑难,也就是要求描述现象的观课教师回答“我为什么要说出这些现象来讨论”,“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有什么启示值得总结”,“有什么疑难需要讨论”。为了提出具有典型的、有价值的课堂现象,观课者需要修炼一双能发现有讨论价值的教育现象的“慧眼”。
3.“对相关启示、问题、疑难的见解和创造”
“人因思而变”,观课者对有研究价值的教学现象要先行研究,具体表现为要发挥教学洞察力理解教学,同时发挥教学想象力创造教学,用先行思考为参与对话做好准备。没有先行的思考,在对话中就会处于“失语”状态,就可能失去存在感。其中的“见解”可以是对相关现象的认识、是对相关问题和现象的理性思考,也可以是对实践原则、实践策略的提炼与抽象;而“创造”则是“假如我来教”,是思考和提供较为具体的实践方案与方法。
4.“授课教师的认识和见解”说明
“看而不说,道义何在?”观察后不进行分享交流有点不讲道义。在观课者自己表达相关认识、见解之前,一定要先听取授课教师的依据、意愿和自我反思,这是走向平等、走向理解、走向相互学习的前提条件。“毋意,毋固,毋必,毋我。”观课议课记录表强调听取授课教师见解的必要性,强调了对话讨论的议课特征。
5.“议课的建构”说明
议课是一种互动,但要围绕“有价值的现象”展开“有建构的互动”,这是提升议课质量的关键。要把相关建构落实在纸上,实现从教研经历中获得相关教学经验的目标。这里的“相关建构”表现为可以落实到实践行动的策略、方法上,以及落实到观念变革和思维方式的调整上。要力争从中抽象出有价值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以形成新的教学常规,推动教学实践的真实变革。
6.“引发的其他思考,其他需研究的问题”
观课议课不是写句号,而是写成逗号、省略号。在在彼此对话基础上,可以引发新的思考、新的问题,此栏可以填写这样的思考,也可填写下一次观课议课的思考和要点,为下一次的观课议课行动研究做好准备。
二、使用说明
第1—第3栏由观课教师在观课中或观课后用10-15分钟思考和填写。第4栏是对授课教师参与议课交流和表达的记录。第5栏、第6栏是回顾、反思议课过程后再行填写(观课议课的主持人承担着提供该栏填写内容的主要责任)。
使用量表规范议课的如下流程:
(一)观课教师用白描的方式描述有讨论价值的课堂故事与现象
这里注意有两种选择:一是认为效果理想,可以描述结果;二是效果不理想,暂时不描述结果。
白描现象和故事后,以问号的句式提出讨论的问题。问题要依据课堂的现象,同时又要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实践价值,使研究更有意义,更值得研究。问题提出以后,可以用“我对这个处理得不好”、“我很想讨论和研究这个问题”等话语表达对问题的关切,以避免授课教师成为问题的承受者和针对对象。很多时候,议课过程中会发现越来越有价值的问题(主持人也要不断澄清和提炼研究问题),所以,对研究的问题可能不断调整。但无论如何,观课议课需要针对问题,如果提炼不出问题,现象陈述也就失去了意义。
(二)授课教师诚恳回应
授课教师回应是,先围绕现象陈述预先的思考,回应观课教师提出的问题、疑惑。然后询问提问的观课教师怎么理解相关现象、怎么教。这种反问的意义在于:一是表达授课教师学习的愿望;二是让授课教师的经验走向开放;三是呼唤他人参与,让对方意见出场;四是促使所有参与者成为建设者。这一环无论如何不能少,如果授课教师忘了,主持人要代为询问。
(三)基于对授课教师意见的深入探讨
参与观课议课的老师就授课教师的询问做出回应,可以描述自己所看到的学习效果;可以说明自己对相关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可以说明对自己的启示,对自己带来的帮助;同时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教学选择和设想。
授课教师和上课教师的互动应该而且最好是多轮的,以促进对现象的深刻理解,促成对彼此经验的唤醒、碰撞和改造,加深对彼此的理解:一是理解彼此的动机、处境、选择,理解彼此的经验;二是理解教的行为对学生学习的意义,理解教学之间存在的可能关系;三是理解当下处境中的教学可能选择,研究教学的可能创造。
(四)基于互动和其他参与者的经验贡献与分享,主持人引导小结提升
主持人小结时,先提炼实践策略,找到新的路径、方法;借此触动经验,形成经验反思和改进;同时检讨思维,反省立场,建构新的实践哲学;进一步检视是否可以在研究中形成和发现新的实践理论。每次观课议课都要或多或少地小结出这样一些东西来,这样才有观课议课的质量和效益,才能使每次的对话不是流于形式。
再次强调的是,要让观课议课变成研究,就一定要注意研究的聚焦。每次都要讨论有价值、有意义的现象,进行有建构、有改变的对话与交流。一定意义上,少量的、有情怀的,几杯清茶,晤谈一室之内,彼此推心置腹,不紧不慢,才更容易达成上述观课议课的理想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