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叩扉龙门古镇(下)

龙门古镇对外人是戒备的。古镇每一处的厅、堂、屋、弄皆相通,龙门人可以自在出行。而不跟随导游自己游走的,就常常会兜一圈又回到原地,一如此刻我和先生。我听得出脚下的卵石路在嗤笑,古旧的厅堂在抿嘴笑,随处入眼的花朵在哂笑,抬眼低眉处的白墙黛瓦在偷笑,只能南北奔流的龙门溪水在拍手大笑。


焦躁过后,鱼反倒自得。这溪畔的景致不输于婺源、西递、宏村。过了太婆桥,我和先生摸索着进入龙门古镇的西南景区内,这里有砚池夜月、孙氏大宗、深巷幽居、义门流芳、溪畔人家等五个单元的景区。龙门古镇的自然美与祖上荣光集中在这里。


这一池碧水,若盛在方砚中的翡翠。那倒影是水墨晕开的画卷。风吹来,画皱了;水平伏,仙苑现。

砚池夜月
一泓清水,轻风拂动,泛起层层涟漪,水草、鸟禽点缀其间,更富灵性。月上枝头,倒映出的依然是那轮千年前的明月,空灵、清幽。宛若一方大砚台的池水,昭示着读书乃是家族的最大希冀所在,没有比高中状元,考取功名更能光耀门楣的了。借自然之物寓示家族信条,这是何等的刻骨铭心。掬起一捧清泉,映出的是一代代读书人,背负着家庭、个人的前程,寒窗沥血,宵夜旰食。看,砚池边,明月下,青衿书生还在踱步。
主打景点:明哲堂、山乐堂、砚池。

明哲堂原为龙门孙氏最兴盛的一房,子孙繁衍,且多为青壮年,考取功名,外出做官的人不少。“耕读传家”一直是明哲堂的农训,明哲堂内早就办有书塾,读书的人较多,常常是朗朗读书声此起彼伏,课余休息,砚池就成为了孩子玩耍嬉戏的好场处。

砚池旁,民居中,陋门内,藏明哲堂。

明哲堂为孙权第48世孙孙润玉(人称五阿太)所建,俗称“五边厅”,也叫五边门。


 建于明,规模宏大,占地940平方米。前后三进,梁柱结构清晰,是粗旷无雕饰的明代建筑风格。正厅面阔三间,柱础坚实,结构简单,柱上梁架不用榫头、卯眼。丁字形的架梁方式,不用巨大的木材劈成两头孝的梳形梁。梁柱砍杀分明,少雕饰,石础两重,石鼓上下饰乳钉,下为覆盆,是典型的明代建筑。后进堂楼有明代特点的直棱窗。前后三进,为门厅、正厅、后堂,间以两个天井,四周环以本房民居,大门外道地有围墙,独立成院,是龙门古建筑“厅堂组合院落”的典型代表。


明哲堂里陈列了很多的古农具,有的已有500多年历史,如石臼、夫妻磨、水车、悠篮等。悠篮是以前在没有其它交通工具时代步用,如新媳妇回娘家时,用的就是悠篮,还有像夫妻磨、水车、犁耙、耖都是农家常用的一些农具。

明哲堂梁柱结实,几乎无雕饰,原木本色,体现出朴实敦厚的风格。这里不仅是举办红白喜事的地方,更是逢年过节迎龙灯、跳竹马、跳狮子的场所。正边两厅及后堂,环以本房成员住宅,是典型的厅屋组合院落,穿堂过户下雨天跑遍各家不湿鞋,外地人进入户内如同如入迷宫,东西不辨。
 鱼很不理解,这方匾为何被藏在这里,任蛛爬蚁啃。
明哲堂后进木窗,亮眼。


这个门里竟然是龙门古镇最核心景区--孙氏大宗单元中的孙氏宗祠。鱼诧异很久才迈进去。

门里门外天壤之别,一下子鱼想到了缙云仙都的仙都观景区:一门两世界。

孙氏大宗
孙氏一门自古多豪杰,吴大帝孙权驰骋疆场、平定江南、经略台湾,成就一代霸业。上溯春秋时,写就《孙子兵法》的兵圣孙武,至近代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都与龙门孙氏有着割不断的血脉亲情。厚重的家族史,凝聚成龙门浓厚的宗族文化氛围,铿锵的祭文声中跪拜的是每一个晚辈,屹立的是诸如"十八评事"孙祁,工部主事孙坤,长葛县令孙濡、"七县首富"孙潮,"山西第一廉吏"孙衔,巾帼英烈孙晓梅……这般动天地,泣鬼神的铮铮志士,他们构成是龙门有血有肉的历史。
古镇建筑以两座孙氏宗祠为中心,共建有孙氏厅堂40多座,砖砌牌楼3座和1座古塔1座寺庙。镇内屋舍房廊相连,长街曲巷连贯相通,镇外的人进入镇里,如入迷宫。
主要景点:孙氏宗祠、明前园戏台及广场。


孙氏宗祠是祭祖和议事的主要场所,整座宗祠战友地面积2570平方米。门前所立的旗杆,是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拔贡孙秉元所立。左边古樽上刻有“选拔贡举秉元立”,右边有“大清道光已酉科”。孙氏宗祠的大门,古时候也叫“正大门”,而旁边两扇就是偏门了。只有那些地位显赫的人才能走正大门,而那些小官只能走偏门了。整座宗祠分门厅、正厅、后堂,旁边两间为偏堂,门厅里有一个戏台,可见这个戏台是可拆可叠的组合型的,所谓戏台也是祭祖、演戏用的。正厅。古时候这里是祭祖的主要场所,祭祖人春秋两季,春季为二月初二,秋季为十月十九,每当这个时候都要在这里摆上全鸡全鸭,供祖宗享用。


 余庆堂(孙氏宗祠),孙权第二十六世孙孙劻名下分支的宗祠,称孙氏宗祠。初建于宋朝,后经历代扩建。最后一次扩建于乾隆五十六年,嘉庆三年庆典。余庆堂主体建筑宏伟宽广,两侧山墙变化丰富。主体建筑三进,正厅面阔三间二弄,前为天井,又前为门厅,左、中、右三扇大门,正中大门后为戏台,出入从左右边门,如遇显赫贵宾,则拆除戏台大门,大门是八字门廊,门上有门对,大门左右为石抱鼓,雕有鱼尾龙头花纹,民间称为“门档户对”,只有皇家子孙方可设置。正厅前天井东西为廊屋,廊屋上挂左钟右鼓。正厅后,隔走廊与东西小天井为荫堂,荫堂面阔三间,是列祖先牌位的地方,尊孙权祖父孙钟为首位,上有“无忝所生”匾额。

余庆堂是龙门孙氏家族庆典、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全镇重大事件的场所:一是祭祖纳主,每年春秋二祭;二是在商议宗族中重大事项;三是用于族庆活动时主要娱乐场所。

明前园戏台及广场。

天子堂景点,今人后建。
深巷幽居
深长的弄巷,幽静的庭院,构成了龙门的基本单元。数百幢明清古建筑密匝匝地树立于古镇,由一条条鹅卵石铺就的巷道串联着,宛若迷宫。这或许就是孙氏家族有意而为的深不可测的意境,也把防御意识融到了寻常的生活中。一个宏大的防御设施,孙氏骨子中留存着东吴尚武的基因。而在深巷的那端,幽居之所,却是别有洞天,百姓的日常生活都在五彩缤纷地上演,柴米油盐,酸甜苦辣,让生活有滋有味。
主要景点:庆锡堂、春及堂、余荫堂。

天子堂南侧与民居勾连,站在这里望一眼,惟有“幽深”一词精当。

天子堂,东吴辉煌的展厅一座。

这个石雕算老物件。 
 踏上老街,那斑驳的墙,不由得使我想起戴望舒的《雨巷》。
多希望此刻在镜头那端出现一位撑着油纸伞的姑娘,你不必结着丁香怨,你只需缓缓走来。
没有油纸伞,也没有我臆想的姑娘出现。悠闲的龙门人集聚在阴凉处,喝茶、打牌、唠家常。他们把我们当风景,我们把他们作景致。鱼从他们身边游过,他们爱看鱼的白尾巴。
春及堂前慢下脚步,这里是在拆?还是在建?也许你去龙门古镇,会给鱼答案!
春及堂建于明代,面阔三间二弄,前有天井与门楼,门前是路,右首奚疑堂与后面的建春堂都是明末清初建筑,毁于火患。
 
春及堂转出来,又蹩进世德堂。鱼和先生在古镇里已经溜达三个小时了,鱼有点饿了。
世德堂建于明末清初,堂主人是孙念阳,号绿叶,是一个善于经营的商人,出资举办了不少公益事业,如建同兴塔、句留亭、名宦祠、文昌阁,挖掘尚古堂深井,解决村民饮水用水,改道龙门溪,都是以他的财力作为后盾而办成的。


“大德施人济天下,春风化雨润江南。”

世德堂,为孙权第44世孙孙念阳所造,孙念阳经商致富,乐心于龙门的公益事业,造福全村百姓。世德堂面阔三间二弄,前有天井花坛,大门开在东首朝南,厅后退堂原设有香火堂。正厅东西侧为民居,西侧有狭窄的暗弄,称为“边门暗道”,为下人的通道。世德堂有三房,即华房、国房、儒房,故堂匾为“华国儒宗”。建于明末清初。


肚子提意见,可义门流芳还没看呢。于是乎离开世德堂开始寻义门。

义门流芳
义门牌楼上漫漶的图案,斑驳的雕饰,演绎出一个鲜活的"义"字,死板的封建族训得以贴近生活的展示,生发出流传至今的动人故事。明朝嘉靖二十三年,龙门的那场大天灾中,义士孙潮倾其家产,救济灾民,他感人肺腑的义举,让朝廷、官府感佩。义门不光是一座有形的建筑,更是一座无形的丰碑,它使"乐善好施"、"积善行乐"成为镌刻在龙门人心底的操守,使"积善人家庆有余"成为孙氏家族千百年矢志不渝信奉的持家之道。
主要景点:义门牌楼、积善堂、世德堂、厚祉堂。


义门是明嘉靖年间的一座砖砌门楼。主人孙潮,称他为“左脚踏银,右脚踏金”的人,义门前面的鹅卵石图案,就是这一寓意。

鱼也想左右脚踏银金,卵石图案不同意。鱼没找到金,也没找到银。哎,鱼命苦!


义门旁是积善堂,积善堂匾额上立着燕翼堂。难道积善堂也叫燕翼堂么?


“修仁恭孝感天下,乐善好施济越中。”

积善堂,同义门都为孙潮后裔所建。明朝嘉靖年间的大旱灾中,义士孙潮倾其家产,救济灾民。“积善”二字为“乐善好施”、“积善行乐”之意,而这一观念也早已成为龙门潜移默化的族风。因边上燕翼堂已毁,故其堂名匾额挂于积善堂中。
积善堂左右墙上还能依稀可见墨画梁柱的痕迹,在明代要按柱脚缴税,为了减轻税赋,柱子就尽量减少,在墙上画出梁柱来代替。建于明代。

 义门流芳单元景点除了义门还有厚祉堂和世德堂。世德堂已先义门看过。开始寻觅厚祉堂。

厚祉堂寻到了,这里变成了酒作坊。一边制酒,一边售卖。可这么简陋,鱼怀疑能否做出合乎卫生的酒来。

“地厚天高纳洪福,山明水秀得清欢。”
厚祉堂房主人为孙春鹿(俗称小庄阿太),祉即福,厚祉即厚福之意。它面阔三间,前为天井,建筑结构粗犷、单一,平面简单。正厅后有二层堂屋民居,西侧与积善堂一墙之隔。大门开在东首,形似一小型牌楼,造型较为考究,与内部简单的结构形成对比。厚祉堂前有烧制龙门本地土酒的作坊。建于明代。


白花花的画面都是塑料瓶子,店主说里面是龙门本地土烧。先生品尝了一小杯,说南方的酒和南方的女子相类,温婉可人......鱼知道先生好先扬后抑,可是但是准保接上,不免掩口笑退出。

龙门溪在阳光下安静极了,水面的反射光把溪畔人家单元景区唤醒。空气中能听到溪水高呼:鱼来了。

溪畔人家
穿村而过龙门溪濡养着千年古镇。村民傍溪而筑,滨溪而居,民风质朴淳厚,邻里和睦可亲,世袭耕读传家遗风。古色民居沿溪堤次第胪列,高低参差,错落有致。区别于其他古镇,这里溪道两岸自古没有店铺,谢绝了市侩习气和商业的烦杂。生活在此处,清淡、安逸而单纯,与嘈杂涣离,与纷乱无缘。行其间,体悟山乡古镇的特有韵味,淳朴和亲情构建的和谐氛围让人流连。
主要景点:庆锡桥、孙晓梅故居、万安桥、耕读世家、粉署留香牌楼。


耕读世家里面在修,龙门古镇还有几个景点在修。好在古镇可看的太多了,细细品,一天不够用。走马观花要不得,太辜负这一方水土。


终于在溪畔人家寻到孙晓梅纪念馆。在南京雨花台有这位女烈士事迹陈列。很高兴这位烈士百年后能回到出生地--怡顺堂。曾经的纪念馆在龙门古镇的诚德堂,1999年5月建成。如今那里已成为龙门美术馆。

孙晓梅其人其事耳闻不少,最震撼的还是她被日军割去双乳,剖腹而死。


孙晓梅(1914—1943),女,乳名小妹,又名小蛮、肖曼,富阳龙门人。出身于封建大家庭。初任小学教师,因受进步书刊影响,倾向革命,主张男女平等。

孙晓梅原名小蛮,后读唐诗"杨柳小蛮腰"句,知小蛮为白居易之歌姬,遂改为肖蔓。自幼在母亲的教导下读小说,11岁时就读高小、13岁高小毕业,后又有计划自学了初中各门课程。1930年至1937年间,到本县陆家村驯雉小学、龙门小学、骆村小学、杭州横河小学任教,因受进步书刊影响,倾向革命,主张男女平等,曾带领本族女学生闯进祠堂,反对妇女不能参加祭祀的封建族规。1930年,孙晓梅参加中共富阳县委领导的"五一"暴动准备工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致力于宣传抗日及减租减息运动。1938年10月,化装投亲难民,步行至皖南泾县参加新四军教导队学习。结业后,在薛暮桥任组长的农村经济调查研究组工作。曾越过重重封锁,深入溧阳、扬中等地农村调查。1940年夏,奉命奔赴苏南敌后抗日根据地,从事民运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历任中共镇丹、武进县委妇女部长。次年10月,调任长江工作委员会委员,曾护送新四军第六师师长谭震林等安全渡江北上。

1941年6月,孙晓梅奉调离开山北县委,去东路开辟工作。1941年年底,孙晓梅调往中共长江工作委员会。1942年5月下旬,她在高资活动时,正碰上新四军六师师长谭震林要经高资渡江去江北,茅山地区的汪大铭、朱春苑、樊绪经、洪天寿等几位地、县领导干部也随同渡江,去淮南华中局学习。为保证领导渡江的绝对安全,她就主动参加护送的准备工作,接连两次到对江仪征联络北渡路线,为领导同志的安全渡江作出了努力。民国31年6月8日,和尚洲伪自卫团团长、中共特别党员陈安义突遭暗杀。次日,工委研究决定惩办凶手任小洪、徐小二。工委书记彭炎亲率人员飞舟前往和尚洲。孙单身上岸,诱出任小洪上船,押至焦山,审讯后镇压。当夜她与有关同志再奔和尚洲,逮捕了徐小二,处决于陈安义墓前。


1942年10月,孙晓梅调路南,任镇丹中心县委民运工作队队长。1943年3月,日伪开始大规模"清乡",长江工委划归茅山地委直接领导,为适应反"清乡"斗争的需要,组织上又将孙晓梅调回长江工委,到镇句县宝华区一带搞秘密交通工作。1943年4月27日,孙晓梅完成护送干部北渡长江的任务,返回途中,被日本宪兵队抓住。日军设宴"招待"她,企图软化诱降,孙晓梅拍案而起,掀翻酒席,大骂日军。日本人恼羞成怒,将她残酷杀害。牺牲时,年仅29岁。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追认孙晓梅为革命烈士。

1984年6月,当年曾与烈士共事的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书诗一首,以表达对烈士的怀念:"二十年华运幄帷,文精武壮女中魁。昔日洒下一腔血,今朝腾起千枝梅。"

怡顺堂后院墙有题字,为何满子亲书。已经快剥蚀干净。
何满子当代著名学者,原名孙承勋。孙晓梅烈士的弟弟。


龙门古镇游历结束。孙晓梅娇小的身影挥之不去。

注:有关龙门古镇景点介绍和孙晓梅烈士事迹取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
附:擦肩而过的遗憾
鱼游龙门古镇,功课做得不好,景点未游全。尤其是体现龙门古镇工巧精髓的百狮厅--慎修堂未去,不是一般的遗憾。网上搜罗来鱼未去景点的图片,聊补缺憾!希望借此提示想去的朋友,做好功课再去,那方水土不负君心。
古镇的旧厅 

上两图为古镇山乐堂

古镇孝友堂,据资料说是古镇制高点,三层楼,可上去一观古镇全貌。

陈箴堂,鱼倒是找到了,可关着门,许是鱼到的是后门?

太婆桥鱼也到了,可不知为何先生没留下图片资料,鱼也没用手机拍照。

 耕读世家,鱼到了门口,里面在修就没进去。
 慎修堂没去成了鱼的一块心病。黑框图片所有者是位摄影家,图片清晰美好。在他的图介中鱼还知道百狮厅徒有虚名,只有八只狮子。

这四幅图为龙门古镇官网下载的百狮厅图片,图片小看着不过瘾。
 下面这几幅图片看着才叫一个过瘾!
 
 
 
 
这个角度拍出来个古樟真美,图片取自龙门古镇官网。
再次感谢图片所有者和龙门景区官网。
 
 
有关链接:
龙门古镇地处富春江南,是"富春十景"之一,仙霞岭余脉的龙门山下,距富阳市区16公里。龙门古镇是我国古代宗族聚居形态的典型,至今仍较完好地保存着明清两代建筑群与古街风貌。镇外的龙门山及主峰杏梅尖雄伟峻拔。龙门瀑布犹虚悬白练,飞珠溅玉,声如雷鸣,可与雁荡山大龙湫比美。龙门古镇以其"古"字而闻名,一是因为90%以上的村民是三国东吴大帝孙权的后裔,定居已有千余年,民风纯朴:二是全镇仍完整保留着江南罕见的明清古建筑群。龙门古镇是我国古代宗族聚居形态的典型,千余年来随着孙氏家族的繁衍昌炽,逐渐形成了以"厅堂为中心的厅屋组合院落"。历史上这里原有60多座厅堂、古建筑。历经战乱,保存较完成的尚有2座祠堂,30多座厅堂,3座砖砌牌楼和1座古塔,一座寺庙。从厅堂的建筑形式看,可分为"井"与"回"字形两种,是厅堂四周环以本房成员住宅,再筑以高墙,形成封闭式的院落。古镇内厅堂密布,巷道纵横,墙檐相连,房廊相接,走进古镇令人如坠迷宫,东西莫辨,别有一番情趣,"大雨天串门、跑遍全村不湿鞋"就是最生动的写照。距龙门古镇1公里处,有龙门山山高林茂,群峰逶迤,山上有龙门瀑布犹虚悬白练,飞珠溅玉,声如雷鸣,山下设龙门客栈,有农家特色的餐饮。
"龙门"还是一个意蕴深厚的文化概念。龙门90%以上的村民是三国东吴大帝孙权家族的后裔,据家谱记载,从三国时孙权到民国28年(1939年),孙氏已繁衍到65世。千百年来,经各房一代又一代的建筑,从一个大家庭的聚居地,形成今日的古镇。古镇建筑以两座孙氏宗祠为中心,共建有孙氏厅堂40多座,砖砌牌楼3座和1座古塔1座寺庙。镇内屋舍房廊相连,长街曲巷连贯相通。
龙门有一条长约400米的卵石古街。古巷里清风如水,街上的卵石温婉,两旁的店铺依稀可见古时的招牌,小店里的光线暗淡,旧式的算盘、盛着糖果的玻璃瓶、还有红红的二踢脚,都搁在高大沉重的老式木制柜台上。据说,村里的老人都喜欢在拐脚处的一块条石上话家常。
 
龙门古镇的弄
 千百年来,龙门古镇随着孙氏家族的繁衍昌炽,逐渐形成了以厅堂为中心的众多居住院落,墙檐相连,房廊纵横,卵石铺砌的长弄密如蛛网。弄,成了古建筑专家、学者和旅游者的觅古探幽的亮点。进入古镇,东西莫辨,尤入迷宫。相传,古镇整体布局是根据孙武后裔及吴大帝子孙的众多兵家以迷魂阵的格局所建造。古镇,除了老街以外,都为长弄小巷,外人入内,走着走着认为到顶,转个弯又是长弄通道,再转个弯也可能又回到老地方。古镇历尽沧桑迷宫般的弄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意义。
弄,其取名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内涵,她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理论道德意识的典型,也是宗族社会的缩影。即:十房弄、三房弄、七房弄等以宗族房系取名。官房弄,其堂名为"馀荫堂"又称"官房厅",该宗族出了河南长葛县知县孙濡和四川岳池县知县孙海威而取名"官房",他们为官时清正廉洁、爱民如子,以"只可绝我子孙,不可绝我子民",所受河南长葛人民敬仰.所以官房厅、官房弄具有纪念意义。
还有:盛家弄、洪家弄、沈家弄、赖家弄等弄,以姓氏家族而取名,因封建时代,龙门孙氏为大姓,而小姓家族为了避免出路纠纷,有的买土地作为自己的出路,有的还四至分明。所以这些弄成为各家族的私有出路为名。有的弄以堂名而取名,即:祠堂弄,以孙氏祠堂而取名,明哲堂弄,以明哲堂取名;怀珍弄,以怀珍堂取名。有的以建筑物名称取名,朝岁弄,以有一座从朝岁庙而取名;木桥弄,因古时剡溪上建有木桥以桥取名。总之,龙门有名字的弄都有她们一段历史文化故事。
另外,还有无名的弄有几百条,每座厅堂两旁都有弄,因龙门古时有一百多座厅堂,也已有几百条弄了。这些弄都通往厅堂,又称"弄堂",是古代给女人走进厅堂的专用路,因封建社会在堂内接待客人或办婚丧喜事,女人端茶,上菜不能往前厅走,只能往边弄走后堂边门进堂。所以女人一般很少进厅堂,只有家庭有特殊事情,即:认亲、议事需要夫人,小姐上场也得走弄堂进边门进堂,因此,女人难得进堂,进堂又象客人一样,古时又称"堂客"。密如蛛网的狭小长弄,从千百年来有着龙门孙氏家族永不分离的亲密感。家与家之间,房与房之间,族与族之间紧紧相连,反映了吴大帝后裔有着社会礼仪道德和社会精神文明的历史缩影,走百家连一家,体现了孙氏家族连为一体的宗族凝聚力。
换个角度说:弄,成为龙门古镇的一种安全防范建筑。相传,清代"长矛"造反,来龙门火烧了几座厅堂,最后被龙门村民在弄堂楼窗里用石灰包扎走而不敢侵犯。日本侵略军也到过龙门,走进长弄,转个弯就东西莫辨,也赶紧撤走,派飞机放了几个炸弹也不敢侵犯。解放前,国民党抓壮丁,青年们不愿去当兵,保长来了,他往后门穿过几条小弄逃之妖妖。家庭之中,如有特发性事情,村民们通过小弄穿家走户传递信息,很快可以紧急集合。夏天到了,龙门的弄口有三三俩俩的村民乘凉,龙门有句古话"若要凉,座弄堂",弄堂风最凉,胜过家中空调,弄堂乘凉也是村民的一种享受。古镇的弄与孙氏宗族发展的悠久历史是分不开的,千百年来一直陪伴着吴大帝后裔团结祥和地居住在一起。如今,成为国内外学者和旅游者觅古探幽和旅游观光的胜地。
 
有关链接内容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