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不清楚自己的价值在哪里,往往就会遭遇职场滑铁卢。

原创 敖让 资治通鉴读史悟道 2020-08-17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安皇帝 延光二年 公元123年
冬,十月,辛未,太尉刘恺罢;甲戌,以司徒杨震为太尉,光禄勋东莱刘熹为司徒。
大鸿胪耿宝自候震,荐中常侍李闰兄于震曰:“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
震曰:“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敕。”宝大恨而去。
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于震,震又不从。司空刘授闻之,即辟此二人;由是震益见怨。
【译文】这年冬,十月初六,皇帝罢免太尉刘恺;初九,任命司徒杨震为太尉,任命光禄勋、东莱郡人刘熹为司徒。
大鸿胪耿宝亲自拜见杨震,向他推荐中常侍李闰的哥哥,说:“李常侍受到圣上的器重,想让您征召他的哥哥;我只是来传达上面的意思罢了。”
杨震说:“若圣上想让三府征召他,应出具尚书台敕令。“耿宝愤恨离去。
执金吾阎显也向杨震推荐自己的亲信,杨震照旧不同意。司空刘授听说后,便立刻征召这两个人为司空府掾属;从此,杨震愈加遭受怨恨。
【解析】一、人物关系
这段材料涉及到安帝时期各方势力的斗争,皇帝、外戚、宦官、士族、宗室等等。
外戚:文中的中常侍李闰,就是典型的宦官代表,这个人以后还会出场,他靠着诬告邓氏谋反上位,从小黄门一跃成为中常侍。
宗室:原太尉刘恺是汉宣帝五世孙、司空刘授更是皇族宗正
癸巳,司空陈褒免。五月庚戌,宗正彭城刘授为司空。
这些都属于宗室,此时的宗室基本就是个吉祥物了,堂堂皇族宗正,竟然上赶着去巴结外戚和宦官。
外戚:耿宝,这又是强权外戚,地方豪族,云台二十八将、开国元勋耿弇的侄子的儿子,耿宝的妹妹耿姬(前文的甘陵大贵人)是清河孝王刘庆的妃子,耿姬是安帝的嫡母,耿宝代表的是太后一族的外戚。
阎显,这是弱权外戚,阎显是安思皇后的兄弟。邓家掌权时邓太后为安帝安排的老婆。阎家家世一般,北军五校出身,祖、父辈大多担任步兵校尉、长水校尉之类。邓家专权肯定不会给安帝安排强权外戚和自家争权,所以阎家相对较弱,得以上位。
士族:杨震,这是当时士族的话事人了,东汉中后期,活跃在顶级政治舞台的家族,弘农的杨家,这是杨修的本家;汝南的袁家,这是袁绍袁术的本家。
如果把士族排斥在体制外,皇帝光靠外戚和宦官是统治不了国家的,毕竟外戚和宦官的数量都非常有限,触角不可能渗透到帝国的细胞中去。
不可能大规模渗透到郡县一级甚至以下去,地方上绝对是士族的天下,如果外戚和宦官长期驻扎在地方,那就不叫外戚和宦官了,而是变成了地主老爷。
身份是由利益决定的,外戚和宦官依附于皇权存在,皇帝换了,外戚和宦官也就换了,下台的外戚和宦官大部分遭到清算,少部分在地方上扎根,成为新士族。
比如说弘农杨家,是什么出身?发迹人叫杨喜,秦末,楚汉争锋,刘邦有令,杀项羽封万户侯。
后项羽乌江自刎,尸体遭到哄抢,一共五个人抢到,杨喜抢到其中一块尸体,封邑两千户,之后杨家脱产读书,慢慢从军功勋贵过度到士家大族。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赤泉侯杨喜(弘农杨氏祖先):以郎中骑汉王二年从起杜,属淮阴,后从灌婴共斩项羽,侯,千九百户
《汉书》
灌婴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
所谓士族,如果不让士族的地主老爷参政,光靠外戚和宦官,在地方上做事是不得人心的,因为代表不了主流力量的利益。再者皇帝也有使用士族制衡外戚和宦官的需要。

二、杨震失败在哪里?

杨震有关西孔子的美誉,是士族的领袖,117年入士,124年落得个饮鸩自杀的下场,短短的7年间做到了三公,也在7年后以死亡迅速退出政治舞台。
杨震在仕途上的腾云驾雾,得益于他在士族之中的威望,天下的士族推着他登堂入殿。杨震在仕途上的失败,也失败在自身过高的威望,失败在士族对他的过高期望。
杨震错在没有搞清楚自己的定位,皇帝需要用他来协调天下的士族,天下的士族擎着他做代表,是想要他为士族争取更多利益。
东汉的政治史,长远的看,士族政治取代宦官贵戚是肯定的事情,但皇帝却不是这样想的,皇帝并不想士族取代宦官和外戚。
为什么?因为相比于宦官和外戚,士族的忠诚度是堪忧的,士族就是县长夫人,谁当县长无所谓,只要自己能当县长夫人就行,这一点在明末表现得尤为精彩。
而外戚和宦官不一样,外戚天然和皇帝具有血缘关系,一旦皇帝倒了,外戚焉能独活?宦官则是依附于皇权,成为某个皇帝的黑手套,坏事脏事做尽,一旦皇帝倒了,面临的往往就是残酷的反攻倒算,立刻被仇人冲上来撕碎。
但不管是外戚、宦官还是士族、宗室。任何一股势力单独做大,对皇帝来说都是巨大的威胁。
外戚做大有王莽、杨坚篡权。宦官做大有唐朝的走马灯式换皇帝。士族做大有司马懿式篡权,有明末的水太冷名场面。
皇帝要的,是外戚、宦官、宗室、士族斗而不破的政治平衡,各方势力如藤缠树树缠藤交织在一起,这样皇帝才安全,越是能力差的皇帝,这种政治制衡的需求就越重。
得罪外戚、宦官、宗室都不要紧,皇帝本来就是要士族和外戚、宦官互相牵制,如果杨震和外戚宦官同流合污,皇帝肯定要换士族领袖了。
杨震的错误在于,他试图去打倒外戚和宦官:
及帝东巡,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太尉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须行还上之,丰等惶怖。
会太史言星变逆行,遂共谮震云:“自赵腾死后,深用怨怼;且邓氏故吏,有恚恨之心。”
壬戌,车驾还京师,便时太学,夜,遗使者策收震太尉印绶;震于是柴门绝宾客。
丰等复恶之,令大鸿胪耿宝奏:“震大臣,不服罪,怀恚望。”有诏,遣归本郡。
这是杨震和外戚宦官最后斗争的情形了,之前还有多次交锋,皇帝都不闻不问;
初,樊丰、周广、谢惲等见杨震连谏不从,无所顾忌,遂诈作诏书,调发司农钱谷、大匠见徒材木,各起家舍、园池、庐观,役费无数。
杨震趁着皇帝出巡的时机把宦官往死里整,彻底触怒了安帝,宦官是什么人?宦官是皇帝的近臣,皇帝就是要这种人罪恶罄竹难书,只有宦官仇人满天下他才会仅仅抱住皇帝的大腿忠心不二。
现在杨震趁着皇帝不在京都,身为太尉私自下令拷打皇帝的近臣,而且还把罪名给坐实了,给做成了伪造圣旨,证据确凿。
这就犯了皇帝的大忌,一个是杨震想把宦官连根拔起,另一个是杨震私自动兵到宫里抓人。
某个宦官的死活到没什么,关键是安帝没法不宽恕宦官,像樊丰这样的罪行,得势的宦官或多或少都有。如果把樊丰明正典刑了,活着的宦官大恐,恐怕要发生唐朝宦官弑主的情形。
如果把宦官全抓了,那宫中就只有外戚了,对于皇帝了说是不利的。
如果把宦官全换一批,那也是没有意义的,宦官就是太监,无儿无女,本身的消费能力是有限的,贪到怀里也不过是替皇帝寄存而已,皇帝临死前一波带走,宦官的家财就落到太子手里了。
可现在却不是清算宦官的时候,安帝这个时候刚刚亲政没多久,以后还要用宦官,岂能现在清算宦官。
如果把宦官一杆清台了,就很难得到新提拔的宦官的忠心了,宦官为皇帝卖命图的什么?不就是一场富贵吗?
再加上杨震身为太尉,瞒着皇帝进尚书省抓人,又犯了皇帝的大忌,皇帝不需要这样不听话的棋子,放眼整个盘面,也就只好弃掉杨震这颗棋子了。
皇帝要的是杨震去协调士族,牵制外戚、宦官。而不是要杨震完全代表士族,去打倒外戚和宦官。如果外戚和宦官被打倒,皇帝就完全控制于士族了,这样的皇帝是什么光景,可以参考崇祯了。
这就是杨震仕途走向失败的原因,没有搞清楚自己的屁股坐在哪里,在士族中的威望是他晋升的资本。
他以为他代表的是士族,所以锱铢必较,态度非常的刚。但在这种多方势力互相制衡的形势中,他不仅仅代表的士族,他还承担着维持皇帝想要的政治平衡的使命。
他必须兼顾着两点。如果他去和宦官同流合污,士族会视他为臭狗屎,那他失去了协调士族的功能,在皇帝眼里就没有价值了,必然遭到抛弃。
如果他去和宦官硬碰硬,大搞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虽然士族把他捧为大圣人,但皇帝不乐意他打破政治平衡,必然要从士族中换一个更温和的代表上来替代杨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