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中医中药方法集锦
在肿瘤的病因病机方面,中医认为肿瘤形成与正气虚弱、外邪侵袭、七情内伤均有关系。
1正气虚弱
金元四大家中的李杲提出:
“养正积自除”
中医学治疗肿瘤以扶正为主,不但可以控制肿瘤,而且可以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目前已成为中医学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治则之一。
中成药“扶正散结合剂”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抗肿瘤中药。
“养正”也就是扶正气。所谓正气,其实是指人体的防御机能(免疫机能)。
2外邪侵袭
《灵枢·九针》云:
“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者也。”
这就是认为外邪侵袭,可导致肿瘤的发生。
宋政府主持编撰的《圣济总录》论述了体内气血的流结或某些不正常物质的滞留,可能产生肿瘤疾病,并载有类似肝肿瘤的肝著、肝壅、肝胀等病的证治。
这符合现代医学关于环境致瘤因素的研究结论。
3饮食不节(节制)
《素问·异法方宜论》云:
“美其食......其病皆痈疡。”
指出饮食不节能致体表痈疡,痈疡并不完全指肿瘤,可包括现代医学中的体表溃疡的肿瘤。
李杲提出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并创立补中益气汤、通幽汤等,对于癌瘤患者有滋补强壮、扶正固本的作用。
现代医学同样认为饮食习惯是常见的致瘤因素之一。
4情志不畅
《灵枢·百病始生》云:
“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也。”
明确指出情志不畅,则易患肿瘤。
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表明,慢性心理压力能够促进肿瘤发生。(Zhaohui Feng, PNAS, 2012. 109 (18) 7013-7018)
1扶正祛邪
根据肿瘤的病因病机,中医学治疗肿瘤的基本治法为扶正与祛邪两大类。
其中,祛邪又可分为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治法等。
对扶正固本、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治法在肿瘤中的治疗作用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
2攻下逐瘀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
“......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客者除之”“留者攻之”就是指肿瘤一类的疾病必须用攻下逐瘀的方法排出体外。
《内经》中所提出的“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瘤者攻之”等治疗原则对当今防治肿瘤疾病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积聚成疾
汉代著名医家华佗在《中藏经》中认为肿瘤的起因由脏腑“蓄毒”而生。
其中脏毒成为积病,腑毒即形成聚病。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记载:
“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辗转痛移,为可治;......”
这相当于区分了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器质性病变与功能性病变的区别与不同的预后处理方式。
书中列举鳖甲煎丸、大黄虫丸、桃仁承气汤、下瘀血汤、桂枝茯苓丸等,至今仍为临床治疗肿瘤所用。
4虫类入药
和《千金要方》同时代的《外台秘要》中记载了诸多治疗肿瘤的方药,使用大量虫类药物如蜈蚣、全蝎、僵蚕、斑蝥等,为后世使用虫类药物治疗肿瘤提供了借鉴。
特别是用羊甲状腺治疗瘿瘤(甲状腺瘤)的病例,开创了内分泌治疗肿瘤的方法,对后世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到了隋唐时期,中医对不同肿瘤的病因病机与治疗方法的认识及理论已十分全面而成熟,为后世中医肿瘤学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其实,在我国,秦汉时期已有外科治疗方法,也用于治疗肿瘤疾病。
如《后汉书·华佗传》就有关于外科手术割治胃肠肿瘤类疾病最早记载,开创了人类手术治疗内脏肿瘤的先河。
晋代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是一部针灸专著,书中载有大量的使用针灸方法治疗肿瘤疾病如噎膈、反胃等内容。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记载了有关肿瘤病因证候共169条,分门别类详细记载多种肿瘤疾病病因、病机与症状。
书中还记载运用肠吻合术、网膜血管结扎法治疗肿瘤疾病,这在肿瘤治疗学上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严氏济生方》记载有割治手术与药物结合治疗肿瘤的病例。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是一部当时医生的急诊手册,书中使用海藻治疗瘿病,一直为今人所沿用于治疗甲状腺肿瘤。
清代已开始强调肿瘤预防、早期发现、及时治疗的重要性。
吴谦主撰的《医宗金鉴》提出,如能早期发现,施治得法,癌疾也是可以治愈或“带疾而终天”的,这与现代医学关于“带瘤生存”的观念是一致的。
清代高秉均在其《疡科心得集》中描述了“肾岩翻花”发病过程,并将“舌菌”“失荣”“乳岩”“肾岩翻花”列为四大绝症,说明已充分认识到恶性肿瘤预后不良的问题。
清末以后,西方医学大量传入,对肿瘤的认识开始了中西医的汇通时期,随着现代医学的渗透,中医对肿瘤的认识也有了显著进步和提高。
现代肿瘤的内科治疗始于20世纪50年代。我国已对3000余种中药和近300个复方进行抑瘤筛选,实验证实有效的中药有200余种,包括长春碱类(长春碱、长春新碱、长春酰胺、长春瑞滨等)、喜树碱类(喜树碱、羟喜树碱)、榄香烯、由薏苡仁中提取的康莱特、猪苓多糖、黄芪多糖和人参皂苷等,其中部分抗肿瘤活性高的归属于抗肿瘤植物药类等,应用于临床。
从中药中寻找有效抗肿瘤药物的思路和经验颇有学习和借鉴的价值,如从植物三尖杉中提取的三尖杉酯碱和高三尖杉酯碱对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有突出疗效。
中药当归龙荟丸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经验中发现青黛为其主要有效药物,从青黛中分离出靛玉红为其有效成分,之后又进行了半合成,疗效进一步提高。
从中医验方中发现了砒霜的主要成分亚砷酸(即三氧化二砷)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并对其机制的深入研究,是我国临床肿瘤学家的创举,堪称中国过去一个世纪最重要的一项来自中药的药物发现。
中药复方的研究开发也取得一些成绩,如艾迪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液、平消片、金复康口服液、鹤蟾片、益肺清化颗粒、肝复乐胶囊等,临床应用广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中药在治疗肿瘤中发挥的作用无外乎以下两大方面:
1. 抗癌中草药(细胞毒作用类药物)对癌细胞有直接杀灭作用
经过了临床验证的抗癌中药有:青黛(靛玉红)、喜树(喜树碱)、砒霜(三氧化二砷)、三尖杉酯碱、斑蝥(斑蝥素)等;
2. 具有免疫增强作用
一些生物反应调节剂样作用的药物,可以通过调节机体的阴阳气血平衡,改善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而达到抑制肿瘤的目的。
如有抑瘤作用的猪苓、茯苓、香菇等的多糖类成分;黄芪、人参、女贞子、淫羊藿等药物。
目前临床上常用中药抗肿瘤制剂抗癌效果的毒副作用明显低于放化疗,其最重要的优势在于增强患者的抵抗力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能够减轻放化疗的不良反应。
卵巢癌
辨证施治
中医学治疗卵巢癌还是以辨证论治为原则,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四证:
痰湿凝聚证、气滞血瘀证、水湿停滞证、气血两虚证4种类型。
分述如下:
【小贴士】什么是“辨证论治”
所谓辨证,就是根据“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1痰湿凝聚证
主症特点
形体肥胖或水肿,身困无力,胸闷腹满,月经失调,带下增多,腹部癥块,苔白腻,舌体胖边有齿痕,脉滑。
治法:化痰散结,行气除湿
方药:海藻玉壶汤加减
基本方
海藻15g,海带15g,生半夏9g,生南星9g,象贝母12g,当归12g,川芎6g,青陈皮各6g,茯苓12g,枳实9g。
加减:
脾虚胃纳欠佳,加党参、白术、薏苡仁等;
气滞腹胀,加八月札、沉香曲等;
大便不畅,加瓜蒌仁、槟榔、火麻仁等。
2气滞血瘀证
主症特点
面色晦暗而无光泽,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肌肤甲错,少腹胀痛,癥块坚硬增大,舌质紫暗或见瘀点、瘀斑,脉细弦或沉涩者。
治法
行气活血,软坚散结
方药
通瘀煎加减
基本方
当归尾12g,桃仁9g,红花9g,赤芍9g,土茯苓30g,制香附9g,乌药9g,青皮6g,木香6g,泽泻9g,山楂9g
加减:
血瘀肿块坚硬,加三棱、莪术,穿山甲等;
腹水尿少,加半边莲、半枝莲,陈葫芦,腹水草等;
神疲乏力,加黄芪、党参、茯苓等。
3水湿停滞证
主症特点
胸闷腹胀,身困乏力,纳呆少寐,腹大如鼓,四肢浮肿,苔白腻,质淡,脉细濡弱。
治法
利水导湿
方药
疏凿饮子加减。
基本方
商陆9g,泽泻15g,赤小豆30g,椒目9g,木通6g,茯苓皮9g,大腹皮9g,槟榔9g,生姜皮3g,羌活9g,秦艽9g。
加减:
气虚乏力,加黄芪、白术、党参等;
阳虚肢冷,加附子、肉桂、炮姜等;
大便不畅,加生大黄、玄明粉等。
4气血两虚证
主症特点
病程日久,面色晄白,精神萎靡,困乏无力,头晕失眠,气促心慌,懒于行动,烘热盗汗,消瘦贫血,月经闭止,苔薄质淡,脉弱或濡。
治法
益气养血
方药
人参养营汤加减。
基本方
党参15g,生白术12g,猪茯苓各12g,熟地12g,当归12g,白芍12g,生黄芪15g,肉桂6g,五味子6g,紫河车12g。
加减:
腹水腹胀,加大腹皮、防己、半边莲等;
腹痛明显,加延胡索、乳香、没药、乌药等;
腰膝酸软,加桑寄生、杜仲、狗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