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尼姑恋爱被抓,郑板桥写一诗,羞得抬不起头,却笑得停不下来

提起僧侣,脑海里便会浮现出清心寡欲、和颜悦色的白衣素者的形象,拥有一双彰显睿智的眼睛,踏着一席远离世俗的步伐,不恋红尘,与世无争,药销日晏三匙饭,酒渴春深一碗茶。理论上说,爱情是与僧侣绝缘的,但实际而言,他们的求生欲有时候却格外发达。在生活的门外,不仅有生硬强悍的男子,更有波澜不惊的女人。尼姑是一个孤独的群体,她们能够放下大千世界的羁绊,却拾起芸芸众生的苦难,用毕生的虔诚,去扣响超脱世界的大门。这是一场极其不易的修行,必然会有人坚持不下去。那么当和尚遇上尼姑,会摩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大家或许常听唐宋风雨下的僧尼故事,那时的女道姑可以风花雪月,那时的和尚也可以灯红酒绿,虽然这是两个断绝了七情六欲的群体,但与红尘中人相好也不是什么隐晦的事。一方是僧尼,一方是红尘中人,倒也罢了。然而,你是否听说过和尚和尼姑私恋的故事?恰好,这里就有一个。乾隆年间,“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时任山东潍县县令,他就曾遭遇过一桩“奇奇怪怪”的案件。案子的原告是当地的一个乡绅,被告是一对“光头”恋人,一男一女,一僧一尼。据乡绅交代,他亲眼看到了僧尼私会的场景,顿觉伤风败俗,严重影响市容,因此便将二人扭送至此以求严惩。

遇上这样滑稽的情案,郑板桥也是头一遭,他决定先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再作定夺。经过盘问,郑板桥才知道二人伤风败俗的背后却是好梦难圆。原来,这僧尼本都是同一个村子的俗子,未出家前是青梅竹马,只因男子无财无势,女子的父母便将其嫁给了老乡绅。女子坚决不应,遂一怒之下剃发为尼,男子为表心志,也出家做了和尚。事情告一段落,此后二人各自诵经。直到潍县举办了一场风筝会,二人前去观看时又相遇,这才引得干柴烈火一顿烧,旧情新爱一起燃,再也难以抑制。不巧的是,正当他们亲密之时,恰被乡绅给逮住了。明白了缘由,郑板桥有心将有情人促成眷属,于是责令二人还俗,并写下一首趣词。

《僧尼私恋案判词》一半葫芦一半瓢,合来一处好成桃。从今入定风归寂,此后敲门月影遥。鸟性悦时空即色,莲花落处静偏娇。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堂郑板桥。第一句就让人忍俊不禁,郑板桥的幽默笔触简直出神入化:和尚和尼姑皆是光头,一个似瓢,一个像葫芦,如果他们脸对脸贴近,那拼起来的形状就如一个桃子!这两句诗极具画面感,既诙谐风趣,又透露出了郑板桥的用意,因为桃子在民俗中具有生育、吉祥的寓意,他之所以提到桃的形象,就表明了他是想劝和。

三、四两句寄托了郑板桥对二人的祝愿。他说从今之后,这桩案件归于平静,而你们也可以正正当当地恋爱了。“敲门”是有声响的,这寓意二人从此便可大大方方,不必再躲躲藏藏。五、六两句,郑板桥从天性角度出发,对二人的行为表示理解:莲花亦有娇媚之态,何况是寻常人呢?“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堂郑板桥。”最后,他不忘为这张满意的考卷挂上自己的姓名,并且直言称呼其为“风流案”,可谓艺高人胆大。不过,在那个谈爱色变的封建时代,这样的判词足够让僧尼羞得抬不起头了,但同时,也让读词的人笑得停不下来。而这就是游弋古诗词世界的一大乐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