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搞课题研究,除了对职称评选有用,对教育教学并无大用
一名外地的家长说,他孩子上小学五年级,孩子的老师最近一段时间特别忙。老师在忙什么?这位家长表示,他孩子的老师在忙着搞课题研究,好像是在忙着完成某个市级语文课题研究的任务,而且这老师还是课题的负责人,现在是忙得连正常上课也没时间,经常让音体美的老师帮忙看班。
同年级其他班级的课程都快上完了,而这个忙着完成课题任务的老师半本书都还没上完。教学进度很慢不说,学生每天回去之后还都没有语文作业,这位家长很担心孩子语文科目的学习。
其实,我觉得家长对于这种担心也是很有必要的。对于小学语文的课题研究,其实我也有一定的了解:刚开始是锁定开题的内容,接下去对课题研究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然后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法和具体步骤,接着进行课题的相关申报和立项,根据安排表进行相关课题研究的相关步骤,最后撰写论文搞定结题的“扫尾工程”。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课题研究或许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而言,搞课题研究,除了对职称评选有较大的用处,对一线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并无大用。
课题研究增多,上课时间减少。
我们知道,每一个老师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8个小时之内,老师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8个小时之外,老师也需要经营自己的家庭。而如果老师忙于课题研究,特别是有的老师每个学年会做好几个课题,试问这种老师哪来的时间兢兢业业为学生上课?课题研究需要不停地磨课,需要四处开课,需要四处研讨,需要写各种形式的论文……这些杂七杂八的事情占据老师宝贵的教育教学时间,老师的上课时间和上课质量能有保障吗?
老师的主业是教书育人,是在课堂上为学生传播知识,而不是把大部分时间浪费在课题研究上。就算老师通过不断的课题研究成为了传说中的教育专家,但是“专家型”的老师连上课的时间都没有,对于老师所教的学生而言是非常不公平的,至少学生相关学科的学业荒废和老师的在课题上的“忙碌”相比,后者的重要性并不是那么明显。
流于形式的课题研究并非个例。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一系列繁杂的课题任务,对于老师而言工作量是非常大,课题研究的负责人更是忙得脚跟不着地。于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开课,开课的过程可能只剩下“留痕”的过程:一大批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轮番上讲台,写个课题后拍照,一个老师拍照后换另一个老师上台,这个班级拍完照之后换下一个班级,忙得不可开交……拍照后把照片打印出来当作“充实”课题研究过程的“过程性材料”,这种流于形式的课题研究,在不少学校并不鲜见。
学生看到一群老师“拍照式”开课,可能会心中纳闷:这些老师到底是在做什么?
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这些沦为“道具”的学生:老师们是在搞课题研究,他们在“搞好课题研究”之后就可以更有资格评上更高一级的职称,仅此而已。
课题研究没必要和职称相挂钩。
在时间上,中小学教师并没有多少搞课题研究的闲暇时光。不管是哪个学段的老师,他们如果在教育教学方面兢兢业业的话,那么基本上就没有太多的多余时间去搞类似于课题研究之类的项目。
在精力上,中小学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小学教师要忙于改作业,完成一大堆的教育教学任务和学校摊派的一大堆任务;初中老师单单是班级管理就够他们“喝一壶”的,那些叛逆期的孩子足以让初中老师手忙脚乱,中考升学率更是和初中老师的荣誉、口碑和个人利益紧紧“绑定”在一起;高中老师除了那些不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学校高层,又有几个老师有那么多精力去搞课题研究?
在能力上,国内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的第一学历并不高,想要在教育教学理论上深挖,甚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难度不是一般的大。所以,在课题研究方面,很多中小学老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采用得最多的技能有两个:第一个,“复制”;第二个,“粘贴”。当然,还有一大堆课题研究者把网上的课题标题稍微“整容”一下,内容“洗一洗”就成了新的“课题”,把这样的课题研究和中小学教师的职称评选相挂钩,委实没有多大的意义。
我个人觉得,类似于课题研究之类的内容,应该把相关地区的教研员组织起来,让教研员在听了那么多的课之后去深入进行课题研究,一线老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课上足,把课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