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行:哀袁隆平

诗人铁舞近照

十三行:哀袁隆平
 /铁舞
题记: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5月22日讯(记者 胡宇芬)“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怎会呢?
一直想:
袁隆平在,
国有粮仓;
该佩戴一枚
共和国勋章。
发展杂交水稻,
造福世界万邦;
稻田身影已停格,
额头沟壑仍流淌。
千秋功,
终评说,
隆平是一代稻王。
2021/5/22临屏急就
答友人
 一
@T.W(技术·智慧写作工坊) 此诗很好!急就更见功力。跨行算是十三行的新招数吧?七言句还用了3—4结构呢。
@诗酒自娱 
我写的十三行,大多有跨行,还有最后一句完全是说话式的,目的是突破原有的哼唱句式,不僵硬。此诗题为”哀”,第一行“怎会呢?”寄予了无限的哀情,想不通啊!这样好的人,这么重要的人,应该给他吃最好的长生药呀,世间宁可少几个富翁,也要留一个袁隆平!第三、四、五、六,正述他的地位。七、八句写他的理想,这一句是这首诗的“腰”。九、十句写他留在人间的一张在稻田里工作的影像,无此一句,全诗不活。他永是在劳作啊,伟大的劳动者!最后三行,是大历史观,千秋功德,从无前例。后有来者吗?哀吾国民,有无动于衷者,我是第一时间写这首诗的……
十三行,实实在在是有用的。遇事有感,似乎它就在召唤我。黄老师说得对,它快速、闪动、灵异!
诗,当然不可能只有十三行。形式为内容所设。我的实验证明,黄永健教授首创的定型体十三行,可庄重,可诙谐,可古雅,可现代,可古诗般风雅,可流水般口语,语式多变,特征明显,格式易记,手机时代,容易普及。以此为“抓手”,可以对传统诗词作一次现代性激活,哪怕非驴非马,也是值得试验一下的,毕竟有民族性的基因在里面。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