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克的遗产
2021038
关于绘画
1943 年,爱德华·蒙克( Edvard Munch )完成了最后一幅自画像。
他面容苍老,站在一座没有指针的落地钟和一张床之间,仿佛预示着死亡的临近。12 月 12 日,过完 80 岁的生日之后,蒙克离世,按照遗嘱,他把 1000 幅油画、15400 张版画、4500 件素描和零散的雕塑、水彩画,全部捐献了给家乡奥斯陆市。
自画像 蒙克 1943 年
具体实物归属,清晰有据,不是文章重点。今天要讨论的,是有关蒙克艺术创作方面的遗产。
1885 年,毕业于奥斯陆皇家艺术和设计学院的蒙克,独自前往巴黎。几个月后,初学绘画的梵·高( Vincent van Gogh )也到达这座城市,在新艺术运动的影响下,他的调色板变得愈发明亮。又过一年,年轻的马蒂斯( Henri Matisse )也去到那里,但他离开家乡的目的不是为了绘画或艺术,而是学习法律。
自画像 蒙克 1903 年
梵·高在巴黎短暂停留后奔赴阿尔勒,最终倒在了那片金色的麦田中。蒙克变得越来越焦虑,接受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他结束多年巴黎游历,返回了奥斯陆。
蒙克与梵·高,从未谋面。
星空 梵·高 1888 年
星夜 蒙克 1922 年
他们的作品,有过交集。1912 年的科隆艺术展上,两人的画作被摆放在一起,蒙克评价已经过世多年的梵·高说:在短暂的一生里,梵·高没有让他的火焰熄灭。相反,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这些燃烧着的火焰就是他的画笔,为艺术燃尽了一切。我曾经想,并希望能够过更长的生活,好让我可以一直追随梵·高的脚步。
精神感知层面,两人确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极为敏感,他们都用线条和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只不过,梵·高的线条短促有力,色彩明亮,画布上始终散落着向上的生命力,蒙克喜欢长线条,色调晦暗,一如他的忧郁情绪。
星夜 蒙克 1893 年
蒙克也曾尝试过类似于梵·高的短线条。
早期作品《病中的孩子》里,看向窗外的是姐姐索菲亚,她正被疾病吞噬。画中,粗粝的线条被抹上画布,它们像是划痕,又像是木制版画中的刻痕。蒙克不仅用图像,也在用显而易见的画面语言,表达着对亲人离世的悲伤情感。
当这幅画展出时,蒙克收到了保守派肆无忌惮的言语攻击——肮脏、鱼杂碎...你作画犹如一头猪,爱德华!他站在自己的画作前,无言以对。蒙克后来回忆道:在挪威,从来没有一幅画激起过如此大的愤怒。
病中的孩子 蒙克 油画 1889 年
现代人熟悉的蒙克,不是《病中的孩子》里的短线,而是扭曲,《呐喊》中的扭曲:以变形人物或捂住耳朵呼喊的动作,去呈现一种尖锐状态,直观易懂。
但这并非蒙克的全部,其画作的隐含意义在于对线与色彩关系的延展,正如蒙克所说:我要描写的是那种触动我心灵和眼睛的线条和色彩,我不是画我所见到的东西,而是画我所经历的东西。
分离 蒙克 1896 年
蒙克对长线条,又或是形体的线条即塑造形体的边缘线,情有独钟。
《病房里的死亡》,令人窒息的画作。它像是一场布景戏,6 个黑衣人各自表达着悲伤,远处的白衣女孩最后一次坐在椅子上,每个人都知道在等待着什么。
这幅画的精妙之处在于,所有人物是一个整体,或者说人物的情绪是一个整体——除去简单的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蒙克再没有进行更为精细的人物区分,相反,他们及各自的阴影被刻意统一在了一个黑色的氛围中,不分彼此。人与背景的分离,清晰可见,蒙克把形体边缘画得突出,使人的悲伤没有四处蔓延,而是更好地集中于人物本身。由此,观者看后,更觉悲伤。
病房里的死亡 蒙克 1893 年
蒙克创造了一种通过线去收容情绪(色彩与动作)的绘画方式,这样的遗产,最好的继承者是苏格兰的彼得·多伊格( Peter Doig )。
看下面这幅《红舟》,是否已经感受到了蒙克的存在?
红舟 多伊格 2000 年
现年 62 岁的多伊格,不止一次提及自己对蒙克的崇敬与喜爱,他吸收了蒙克的忧郁气质,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通向蒙克的密钥。
2008 年,多伊格获得沃夫冈罕奖,评委说:他的绘画现实主义,将绘画带入到了一个从未探寻过的领域。“从未探寻过”这样的评论,多少还是有些夸张的,但完全可以理解,因为它符合现代人急于肯定自己和自己时代的慌张逻辑。
红与白 蒙克 1900 年
板球 多伊格 2006 年
多伊格的作品,并非只有以上几幅,其其他画作风格多样,同时又部分受到了莫奈( Claude Monet )、博纳尔( Pierre Bonnard ),甚至是克里姆特( Gustav Klimt )的影响。
当然,这不是可耻之事,成熟的艺术家大致如此,就像蒙克对后印象派艺术家的借鉴。
夏夜 蒙克 1893 年
混凝土II 多伊格 1992 年
只是,优秀的艺术家,一定是有自己的模样。
巴黎期间,蒙克发现了线条和色彩的强烈表现力,他试图用它们画出活生生的人——他们呼吸、相爱、怪诞、变形。他们是色彩也是人物,无论如何,他们都被禁锢在了蒙克带有些许神经质的线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