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4 2024-08-05 11:50:35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上一章讲“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就是天道无言,赏罚不遗。治理天下者当敬天保民,顺道而为,无为而无不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民怎么会不畏死?只要是正常的人,都想好好地活着,没到死的时候,谁又愿意死去呢?“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每个人都有其天年。一个人终其天年,无疾而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这也是道家养生之追求。孟子的理想,就是“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也是让老人能够安享晚年。老子为什么会说出“民不畏死”呢?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死有很多方式。有老死者。生病而死。遭受意外而死。有饿死者。有战争、遭受兵乱而死者。有触犯法律而死者。有无端受罚而死者。有为道义而死者。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我们可以看到,人的自然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有遭受意外而死者,这也是天意。并且古之人对于死亡有这样的看法——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生很艰难,死在某种程度是休息。死生是一贯的,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一点我们就不多谈。那么,有些人自愿而死,如舍生取义,如保卫家园之战死。这一点,我们敬重之。至于饿死,病死,遭受战乱而死,虽然很无奈,却是无可奈何的。这些死,民自然畏之。但是有些死,身心受到压迫,生不如死,这就是民不畏死啊!人已经很绝望了,就会做一些极端的事情,触犯死刑的事情。这是人的求生之能。“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吕氏春秋·贵生》)比死更可怕的是迫生,生不如死,精神和物质,身和心,双受迫。当那些民众揭竿而起的时候,他们畏死吗?如果通过杀的方式让人恐惧,以杀的方式治理天下,天下能太平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民众奋起反抗的时候,也就是这个王朝破灭之时。在本质上,人是不畏死的。而为什么要用“死”这种刑罚,来让人畏惧呢?而暴力统治,往往就是拿人的生命作为胁迫,让人害怕死刑,进而不敢反抗,被统治者所摆布,压迫。如果说这种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压迫成为不可翻转的事情的话,那么广大的弱势群体是永远没有出路的。而好在一个个王朝的灭亡,一次次起义反抗,告诉了那些所谓的强势群体,你的为所欲为终究会付出代价的。在这里,老子为广大的民众发出了道义之声。这一点,我们感受到什么?感受到老子的慈爱之心,感受到老子的“勇敢”之心之行。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而确实民在正常情况下当然是怕死的,国家亦当有法纪,对于那些行事极端的民众进而违法之人,当然是该惩罚的惩罚。这样,就没有民众敢做一些极端的事情。所以,刑罚之用要有一个度。过和不及都会出现问题,这个度的衡量标准,就是道。能明此道,顺此道者为大匠。大匠运斤成风而不伤其手。民,有民之所当为。君,有君之所当为。君民各自循道而为,自当和谐,美好。但是呢,君这个群体是强势群体,而民众是弱势群体。但是两个群体都要有其自觉。人的生命,除了自己作死,也只有天能决定人的生死。而世间的君王是不能随意决定人的生死的。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司杀者,专门从事执行刑罚的人。真正顺天而为的是大匠。而依己意,依私心而为者是代大匠而斫,非大匠也。 君子是代天行道,所以要顺从天道。“天生天杀,道之理也”。而人总想着代天行事,为了自己的私心,随意设置刑罚,这是有大问题的。孔子也看到了这一点——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看到了“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只是暂时把问题压下去了,没有在心上得到解决。孔子给出了解决方案:“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真正明礼,顺天道的是君子,而伪君子,小人则非大匠也,伪君子借礼之名行非道之事,确是常有的。孔子之道就是被这样的伪君子所毁。上天有好生之德。在中国文化里,对于“死刑”是极为慎重的。问斩,是秋后问斩,是在公共场合问斩。不过,越往后,这个慎重之意少了,威慑之意多了。君王主导生杀大权,多是为了一己私利、私心,为了王族私利而已。世道就是这样变坏的。 赞 (0) 相关推荐 道德经解读: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看电视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一句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话出自<道德经>第74章,它的原文是: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将得而 ... 道德经74章译文/原文:如何理解“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七十四章 司命在天章 ... 道德经讲义-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古之治天下者,必因乎民情之 ... 小国寡民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80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 ...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9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有没有"无怨"的人? 孔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81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言,信实, ...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7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8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关于& ...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6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 ...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5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是生产者,其生产出的 ...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3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我 ... 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2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狭其所居,无厌(yà)其所生. 夫唯不厌(yà),是以不厌(yàn).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以暴力.强力让民众害怕,民众当然是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