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产业被两会瞩目 鸿达兴业破解氢能商业化难题
全国两会正在北京举行,值得关注的是,新能源再次成为热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降碳目标,强调大力发展新能源。自去年我国向世界做出“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低碳约束”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这意味着不少城市的能源、产业、交通等结构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而作为绿色、高效二次能源的氢能已然成为实现终端燃料脱碳的关键领域。为此,多位“两会”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助力我国氢能产业发展。
“氢”声“氢”语 助力氢能源产业发展再提速
全国人大代表、上汽集团党委书记陈虹提出从国家层面制定氢能战略发展战略图,将工业副产氢提纯、可再生能源制氢及加氢站项目纳入减排项目范围,以进入国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马永生认为应超前加大高纯氢设备、加氢站、氢气储运设施、氢燃料电池等基础设施布局;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建议引导加大氢燃料电池基础科研投入,突破核心材料和关键部件的技术瓶颈,加快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能力。
一次次高屋建瓴的规划背后是我国发展氢能的雄心和决心。近年来,国家把培育发展氢能产业作为抢占未来能源创新制高点,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2020年9月,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指出,将加快突破风光水储互补、先进燃料电池、高效储能与海洋能发电等新能源电力技术瓶颈,建设智能电网、微电网、分布式能源、新型储能、制氢加氢设施、燃料电池系统等基础设施网络。同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指出,要加速发展绿氢制取、储运和应用等氢能产业链技术装备,促进氢能燃料电池技术链、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发展。下游运用领域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同样将提高氢燃料制储运经济性、推动加氢基础设施建设列为了重点。
政策频频发力,氢能产业持续升温,俨然已成为当下各个城市都在追逐的风口。但想要将氢能源大规模商用化并非易事。基础设施、核心技术、政策和法律法规方面等诸多挑战,仍然制约着氢能的商业化落地。马永生委员指出,一方面氢能管理体系尚未建立,笼统地把氢能源参照危险化学品进行管理,导致氢能从制造端到使用端的成本急剧增加。另一方面,液态储氢等核心技术、高端材料、装备制造方面存在“卡脖子”风险,非化石能源制氢成本高,经济性利用较为困难。王凤英代表也指出,与国际多数国家政策着重发展上游氢源端不同,我国政策支持主要为车端消费刺激,忽略能源经济性保障。车用氢能产业面临核心技术不强、优质产能不足等问题,成本下降是开展规模化推广的前提。
全方位布局 率先破解氢能商业化难题
如何下好这盘“氢能先手棋”成为关键,如何在氢能应用上取得更大的突破?中国民用液氢先行者鸿达兴业以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作为我国氯碱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鸿达兴业拥有70年氯碱、氢气生产历史,现有氯碱产能110万吨/年,是最早实施氯碱工业副产氢综合利用的企业。氯碱生产的氢气具有成本低、纯度高、杂质少等特质,是当前氢燃料电池综合用氢的最佳来源。经过数年摸索,鸿达兴业已积累丰富的氢能实战经验,打通制氢、储氢、运氢及氢能应用全产业链,形成了液氢、高纯氢气、超纯氢气等氢气全业态产能,氢源品质高,纯度可达99.9999%以上。
除解决氢气的来源问题外,探索建立多种氢存储运体系,降低氢气储运成本也成为了重点,现鸿达兴业同时拥有气态氢、液态氢、固态氢多种储氢方式。2018年鸿达兴业规划在内蒙古建设8座加氢站,通过有效运营,不仅可满足当地氢燃料电池大巴、公交车等各种车辆的加氢需求,还可以给长管拖车,甚至储氢瓶进行充装,充分保障燃料电池汽车推广用氢需求。
氢能商业化一直是阻碍氢能大规模推广的难中之难。鸿达兴业通过对氢能产业链的整合与攻关,成功实现了制氢、储氢、运氢的可控成本链条,破解了氢能应用价格高企的难关。一旦政策层面加大对氢能产业和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的扶助,下一步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的整体发展将迎来新的风口。
鸿达兴业对于打造氢能产业链的率先发力,基于企业对未来能源结构转换的判断。鸿达兴业董事长周奕丰认为,实现碳中和、碳达峰,氢能源高质量发展之路不可或缺。氢能作为第三次能源变革的重要媒介,已被纳入国家能源战略,将成为中国转型和未来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而氢能产业要实现加速发展,离不开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和产业化,也离不开国家氢能顶层设计的持续发力。鸿达兴业将继续在氢能源产业链加速布局,攻克各环节技术壁垒,率先破解氢能商业化难题,推动氢能源产业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