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关于《易经》的那些事情
上古时期
伏曦时代 据传说 历时1260年
成言乎《艮》。《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终而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成言:指文字的诞生。
东北:转指老百姓。
万物:天下万民。
终而成始:洪荒时代结束,通行于洪荒时代的这些以“阴、阳”为核心的思想崩毁,人都不再使用佗们,这东西就这么佗就没了。取而代之的是这些以“鬼神”为核心的神学。当时并没有文字,依靠口头传播“阴、阳”之道又行不通,于是文字便诞生了。这是没办法的办法,不得已而为之。
说言乎《兑》,《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
说言:先哲传播佗们的这些思想。《八卦》也。
正秋:果实成熟的时候。这里指先哲并没有急着传播自己的这些思想,而是等到这些事情做好了以后,用无可辩驳的事实来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相见乎《离》,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
相见:百姓们去读这些书册。先哲做得比别人好,人们问起原因,先哲不说自己做得好,反而说是这本书的功劳,于是大家就都去读这本书。
取诸此:从大致上讲,于伏羲时代我东亚之所以能够统一,与《八卦》这本书中的这种大一统思想有直接关系。此,指《八卦》。
劳乎《坎》,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
劳:百姓们主动地去传播这些知识。以帮助别人度过险难。《坎》说的是抗灾演习,并不是说真的遇到的险难。
水:知识。这里转指能力。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本节是在告诉我们《八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书册。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类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焉。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者也。
本节是在告诉我们《八卦》是一部分门别类地描述客观现实的这么一部书册。在最初成书的时候,“象、彖、爻” 这些东西就都有,并非是后来才加上去的。
“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本节是在告诉我们,鼓捣出来《八卦》的这一学派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佗们不过是从文明时代刚刚开始的那一刻起,就立志跟这种主导着这个世界的神学流派对着干的这么一类人罢了。
中古时期
神农时代 据传说 历时380年
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絜齐也。
在伏羲时代,《八卦》是无神论著作,和神学经典泾渭分明。等到了神农时代,《八卦》已经沦为神学学派的经典,让人给改编了。伏羲的这些传人也因此由地上转入地下,成了地下工作者。从表面上看,大家都是神学的传人,都一个样了。
帝出乎《震》,震东方也。
时势造英雄,乱世出王侯也。因此伏羲时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保矣,可大则贤人之业光矣。
从表面上看,伏羲的《八卦》和其后世的《易经》不是一个东西,《易经》成书的时候就和现在的《周易》差不多,都是那么简要不详,非常容易引发人们的误解。因此当时的人有时候也称《易经》为“不详”。从实质上讲,《易经》就是《八卦》,没有任何改变。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原始要终:《易经》的内容说的是原始时代的那些以“阴、阳”为核心的那些东西。由于《易经》简要不详,该如何解读,众说纷纭,一变再变,但是大家都没有说到点子上,都不能用。顺应时势罢了。
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易经》秉承《八卦》的风格,也是百科全书式的汇编型著作,里面啥都有,大家都能够各取所需,为此《易经》才会被广泛地传播开来。
中古时期
虞夏时代 据《韩非子》说 历时2000多年
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
各学派彼此间相互贬低。大家都自以为是。
致役乎《坤》,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
役:役使,阶级也。
养:牧民也。像“放牧牛羊”那样养人。“民以食为天”,谁给百姓们吃的,谁就是“天子”。不知道这些东西原本佗就是出自于民也。
近古时期
殷周时代 据《韩非子》、《竹书纪年》说 历时700多年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是故其辞危。
为了振救万民,打击迷信思想,以姬昌为代表的这些贤者以《易经》为武器,与以纣王为代表的这些黑暗势力作斗争,从而暴露了《易经》的身份。由于《易经》会损害统治阶层的利益,致使《易经》面临将会被人销毁的局面。
下古时期
春秋时代
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易者使倾:既然佗有没命的危险,那得拯救佗啊,得让佗安全啊。先民易危以平的方式很特别,佗们为了保存《八卦》,主动地摧毁了《易经》。“求全之毁”也。故曰“倾”,如高楼之倒塌,现在只剩下一堆物料了。
《八卦》好比一副拼图。拼图的原有那副美丽的画面已经消失,现在有的只是一些零片,让人难识庐山真面目。不知道这东西是《八卦》,为此这些东西才会得以保留。《易经》的这种以化整为零方式来保存《八卦》的做法,是一种很伟大的行为,佗使得这种根本就无法传播的思想,凭借文字与误解,被保存下来,让人们有机会了解历史的真相。这种保存方法分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以前,伏羲时代的这些优秀思想一直是被放在同一个盒子里,这个盒子就是神学。春秋时期以后,伏羲时代的这些思想已经被人从神学中提取了出来,扔的那里都有,四分五裂。是以自焚书之后,这世上虽然再无《易经》。但是散于各处的这些让人无法辨识的零片因其无人认识,以其被人认为这些东西不会妨害统治,这才得以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