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大夫讲糖:如何最大化的预防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
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在我的很多文章中也多有涉及。
糖尿病治疗的主要目标是: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和处理急性和慢性并发症,治疗伴随疾病,最大限度地减少残疾和拖延死亡期。我在更多的文章中将糖尿病治疗的终极目标定位为:活得久(寿命)、活得好(生活质量)、治得起(经济状态)。
除去极少数病例因为急性并发症致死以外,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有无及轻重程度是至关重要的。
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中,超越以葡萄糖为中心的传统治糖理念,“全面出击”已经成为目前糖尿病界的“管理”共识。前者类似于控糖的“五驾马车”,而后者就是“健康天平”理念。----可参考阅读我的文章:“五驾马车的天平模式解”、“健康法则”。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主要是血管并发症和神经并发症。虽然确切机制还不是很清楚,但目前已经知道,血糖控制状态及病程的长短是两个很重要的因素,对血管并发症中微血管病变的发生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对糖尿病患者生命最大的危险是心脑血管疾病,甚至近年来有人将糖尿病称为“糖心病”,冠心病的“等危症”,这种说法提示心脏病患者要关注血糖以外,也提示着糖尿病患者也要重视心血管病变的预防。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欧洲指南曾根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将患者的血管病变风险分为3类:低度危险、动脉危险和微血管危险。
血管病变危险性评估的血糖控制标准
分层项目 |
单位 |
低度危险 |
动脉危险 |
微血管危险 |
|
糖化血红蛋白 |
% |
≤6.5 |
>6.5 |
≥7.5 |
|
静脉血浆血糖 (空腹或餐前) |
mmol/L |
≤6.0 |
>6.0 |
>7.0 |
|
自我检测血糖 |
空腹或餐前 |
mmol/L |
≤5.5 |
>5.5 |
>6.0 |
餐后 |
mmol/L |
<7.5 |
≥7.5 |
>9.0 |
但是,必须清楚,糖尿病的并发症绝对不是单独血糖的问题。
有学者还提出了有关危险因素对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的影响程度。
危险因素 |
大血管病变 |
微血管病变 |
高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 多元醇代谢 血浆糖蛋白升高 血小板聚集性增高 血清胰岛素高值 血清胰岛素低值 血清胆固醇升高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降低 高血压 肥胖 饮食中脂质过多 吸烟 糖尿病病程 年龄增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微血管病变,在糖尿病患者身上,更多的表现是眼底、肾脏、周围神经的病变;大血管病变,更多的是心脑血管病变、下肢动脉硬化(脉管炎、糖尿病足)、颈部动脉斑块等等。从这个层面上讲,预防糖尿病眼底病、肾脏病和周围神经病变,更要积极的控制血糖。对于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较高的人群,近期血糖的严格控制意义并不是很大,更重要的则是血脂、血压、吸烟、高胰岛素血症等等。
糖尿病病程是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不是可逆因素,但它告诉我们,要预防糖尿病早发病,得病后要尽早控制(代谢记忆效应)。
& 上述因素中,不能人为改变的是“糖尿病病程”和“年龄增加”,这是对糖尿病确诊患者而言的,但是,改善生活方式,积极地预防糖尿病,推迟糖尿病发生年龄的意义,在这里则得到了再一次的证明。
吸烟问题,则是可以改变的。
饮食中脂质过多也是可以改变的。
热量过高而运动过少所导致的肥胖状态也是可以改变的。
这就是积极倡导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的目的之一。
高血压、高胆固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高血糖等指标,都应该是可以控制的,积极地宣传这些指标对健康的重要性对提高其知晓率、治疗率、治疗达标率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血小板凝集性增高的问题,肠溶阿司匹林可以明显改变,基本上已经被大众认可并普及,尤其是已经有心脑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的病友。
(??????)
综上,糖尿病患者要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简单地可以概括为:
1、积极地做好自己家人----糖尿病乃至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预防;
2、积极地监测血糖、血压、血脂,并正规治疗,提高达标率;(血糖达标要除外低血糖,血压达标要避免血压太低和降压太快,血脂达标需要定期复查,规律服药,必要时调整调脂强度)
3、戒烟(限酒);
4、通过饮食、运动等方法控制体重;
5、限制饮食中脂质的摄入,减少“食物垃圾”;
6、无禁忌下,肠溶阿司匹林每日75~325毫克,对于阿司匹林不能耐受的患者,可以使用氯吡格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