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大年 :真真切切地关注每一个孩子生命里的需求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新教育主题歌】——

詹大年——

真爱:真真切切地关注每一个孩子生命里的需求,并满足这种需求。
尊重人性,关注个性,是“教育”应有的内涵。否则,那不是教育,是生产。教育就是“教育”,不应该有定语,如“真教育”“个性化教育”“素质教育”“品德教育”等。
教育,是不知深浅的探索,不怕牺牲的投入,不计后果的信任,永不放弃的执著。
批评孩子前,我们一定要弄清楚批评的价值,给孩子一个挨批评的理由。我们要坚定地与孩子站在一起,把过错放在对立面。我们要孤立的是错误,而不是孩子。批评是表达善意不是唠叨,更不是变本加厉。
批评孩子注意“五不责”:饮食不责、疾病不责、烦躁不责、悔改不责、初犯不责。切忌在有情绪时批评孩子。如果彼此都有情绪,先处理自己的情绪,再处理孩子的情绪。
批评的艺术不是“钻研”出来的。一位关注学生个体生命需求的老师,眼神一定是温暖的、期盼的,这样的老师才是学生的依靠。——詹大年
“大道至简,道不远人。' '离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卵石臻于完美。''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探路者——新教育,我们一直在路上》。[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人生三大幸事:遇良师,得良友,拥良伴
10个让孩子变得更聪明的最新研究
基因与环境,哪一个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更大?
教育是一首诗,爱是教育的火焰——在神圣与平凡中穿行,让生命幸福完整
......
哄孩子,教自己,每一天
原创|詹大年
来源|詹大年私号
本文为我在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上的演讲内容要点。
2020年11月9日,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在重庆开幕。
开幕式上,我做了《爱与良知里的平凡——哄孩子,教自己,每一天》的演讲。

说实在的,我从来不喜欢“命题作文”,但看到这个主题,却感觉到有很多很多要说的,但举办方给每位演讲者的时间是15分钟。
举办方要求我提前递交演讲稿。我犯难了:“我是从来就不会写这东东的呀。”
“您就写个提纲吧。”丹丹老师特别照顾我老人家。
我回顾了40来,“教育”在我心目中的概念——
40年前, 我想,教育就是要让尽量多的孩子有学可上。
30年前,我想,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快快乐乐上学。
20年前,我想,教育不应该只是考试,更多应该是生活。
10年前,我想,教育是个性,是自由,是让孩子有尊严,没有恐惧。
基于这些思考,10年前,我办了昆明丑小鸭中学。
10年来,丑小鸭中学让2000多名被贴了标签的“问题学生”回归到正常的生命状态。
我还说了几个观点——
真爱:真真切切地关注每一个孩子生命里的需求,并满足这种需求。

另一种爱:爱孩子给自己创造的某种价值。把孩子当成实现个人利益的工具。在一些人的眼里,只有利益,没有人。
  
尊重人性,关注个性,是“教育”应有的内涵。否则,那不是教育,是生产。教育就是“教育”,不应该有定语,如“真教育”“个性化教育”“素质教育”“品德教育”等。
  
教育,是不知深浅的探索,不怕牺牲的投入,不计后果的信任,永不放弃的执著。
 
“问题孩子”四个字,有人看到的是“问题”,有人看到的是“孩子”。看到“问题孩子”头痛的是没有良心的,看到“问题孩子”心疼的才适合做老师。
在好老师眼里,没有“优生”和“差生”,只有“学生”。

相信种子,相信时间,它们会告诉你教育的价值。

(《以人弘道:活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附录:詹大年校长教育随笔三篇——
我所期待的教育不是“择优而教”,
而是择“性”而学,择“向”而习
原创|詹大年
来源|詹大年私号
“择优录取”之“优”显然不是指“优势”、也不是指“优秀”,只是指“优分”。因为,这“优”是凭考试机构设计的一张试卷考出来的,并且,是千万个考生同一张试卷。千万种“优”被同一张试卷同一个程序“优化”掉了。
这一张试卷“选拔”出来的“优生”,却给老师们构建了“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梦想。显然,真正的英才们是受不了这种考试的。英才,在试卷之下,而不是在考试之上。
我们的升学考试,不是选拔人才,而是分流学生——分流具有同一种梦想的学生——用“优”的虚荣心做诱饵,用“择优”的“套”把他们“圈”到一起。这样的起点和这样的终点的教育,只是抹杀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即使偶尔“择优”了,也是不可能“教优”的。但教师与学生,就在这样云里雾里,做着择优而教与因优而学的梦。
人之所以是人,就因为个性不一样。个性,只有差异,没有好坏。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承认、尊重和发展这种差异,使人成为独一无二的精彩的个体。
所谓“择性而学”,就是依据每个人的个性需求,选择性地学习,扬个性之长,避个性之短。这样的学习,才会成就每一个丰满而自信的学习者。
人的幸福感来自于人的自我体验,这种自我体验是个性得到发展后的存在感与获得感。否则,即使官居高位,坐拥万金也不一定“比别人更幸福”。
“择向而习”的“向”,是职业方向,是价值取向,是人生信仰。当人生只有目标,没有方向时,目标没实现很危险,目标实现了更危险。
有了方向感的人生,就会在孤独时不痛苦,在无助时不迷茫。
(《记住一点: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一个幸福的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更好的自己!》)
相信种子,相信时间
原创|詹大年
来源|詹大年私号
相信种子,相信时间,这不仅仅是农民大爷说的话。这是教育应该遵守的基本规则。
大双和小双是一对龙凤胎。大双是哥哥,小双是妹妹。到小学四年级,大双开始调皮捣蛋,成绩也是全班最差的。而妹妹小双却乖巧听话,成绩也名列前茅。妈妈很纳闷:“詹校,你说这是咋回事呢?全班就大双不一样,就连背书,全班就他一篇课文也背不下来。唉,这孩子,一个妈妈生下的双胞胎,怎么差别那么大呢?”
我说:“因为他是大双,每个人都不一样,独一无二。就像整个四年级班,只有大双才是你的双胞胎儿子。”
“相信种子,相信时间。”我说。
生长,是生命的需要,也是生命的本来状态。
生长是个性的。每一粒种子的生长状态都不一样。
教育,即生长。生长,是农业的。
生长,必须尊重种子,尊重时间,相信种子,相信时间。
但现在的教育属于工业,还属于商业。
大量印刷考题,批量生产考生。
很多的家长,都给孩子设计了未来,而这个未来以另外的一个人作为原型的。这样的未来,与自己的孩子有什么关系呢?
很多的老师,都给学生设计了梦想,而这个梦想大多是拿别人的梦想对着学生吹牛逼。这样的梦想,与自己的学生有什么关系呢?
很多的学校对考生的考分津津乐道,把生命自然成长的结果当成学校的生产业绩去宣传。
为什么?只有一个目的——优化生源质量,把学店的生意做大些,更大些。明目张胆把学校打造成“名校”,然后拿名校的牌子去换钱。
这就是商业,商业不会顾及种子的特性,更不会提及时间对种子的价值。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种子的力量》)

批评是为了让孩子“抬头”,而不是“低头”

原创|詹大年
来源|长安文涛
詹大年,昆明丑小鸭中学校长。本文原载《詹大年私号》《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新闻网》等。
批评的目的是激励而不是打击,是唤醒而不是压抑,是叫孩子“抬头”而不是“低头”。
先举一个例子:
初二男生小毛经常躲在厕所里抽烟。一天,我遇到小毛,他跟我打招呼。我说:“小毛,我听说你在厕所里抽烟了。”小毛看着我,停下脚步。
我说:“你在厕所里抽烟是对的。”小毛望着我,一脸疑惑。
“你看,小毛,因为你知道在学校抽烟是不对的,才躲在一个不容易被人发现也不影响别人的地方抽。但是,在厕所里抽烟你会感觉很压抑,空气也不好,又有负罪感。这些对你都不好。”
“谢谢校长。我知道了,我不会抽烟了。”
“抽不抽烟,你自己选择,但我真不想别人因为你抽烟而误会你。”
小毛抓抓头,笑了,跑了。
从处理小毛抽烟这件事,我们可以解读批评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为什么要批评孩子?我认为纠正错误、建立关系、传递善良、发泄情绪……都可以是批评的目的。
01
以“纠正错误”为目的的批评
批评不是叫孩子认错,而是叫孩子学会思考;批评不是叫孩子认输,而是叫孩子学会尊重。
批评可以用沟通的方式进行。
首先,假设孩子没有错,事实上也没有绝对的错。我们完全可以一种“什么也没发生”的姿态倾听事情经过,以及孩子对事情的看法。然后,帮助(“帮助”的姿态很重要)孩子分析“对”或“错”原因,一起制定解决方案。
我们要善于使用描述性批评,而不是评价性批评。对孩子的错误加以描述,就事论事,保持态度中立,不谴责、不侮辱。这样孩子就容易重新认识自己、反省自己。批评针对的应是孩子的过错而非本人。
批评孩子前,我们一定要弄清楚批评的价值,给孩子一个挨批评的理由。我们要坚定地与孩子站在一起,把过错放在对立面。我们要孤立的是错误,而不是孩子。批评是表达善意不是唠叨,更不是变本加厉。
02
以“建立关系”为目的的批评
批评的目的不是分胜负,而是为了帮助孩子建构自我关系、融洽师生关系。如果师生关系“玩不下去了”,那批评无疑是失败的。
如果孩子也感觉自己的生命“玩不下去了”,他的人格就可能解体。这不是因为“现在的孩子太脆弱”,而是因为被不适合的批评伤害了。
批评,必须让孩子看到希望。因为,人人都活在希望里。
03
以“传递善良”为目的的批评
批评的过程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和谐的批评让孩子感受和谐;
善良的批评传递给孩子善良;
蛮横的批评让孩子学会蛮横。
有些错误,孩子可能一辈子都改不了,但我们批评孩子的态度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一个犯错的孩子,在他最需要尊重的时候如果能够得到尊重,他应该会终身铭记。
20多年前,我就听说过关于李镇西老师的一个故事。李老师班上有个男生,抽烟,戒不掉。一天,李老师在校门口等到这位男生,他从男生口袋里掏出一包烟来,抽出一支后把19支还给男生,说:“今天你就抽19支,明天我还在这里等你。”
第二天,李老师抽出2支,把18支还给男生,说:“明天17支……19天后就只有1支了。我希望你可以戒掉。”故事说到这里,有人会问:“男生最后戒烟了吗?”还有人会问:“李老师这样的教育方法,学生会听他的话吗?”
说实在的,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也是这样想的。甚至我根本不赞同李老师的做法。好多年,我一直读不懂这个故事。一直到10年前,我才慢慢读懂李老师的用心。其实,学生是否戒烟了这个结果不重要,李老师要传递的是善良与尊重,这是教育的智慧,也是教育的起点。
04
以“发泄情绪”为目的的批评
孩子接受批评的姿态与孩子是否改正错误无关。
批评孩子注意“五不责”:饮食不责、疾病不责、烦躁不责、悔改不责、初犯不责。切忌在有情绪时批评孩子。如果彼此都有情绪,先处理自己的情绪,再处理孩子的情绪。
在情绪爆发的时候,批评只会火上浇油,让“批评”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变成“加害”孩子的利器。“发泄情绪”的批评是悲剧的导火索。给予孩子空间与自由,允许并鼓励孩子辩解。给孩子“回嘴”的权利——只有在孩子“回嘴”的时候,我们才可以觉察到孩子的痛点和泪点,才可以反思自己、对症下药。
要允许孩子“屡教不改”,因为价值观是自我建构的不是灌输的,“屡教不改”才是正常的认知过程。好的批评双方都是赢家,而不是一方得意洋洋,另一方垂头丧气,那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批评的艺术不是“钻研”出来的。一位关注学生个体生命需求的老师,眼神一定是温暖的、期盼的,这样的老师才是学生的依靠。
(《儿童是什么?为什么要追问儿童是什么?》)
给一个学生想要的课堂
原创|詹大年
一、简单,必定收获。任何人都不愿意被复杂的东西所困扰。课堂上,简单是一种大智慧。用已知到未知,从感知到认知。简单的操作、简单的语言,暗示简单的课堂。这样,所有的孩子都是教育资源,所有的学生都有收获的机会。
二、想一想:如果你是学生,你有什么理由听课?同样,你一定要在上课的全过程给出学生听课的理由。安全感、存在感、成就感、幸福感,对每一个孩子都非常重要。
三、有些学生害怕上课,一定是有原因的。检视学生“不好好上课”的心理动机,先满足他的心理需求,再慢慢疏导。因为,教育不是控制人,而是满足人。
四、进入课堂,老师和学生一起遵守规则非常重要。如果,只是教学生守你的规矩,培养出来的可能是流氓。
五、你平时如果在课堂上随心所欲,也就暗示你接纳任何随心所欲的态度。
六、保护弱者,让任何学生安全思考、自由思考、自由发表,你会获得“老大”的地位。
七、师生关系决定了沟通关系。沟通关系决定了课堂效果。
八、倾听课堂的声音,鼓励任何一个人,会让你的课堂轻松快乐。
(2016年2月25日初稿)
(作者 詹大年 昆明丑小鸭中学校长 崇敏家庭关系学校校长)
(《理想课堂的六个纬度和三重境界》)
(《幸福完整的路,我们一起走!——了解和加入新教育实验指南(2021版)》)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周国平(《【致友人】什么是新教育?怎样加入新教育?新教育怎么做?》)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教师幸福‌‌来自‌‌美好关系——朱永新教师节致新教育同仁》)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