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译读(34)
齁(hōu)喘根原
[原文]齁喘者,即伤风之重者也。其阳衰土湿,中气不运,较之伤风之家倍甚。脾土常陷,胃土常逆,水谷消迟,浊阴莫降。一遇清风感袭,闭其皮毛,中脘郁满,胃气愈逆。肺脏壅塞,表里不得通达,宗气逆冲,出于喉咙。而气阻喉闭,不得透泄,于是壅闷喘急,不可名状。此齁喘之由来也。
轻则但作于秋冬,是缘风邪之外束,重则兼发于夏暑,乃有湿淫之内动。湿居寒热之中,水火逼蒸,则生湿气。湿气在上,则随火而化热,湿气在下,则随水而化寒。火盛则上之湿热为多,水盛则下之湿寒斯甚。此因水火之衰旺不同,故其上下之寒热亦殊。而齁喘之家,则上焦之湿热不敌下焦之湿寒,以其阳衰而阴旺,火败而水胜也。
此当温中燥土,助其推迁,降戊土于坎中,使浊阴下泄于水道,升己土于离位,使清阳上达于汗孔,中气一转而清浊易位,汗溺一行而郁闷全消,则肺气清降,喘阻不作。若服清润之剂,中脘愈败,肺气更逆,是庸工之下者也。
【翻译】齁喘,即伤风的严重的情况。病人阳衰土湿,中气不循序移动,比伤风的病严重一倍。脾土经常下陷,胃土经常上逆,水谷消化迟缓,浊阴不降。一遇清凉的风感染侵袭,闭其皮毛,中脘郁满,胃气愈逆。肺脏堵塞,表里不能通达,宗气逆冲,从喉咙出气。而气阻咽喉肿起,喉道闭阻,不得透泄,于是壅闷喘急,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这是齁喘的由来。
轻的则只是发作在秋冬季节,这缘于风邪的外束,重的则同时发于夏暑季节,因为有湿淫的内动。湿居寒热之中,水火逼蒸,则生湿气。湿气在上,则随火而化热,湿气在下,则随水而化寒。火盛则上的湿热为多,水盛则下的湿寒更严重。这是因为水火的衰旺不同,所以其上下的寒热也相差悬殊。但齁喘的病人,则是上焦的湿热不敌下焦的湿寒,因为其阳衰而阴旺,火败而水胜。
这应当温中燥土,助其推移变迁,降戊土于坎(肾)中,使浊阴下泄于水道,升己土于离(心)位,使清阳上达于汗孔,中气一转而清浊交换位置,汗尿一通行而郁闷全消,则肺气清降,喘阻不发作。如果服清润的药剂,中脘愈衰败,肺气更上逆,是庸医的下法。
[原文]紫苏姜苓汤
苏叶三钱 杏仁三钱 橘皮三钱 半夏三钱 茯苓三钱 干姜三钱 甘草二钱 砂仁二钱 生姜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
若皮毛闭束,表邪不解,则加麻黄。若言语谵妄,内热不清,则加石膏。
【翻译】紫苏姜苓汤
苏叶11克 杏仁11克 橘皮11克 半夏11克 茯苓11克 干姜11克 甘草7克 砂仁7克 生姜11克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被。
如果皮毛闭束,表邪不解,则加麻黄。如果意识模糊、胡言乱语、有错觉幻觉,内热不清,则加石膏。
四圣心源 卷八
[原文]清阳升露,爰开七窍,精神魂魄之所发,声色臭味之所司也。先圣既没,千载如梦,扶阴抑阳,辞乔入谷,箝娥青之舌,杜仪秦之口,塞瞽旷之耳,胶离朱之目,祸流今古,痛积人神!
仆也,轻试老拳,道宗目眇,略婴利镞,夏侯睛伤,双睛莫莫,原非大眼将军,一目[目巟][目巟],竟作小冠子夏。渺尔游魂,不绝如线,操觚含毫,悲愤横集,作七窍解。
【翻译】阳气清轻上升表现在外面的,为开七窍(眼二、耳二、鼻孔二、口),精神魂魄所发挥,掌管声、色、嗅味的职能。先前的圣人没有了以后,千年如梦般的过去了,扶助阴气抑制阳气,相当于辞去高大的房子住进了山谷,钳住了娥青的舌头,堵住了张仪、苏秦的口,塞住了师旷的耳朵,粘住了离朱的眼睛,灾祸流传过去和现在,痛苦累积人神共愤!
轻打,轻轻的试了一下老拳,道如同瞎了一只眼睛,遭遇锐利的箭头,夏侯惇的眼睛受伤,一双眼睛模模糊糊,本来不是大眼将军,一旦视力减退,最后成了小冠子夏(比喻眼睛不好的人)。茫茫然如同游魂,象差点就要断掉的线一样,构思为文,悲愤纵横交集,作七窍解。
七窍解
耳目根原
[原文]耳目者,清阳之门户也。阴位于下,左升而化清阳,阳位于上,右降而化浊阴。浊阴降泄,则开窍于下,清阳升露,则开窍于上。莫浊于渣滓,故阴窍于二便而传粪溺;莫清于神气,故阳窍于五官而司见闻。清阳上达,则七窍空明,浊阴上逆,则五官晦塞。晦则不睹,塞则不闻,明则善视,空则善听。
木主五色,以血藏于肝,血华则为色也。血,阴也,而阳魂生焉,故血之内华者则为色,而魂之外光者则为视。金主五声,以气藏于肺,气发则为声也。气,阳也,而阴魄生焉,故气之外发者则为声,而魄之内涵者则为闻。
木火升清,清升则阳光外发而为两目;金水降浊,降浊则阳体内存而为双耳。盖神明而精暗,气虚而血实,外明乃见,内虚乃闻。木火阴体而阳用,魂中有魄,外明内暗,故能见不能闻;金水阳体而阴用,魄中有魂,内虚外实,故能闻不能见。目以用神,耳以体灵,用神则明,体灵则聪。木火之用,金水之体,皆阳也,体善存而用善发,是以聪明而神灵。
耳聋者善视,阳体已败,故神于用;目瞽者善听,阳用既废,故灵于体。所谓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也。清阳一败,体用皆亡,浊阴逆上,空窍障塞,则熟视不睹泰山,静闻不听雷霆,耳目之官废矣。
【翻译】耳朵和眼睛,清轻阳气的门户。阴气位于下,左升而化为清阳之气,阳气位于上,右降而化为浊阴之气。浊阴降泄,则开窍在下面,清阳上升,则开窍在上。没有比渣滓更浊的,所以阴窍通过大小便而传送粪尿;没有比神气更清的,所以阳窍在五官掌管见闻的职能。清阳上达,那么七窍空旷澄澈,浊阴上逆,那么五官晦涩不畅。晦涩就看不见,堵塞就听不到,明就眼睛好,空就听力好。
木主五色,以血的形态收藏在肝,血液荣华就看见颜色。血,阴性,但却是阳魂生的,所以血内华的则为颜色,但魂的外光则为视力。金主五声,以气的形态收藏在肺,气发出去就是声音。气,阳性,但是阴魄生的,所以气发到外面就是声音,但在魄内涵的就为听力。
木火上升清轻,清升则阳光外发而为两个眼睛;金水降浊,降浊则阳体内存而为双耳。因为神明而精暗,气虚而血实,眼睛可以看见,耳朵可以听到。木火阴气为本体而阳为用,魂中有魄,外明内暗,所以能见不能闻;金水阳体而阴用,魄中有魂,内虚外实,所以能闻不能见。眼睛为用的神气,耳因为体灵,用神则眼明,体灵则耳聪。木火之用,金水之体,都是阳,体善存而用善发,所以聪明而神灵。
耳聋的人视力就好,阳体已衰败,所以神用在了用;眼睛瞎的听力好,阳的用神既然废了,所以灵用于了体。所谓断绝了非分的欲望,集思想与行动于一处,就能够催发出巨大的力量。清阳一衰败,体用都消亡,浊阴逆上,空窍障塞,你们熟视看不见泰山,静闻听不到雷霆,耳目的器官废了。
{解读}“体用关系”来自于易经,体用是传统文化里一个重要的概念。体是谈基础,用是谈作用,谈应用。没有体,这个用不可能发生,而没有用的体,那这个体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意义。
目病根原
[原文]目病者,清阳之上衰也。金水为阴,阴降则精盈,木火为阳,阳升则神化,精浊故下暗,神清故上光。而清阳之上发,必由于脉。脉主于心而上络于目,心目者,皆宗脉之所聚也。《内经》:心者,宗脉之所聚也。又曰:目者,宗脉之所聚也。宗脉之阳,上达九天,阳气清明,则虚灵而神发,所谓心藏脉而脉舍神也。《灵枢经》语。神气发现,开双窍而为精明。《素问》:夫精明者,所以别白黑,视长短。目者,神气之所游行而出入也。窍开而光露,是以无微而不烛,一有微阴不降,则云雾暖空,神气障蔽,阳陷而光损矣。
清升浊降,全赖于土。水木随己土左升,则阴化而为清阳,火金随戊土右降,则阳化而为浊阴。阴暗而阳明,夜晦而昼光,自然之理也。后世庸工,无知妄作,补阴泄阳,避明趋暗,其轻者遂为盲瞽之子,其重者竟成夭枉之民,愚谬之恶,决海难流也!慨自师旷哲人,不能回既臛之目,子夏贤者,不能复已丧之明,况委之愚妄粗工之手,随有如炬之光,如星之曜,安得不殒灭而亡失乎!
然千古之人,未有如师旷、子夏之明者,所谓盲于目而不盲于心也。古之明者,察于未象,视于无形。夫未象可察,则像为糟粕,无形可视,则形为赘疣。官骸者,必敝之物,神明者,不朽之灵。达人不用其官而用其神,官随止而神自行,神宇泰而天光发,不饮上池而见垣人,不燃灵犀而察渊鱼,叶蔽两目而无远弗照,云碍双睛而无幽不烛,如是则听不用耳,视不用目,可以耳视,可以目听。此之谓千古之明者,何事乞照于庸工,希光于下士也!
【翻译】眼睛的病,清阳的上升衰败了。金水为阴,阴降则精盈,木火为阳,阳升则神化,精浊所以下黑暗,神清所以上光明。但清阳的上发,必定由于脉。脉主于心而上络在目,心、目,都是宗脉所聚的地方。《内经》说:心,宗脉所聚的地方。又说:眼睛,宗脉的所聚。宗脉的阳气,上达九天,阳气清明,则虚灵而神发,所谓心藏脉而脉含神。《灵枢经》说,神气发现,开双窍而为精明。《素问》说:精明,所以辨别白天黑夜,看远近。眼睛,神气所游行而出入。窍开而光露,所以无微而不洞悉,一有微阴不降,则云雾暖空,神气障蔽,阳陷而光损了。
清升浊降,全赖于土。水木随己土左升,则阴化而为清阳,火金随戊土右降,则阳化而为浊阴。阴暗而阳明,夜里晦暗而白天光明,自然的道理。后世的庸医,无知任意胡为,补阴泄阳,避明趋暗,病人轻的就变了瞎子,重的就成了短命早死的人,愚昧乖谬的恶毒,决开海都难以洗掉!大慨自从师旷那样智慧卓越的人,不能恢复已经毁坏的眼睛,子夏那样贤能的人,不能恢复已经丧失的光明,何况托负给愚蠢胆大妄为的庸医,纵然有如火炬的光,如星星的照耀,怎么能够不毁灭而丧失!
然而千古之人,没有如师旷、子夏的聪明智慧明,所谓盲于目而不盲于心。古代明智的人能够观察到事物的微小之处,看到无形的地方。本质可以明察,那么表像就为糟粕,不见形体的可以看见,那么外形就为多余无用。身躯,必然衰败的物体,神明,不朽的精灵。贤达的人不用其器官而用其神明,器官虽然丧失了但神主动运行,神态器宇泰然自然天光发露,没有饮天池的水而见仙人,不用灵犀而察渊鱼,叶子遮挡两个眼而无远弗照,云碍双睛而无幽不烛,象这样就听声音不用耳朵,看事物不用眼睛,可以耳朵看,可以眼睛听。这就是千古明智的人,为何恳求于庸医,仰慕于低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