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读点书

      世上这事情,说巧还真是巧极了。这次借的书,居然都是极易读的轻松小短篇集。
    《胡萝卜须》是法国作家儒勒·列那儿的作品,写的是一个绰号叫“胡萝卜须”的小孩儿,在家里、学校游玩学习淘气的日常琐碎。
      你要真拿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这个层面来衡量的话,这本书会被很多人嗤之以鼻的。但我却读出了天真烂漫的童趣:是一个小孩子成长过程的真真实实。
      能把别人眼里很没有意思的事情写得蛮有意思,远比把有意思的事情写得有意思功夫深厚多了。它不但需要你有好眼力,能发现会发现,还要能很恰当的表述出来。这绝非一般功夫!
      在所有的武大影视里,我最喜欢的人物是霍元甲,他的迷踪拳就是没有设定的套路。这就像写作里的一句行话——风格,就是说:忘记了一切风格。
      的确,跟别人都不一样,就是自己。
      列那儿是法国十九世纪末期的文人,具体来说是一位散文家。他在世只有四十七年,作品不多,但他的文章在法国文学中,却是精品。从文字风格而论,他是一位十九世纪的文体家。
      他的《胡萝卜须》,说是小说,却没有故事;说是散文,却有一个中心人物。所以,它看起来就是小说体的散文。
      这本书,读起来总体的感觉是逗人有趣,让你看到一个儿童的真实面目:淘气,可爱,渴望被爱。
    《磨坊信札》是法国作家阿尔丰都·都徳的短篇小说集。写的是围绕着磨坊发生的生活里的琐碎纠葛。
      都徳是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是自传体小说《小东西》,完全体现了他“含泪的微笑”的写作特点。因此,都徳被誉为“法国的狄更斯”。
      相比较起来,《磨坊信札》更趋近于生活记述,有些东西是很平淡无奇的,但被他精心提炼组合,也成了一部颇有意趣的小说。
      这两本书我都读得很轻松,完全没有一定需要沉思的压力。我突然发现:读书本来就该是这个样子的啊!
      昨天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很多地方都为此搞了活动,可见,读书真的成为了一种精神需要。当抖音,视频等等视觉享受越来越快捷方便的时候,其实我们更需要慢节奏的纸质的东西来压一下我们的思想节奏。——视觉享受往往会带动我们的思想跳跃快进,就像我们划拉手机屏幕,原来可以耐心看一个小时的,现在几分钟的也没有耐心看,只想赶快划拉过去看下一个。而读书,可以引导我们慢慢读细细品,有时候还要做点笔记,还要不由自主地回看,这就无意识地培养了我们的思考习惯和思考意识。
      我一直觉得:读书就是读书,就跟吃饭就是吃饭一样,每天每顿照常进行就可以了,是个很正常的事情。本来不该设个读书日的,因为也没见弄个“吃饭日”么?大概,这个节日也是应急所需吧。
      就像妇女同志很有意见,就给了一个“妇女节”;劳动最光荣,就设定了一个“劳动节”;护士们很辛苦,就给了一个“护士节”;教师很光辉,就搞了一个“教师节”。
      仪式感要有,但是更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尤其是读书活动,如果它真的成为每个人的日常饮食习惯了,那么估计读书日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有句话网络用语,“晒什么缺什么。”套用一下:“提倡什么,缺什么。”读书日是在提醒我们:读书太少了,难怪自己心里老那么多疙瘩。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说:“如果世界上真的有天堂,天堂应该就是图书馆的模样。”

(作者简介:陈启,陕西西安人。乒乓球初级爱好者,写作初级爱好者。散文《吃麦饭》入编《2019年中考冲刺卷陕西语文专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