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丨徐峥:把自己摔进尘埃里
撰文丨想去烟花大会的奈
编辑丨想去轻井泽的大福
文娱价值官解读:
人到中年的徐峥,在经历了人生百味、巨大成功后,重新把自己埋入尘埃,回到表演者最初的饥饿状态,用自己的表达传递复杂的人性,带领每个观众以作品为镜关照自己的命运与生活……
在《我不是药神》中我们看见的,是一个值得鼓掌的徐峥。
没忍住,在电影的中间部分就哭了……
每次带着心理预期看片都会有落差,尤其带着“工作任务”看片,更容易在导演使用小伎俩时出戏,但是,当我带着工作任务看《我不是药神》的时候,没有一分钟出戏。
《我不是药神》预告片
走出电影院,天已经黑了,周围是议论声和女性嘤嘤的哭声,很多情绪和思考不由自主的在大脑里蔓延盘旋:关于现实的、家庭的、情感的、但最终……它们回到了主演“徐峥”上面。
瓦解偏见
认真采访徐峥,是2015年《港囧》上映前,我约他做封面报道,和他的团队反复沟通了1个月,他的团队指定了价格不菲的摄影师。对徐峥的偏见,也就是在《港囧》时期形成的。那一次采访,因为聊了太多商业化的尝试,在我当时的认知里他已经从演员、导演、转型成一个精明的“生意人”。
《泰囧》的成功之后,《港囧》在营销上用力过猛。2014年底开拍到2015年2月杀青,《港囧》的拍摄用了5个多月,而宣传周期却从3月开始直到电影上映,整整吆喝了7个月!
印象最深的是2015年3月“徐布斯”在798的那场PPT大秀,他用“乔布斯”+“硅谷”式的方式做了一场电影宣传大会:数据分析、LED大屏幕、计算公式……这些元素已经遮盖了电影本身,让在发布会的记者觉得“徐导演”太会讨好市场和媒体。
2015年3月徐峥在798召开《港囧》全球定档发布会
除了IT范儿,当时徐峥还尝试了“内衣秀”、“病毒式传播”、“连线王兴对话雷军”、“月饼植入”,记得当时徐峥采访时这样解释,“没办法,现在营销要和新媒体、自媒体一起玩了,只有建立互联网思维才能跟上市场和观众的需求。”
而对市场和营销过度的投入,结果并没有为作品和票房带来巨大的回报,16.13亿票房听起来成绩斐然,但口碑其实并不尽如人意,百度知道有这样一则提问:为什么《港囧》这么难看还票房那么高?
百度知道提问:为什么港囧真难看还票房那么高?
偏见的形成容易,但很难打破。
商业片带来的低成本高利润以及缺乏诚意的叙事在中国电影市场上慢慢被成长起来的观众所厌弃,一度以30%增长的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是评价一部电影和一个导演成功与否的第一要素,媒体也追求“票房破**亿”而非深究电影创作本身。但是观众并不会一直幼稚下去,同样的电影院里,在对比了引进片的工业化+完整性后,再看国产商业电影,自然会用脚去支持真正的好作品。
而《港囧》之后,徐峥明显低调了许多,对他参与的电影并不投入太多精力去宣传,那个穿着乔布斯风格牛仔裤的“徐布斯”再没出现过。
与现实对视
和很多演员一样,徐峥最早拍《泰囧》也是为了圆自己一个导演梦。光线为此给予他资源和资本的支持,这种信任让徐峥一直与光线保持紧密合作,甚至成为华谊与冯小刚般的组合。
《泰囧》不负众望以4000万的小成本赢回12亿票房,为资方大赚20倍。但这样的成功却没有让徐峥满足,“每部电影都有自己的命数,得去尊重它,敬畏它。就像《泰囧》造就的票房让很多人忽视他想传达的电影本质的东西,这是《泰囧》的命。”
其实,徐峥一直对电影创作,保持着“饿”的状态。
采访《北京遇上西雅图》的编剧兼导演薛晓路时,她表示过,“中国不缺钱,不缺好的技术和团队,但太缺乏好的故事和好剧本了。”对此,徐峥也对记者表达过同样的见解:“一部好电影首先是完整的,完整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一个喜剧片来说。首先叙事必须完整,每个人都要有落点。即使是很小的故事,只要你的故事完整,观众就会感受那是大片了。”
《泰囧》《港囧》后,虽然参与过《催眠大师》《猪先生》《幕后玩家》等作品的编剧或监制工作,但这些电影在观众和市场上,都没有太大反响,而《我不是药神》从开始的低调到点映前,徐峥没有再做多余的推广。
2018年,徐峥监制的电影《幕后玩家》豆瓣评分6,票房2亿,比同期的《后来的我们》少了十亿票房。短短3个月后,徐峥监制的《药神》上档,可以想象他并不抱太大期望的心态。不知道是否因为《幕后玩家》的失利让《药神》的前期宣传几乎为零,但在第一波口碑出来之前,记者身边的朋友的确对这部电影无感。
直到点映和口碑效应出来后,宣传和营销才后知后觉的跟进,而徐峥在微博的超话现象,以及“山争哥”等噱头,随着电影风评的扩散持续发酵,徐峥就像埋在土里的一块玉,被大家挖出来,争相赞赏。
徐峥挤进微博超话
其实早在《泰囧》成功后,有领导就曾经喊话让徐峥拍《印囧》,只是拍成《药神》这样的故事,实在出乎意料。虽然故事、导演都并非出自徐峥之手,但作为主演和监制,可以在这部作品里看到他的用心,你在画面中甚至可以想象徐峥和宁浩一起反复做过的推敲,判断,因为有很多细节都带有他们的风格。
曾跟踪徐峥多年的央视记者马老师私下向记者透露过,徐峥的压力其实源于对“创作”的不满足。“有一次夜里去光线找朋友,遇到徐峥正和团队的人开会,他做一个事儿的时候就特别专注。而且徐峥真的不在意票房,他更在乎故事是否完整。”果然,《药神》首先让人满意的就是难得完整的故事。这是中国电影近几年,讲的最好逻辑最通畅的一个故事了。
《我不是药神》海报
而徐峥作为主演发挥的入戏作用自不必赘述,小陶虹都承认这是徐峥当演员以来最好的表演。这一次,徐峥是“放下”了所有外界的因素,回到电影和故事里,活进了那个叫程勇的药贩子的灵魂里。徐峥的表演让观众相信这个故事的可能性,人物做一切决定的逻辑也是对的,以至于豆瓣里有人称他为中国的阿米尔汗。徐峥曾在媒体表示过,现在的每部作品都希望表达出一种救赎感,今年春季档的《幕后玩家》就是通过密室游戏将救赎这一命题发挥到了极致。
《我不是药神》中的程勇,在命运一次次主动将他推到悬崖边时,那种现实的处理方式是经得起推敲的:为了老父亲和儿子,程勇放弃了并肩作战的病友们;在失去两个病友后,程勇“报复性”的以成本价甚至倒贴钱救赎自己的灵魂。但在《药神》里,徐峥将大是大非处理的举重若轻,让人对每一次命运重大的转折,深信不疑。
徐峥在《我不是药神》中饰演程勇一角
看完《药神》时,有鼓掌的冲动,除了为演员们超写实的人物塑造,还有对整个团队敢于如此接近“现实”的勇气。在中国,喜剧最受投资人和市场欢迎,现实主义题材(尤其表现弱势群体的作品)风险最大。
首先是来自投资人的不支持,资本都喜欢稳健的项目;
其次是市场的不接受,观众大多想去电影院获得轻松体验,悲情的现实主义题材往往不讨好;
而风险最大的,就是过审环节,一旦无法过审,所有付出前功尽弃。
也就是说,《药神》这样一部电影,最好的情况下也只有一半的过审概率,但能否被观众接受又是悬念,总之从开始就存在很多未知数。
敢于投入财力、精力去做这样的命题,主创团队本身就值得鼓掌。
我们的电影工作者都太需要勇气与现实对视。
当那个曾经为了宣传电影无所不用其极的“徐布斯”重返电影的起点时,之前所有的偏见瞬间瓦解。即使互联网上的“山争哥”潮排山倒海,也觉得那是他应得的尊重。
情怀这个东西,很多人拿来卖,用来秀,真能做到的人不多。
徐峥,用摔进尘埃里的粉身碎骨的自己重塑了《我不是药神》中的程勇,用诚意打破了偏见,让观众坐在黑暗里与残酷的现实对视,在灯光再次点亮后为他的情怀鼓掌!
【原创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