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学生的手段

定规矩。教师只有在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管理学生时,他才代表国家,超出这个范围向学生提要求,就没有法理依据,他就不代表国家,只代表他自己。国家要求做的,那就必须要强制执行,比如不偷窃、不做违法犯罪的事,学生守则和校规要求的也必须完成,如不迟到早退、不打架不抽烟等。除此之外,一切要求都是教师个人的要求,只要是个人的要求,那就要遵守自愿的原则,教师要以建议、商量的口吻和学生交流,这样才能构建起平等的对话平台,并且在学生违反纪律受到处罚的时候他能明白不是老师个人针对他,是按规矩办事。

评比。师生的人性正是在评比的过程中流失的。用评比的方法鉴别无生命的产品是好方法,鉴定万物之灵,实在是不自量力。评比的压力最终是孩子,他们无法把压力转嫁给别人,只好消极怠工。谁有问题就抓谁,没必要把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往这些事上引。什么事能够评比?只有一半学生尚未做到的事才可以用评比的方式刺激学生去做。

批评。批评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改变学生的行为,另一个是改变学生的思想。其中改变学生的思想又是批评最根本的目的。批评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是否在学生心中激起了波澜。批评若不能引起学生的自我批评,那它的质量就是很低的。一些班主任批评过多的原因在于不明白批评的根本目的、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缺乏自我批评的精神、缺乏有效的教育方式。学生确实有些行为需要批评的,我们宁愿有分析法而不是批评法。分析法就是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对于错误,学生当然明白自己是错的,这时候不是讲大道理,而是帮他分析,是哪些因素促成他犯错。不提供新东西的批评是缺乏教育因素的“单纯管理”式的批评。我们要有足够的智慧把批评变为提醒、理解和表扬。

惩罚。可以适当采取的惩罚:剥夺性惩罚(取消发言权、不准进教室、请出教室、回家取东西、放学不让回家、停课、调座位、没收物品、取消参加活动权、停职、撤职)、偿还性惩罚(要求道歉、赔偿、罚抄作业、写检查、当众检讨)、吃苦性惩罚(罚站、罚劳动、罚跑步)、冷淡式惩罚、间接惩罚(指报告家长)、升级式惩罚(报教务处、纪律处分)。应该禁止的惩罚:讽刺贬损、打骂、侮辱性惩罚、公布隐私、孤立犯错者、不平等惩罚、无关联惩罚(此事犯错、彼事惩罚)、学生连坐、家长连坐。

说服。说服不是简单的单向训导,而是双向交流。事实告诉我们,不在于学生听过多少道理、听过多少名言警句,而在于他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当心中有某种感悟,但不能清楚地表达时,刚好看到一句话或者一本书,正好说出了你想说的话时,才会如梦初醒。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宣讲真理,而是创造情境,让他们体验人生,而不是背诵人生,要在策划教育活动上做文章,而不是拼命讲道理。说服教育要从学生的看法出发,先接纳学生的观点,然后就此展开讨论。

表扬。人的本性是渴望被肯定、被尊重,但是切不可把表扬的作用绝对化。我们为什么对学生的退步这样敏感,立刻做出反应,而对他的进步这样麻木,不加注意、不加表扬呢。以后不要把孩子好的举止视作理所当然。人的认识在反映客观事物时总是带着主观色彩的,如果你习惯于看到事物的阴暗面,你就瞧不出学生有什么需要表扬的地方。表扬绝不是随便夸奖,不可简单化、表面化。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特别是学生自己都没察觉的优点。不能围绕着学校的常规管理来表扬,增加表扬的教育色彩,减少表扬的管理色彩。表扬有个动机的问题,如果表扬的目的是最后控制孩子,那就是庸俗的,表扬的真正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水平,增强自信心。

榜样。榜样在以下情况下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与学生价值观比较一致、与社会风气比较一致、与学生重要他人看法比较一致、推荐榜样,而不是命令学生学习某个榜样、通过学习榜样能得到快乐。

集体舆论。有些学生不害怕官方的批评,甚至连处分都不在乎,但是他们却害怕同学的私下议论,这才是舆论的威力所在。

师爱。在我国最流行的是缺乏尊重的“爱”,以“爱”之名,伤害了很多人。还有些教师有意无意把爱看成一种投资,付出爱就要求回报,而且要求很高的回报率。对学生表示了关心、问候,希望学生在行为习惯上立马就能改变。还有的老师认为“爱”能解决一切问题。如果我们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我们会发现有些问题是用教师的“爱”能解决的,有些问题教师的爱能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创造一种心理氛围,还有一些问题则是爱解决不了的,必须用其他教育方式。学生问题可以分为品德型、认知型、心理型、习惯型几个类别,只有心理型的“情感性问题”可以用爱解决,其他问题爱是解决不了的。

威信。班主任威信的来源有三个,个人魅力、职务权力、专业能力。个人魅力主要包括亲和力、善于倾听、善于换位思考、公平公正、温和、宽容和耐心、乐观、开朗、幽默、漂亮。建立威信的关键是反思自我,切实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专业能力。威信也是隐形武器,最好让他悄无声息地起作用,而不是拿来挥舞。

(0)

相关推荐